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散

CHEN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二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胃經 15%
肺經 13%
肝經 12%
心經 10%
膽經 8%
腎經 7%
大腸經 7%
三焦經 2%
小腸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沉香散中包含沉香,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止痛: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胸腹疼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沉香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溫中散寒: 沉香還能溫中散寒,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內侵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沉香能起到溫暖脾胃、驅寒止瀉的效果。

因此,沉香在沉香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沉香散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 沉香散主治脘腹冷痛,氣滯血瘀。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疏肝理氣,溫暖脾胃,與沉香、肉桂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理氣止痛的效果。
  2. 燥濕健脾: 沉香散中常配伍陳皮、砂仁等燥濕健脾藥物。木香亦具燥濕健脾之功,可助其燥濕化痰,健脾和胃,進一步增強藥效,使藥力更易於達至病所。

沉香散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氣機,助沉香行氣止痛: 沉香以行氣止痛著稱,但偏於降氣,鬱李仁則能行氣上行,二者相配,上下一貫,氣機調和,更能有效止痛。
  2. 利水消腫,助沉香通絡止痛: 沉香散常用於治療氣滯血瘀、痰溼阻絡導致的疼痛,鬱李仁具利水消腫之效,可協助沉香疏通經絡,緩解水腫,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

沉香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 沉香散以沉香爲主藥,性溫燥,善降氣,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脘腹冷痛等症。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安神益智的功效,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沉香散燥性過強而傷陰耗氣。
  2. 調和藥性: 人參甘溫,能緩和沉香的燥熱之性,使其藥性更平和,更好地發揮療效。同時,人參能促進氣血運行,與沉香相輔相成,增強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

沉香散中加入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沉香散主治寒凝氣滯,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草荳蔻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協同沉香散溫中散寒,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
  2. 化濕止嘔:草荳蔻辛香燥烈,能燥濕化痰,止嘔止瀉,可輔助沉香散化解脾胃濕寒,緩解嘔吐、泄瀉等症狀。

總而言之,草荳蔻在沉香散中發揮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化濕止嘔的作用,使其藥效更佳,治療效果更顯著。

沉香散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溫中止痛的功效。與沉香等藥材搭配,能加強行氣止痛的效果,緩解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胸痛等症狀。
  2. 降逆止嘔:檳榔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導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沉香則具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與檳榔合用,能增強其止嘔作用,使治療效果更佳。

沉香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沉香行氣止痛: 沉香性寒,偏於降氣止痛,但對於寒凝氣滯的疼痛效果較弱。肉桂性熱,溫陽散寒,可助沉香溫陽化寒,行氣止痛,增強療效。
  2. 溫通心陽,緩解心痛: 沉香散常用於心痛、胸悶等症,肉桂可溫通心陽,改善心血循環,緩解胸悶氣短,配合沉香散,可更好地達到止痛、安神之效。

總之,沉香散中加入肉桂,是藥物配伍中的「君臣佐使」原則的體現,通過溫陽散寒、溫通心陽,使藥效更為協調,更能發揮其治療作用。

沉香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沉香性辛溫燥烈,易於耗傷津液。甘草性甘平,具有緩和、調和之效,能緩解沉香的燥性,防止其過於辛燥,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害。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調和藥性、解毒的作用。與沉香配伍,能增強沉香行氣止痛、溫腎納氣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療效。

沉香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沉香散主治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助陽化氣的功效,能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陽氣的升發,有助於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胃寒腹痛。
  2. 協同沉香,增強療效: 沉香性溫,能行氣止痛,但其溫性較弱,單獨使用難以溫暖脾胃,而乾薑則能增強沉香的溫陽作用,使二者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乾薑在沉香散中起到溫中散寒、助陽化氣的作用,協同沉香,增強藥效,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病症。

主治功效


沉香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沉香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類病症:

一、脾胃氣虛,氣機阻滯

  • 症狀:脾胃氣虛,運化失職,中焦痞悶,食少納呆,食飲即吐,心腹時痛,或伴有氣滯噎塞,胸膈不舒,神思昏悶,肢節煩疼,體虛乏力等。
  • 文獻
    • 《太平聖惠方》:「治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食飲即吐。心腹時痛。宜服沉香散方。」
    • 《太平聖惠方》:「治氣勞。心腹滿悶。身體羸瘦。腳膝微腫。不能飲食。宜服沉香散方。」
    • 《太平聖惠方》:「治虛勞上氣。脾胃氣弱。胸膈多痰。食飲無味。神思昏悶。肢節煩疼。體虛乏力。宜服沉香散方。」
  • 治療原理:沉香散中,沉香理氣止痛,溫中散寒;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人參大補元氣,益氣健脾;草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消食健脾;甘草調和諸藥,補益脾胃。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行氣消痞之功。

二、氣淋、冷淋、膏淋

  • 症狀:小便不利,少腹滿痛,溺有餘瀝,或臍下急痛,小便滑數,或臍下妨悶,小便疼不可忍。
  • 文獻
    • 《類證治裁》:「有。 文中提及「沉香散、瞿麥湯」用於治療「氣淋氣化不及州都,胞中氣脹,少腹滿痛,溺有餘瀝」的症狀。」
    • 《類證治裁》:「〔氣淋〕,沉香散,沉香,石葦(去毛),滑石,當歸,瞿麥(各五錢),赤芍,冬葵子,白朮(各七錢半),炙草(二錢半),王不留行(五錢),為末,每服二錢,大麥心湯下。」
    • 《太平聖惠方》:「治小腸虛冷,臍下急痛,小便滑數,沉香散方。」
    • 《太平聖惠方》:「治膏淋。臍下妨悶。不得快利。」
    • 《太平聖惠方》:「治冷淋。臍下妨悶。小便疼不可忍。沉香散方。」
  • 治療原理:沉香散中,沉香理氣止痛,溫中散寒,降逆調經,可助膀胱氣化;郁李仁潤腸通便,利水消腫;肉桂溫中散寒,暖宮止痛。諸藥合用,可溫陽散寒,行氣利水,通利小便。

三、腎臟風冷氣、腎臟積冷

  • 症狀:腰脊相引痛,腳膝疼痹,體虛無力,或氣攻心腹疼痛,四肢逆冷,不思飲食,或盲腸氣,小腹疼痛不可忍。
  • 文獻
    • 《太平聖惠方》:「沉香散方...治腎臟風冷氣...腰脊相引痛...腳膝疼痹...體虛無力。」
    • 《太平聖惠方》:「治腎臟積冷、氣攻心腹疼痛、四肢逆冷、不思飲食等症狀。」
    • 《太平聖惠方》:「治盲腸氣,小腹疼痛不可忍。」
  • 治療原理:沉香散中,沉香肉桂溫腎散寒,行氣止痛;檳榔行氣止痛,利水消腫;諸藥合用,可溫補腎陽,散寒行氣,緩解疼痛。

四、腳氣病

  • 症狀:腳氣疼痛,皮膚不仁,心胸煩壅,不能下食,或腳氣衝心,煩悶喘促,腳膝痠疼,神思昏憒,或腳氣心腹脹滿四肢壅悶不思飲食,或腳氣春夏防發,或肝腎風虛,脾氣乏弱,但覺昏悶,不欲飲食。
  • 文獻
    • 《太平聖惠方》:「治腳氣疼痛。皮膚不仁。心胸煩壅。不能下食。宜服沉香散方。」
    • 《太平聖惠方》:「治腳氣衝心。煩悶喘促。腳膝痠疼。神思昏憒。宜服沉香散方。」
    • 《太平聖惠方》:「治腳氣心腹脹滿四肢壅悶不思飲食,宜服沉香散方。」
    • 《太平聖惠方》:「治腳氣。春夏防發。或肝腎風虛。脾氣乏弱。但覺昏悶。不欲飲食。宜服沉香散方。」
  • 治療原理:沉香散中,沉香理氣止痛,溫中散寒;木香行氣止痛;檳榔行氣止痛,利水消腫。諸藥合用,可行氣活血,溫經通絡,緩解腳氣諸症。

五、其他

  • 症狀:傷寒後腰間氣滯,流注腳膝疼痛;積聚、心腹脹滿;九種心痛,面色青、心腹妨悶、四肢不和;中惡心痛;陰腫。
  • 文獻
    • 《太平聖惠方》:「治傷寒後。腰間氣滯。流注腳膝。疼痛。宜服沉香散方。」
    • 《太平聖惠方》:「每於食前。以熱酒調下一錢...治積聚、心腹脹滿。」
    • 《太平聖惠方》:「宜服沉香散...治九種心痛...面色青...心腹妨悶...四肢不和...」
    • 《太平聖惠方》:「第二個方劑名為沉香散,同樣主治中惡心痛」
    • 《太平聖惠方》:「這段文字記載了一個治療陰腫的方劑「沉香散」的組成、用量和服用方法。」
  • 治療原理:根據不同病症,沉香散通過沉香的理氣止痛、溫中散寒、降逆調經,以及其他藥物的配伍,達到行氣活血、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等功效。

總結:

沉香散以沉香為君藥,通過其理氣止痛、溫中散寒、降逆調經等功效,配合不同藥物,廣泛應用於脾胃、腎臟、膀胱、腳氣等多種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行氣、溫陽、散寒、利水、健脾等法則,以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恢復氣血陰陽平衡的目的。不同版本的沉香散,藥物組成和比例有所差異,應根據具體病症和文獻記載選用合適的方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沉香散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及月經量多者慎用。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氣喘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胰臟炎腳氣病心內膜炎膀胱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心包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

相同名稱方劑


沉香散, 出處:《活人心統》卷下。 組成:沉香1錢,紫蘇1錢,白蔻仁1錢。 主治:胃冷久呃。

沉香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沉香1兩,川升麻1兩,細辛1兩,白芷1兩,地骨皮1兩,黑附子(生用)1分。 主治:老人久患冷牙疼不可忍者。

沉香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沉香1兩,舶上茴香1兩,青橘皮(去白)1兩,胡椒1兩,蓽澄茄1兩,川楝子1兩,陳橘皮(去白)1兩。 主治:正氣補元。主治:傷寒,嘔,結痞,心胸真氣虛弱,脈息沉細者。

沉香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一。 組成: 沉香散(《傳信適用方》卷一。)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一。組成:好沉香半兩,阿膠半兩(蚌粉炒成珠),結實人參1兩,桑白皮(揀)1兩(微炒),陳皮半兩,紫蘇子半兩,甘草(炙)1分。主治:定喘止嗽。 。 主治:定喘止嗽。

沉香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沉香1兩,木香1兩,青橘(去白)1兩,陳橘(去白)1兩,鬱李仁(湯浸,去皮,别研)1兩,人參1兩,豆蔻半兩,檳榔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半兩,乾薑(炮制)半兩。 主治:進食和氣;通關利膈氣。主治:脾元氣不和,中焦痞悶,氣滯噎塞,小便不利。

沉香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沉香半兩,檳榔半兩,大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人參(去蘆)半兩,茯苓(去皮)半兩,當歸(去蘆)半兩,官桂(去粗皮)半兩,前胡半兩,黃耆半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乾薑(炮)半兩,柴胡(去苗)1兩,雀腦穹半兩,訶子(炮,去核)1兩,甘草1兩,五味子1兩,半夏2兩(用漿水煮30沸,細切小片子,焙乾用之),草豆蔻3分(炮,去皮)。 主治:散滯氣。主治:五勞七傷,寒熱無力,小便黃赤,吃食無味,心多驚悸,骨節痠疼,心胸痞悶,兩脅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