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序 (1)

回本書目錄

序 (1)

1.

醫之為道,必其人有中和仁智之德,而又洞乎陰陽之理,性命之源,寒暑異宜,南北異稟之故。沉潛焉以察其微,反復焉以窮其變,而後能消疵癘,益虛孱,以平造物之憾,此治病之道,昔人所以謂通於治國與。丹陽林君雲和與余同舉戊辰鄉試,訂交於京師,既而別去,不相問者三十餘載。

丁未冬君之子芝本,攜君所輯方書曰《類證治裁》者,乞序於余,始知君之亡,亦且八載矣。君直外方內,治學有根柢,己巳禮闈報罷,退而學醫,活人甚多,術既益精。而病世之業醫者,空疏不學,或又拘於成法,以蹈偏駁失中之弊,於是彙輯古方,別裁至當,蘄與人人共明之。

嗚乎!其用心若此,可不謂中和仁智之君子乎?余固瞢於醫,於養身濟世之術,未之有得,春官十上,幸獲通籍,而衰態遽侵,今茲待罪吳趨,當時同榜中如顧耕石諸君,均先朝露,無可與語。回首今昔,益信窮達一致,勞勞於仕宦,而以隳其所業,曾不若君之窮居著述,猶得就一藝以自名,此則序君書,而不能無慨於中也。

至於是書之蘊,足以抉陰陽而托性命,後之讀者,當自得之,且已詳於君所為序,故不贅述云。

道光歲次丁未十月知江蘇蘇州府事年愚弟桂超萬拜撰

白話文:

醫學這門道理,一定要從事的人具備中庸平和、仁愛智慧的品德,而且還要通曉陰陽的道理、生命的本源、寒熱暑氣不同的適宜之處,以及南北方人體質不同的原因。要深入地觀察細微之處,反覆地研究各種變化,這樣才能消除疾病,增強虛弱的體質,來彌補大自然的缺憾,這就是治療疾病的道理,古人因此說它和治理國家是相通的。

丹陽的林雲和先生,與我同科參加戊辰年的鄉試,在京城結為朋友,之後就分別離開,三十多年都沒有互相問候。

到了丁未年的冬天,他的兒子林芝本,拿著林先生編輯的醫書《類證治裁》來請我作序,我這才知道林先生已經過世八年了。林先生心地正直,內心方正,治學有根基,己巳年的科舉考試被取消後,他退而研究醫學,救活了很多人,醫術也更加精湛。但他痛心於世上那些從事醫學的人,空虛淺薄不學無術,或者又拘泥於舊有的方法,以致犯了偏頗錯誤的弊病,因此他彙集古代的藥方,加以斟酌裁定,務求讓每個人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唉!他用心如此,可以不說是一位中庸平和、仁愛智慧的君子嗎?我本來對於醫學一竅不通,對於養生救世的道理,沒有任何心得,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幸運地獲得了功名,但衰老的跡象卻迅速侵襲而來,如今正被貶官在吳地,當時同榜的像顧耕石等諸位,都已經像早晨的露水一樣消逝,沒有人可以一起談話了。回顧過去和現在,更加相信窮困和顯達是一樣的道理,辛辛苦苦地在官場奔波,反而荒廢了所學,還不如林先生隱居在家寫書,仍然能夠憑藉一門技藝而聞名,這是我為林先生的書作序,內心不能沒有感慨的原因。

至於這本書的內容,足以闡明陰陽的道理,託付生命的奧妙,後來的讀者,應該能夠自己領會,而且林先生已經在自己的序言中詳細說明,所以我就不再多說了。

道光丁未年十月,擔任江蘇蘇州府事,晚輩桂超萬恭敬地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