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三 (38)
卷十三 (38)
1. 腫脹
紹興術士朱蘘衣名甫,苦水蠱腹脹。醫者只令服嘉禾散,久之不效,葛丞相授以此法即安。右取嘉禾散、四柱散細末各等分,合和令勻,依法煎服。(《百乙方》。)
王尚之提刑傳云:武義縣方,治數人甚妙。用黃顙魚一個,綠豆一合許,右煮淡羹頓食。紹興張醫升之云:以商陸根煮綠豆令熟,去商陸,取綠豆任意食之亦妙。《王氏博濟方》第二卷逐氣散,與此藥大同小異。(同上。)
有病蠱者,夢一道人示頌云:似犬非犬,似貓非貓,烹而食之,其病自消。偶有狐入其室,殺而爛烹食之,腹自消。(《夷堅志》。)
(按:白氏六帖云,青邱狐食之,令人不蠱。又本草孟詵云,狐補虛,又主五臟邪氣蠱毒發寒熱。原注。)
丹溪治一婦人,夜間發熱,面先腫,次及肚足,渴思冷水,用麻黃、葛根、川芎、蒼白朮、木通、腹皮、梔子、甘草愈。(此開鬼門法。)
一人秋冬患腫,午前上甚,午後下甚,口渴乏力,脈澀弱,食減。此氣怯汗不能自出,鬱而為痿。遂灸肺腧、大椎、合谷、分水,用葛根、蘇葉、白朮、木通、海金砂、大腹皮、茯苓皮、厚朴、陳皮、黃芩、甘草,漸愈。(同上。散利兼行法。)
陳三農治一人年甫三旬,怒後發腫,飲水過多,旦日肢體俱腫,腹脹異常。年方壯而病發於驟,脈方實而藥不厭攻,若不急於疏通,久必成大患。以胃苓散加牛膝、車前,三進而不為少動,是病深藥淺也。更以舟車、神祐丹進,而小便泉湧,肢體漸收。仍與胃苓湯加白朮、椒仁,十五日而愈。
喻嘉言治顧鳴仲,有腹疾近三十年,朝寬暮急,每一大發,腹脹十餘日方減,食濕面及房勞其應如響,(肝腎虛,故房勞即發。脾不運,故食麵即發。病情已大顯著矣。)腹左隱隱微高鼓,呼吸觸之,汩汩有聲。以痞治之,內攻外貼無效。診之曰:人身五積六聚之症,心、肝、脾、肺、腎之邪,結於腹之上、下、左、右及臍之當中者,皆高如覆盂者也。膽、胃、大小腸、膀胱、命門之邪,各積於本位,不甚形見者也。
此症乃腎臟之陰氣,聚於膀胱之陽經,有似痞塊耳。蓋腎有兩竅,左腎之竅從前通膀胱,右腎之竅從後通命門,邪結於左畔,即左腎與膀胱為之主也。六腑惟膽無輸泄,其五腑受五臟濁氣傳入,不能久留即為輸泄者也。今腎邪傳於膀胱,膀胱溺其輸泄之職,舊邪未行,新邪踵至,(邪字欠分曉。
)勢必以漸透入膜原,(膜原在膈間,去膀胱甚遠,如何透入?)如革囊裹物者然。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然則腎氣久聚不出,豈非膀胱之失其運化乎?夫人一團之腹,大小腸、膀胱俱居其中,(豈獨此耶?)而胞又居膀胱之中,(膀胱即脬也,昔人曾有辨之者。)惟其不久留輸泄,是以寬乎若有餘地。
白話文:
腫脹
紹興一位術士朱蘘衣,患了水蠱,腹部脹痛。醫生只讓他服用嘉禾散,很久都沒效,後來葛丞相傳授了一個方法,很快就治好了。這個方法是將嘉禾散和四柱散研成細末,各取等量混合均勻,按照方法煎服。
據《王尚之提刑傳》記載,武義縣有一種方法治療這種病效果很好,治癒多人。方法是用一條黃顙魚和約一合綠豆一起煮成稀粥,一次吃完。紹興的醫生張升之說:用商陸根和綠豆一起煮熟,然後去掉商陸,只吃煮熟的綠豆也很有效。《王氏博濟方》第二卷的逐氣散,跟這個藥方大同小異。
有人中了蠱,夢見一位道人給他指點說:像狗又不是狗,像貓又不是貓,把它烹煮了吃掉,病就好了。恰好有一隻狐狸跑到他家裡,他把狐狸殺了煮熟吃掉,腹脹就消了。
(注:白氏六帖說,吃青丘狐可以解蠱。本草綱目中孟詵記載,狐肉可以補虛,還能治療五臟邪氣、蠱毒引起的寒熱。)
丹溪先生治療一位婦人,她夜間發熱,先從臉腫起來,然後腫到肚子和腳,口渴想喝冷水,用麻黃、葛根、川芎、蒼白朮、木通、厚樸、梔子、甘草治療好了。(這是開鬼門的方法。)
一人秋冬季節患腫病,上午腫在上半身,下午腫在下半身,口渴乏力,脈象澀弱,食慾減退。這是因為身體氣虛,汗液不能正常排出,鬱積導致腫脹。於是就在肺腧穴、大椎穴、合谷穴、分水分穴施灸,並服用葛根、蘇葉、白朮、木通、海金砂、大腹皮、茯苓皮、厚朴、陳皮、黃芩、甘草,漸漸痊癒。(這是散利兼行的方法。)
陳三農治療一位三十歲左右的人,他發怒後腫脹,喝了很多水,第二天全身肢體腫脹,腹部脹得厲害。他正值壯年,病症發作突然,脈象實證,治療不能畏懼攻邪,如果不迅速疏通,久而久之會成為大病。於是用了胃苓散加牛膝、車前子,服用三次,病情沒有好轉,說明藥力不足。於是又用了舟車丸、神祐丹,小便增多,肢體腫脹逐漸消退。然後再用胃苓湯加白朮、椒仁,十五天後痊癒。
喻嘉言治療顧鳴仲,他患有腹病將近三十年,早晨輕緩,傍晚加重,每次發作,腹部脹痛十多天才減輕,吃濕面或房事過度都會加重病情(肝腎虛弱,所以房事過度就加重病情;脾胃運化失常,所以吃濕面就加重病情,病情已經很明顯了)。腹部左側隱隱約約微微隆起,呼吸時用手觸摸,有汩汩的聲音。用治療痞證的方法治療,內服外敷都沒有效果。診斷為:人體五積六聚之症,心、肝、脾、肺、腎的邪氣聚集在腹部上、下、左、右和肚臍中央,隆起像覆蓋的盂一樣。膽、胃、大小腸、膀胱、命門的邪氣各自積聚在本位,不很明顯。
這個病症是腎臟的陰氣聚集在膀胱的陽經,像痞塊一樣。因為腎臟有兩個竅,左腎的竅從前面通向膀胱,右腎的竅從後面通向命門,邪氣聚集在左側,所以以左腎和膀胱為主。六腑中只有膽沒有輸泄功能,五腑接受五臟濁氣傳入,不能久留就排出。現在腎臟的邪氣傳到膀胱,膀胱失去了輸泄的功能,舊邪未去,新邪又來,勢必逐漸滲透到膜原(膜原在膈間,離膀胱很遠,怎麼會滲透過去?),像革囊裹東西一樣。經書上說: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氣機通暢就能排出。那麼腎氣久積不排,豈不是膀胱失去了運化功能嗎?人的腹部是一個整體,大小腸、膀胱都在其中,(豈止這些呢?)子宮又位於膀胱之中,(膀胱就是膀胱,古人曾經辨析過。)因為不能及時排出,所以看起來好像還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