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清脾飲(嚴用和)

清脾飲子樸芩柴,苓朮甘青半夏加,更益生薑草果服,廓清脾部瘧為邪。

清脾飲,青皮(醋炒),厚朴,柴胡,黃芩(炒),製半夏,茯苓,白朮(土炒),炙甘草,草果,加生薑煎。原方主治瘧疾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脈來弦數等證。然觀其方藥,並非純用清利之品,其所以為之清脾者,後賢皆謂能廓清脾部之邪耳。夫瘧邪雖伏於肝膽之間,而所以致其伏者,又在於脾,因脾失運化之職,遂致濕濁、痰飲與伏邪互結耳。

白話文:

清脾飲子是由樸芩柴、苓朮甘青半夏組成,加上生薑和草果,可以清除脾臟的瘧邪。這個藥方主要治療瘧疾,症狀是發熱多、發冷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脈搏弦數。雖然藥方中並非完全使用清熱利濕的藥材,但後世醫家認為它能清除脾臟的邪氣,所以稱為「清脾」。瘧疾雖然藏在肝膽之間,但脾臟的運化功能失調是導致瘧邪藏匿的原因,因為脾臟不能運化水濕,導致濕濁、痰飲與邪氣互相交結。

方中白朮、甘草補其脾,復其健運;半夏、茯苓行其痰,厚朴散其濕;而獨以青皮入肝,疏其伏邪;草果入脾,散其結滯;柴胡升之,散瘧邪於表;黃芩降之,清瘧邪於裡;引用生薑,亦祛邪辟惡以廓清脾部耳。

白話文:

這方子裡,白朮、甘草補益脾臟,使其恢復運化功能;半夏、茯苓化解痰濕,厚朴散去濕氣;獨取青皮入肝經,疏散肝臟伏藏的邪氣;草果入脾經,散去脾胃的積滯;柴胡向上升發,將瘧疾的邪氣從體表驅散;黃芩向下沉降,清熱瀉火,清除體內的瘧邪;最後以生薑引藥,也能祛邪辟惡,使脾胃更加清淨。

2. 常山飲(局方)

常山飲子局方垂,久瘧難痊截病災。知貝果檳薑棗酒,水煎露宿共烏梅。

常山飲,常山(火酒炒五錢),煨草果,檳榔,知母(各一錢),烏梅(二枚),貝母(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溫服。渣再用酒煎,待瘧將發時先服。治瘧久不已者,用此截之。夫截瘧一法,古人相沿已久,然考其截之之法,並非有阻截之意,不過使其伏邪潰散,搗其巢窟,寒熱自止耳。常山善吐胸中痰結,引之上升;檳榔能破胸下癖囊,導之下降,使伏邪離而不合。

白話文:

常山飲這個方子,專門治療長期瘧疾難以治癒的病症。配方包括常山、草果、檳榔、知母、烏梅、貝母、生薑、大棗,用半酒半水煎煮,隔夜放置,日出前空腹溫服,藥渣再用酒煎煮,在瘧疾發作前服用。這個方法能有效地治療長期瘧疾,使瘧疾不再發作。古人認為,截瘧的原理並非阻斷瘧疾,而是將潛藏的邪氣驅散,使寒熱症状自然消失。常山能將胸中痰結引上,檳榔則能破除胸腹中的積聚,使邪氣不再凝聚。

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熱,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使寒熱解而自除。貝母化其不盡之餘痰,烏梅斂其既亡之氣血。薑、棗和營衛,致津液;酒水行經絡,助藥力。煎露一宿者,以瘧由伏暑而起,露能解暑,白露至則炎暑退耳。

白話文:

知母可以治療陽明經獨特的熱症,草果可以治療太陰經獨特的寒症,這樣可以使熱和寒得到舒緩並自行痊癒。貝母能夠化解未完全消除的痰液,烏梅能夠收斂已經流失的氣血。薑和棗可以調和營衛,促進津液的生成;酒和水可以流通經絡,增強藥物的作用。煎煮至夜間的湯藥,因為瘧疾是由伏暑引發的,白露到來時暑熱會退去。

請注意,這些是古代中醫的理論和應用方法,現代醫學對於某些病症可能有不同的診斷和治療方式。在實際使用這些中藥前,請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

3. 鱉甲煎丸(《金匱》)

鱉甲煎丸鼠䗪蜣,桃丹硝樸桂乾薑,柴芩夏芍阿瞿藶,石葦人參蜂大黃,烏扇紫葳灶下土,頻添清酒浸之良。即將鱉甲和同煮,搗爛為丸法異常。

鱉甲煎丸,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燒),黃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乾薑,大黃,桂枝,石葦,厚朴,紫葳,半夏,阿膠,芍藥,牡丹,䗪蟲(各五分),葶藶,人參(各一分),瞿麥(二分),蜂窠(四分),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俟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白話文:

將鱉甲煎成丸劑,配料包括鼠婦、蜣螂、桃仁、赤硝、黃芩等。所有成分中有鱉甲(需烘烤至十二分)、烏扇(三分煸炒)、黃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搗熬)、乾薑、大黃、桂枝、石葦、厚朴、紫葳、半夏、阿膠、芍藥、牡丹、蟲(各五分)、葶藶、人參(各一分)、瞿麥(二分)、蜂巢(四分)、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共二十三味。

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取一斗竈下灰,加入一斛五斗清酒浸泡,等酒蒸發一半後,將鱉甲放入其中,煮至呈膠狀。然後擠出汁液,與所有藥材混合製成如梧子大小的丸劑。空腹服用七丸,每日服三次。

治瘧久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此丸主之。方中寒濕並用,攻補兼施,化淡行血,無所不備,而又以蟲蟻善走入絡之品,搜剔其蘊結之邪。柴、桂領之出表,硝、黃導之降里,煅灶下灰、清酒助脾胃而溫運,鱉甲入肝絡而搜邪。空心服七丸,日三服者,取其緩以化之耳。

白話文:

治療瘧疾久病積累形成的癥瘕,稱為瘧母,此丸專治此症。藥方中寒濕藥材並用,攻補兼施,化解積滯、運行血氣,无所不备,並且以善於走入經絡的蟲蟻藥材,搜剔積聚的邪氣。柴胡、桂枝引導藥力出表,硝石、黃芩引導藥力下降至腸胃,煅燒的灶下灰、清酒幫助脾胃溫運,鱉甲進入肝經絡中搜剔邪氣。空腹服用七丸,一天服用三次,目的是慢慢地化解疾病。

4. 何人飲(景岳)

何人飲子是新方,久瘧雙虛法最良。配入歸陳調氣血,更須煨熟好生薑。

何人飲,何首烏(五錢),人參(三錢),當歸(二錢),陳皮(二錢),煨生薑(兩片),水二鍾,煎八分,於未發前服之。治氣血兩虛,久瘧不止,邪盡而寒熱仍作者。所謂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陰陽相併,則寒熱仍作也。然何以亦發作有時者?皆由正氣餒弱,至其時預為顧慮,於是陽氣困束,寒從中生,久則陽氣仍復而熱矣。方中首烏補肝腎之陰,人參助脾肺之陽,當歸和其營,陳皮理其氣,以為補藥之助。

生薑生則散表,熟則溫中而益其陽氣耳。

白話文:

何人飲這個方子是新方,治療久病導致氣血兩虛的瘧疾最有效。加入陳皮可以調和氣血,生薑一定要煨熟了才能發揮效果。

5. 杏仁湯(鞠通)

加減銀翹散

肺瘧宜求杏子湯,芩苓翹蔻滑梨桑。寒從背起苔多白,咳嗽頻仍渴飲漿。心瘧熱多煩渴盛,昏狂舌赤又中黃。元犀竹時門冬等,加減銀翹即此方。

杏仁湯,杏仁(三錢),黃芩(一錢半),連翹(一錢半),滑石(三錢),桑葉(一錢半),茯苓塊(三錢),白蔻皮(八分),梨皮(二錢),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治舌白渴飲,咳嗽頻仍,寒從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瘧,此湯主之。夫《內經》有五臟六腑之瘧,惜未詳其治法,茲特採《溫病條辨》中數方,以廣學者見聞。

白話文:

肺瘧症狀包括舌苔白、口渴、咳嗽頻繁、背部發寒,是由暑氣侵入體內所致,可用杏仁湯、黃芩、連翹、滑石、桑葉、茯苓、白蔻皮、梨皮等藥材治療。若症狀為心瘧,則表現為心煩、口渴、神志昏迷、舌頭紅腫發黃,可根據實際情況加入犀角、竹葉、門冬等藥材,並調整加減銀翹散的藥量。

此為伏暑留於肺絡而發也,故以一派輕宣肺氣,清肅上焦之品,治之自愈。白蔻宣肺滯,杏仁降肺氣,使肺金復其清肅之令。桑葉輕揚入絡,散之於外;黃芩苦寒清金,降之於里。連翹散上焦之血凝氣聚,梨皮利肺部之熱蘊邪留。滑石、茯苓,皆入肺引邪下導耳。

加減銀翹散,連翹(十分),銀花(八分),元參(五分),犀角(五分),竹葉(三分),共為粗末,每服五錢。煎成去渣,滴荷葉汁二、三茶匙,日三服。治熱多昏狂,讝語煩渴,舌赤中黃,脈弱而數,名日心瘧,此方主之。心瘧者,邪氣留伏於心包絡,而化為熱也,最多內閉之慮。

白話文:

這是因為暑氣留在肺部經絡而導致的疾病,所以用清宣肺氣、清肅上焦的藥物來治療,自然就能痊癒。白蔻宣通肺部的阻塞,杏仁降下肺氣,使肺金恢復其清肅的功能。桑葉輕輕地進入經絡,把邪氣散發出去;黃芩苦寒清熱,把邪氣降入內里。連翹散可以治療上焦的血液凝滯、氣機鬱結,梨皮可以疏通肺部的熱邪和留滯的邪氣。滑石、茯苓都能進入肺部,引導邪氣向下排出。

可以加減銀翹散,用連翹十分、銀花八分、元參五分、犀角五分、竹葉三分,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煎煮成湯去渣,加入荷葉汁兩三茶匙,一天服用三次。可以治療發熱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口渴、舌頭紅絳苔黃、脈象微弱而數的病症,稱為心瘧。心瘧是邪氣停留在心包絡,化為熱邪所致,最怕邪氣閉塞心包。

故以犀角輕靈尖銳之品,直清其心臟而泄其邪,麥冬護其心陰,元參滋其腎水,而火自不炎。連翹、銀花、竹葉、荷葉皆輕清滌熱之物,且具解散之功,使浮游之邪外出耳。

白話文:

因此,使用犀角這種輕靈尖銳的藥材,可以直接清淨心臟並排出邪氣;麥冬保護心陰,元參滋潤腎水,這樣火氣自然不會上炎。連翹、銀花、竹葉、荷葉都是輕盈清潔,能清熱的藥物,並且具有疏散邪氣的功效,讓漂浮的邪氣得以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