《類證治裁》~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痹症論治
有熱痹,熱毒流注骨節,千金犀角散。有營熱,四物湯去川芎,加鉤藤、丹皮。有營虛,當歸建中湯。有衛虛,防己黃耆湯。有氣痹,痹在氣分,蠲痹湯。有血痹,痹在血分,因勞汗出,臥被風吹,血凝於膚,黃耆桂枝五物湯加當歸。有瘀血,敗血入絡,桃紅飲,煎成入麝香。
有停痰,遍身走痛,二陳湯加羌活、白芥子、風化硝,薑汁泛丸。有支飲,臂痛不舉,眩冒麻痹,指迷茯苓丸。有在經,木防己湯。有入絡,活絡飲加桑寄生、威靈仙、鉤藤、牛膝,或活絡丹。治法總以補助真元,宣通脈絡,加活血丹合續斷丹,或人參散之類。使氣血流暢,則痹自已。
〔風寒濕合痹〕氣血凝滯,身重而痛,手足攣急。石頑改定三痹湯,或通痹散。
〔周痹〕真氣不能周於身,渾身痹痛。風寒濕氣客於肉分,內不在臟,外未發皮,命曰周痹。蠲痹湯加桂枝、白朮、狗脊、薏米。
〔行痹〕遍身走注不定,上半身甚者,烏藥順氣散。下半身甚者,虎骨散加減。
〔痛痹〕歷節攣痛,疏風活血湯。痛甚者,五靈散。
〔著痹〕留著定處,身重痠疼,天陰即發,除濕蠲痛湯加蠶砂、防己、薏米。不應,補中益氣湯加附子、羌活、黃柏。
〔骨痹〕即寒痹痛痹也,苦痛切骨,安腎丸。
〔筋痹〕即風痹也,風熱攻注,筋弛脈緩,羚羊角散。若濕邪入筋,續斷丹。
〔脈痹〕即熱痹也。《金匱》云:經濕則痹,絡熱則痿。風濕鬱熱,經隧為壅。升麻湯去桂、麻,加萆薢、石膏,或秦艽四物湯,後用人參丸。
〔肌痹〕即濕痹著痹也。渾身上下左右麻木,屬衛氣不行。神效黃耆湯。皮膚麻木,屬肺氣不行。本方去荊芥,倍黃耆,加防風。肌肉麻木,屬營氣不行。本方去蔓荊,加桂枝、羌活、防風。丹溪曰:麻為氣虛,木為濕痰敗血。
〔皮痹〕邪在皮毛,搔如隔帛,或癮疹風瘡,宜疏風養血。秦艽地黃湯。
〔五臟痹〕經病入臟,邪勝正虛,五痹湯。腎痹,本方加獨活、肉桂、杜仲、牛膝、黃耆、萆薢。肝痹,本方加棗仁、柴胡。心痹,本方加遠志、茯神、麥冬、犀角。脾痹,本方加厚朴、枳實、砂仁、神麯。肺痹,本方加半夏、杏仁、麻黃、紫菀。
《入門》曰,痹初起,驟用參、耆、歸、地,則氣鬱滯,邪不散,只以行濕流氣藥主之。久而不愈,宜峻補真陰,使氣血流行,則病邪隨去。(參景岳論。)
痹與痿相似,但痿屬虛,痹屬實。痿因血虛火盛,肺葉焦而成。痹因風寒濕邪侵入而成也。痹又為中風之一,然受病各異。痹兼三氣,邪為陰受,中風邪為陽受也。《尊生書》曰,陽者表與上,陰者里與下也。痹與風痿,形症雖相似,醫治之法,可相混乎?(沈氏集說)
治痹而用風門通套之劑,醫之過也。痹症非不有風,然風入陰分,與寒濕互結,擾亂其血脈,致身中之陽不通於陰,故致痹也。古方多有用麻黃、白芷者,以麻黃能通陽氣,白芷能行營衛,然已入四君四物等湯中,非專發表也。致於攻裡,則從無用之者,以攻裡藥皆苦寒,用之則陽愈結,其痹轉入諸腑而成死症矣。(《醫通》)
白話文:
痹症論治
熱痹是由熱毒侵犯骨節所致,可用千金犀角散治療。營氣有熱者,可用四物湯去川芎,再加入鉤藤、丹皮。營氣虛弱者,可用當歸建中湯。衛氣虛弱者,可用防己黃耆湯。氣痹是指痹症在氣分,可用蠲痹湯治療。血痹是指痹症在血分,因勞累汗出後受風寒,導致血液凝滯於皮膚,可用黃耆桂枝五物湯加當歸治療。瘀血阻滯,敗血入絡者,可用桃紅飲,煎好後加入麝香。
痰濕停滯,遍身疼痛者,可用二陳湯加羌活、白芥子、風化硝,並用薑汁做成藥丸服用。支飲導致臂痛抬不起,伴隨頭暈目眩、麻痺、手指發麻者,可用指迷茯苓丸。痹症侵犯經絡者,可用木防己湯。痹症侵入絡脈者,可用活絡飲加桑寄生、威靈仙、鉤藤、牛膝,或活絡丹治療。總體治療原則是益氣補元,疏通經絡,可加用活血丹合續斷丹,或人參散等藥物,使氣血通暢,痹症自然會好轉。
風寒濕邪合病引起的痹症,症狀為氣血凝滯,身體沉重疼痛,手足拘攣,可用石頑改定三痹湯或通痹散治療。
周痹是指真氣不能周流全身,導致全身痹痛。風寒濕邪侵犯肌肉,但未侵犯臟腑和皮膚,稱為周痹,可用蠲痹湯加桂枝、白朮、狗脊、薏米治療。
行痹是指痹痛遊走不定,遍及全身,上半身疼痛明顯者,可用烏藥順氣散;下半身疼痛明顯者,可用虎骨散加減治療。
痛痹是指關節疼痛拘攣,可用疏風活血湯治療,疼痛劇烈者,可用五靈散。
著痹是指痹痛固定在某一部位,身體沉重酸痛,陰雨天加重,可用除濕蠲痛湯加蠶砂、防己、薏米治療。若無效,則可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羌活、黃柏治療。
骨痹是指寒痹和痛痹,症狀為骨頭疼痛劇烈,可用安腎丸治療。
筋痹是指風痹,風熱侵犯筋脈,導致筋弛脈緩,可用羚羊角散治療。若濕邪入筋,則用續斷丹。
脈痹是指熱痹,《金匱要略》記載:經脈濕則痹,絡脈熱則痿。風濕鬱熱,阻塞經絡,可用升麻湯去桂枝、升麻,加萆薢、石膏,或秦艽四物湯,之後服用人參丸。
肌痹是指濕痹和著痹,症狀為全身麻木,屬衛氣運行不暢,可用神效黃耆湯治療。皮膚麻木,屬肺氣運行不暢,可用神效黃耆湯去荊芥,倍量黃耆,加防風。肌肉麻木,屬營氣運行不暢,可用神效黃耆湯去蔓荊,加桂枝、羌活、防風。丹溪翁說:麻木是氣虛,肢體僵硬是濕痰敗血。
皮痹是指邪氣侵犯皮毛,搔癢如隔著一層布,或伴有癮疹風瘡,宜疏風養血,可用秦艽地黃湯。
五臟痹是指經病入臟,邪氣盛而正氣虛,可用五痹湯治療。腎痹加獨活、肉桂、杜仲、牛膝、黃耆、萆薢;肝痹加棗仁、柴胡;心痹加遠志、茯神、麥冬、犀角;脾痹加厚朴、枳實、砂仁、神麴;肺痹加半夏、杏仁、麻黃、紫菀。
《醫學入門》記載,痹症初期,不宜驟用人參、黃耆、當歸、生地,以免氣機鬱滯,邪氣不散,應先以行濕利氣的藥物為主治。久治不愈者,宜峻補真陰,使氣血運行,則病邪自除。(參閱景岳全書)
痹症與痿症相似,但痿症屬虛,痹症屬實。痿症因血虛火盛,肺葉受損而成;痹症因風寒濕邪侵入而成。痹症也是中風的一種,但致病原因各有不同。痹症兼具三氣(三焦之氣),邪氣屬陰受,中風則屬陽受。《尊生書》記載,陽屬表與上,陰屬裡與下。痹症與風痿症狀相似,但治療方法卻不同。(參閱沈氏集說)
治療痹症而使用風門通套的藥方,是醫治上的錯誤。痹症雖與風有關,但風邪侵入陰分,與寒濕互結,擾亂血脈,導致陽氣不能通達陰分,從而引起痹症。古方多用麻黃、白芷,因麻黃能通陽氣,白芷能行營衛,但已包含在四君子湯、四物湯等方劑中,并非專門用於發表的。攻裡的方法從來不用,因為攻裡藥多苦寒,服用後會使陽氣更加凝滯,導致痹症轉入內臟,形成危及生命的疾病。(參閱《醫學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