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三 (39)
卷十三 (39)
1. 腫脹
今腎之氣不自收攝,悉輸膀胱,膀胱之氣蓄而不泄,有同膽腑之清淨無為,(據云則是其人竟無小便耶。)其能理乎!宜其脹也。經曰:腎病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倘膀胱能司其輸泄,何致若此之劇耶?又曰:巨陽引精者三日,太陽膀胱經吸引精氣者,其脹止於三日。(巨陽引精句,乃《內經》言風勞之文,引入此間殊覺牽強。
喻氏英雄欺人,往往如此。)此之為脹,且數十年之久,其吸引之權安在哉?治法補腎水而致充足,則精氣深藏,而膀胱之脹自消。(只此數句,是此症肯綮。)補膀胱而令氣旺,則腎邪不蓄,而輸化之機自裕。所以然者,以腎不補不能藏,膀胱不補不能瀉。然補腎易而補膀胱則難,以本草諸藥多瀉少補也。
經於膀胱之子不足者,斷以死期,後人莫解其故。吾試揣之,豈非以膀胱愈不足則愈脹,脹極勢必傳於腎,腎脹極勢必逆傳於小腸,小腸脹極勢必逆傳於脾,乃至通身之氣散漫而無統耶?醫者於未傳之先,早見而預圖之,能事殫矣。
琇按:是症專屬肝腎二經,與膀胱毫無干涉,乃舍肝而強入膀恍,便覺支離滿紙。(實肝脾腎三經之症,未可專舉肝腎。)
葉天士治一女子,年二十七歲,病腫甚異,寅後午前,上半身腫,午後醜前下半身腫,上下盡消,惟牝戶腫,小便難,諸醫不能治。經云:半身以上,天之陽也,宜發其汗,使清氣出上竅也;身半以下,地之陰,宜利小便,使濁陰出下竅也。正上下分消,以去濕之法,惟半夜陰腫不得小便,此又當從肝經求之。
蓋厥陰肝經之脈,丑時起於足上,環陰器。又肝病者,則大小便難。用胃苓、五皮湯,發汗利小便也。內有茯苓,所以伐腎肝之邪,木得桂而枯,又以辛散肝經之水,以溫腎之真寒濕也。連服十餘服,而腫盡消。
朱丹溪治赤岸馮令八官,素飲食不知飽,但食肉必泄,忽遍身發腫,頭面加多,致目亦不可開,膈滿如築,兩足麻至膝而止,渾身不可見風,陰器挺長。其脈左沉,而重取不應,右三部雖短小,卻有和滑氣象。遂令單煮白朮湯飲,早晨空心探而去之。食後,白朮二錢、麻黃五分、川芎半錢、防風三分,作湯下保和丸五十丸。
如此者二日,因吐中得汗,通體上截為多,遂得腫寬而眼開,氣順而食進。卻於前方中減麻黃、防風,加白朮一錢,木通、通草各半錢,下保和丸五十丸,如此者五日而安。(此即開鬼門之法也。)
羅謙甫治許魯齋仲平,年五十有八,於至元戊寅五月間,積雨霖淫,面目肢體浮腫,大便溏多,腹脹腸鳴時痛,飲食減少,脈得弦細而緩。自云年壯時多服牽牛、大黃藥,面目四肢時有浮腫,今因陰雨故大發。曰:榮運之氣,出自中焦者胃也。胃氣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榮養臟腑經絡皮毛,故氣行而澀為浮腫,大便溏多而腹脹腸鳴,皆濕氣勝也。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和平而身安。
白話文:
腫脹
腎氣不能收攝,全部輸送至膀胱,膀胱之氣積聚而不排出,如同膽腑的清淨無為(據說此人根本沒有小便)。這種情況怎麼可能好轉?當然會腫脹了!經書說:腎臟有病的人容易腫脹,臀部代替腳跟,脊背代替頭部。如果膀胱能夠正常運作排泄,怎麼會腫脹得這麼厲害呢?又說:巨陽經引導精氣需要三天,太陽膀胱經吸收精氣,腫脹也會在三天內消退。(巨陽引精這句話出自《內經》關於風勞的記載,用在此處顯得牽強附會,喻氏常以此欺騙病人。)這種腫脹持續數十年,精氣的吸收作用在哪裡呢?治療方法是補益腎水使其充盈,則精氣深藏,膀胱腫脹自然消退。(只有這幾句話,才是這個症狀的關鍵。)補益膀胱使氣旺盛,則腎邪不會積聚,輸化功能自然通暢。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腎不補則不能藏精,膀胱不補則不能排泄。但是補腎容易,補膀胱卻難,因為草藥多偏瀉少偏補。
經書對於膀胱精氣不足者,斷言會死,後人都不明白原因。我試著推測,大概是因為膀胱越不足則越腫脹,腫脹到極點必然傳到腎臟,腎臟腫脹到極點必然逆傳到小腸,小腸腫脹到極點必然逆傳到脾臟,直到全身氣機散亂而失去統攝。醫生在腫脹還沒傳遍全身之前,及早發現並預先治療,就能把事情做好。
(琇按:此症專屬於肝腎二經,與膀胱毫無關係,卻捨棄肝經而強行歸入膀胱,文章便顯得支離破碎。(實際上是肝脾腎三經的病症,不能只說是肝腎。))
葉天士治療一位二十七歲女子,腫脹症狀很奇特,寅時後到午前上半身腫脹,午後到丑時下半身腫脹,上下半身的腫脹都會消退,只有陰部腫脹,小便困難,其他醫生都治不好。經書說:上半身屬於天的陽氣,應該發汗,使清氣從上竅排出;下半身屬於地的陰氣,應該利尿,使濁陰從下竅排出。正好上下半身腫脹交替消退,可以用祛濕的方法治療,但是半夜陰部腫脹,小便不通,這就要從肝經尋找原因了。
因為厥陰肝經的經脈,丑時從足部開始,環繞陰器。而且肝病的人,大小便都會困難。用胃苓湯、五皮湯,發汗利小便。裡面有茯苓,可以消除腎肝之邪,桂枝能使木氣枯萎,又用辛味藥物疏散肝經的水濕,溫暖腎臟的真寒濕邪。連服十幾劑,腫脹就完全消退了。
朱丹溪治療赤岸馮令八官,平時飲食不知節制,但吃肉必然腹瀉,忽然全身腫脹,頭面部腫脹尤甚,眼睛都睜不開,膈下滿悶像堵塞一樣,雙腳麻木到膝蓋,全身不能見風,陰莖勃起。脈象左手沉而按之不應,右手三部雖然短小,卻有和緩滑利的氣象。於是讓病人單獨服用白朮湯,早晨空腹喝下然後吐出。飯後服用白朮二錢、麻黃五分、川芎半錢、防風三分,用水煎服,並服用保和丸五十丸。
這樣治療兩天,因為嘔吐而發汗,上半身出的汗較多,腫脹減輕,眼睛也能睜開了,氣順了,也能吃飯了。然後在前面的藥方中減少麻黃、防風,增加白朮一錢,木通、通草各半錢,繼續服用保和丸五十丸,這樣治療五天就好了。(這就是打開鬼門關的方法。)
羅謙甫治療許魯齋仲平,五十八歲,至元戊寅五月,連日陰雨,面目肢體浮腫,大便稀溏量多,腹脹腸鳴時有疼痛,飲食減少,脈象弦細而緩。他自己說年輕時經常服用牽牛子、大黃等瀉下藥,面目四肢時常浮腫,現在因為陰雨天氣而加重。他說:榮衛之氣,出自中焦的是胃。胃氣虛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滋養臟腑經絡和皮膚毛髮,所以氣機運行遲滯而導致浮腫,大便稀溏量多而腹脹腸鳴,都是濕邪過盛。四季五臟,都以胃氣為根本,有胃氣則身體平和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