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四 (4)
卷四 (4)
1. 清脾飲(嚴用和)
清脾飲子樸芩柴,苓朮甘青半夏加,更益生薑草果服,廓清脾部瘧為邪。
清脾飲,青皮(醋炒),厚朴,柴胡,黃芩(炒),製半夏,茯苓,白朮(土炒),炙甘草,草果,加生薑煎。原方主治瘧疾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脈來弦數等證。然觀其方藥,並非純用清利之品,其所以為之清脾者,後賢皆謂能廓清脾部之邪耳。夫瘧邪雖伏於肝膽之間,而所以致其伏者,又在於脾,因脾失運化之職,遂致濕濁、痰飲與伏邪互結耳。
方中白朮、甘草補其脾,復其健運;半夏、茯苓行其痰,厚朴散其濕;而獨以青皮入肝,疏其伏邪;草果入脾,散其結滯;柴胡升之,散瘧邪於表;黃芩降之,清瘧邪於裡;引用生薑,亦祛邪辟惡以廓清脾部耳。
白話文:
清脾飲這帖藥方是由嚴用和所創立,主要成分包含青皮(經過醋炒)、厚朴、柴胡、黃芩(經過炒製)、製半夏、茯苓、白朮(土炒過)、炙甘草以及草果,再加入生薑一同煎煮。原本這帖藥方主要是用來治療瘧疾,症狀表現為發熱多於發冷、口苦喉嚨乾燥、小便色赤且排尿時有灼熱感,脈象呈現弦數的情況。
然而,從藥方的成分來看,它並非單純使用清熱或利水的藥材,之所以命名為清脾飲,是因為後世的醫學家認為它能有效清除脾臟部位的病邪。瘧疾的病邪雖然主要藏匿在肝膽之間,但導致病邪藏匿的原因卻與脾臟有關,這是因為脾臟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濕氣、痰液與潛伏的病邪相互結合所致。
在這帖藥方中,白朮和甘草可以滋補脾臟,恢復其健康的運轉功能;半夏和茯苓則能幫助消除痰液,厚朴可散除濕氣;青皮進入肝臟,有助於疏散潛伏的病邪;草果則進入脾臟,能幫助消除結滯;柴胡有助於提升身體機能,從表面散去瘧疾的病邪;黃芩則能深入體內,清潔體內的瘧疾病邪;加入生薑則能驅除病邪,使脾臟部位更加清爽。
2. 常山飲(局方)
常山飲子局方垂,久瘧難痊截病災。知貝果檳薑棗酒,水煎露宿共烏梅。
常山飲,常山(火酒炒五錢),煨草果,檳榔,知母(各一錢),烏梅(二枚),貝母(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溫服。渣再用酒煎,待瘧將發時先服。治瘧久不已者,用此截之。夫截瘧一法,古人相沿已久,然考其截之之法,並非有阻截之意,不過使其伏邪潰散,搗其巢窟,寒熱自止耳。常山善吐胸中痰結,引之上升;檳榔能破胸下癖囊,導之下降,使伏邪離而不合。
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熱,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使寒熱解而自除。貝母化其不盡之餘痰,烏梅斂其既亡之氣血。薑、棗和營衛,致津液;酒水行經絡,助藥力。煎露一宿者,以瘧由伏暑而起,露能解暑,白露至則炎暑退耳。
白話文:
【常山飲(局方)】
這款常山飲出自古醫方,專門針對久治不癒的瘧疾,能有效控制病情。配方包括:常山(需用火酒炒過,用量五錢)、煨草果、檳榔、知母(以上各一錢)、烏梅(兩顆)、貝母(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一顆)。製作時,以半酒半水來煎煮,煎好後放置一夜,隔天在太陽未升起前,面向東方空腹溫熱服用。藥渣可再利用,加酒煎煮,在預感瘧疾即將發作時提前服用。
此方適用於長期反覆發作的瘧疾,其機制並非簡單地阻斷病情,而是讓潛藏的病邪得以散去,破壞其藏身之所,從而達到止住寒熱交錯的效果。常山能促進胸部積痰的排出,使其向上昇;檳榔則能消除胸腔下方的積滯,促使病邪向下排,使隱伏的病邪無法聚合。
知母能調節因陽明經過熱導致的症狀,草果則能處理太陰經過寒的情況,藉此平衡體內寒熱,自然去除病因。貝母有助清除殘留的痰液,烏梅能收斂流失的氣血。薑與棗調和營衛,促進體內津液生成;酒水則有助於疏通經絡,增強藥效。將煎好的藥露放置一夜,是因為瘧疾多由潛伏的暑熱引起,露水具有解暑的作用,隨著白露季節到來,炎熱的暑氣就會消退。
3. 鱉甲煎丸(《金匱》)
鱉甲煎丸鼠䗪蜣,桃丹硝樸桂乾薑,柴芩夏芍阿瞿藶,石葦人參蜂大黃,烏扇紫葳灶下土,頻添清酒浸之良。即將鱉甲和同煮,搗爛為丸法異常。
鱉甲煎丸,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燒),黃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乾薑,大黃,桂枝,石葦,厚朴,紫葳,半夏,阿膠,芍藥,牡丹,䗪蟲(各五分),葶藶,人參(各一分),瞿麥(二分),蜂窠(四分),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俟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治瘧久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此丸主之。方中寒濕並用,攻補兼施,化淡行血,無所不備,而又以蟲蟻善走入絡之品,搜剔其蘊結之邪。柴、桂領之出表,硝、黃導之降里,煅灶下灰、清酒助脾胃而溫運,鱉甲入肝絡而搜邪。空心服七丸,日三服者,取其緩以化之耳。
白話文:
【鱉甲煎丸的配方與製法】
這藥丸主要成分有:經過烘烤的鱉甲,燒製過的烏扇,黃芩,柴胡,炒熟的鼠婦,乾薑,大黃,桂枝,石葦,厚朴,紫葳,半夏,阿膠,芍藥,牡丹皮,炒熟的蠼螋蟲,葶藶,人參,瞿麥,蜂巢,赤硝,炒熟的蜣螂,桃仁。將這些材料按比例混合,然後研磨成粉末。
另取一斗煅燒過的竈下灰,用一斛五斗的清酒浸泡灰燼,待酒量減半時,將鱉甲放入其中一同煮至軟化,狀似膠漆,然後絞出汁液,再將上述的藥粉加入,攪拌均勻後製成大小如梧桐子的藥丸。
服用方法是:在空腹時,每次服七粒,每日三次。
【主治功能】
此藥丸主要治療長期瘧疾形成的腹部包塊,也就是所謂的"瘧母"。藥方中同時使用寒性和濕性藥材,既能攻擊病源也能滋補身體,能促進血液循環,去除瘀血,無所不包。且利用了昆蟲能深入微細部位的特性,幫助排除體內深藏的病邪。柴胡和桂枝能帶領藥效至表層,硝石和大黃則能引導藥效至深處,竈下灰和清酒能溫暖脾胃,促進運化,而鱉甲能進入肝臟網絡,尋找並驅除病邪。空腹服用,每天三次,是為了讓藥效緩慢而深遠地發揮作用。
4. 何人飲(景岳)
何人飲子是新方,久瘧雙虛法最良。配入歸陳調氣血,更須煨熟好生薑。
何人飲,何首烏(五錢),人參(三錢),當歸(二錢),陳皮(二錢),煨生薑(兩片),水二鍾,煎八分,於未發前服之。治氣血兩虛,久瘧不止,邪盡而寒熱仍作者。所謂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陰陽相併,則寒熱仍作也。然何以亦發作有時者?皆由正氣餒弱,至其時預為顧慮,於是陽氣困束,寒從中生,久則陽氣仍復而熱矣。方中首烏補肝腎之陰,人參助脾肺之陽,當歸和其營,陳皮理其氣,以為補藥之助。
生薑生則散表,熟則溫中而益其陽氣耳。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何人飲」,是張景嶽創立的新方,對於長期患瘧疾,導致氣血雙虛的情況有極佳的療效。方中使用何首烏、人參、當歸、陳皮,以及燉煮到熟透的生薑,來調和氣血。
具體的配方如下:何首烏五錢,人參三錢,當歸二錢,陳皮二錢,燉熟的生薑兩片。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水量約兩杯,煮至剩下八分水量時即可服用。應在發病前服用此藥,適用於氣血雙虛,長期瘧疾不斷,即使病原已清除,但仍有寒熱交替現象的患者。
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陽氣虛弱導致寒症,陰氣不足導致熱症,陰陽失衡,因此寒熱交替。而之所以發作有固定時間,主要是因為正氣衰弱,在特定時間身體會預先感到不適,此時陽氣受制,內生寒意,長久下來,陽氣恢復,又轉為熱症。此方中的何首烏能滋補肝腎陰氣,人參增強脾肺陽氣,當歸調和血液,陳皮理氣,這些都是補藥的輔助成分。
生薑生用能散寒解表,熟用則能溫暖脾胃並增強陽氣。
5. 杏仁湯(鞠通)
加減銀翹散
肺瘧宜求杏子湯,芩苓翹蔻滑梨桑。寒從背起苔多白,咳嗽頻仍渴飲漿。心瘧熱多煩渴盛,昏狂舌赤又中黃。元犀竹時門冬等,加減銀翹即此方。
杏仁湯,杏仁(三錢),黃芩(一錢半),連翹(一錢半),滑石(三錢),桑葉(一錢半),茯苓塊(三錢),白蔻皮(八分),梨皮(二錢),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治舌白渴飲,咳嗽頻仍,寒從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瘧,此湯主之。夫《內經》有五臟六腑之瘧,惜未詳其治法,茲特採《溫病條辨》中數方,以廣學者見聞。
此為伏暑留於肺絡而發也,故以一派輕宣肺氣,清肅上焦之品,治之自愈。白蔻宣肺滯,杏仁降肺氣,使肺金復其清肅之令。桑葉輕揚入絡,散之於外;黃芩苦寒清金,降之於里。連翹散上焦之血凝氣聚,梨皮利肺部之熱蘊邪留。滑石、茯苓,皆入肺引邪下導耳。
加減銀翹散,連翹(十分),銀花(八分),元參(五分),犀角(五分),竹葉(三分),共為粗末,每服五錢。煎成去渣,滴荷葉汁二、三茶匙,日三服。治熱多昏狂,讝語煩渴,舌赤中黃,脈弱而數,名日心瘧,此方主之。心瘧者,邪氣留伏於心包絡,而化為熱也,最多內閉之慮。
故以犀角輕靈尖銳之品,直清其心臟而泄其邪,麥冬護其心陰,元參滋其腎水,而火自不炎。連翹、銀花、竹葉、荷葉皆輕清滌熱之物,且具解散之功,使浮游之邪外出耳。
白話文:
【杏仁湯(鞠通)】
增刪版的銀翹散
對於因肺部感染導致的類似瘧疾的病症,我們會考慮使用杏仁湯,主要成分包括黃芩、茯苓、銀翪、豆蔻、滑石、桑葉和梨皮。患者可能感覺到背部寒冷,舌苔呈白色,並伴有頻繁的咳嗽和口渴。
杏仁湯由杏仁、黃芩、連翪、滑石、桑葉、茯苓、白豆蔻和梨皮組成。將這些藥材用水煮沸,煮至剩下兩杯量,每天服用兩次。這適用於舌苔白色、頻繁咳嗽和口渴的症狀,特別是因夏季殘留的暑氣導致的肺部疾病,這種情況被稱為肺瘧,此湯正是對應此症的治療方案。
根據《內經》,人體有五臟六腑相關的瘧疾,但未詳細描述治療方法,這裡選取了《溫病條辨》中的幾個方子,以擴大讀者的知識面。
此病是由夏季殘餘的暑熱在肺絡中停留而引發的,所以用一些可以輕鬆宣通肺氣,清肅上焦的藥物來治療,通常能達到痊癒的效果。白豆蔻可以幫助肺部排出滯留物,杏仁可以降低肺氣,讓肺部恢復其清肅的功能。桑葉能夠輕盈地進入絡脈,將熱氣向外散發;黃芩的苦寒特性可以清肺熱,將熱氣帶出體內。連翪可以疏散上焦的血液凝結和氣息聚集,梨皮可以清除肺部的熱毒和邪氣殘留。滑石和茯苓都能進入肺部,將邪氣引導至下方。
增刪版的銀翪散,主要成分包括連翪、銀花、玄參、犀角和竹葉。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煮沸後去掉渣滓,加入荷葉汁二至三茶匙,每日服用三次。這種配方適用於高熱、昏迷、胡言亂語、煩躁口渴、舌頭紅色中心泛黃、脈搏微弱且頻繁的情況,這種情況被稱為心瘧,此方正是對應此症的治療方案。心瘧是因為邪氣在心包絡中潛伏,轉變為熱氣,最令人擔憂的是可能導致內閉的後果。
因此,我們使用犀角這種輕靈尖銳的藥物,直接清除心臟的邪氣,麥冬保護心臟陰氣,玄參滋養腎臟的水分,從而防止火氣過旺。連翪、銀花、竹葉和荷葉都是輕清解熱的藥物,並且具有散熱的功效,讓邪氣得以從體內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