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露姜飲(鞠通)

加味露姜飲

露姜飲子與參和,脾瘧因寒吐利多。加入青陳果夏品,方名加味起沉疴。

露姜飲,人參,生薑(各一錢),水兩杯半,煮成一杯,露一宿,重湯溫服。治太陰脾瘧,脈濡寒熱,瘧來日遲,腹微滿,四肢不暖,此方主之。此亦脾陽不足,瘧邪留戀,邪少虛多之證也。人參大補脾中之氣,生薑辛溫以散餘邪,補而不滯,散而不泄,合成甘溫方法。煎成露一宿服者,亦如前方常山飲中之意耳。

加味露姜飲,人參(一錢),生薑(二錢),半夏(二錢),草果(一錢),廣皮(一錢),青皮(一錢醋炒),水二杯半,煮成一杯,滴荷葉露三匙溫服。渣再煮服。治太陰脾瘧,脈弦而緩,寒戰,甚則嘔吐噫氣,腹鳴溏泄,此方主之。此條較前條濕濁內盛,而寒亦重,故加草果以溫太陰之積寒,半夏以化脾家之濕濁,青皮、陳皮行肝脾之氣,使濕濁去而正氣存,則瘧邪自止。余法與前相同耳。

白話文:

加味露姜飲

露姜飲,原本是以人參和生薑各一錢,用水兩杯半煮成一杯,露過一夜後,溫溫地服用。主要用於治療脾經虛寒的瘧疾,表現為脈象濡滑,寒熱交替,發病時間較晚,腹部微脹,四肢冰冷。此方正是針對脾陽不足,瘧邪久留,虛多邪少的症狀。人參可以大補脾氣,生薑辛溫散寒,既能補益又不留滯,又能散邪而不泄氣,兩者相輔相成,合為甘溫之劑。煎煮後露過一夜再服用,與常山飲的用意相同。

加味露姜飲,是在露姜飲的基礎上,加入了半夏、草果、廣皮、青皮(醋炒),人參一錢,生薑二錢,半夏二錢,草果一錢,廣皮一錢,青皮一錢(醋炒),用水兩杯半煮成一杯,再滴入三匙荷葉露,溫溫地服用,藥渣可以再煮一次服用。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太陰脾經虛寒,脈象弦緩,寒戰,甚至嘔吐噯氣,腹鳴洩瀉的瘧疾。與前者相比,此症濕濁內盛,寒邪也較重,因此加入草果溫暖脾經的積寒,半夏化解脾胃的濕濁,青皮、陳皮疏通肝脾之氣,使濕濁排出,正氣恢復,瘧邪自然消失。其他方面與前者相同。

2. 青蒿鱉甲湯(鞠通)

膽瘧青蒿鱉甲湯,早涼暮熱脈弦剛。汗多渴飲營陰耗,花粉丹皮知母桑。

青蒿鱉甲湯,青蒿(三錢),知母(二錢),桑葉(二錢),鱉甲(五錢),丹皮(二錢),花粉(二錢),水五杯,煮取二杯。瘧來前分二次溫服。治脈左弦,暮熱早涼,汗解渴飲,少陽瘧偏於熱重營不足者,此湯主之。夫瘧邪固皆伏於肝膽者為多,但當辨其氣分、血分之異。

如小柴胡湯,治邪在肝膽氣分者也。若肝膽營血不足者,則邪乘虛入,而為前證矣。故以鱉甲入肝膽,養陰退熱,搜其經絡之結邪,丹皮涼其血熱,知母安其腎水。熱邪內發,津液耗傷,故用花粉清熱而止渴。青蒿入肝膽血分,疏邪出表。然邪之由營達衛,氣分未有不經擾攘者,故用桑葉之入少陽氣分,行經達絡,以盡肝膽之餘邪耳。

白話文:

膽瘧患者,早上涼快晚上發熱,脈象弦緊有力。出汗多,口渴想喝水,體內營陰虧虛。可以用青蒿鱉甲湯治療,裡面包含青蒿、知母、桑葉、鱉甲、丹皮、花粉等藥材,可以清熱解毒,養陰退熱,滋陰潤燥,緩解膽瘧的症狀。

3. 厚朴草果湯(鞠通)

厚朴草果湯苓塊,杏仁半夏陳皮配,寒多濕瘧白苔生,脘悶肢寒邪作害。

厚朴草果湯,厚朴(一錢半),杏仁(一錢半),草果(一錢),半夏(二錢),茯苓塊(三錢),廣皮(一錢),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溫服。治舌白脘悶,寒起四末,渴喜熱飲,濕蘊之故,名曰濕瘧,此湯主之。夫瘧之一證,多因伏暑所致。然暑必兼濕,若脾胃濕盛之人受之者,發則已上等證作矣。

白話文:

厚朴草果湯由厚朴、杏仁、草果、半夏、茯苓、陳皮組成,主要治療寒濕瘧疾,症狀包括舌苔白、脘悶、四肢冰冷、口渴喜喝熱水等。

故雖熱渴,而仍欲熱飲也。治之者,當以苦辛溫之法以化之,使濕化則暑無依附,而病自愈耳。草果辛溫香燥,氣猛而剛,能治太陰獨勝之寒,可化脾部稽留之濕;助以半夏、茯苓之燥;厚朴、廣皮之散以佐之。濕阻則周身氣機皆滯,肺主一身之氣,故以杏仁開其肺,使之清肅下行,其濕焉有不去者乎。

白話文:

雖然患者感到口渴,卻仍然想喝熱飲,這是因為體內有寒濕之氣。治療這種病症,應該採用苦辛溫的方法,將寒濕之氣化解。濕氣化解後,暑氣便無處依附,疾病自然會痊癒。

草果辛溫香燥,氣勢猛烈而剛強,能治療太陰寒氣過盛,也可化解脾臟積留的濕氣;再配合半夏、茯苓的燥性,以及厚朴、廣皮的散寒作用,效果更佳。

濕氣阻滯會導致周身氣機不通暢,而肺臟主管全身氣機,所以用杏仁來開肺,使其清肅下行,濕氣又怎能留存呢?

4. 扶陽湯(鞠通)

少陰三瘧取扶陽,嗜臥形寒氣血傷。舌淡脈微口不渴,桂枝蜀附鹿參當。

扶陽湯,鹿茸(五錢生銼末,先用黃酒煎),蜀漆(炒黑),熟附子,桂枝(各三錢),人參,當歸(各二錢),水八杯,加入鹿茸酒,煎成三小杯,日三服。治少陰三瘧,久而不愈,形寒嗜臥,舌淡脈微,發時不渴,氣血兩虛,此湯主之。此方為腎臟真陽不足,邪伏至深,非輕淺藥餌所能療治者而設。

白話文:

少陰三瘧患者,要扶助陽氣,常有嗜睡、怕冷、氣血虧損的症狀,舌苔淡白、脈象細弱,口不渴。適合用桂枝、蜀漆、鹿茸、附子、人參、當歸等藥材煎湯服用,以溫補腎陽、驅散寒邪。

鹿茸大補腎臟之陽,能通督脈。督脈總督諸陽,為衛氣之根本,使周身陽氣充滿流行。而後人參、當歸大補氣血,助以附子之溫,隨鹿茸同歸於腎,正氣內充,伏邪自潰。蜀漆提其蘊結之邪,升之於上;桂枝解其遊散之邪,疏之於表耳。立方之意,學者宜究心焉。

白話文:

鹿茸具有大補腎臟陽氣的功效,能夠通暢督脈。督脈統率全身陽氣,是衛氣的根本,使周身陽氣充盈流通。而後,人參、當歸大補氣血,輔以附子溫補,與鹿茸一同歸於腎臟,使正氣充盈,伏藏的邪氣自然消散。蜀漆引導積聚的邪氣向上升發;桂枝化解遊散的邪氣,疏通於體表。此方組成用意深遠,後學者應細心研究。

5. 減味烏梅丸(鞠通)

減味烏梅丸用連,厥陰三瘧服為先。椒萸桂芍姜苓夏,辛苦甘酸體用兼。

減味烏梅丸,半夏,黃連,乾薑,吳萸,茯苓,桂枝,白芍,川椒(炒黑),烏梅,治厥陰三瘧,日久不已,勞則發熱,或有痞結氣逆欲嘔等證,此方主之。夫瘧邪之發也,雖皆不離乎肝膽之間,但當分其臟腑、經絡之異。如在腑、在經者,其病淺,故僅以小柴胡、青蒿鱉甲等方可矣。

白話文:

減味烏梅丸適合治療厥陰三瘧,這種病症長期不愈,勞動就會發熱,可能伴隨痞塊、氣逆、想吐等症狀。烏梅丸中含有黃連、半夏、乾薑、吳萸、茯苓、桂枝、白芍、川椒(炒黑)、烏梅等藥材,這些藥材寒涼辛酸,能兼顧藥性與藥效。

若瘧久不已,結成痞塊,而有氣逆欲嘔等證,其為入臟可知。然厥陰為兩陰交盡之臟,體陰而用陽,有相火內寄。故其為病也,與傷寒相類,亦見氣逆欲嘔、消渴、吐蛔等證。其治也,亦如治傷寒之苦辛雜用,寒熱並投,剛藥以化其陰,柔藥以和其陽,斂者斂,散者散,體用相得,以順厥陰之性。

然則此條之厥陰三瘧而見氣逆欲嘔等證,其為邪犯肝臟,動其肝用,傷其肝體,故用此方以治之耳。

白話文:

如果瘧疾長期不愈,形成腫塊,伴隨氣逆、想吐等症狀,就表示病邪已經入侵臟腑。由於厥陰是陰氣匯聚的臟腑,本質屬陰但需陽氣運作,體內存在相火。因此,厥陰病症與傷寒類似,也會出現氣逆、想吐、口渴、吐蛔蟲等症狀。治療方法也與傷寒類似,需要運用苦、辛等味藥,寒熱並用,以剛性藥物化解陰邪,柔性藥物調和陽氣,收斂的藥物收斂,散寒的藥物散寒,使藥性相輔相成,順應厥陰的特性。

因此,這段文字所述的厥陰三瘧出現氣逆、想吐等症狀,是因為邪氣侵犯肝臟,影響肝臟的功能,損傷肝臟的本質,所以需要用這個方劑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