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橘皮煮散方劑中,包含橘皮,其原因主要有二:
- 理氣消脹: 橘皮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理氣消脹之功效。可用於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 燥濕化痰: 橘皮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祛除痰濕,緩解咳嗽、咳痰等症狀。
橘皮在方劑中,往往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橘皮與陳皮、半夏等藥物搭配,可增強其理氣消脹、燥濕化痰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橘皮煮散」方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燥,善於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橘皮性辛溫,理氣化痰,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可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濕痰停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咳嗽痰多等症狀。
- 補氣固表: 白朮具有補中益氣、固表止汗的功效。橘皮則可以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二者合用,不僅可以補氣固表,還可調和氣機,避免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氣虛外泄。
因此,白朮在「橘皮煮散」方中發揮着健脾燥濕、補氣固表的功效,與橘皮相配伍,共奏療效。
「橘皮煮散」中的訶子,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咳的作用。訶子能夠幫助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瀉、久咳不止等症狀,與橘皮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收斂止瀉作用,改善消化系統問題。
橘皮煮散方中加入乾薑,是為了協調藥性,提升療效。
橘皮性涼,善於理氣寬中,但脾胃虛寒者服用易致寒涼之弊。乾薑性溫,入脾胃經,溫中散寒,可溫補脾胃,防止橘皮寒涼之性傷及脾胃。
此外,乾薑亦能增強橘皮理氣的作用,使氣機運行更通暢,從而達到治療胸悶氣滯、消化不良等症的功效。
橘皮煮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橘皮行氣: 橘皮性辛溫,善行氣消積,但其溫性較弱。肉桂性熱,溫陽散寒,與橘皮相輔相成,增強其行氣散寒之力,使寒邪去盡,氣血通暢。
- 溫補脾腎,助橘皮健脾: 橘皮健脾消食,但對於脾腎陽虛者,單用橘皮恐難以溫補脾腎。肉桂性溫,能溫補脾腎陽氣,與橘皮相配,既能行氣散寒,又能溫補脾腎,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改善消化吸收能力。
因此,橘皮煮散中加入肉桂,不僅能增強其行氣散寒之力,更能溫補脾腎,使藥效更加全面。
「橘皮煮散」方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理氣消脹作用: 橘皮與枳殼皆屬理氣藥,但橘皮偏於行氣止痛,而枳殼則更擅長消脹散結。二者合用,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疏通氣機,消除腹脹、胸悶等症狀。
- 協調藥性: 枳殼性苦寒,能降氣消積,而橘皮性溫,能理氣止痛。二者搭配使用,既能增強藥效,又能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患者接受。
總而言之,枳殼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橘皮煮散」理氣消脹之效,更使得方劑整體藥性更為協調,提高了治療效果。
橘皮煮散方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橘皮則能理氣寬中,疏肝解鬱。二者合用,可協同增強理氣止痛之效,適用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
- 健脾消食: 木香有助於健脾消食,增進食慾,而橘皮能理氣行氣,促進消化。二者相配,可共同改善脾胃功能,消除積食,解除食積脹滿等症狀。
綜上所述,木香在橘皮煮散方中,起到理氣止痛、健脾消食的作用,與橘皮等藥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橘皮煮散」中的人參,主要用於補益元氣、增強體力。人參能夠提升整體身體機能,對於氣虛所致的疲勞乏力有良好的療效,與橘皮等藥材相配,能夠調理脾胃,增強免疫力。
橘皮煮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調和藥性: 橘皮辛溫,有理氣化痰、燥濕止咳之效,但過於燥烈,易傷津耗氣。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橘皮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傷及脾胃。
二、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的功效,能與橘皮共同作用,協調臟腑功能,增強藥效。同時,甘草還可助橘皮更好地發揮理氣化痰的作用,提升療效。
橘皮煮散方中加入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消脹: 橘皮性辛溫,善於理氣消脹,而草荳蔻亦有溫中行氣、消食化滯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理氣消脹之功,用於治療脘腹脹滿、食積不化等症。
2. 暖胃止嘔: 橘皮味辛,可溫中止嘔,草荳蔻亦可暖胃止嘔。兩者合用,可增強溫胃止嘔之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飲犯胃所致的嘔吐等症。
因此,橘皮煮散方中加入草荳蔻,可發揮理氣消脹、暖胃止嘔的功效,使方劑效力更強。
橘皮煮散方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厚朴行氣化濕: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行氣化濕、燥濕止瀉、降逆止嘔的功效。與橘皮合用,能增強其行氣化痰、理氣止痛的效果,共同起到疏肝理氣、化痰止咳的作用。
- 厚朴與橘皮配伍協同:厚朴的燥濕之性,可以防止橘皮過於滋潤,避免痰濕停滯。橘皮的理氣作用,也能促進厚朴的化濕效果。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橘皮煮散方中加入檳榔,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消積、殺蟲的功效。
檳榔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殺蟲之效。橘皮則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善於理氣寬中、燥濕化痰。二者配伍,既能行氣消積,又能理氣化痰,對於因氣滯痰阻所致的胸悶、腹脹、食慾不振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檳榔還有殺蟲的功效,對於因蟲積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亦有一定療效。因此,橘皮煮散方中加入檳榔,不僅可以增強理氣消積的效果,同時也能起到殺蟲的作用。
橘皮煮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化痰:橘皮性溫,善於理氣燥濕;半夏性溫,能燥濕化痰。兩者配合,可有效祛除痰濕,改善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
- 降逆止嘔:半夏性辛溫,可降逆止嘔,對於因痰濕阻滯、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與橘皮配伍,可增強降逆止嘔的效果,同時還可理氣化痰,使療效更佳。
主治功效
橘皮煮散方劑功效主治分析
橘皮煮散,源自多部醫籍,如《聖濟總錄》、《博濟方》、《雞峯普濟方》、《養老奉親書》等,其組成藥物略有差異,但主治功效核心一致,皆針對脾胃虛寒、氣滯所致的諸症。本文將綜合分析其組成藥物及古籍記載,探討其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古籍記載橘皮煮散主治「脾元氣不和,洩痢不止,腹內雷鳴,氣脹膨滿,冷氣刺痛」,以及脾胃虛弱、心腹滿悶、飲食不調、傷寒等症。綜而言之,該方劑主要針對脾胃虛寒、氣滯血瘀、寒邪客胃等病證。
治療原理:
橘皮煮散的組方體現了中醫“寒者溫之,虛者補之,氣滯者行之”的治療原則,通過溫中散寒、健脾益氣、理氣化痰、消食導滯等多方面作用,調理脾胃,改善症狀。
- 溫中散寒: 方中乾薑、肉桂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暖脾胃,改善脾胃虛寒造成的冷氣刺痛、腹痛、洩瀉等症狀。
- 健脾益氣: 白朮補脾益氣,燥濕利水,與人參大補元氣,共同增強脾胃功能,提升機體抗病能力,從根本上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
- 理氣化滯: 橘皮、枳殼、木香、厚朴行氣消積,理氣化痰,疏通脾胃氣機,緩解氣滯所致的腹脹、腹痛、腸鳴等症狀。 檳榔也具行氣利水之效,助其通暢。 半夏降逆止嘔,化痰降氣,配合橘皮理氣,共同改善氣逆上衝所致的噯氣等不適。
- 消食化滯: 訶子、草豆蔻開胃消食,散寒止吐,幫助消化吸收,改善飲食不消化的症狀。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使諸藥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藥物配伍分析: 不同版本橘皮煮散的藥物比例和組成略有差異,但核心藥物始終包含溫中、健脾、理氣等幾類,體現了方劑配伍的整體性與協同性。例如,《博濟方》中半夏用量較少,反映出該方劑在溫補為主的前提下,兼顧化痰降逆,避免寒邪內伏。
總結:
橘皮煮散通過溫中散寒、健脾益氣、理氣化滯等多種作用機制,共同達到治療脾胃虛寒、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洩瀉、噯氣等症的目的。不同醫籍版本間的細微差異,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個性化,醫生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靈活調整藥物用量和配伍。 其治療原理的核心,在於扶正祛邪,恢復脾胃功能,從而改善整體症狀。
傳統服藥法
橘皮(去瓤)1兩,人參、茯苓、白朮1兩,木香1分,乾薑(炮)、官桂(去皮)半兩,檳榔1兩(雞心者),草豆蔻2個(去皮),半夏1分(麩炒),厚朴半兩(加生薑1分,碎,炒乾),枳殼半兩(去瓤,麩炒),訶黎勒5個(煨,去核),甘草半兩(炮)。
益元氣,和脾胃,治傷寒。
上為末。
每服1大錢,水1盞,加生薑、大棗同煎至7分,不問食前後熱服。
不換金散(原書)、橘皮散(《醫統》卷三十五)。方中乾薑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脾元气不和,泄痢不止,腹内雷鸣,气胀膨满,冷气刺痛等症。但本方性温,孕妇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橘皮煮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橘皮(去白)2兩,白朮2兩,訶子1兩,乾薑(炮)1兩,官桂(去皮)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木香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草豆蔻(去皮)7枚,厚朴1兩半(薑汁塗,炙黃),槟榔5枚,半夏2分(湯洗20度用)。 主治:脾元氣不和,泄痢不止,腹內雷鳴,氣脹膨滿,冷氣刺痛。
橘皮煮散, 出處:《養老奉親》。 組成:橘皮(去瓤)1兩,人參1兩,茯苓1兩,白朮1兩,木香1分,乾薑(炮)、官桂(去皮)半兩,槟榔1兩(雞心者),草豆蔻2個(去皮),半夏1分(麸炒),厚朴半兩(加生薑1分,碎,炒乾),枳殼半兩(去瓤,麸炒),訶黎勒5個(煨,去核),甘草半兩(炮)。 主治:益元氣,和脾胃,治傷寒。主治:心腹諸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