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三 (40)
卷十三 (40)
1. 腫脹
若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則五臟脈不和平,本臟之氣盛者,其脈獨見,(此盛字當活看。)輕則病過,甚則必死。故經曰:真臟之脈弦,無胃氣則死。(此亦木乘土也,故虛損病宜注意滋養肝木。)今疾幸而未至於甚,尚可調補。人知服牽牛、大黃為一時之快,不知其為終身之害也。
遂以平胃散加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數服諸症皆愈,飲食進。惟四肢猶腫,以導滯通經湯主之,良愈。(雄按:今秋治一山居黃嫗患證同此,醫者進理中、腎氣多劑,其病日甚,束手矣。余診之,脈果弦細沉兼數,舌絳口乾,腫處赤痛,溲少而熱,乃陰虛肝熱也。清潤不遑,未可因其起於黴雨之時輒用溫燥也。
與白頭翁湯加金鈴、銀花、梔子、元參、丹皮、綠豆,數服而症減知飢,漸佐養血充津而愈矣。)
馬元儀治華氏子,患腹脹已三月,形色憔悴,而脈沉微。治者但謂邪氣盛,不知其正氣虛也。《靈樞》曰:脈之應於寸口,其大堅以澀者,脹也。《素問》曰:徵其脈與色俱奪者,此久病也。今兩脈微弱無神,面色不華,肢體倦怠,其初亦邪正相搏而成。治者但責其實而忘其虛,攻伐過多,始則邪氣當之,繼乃轉傷元氣,運化失職,升降不利,熱者變寒,實者變虛,而病機遷矣。經曰:足太陰之別,公孫虛則鼓脹。
又胃中寒則滿脹。可見中臟虛寒,亦能成脹,不獨實病為然也。治法但用溫補之劑,健脾胃,補三焦。然須積久成功,不可欲速,所謂新病可急治,久病宜緩調也。遂恪服加桂理中湯三十餘劑,脹漸消,脈漸轉,兩月後全安。
莊季裕云:予自許昌遭金狄之難,憂勞艱危,沖冒寒暑,避地東方。丁未八月,抵四濱感痎瘧,既至琴川,為醫妄治,榮衛衰耗。明年春末,尚苦胕腫,腹脹氣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後起,得陳了翁家傳,為灸膏肓腧,自丁亥至癸巳,積三百壯。灸之次日,即胸中氣平,腫脹俱消,利止而食進,甲午已能肩輿出謁。
後再報之,仍得百壯,自是疾症頓減以至康寧。時親舊間見此殊功,後灸者數人,宿疴皆除。孫真人謂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無疾不愈,信不虛也。(《針灸四書》。)
王執中曰:有里醫為李生治水腫,以藥飲之不效。以受其延待之勤,一日忽為灸水分與氣海穴,翌早觀其面如削矣,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腫也。《明堂》故云:若是水病灸大良,蓋以此穴能分水不使妄行耳。但不知《明堂》又云:針四分者,豈治其他病,當針四分者耶。
水腫惟得針水溝,若針余穴,水盡即死,此《明堂銅人》所戒也。庸醫多為人針水分,殺人多矣。若其他穴,亦有針得瘥者,特幸焉耳,不可為法也。或用藥則禹餘糧丸為第一,予屢見人報驗,故書於此,然灸水分,則最為要穴也。(《資生經》。)
白話文:
腫脹
胃氣虛弱,無法滋養身體,則五臟經脈失衡,氣血旺盛的臟器,其脈象會獨特顯現(此處「盛」字應靈活理解)。輕則病症會好轉,嚴重則必死無疑。古籍記載:「真臟的脈象弦急,沒有胃氣就會死亡。」(這也是木克土的道理,因此虛損的疾病,應該注重滋養肝木。)現在病情還沒有發展到最嚴重的地步,仍然可以調理。有些人只知道服用牽牛子、大黃等瀉藥求一時之快,卻不知道這是終身之害。
於是,我用平胃散加上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服用幾劑後,各種症狀都痊癒了,食慾也恢復了。只是四肢仍然腫脹,便用導滯通經湯治療,腫脹也痊癒了。(我曾於秋季治療一位山區居住的黃姓老婦,她的病症與此類似,其他醫生使用理中湯、腎氣丸等溫補藥物,病情卻日益嚴重,束手無策。我診脈後發現,脈象弦細沉而數,舌紅乾燥,腫脹處紅腫疼痛,小便量少而熱,這是陰虛肝熱。此時不宜使用溫燥的藥物,應該清潤滋陰。)
我用白頭翁湯加上金鈴子、銀花、梔子、元參、丹皮、綠豆,服用幾劑後,症狀減輕,開始感到飢餓,漸漸地通過補養氣血、滋陰潤燥而痊癒。
馬元儀治療華氏之子,患腹脹三月,形色憔悴,脈象沉微。其他醫生只認為是邪氣盛,卻不知道他的正氣虛弱。《靈樞》記載:「脈象在寸口處,又大又堅又澀,就是脹滿。」《素問》記載:「脈象和面色都衰弱,這是久病的徵兆。」現在他的脈象微弱無力,面色不好,肢體倦怠,起初是邪正相爭所致。其他醫生只注重實證,忽略了虛證,過度攻伐,起初邪氣被抑制住了,但接著就損傷了元氣,運化失常,升降不利,熱證轉為寒證,實證轉為虛證,病情轉移了。經書記載:「足太陰經的別絡,公孫穴虛弱則會導致鼓脹。」
此外,胃寒也會導致腹脹。可見,臟腑虛寒也能導致脹滿,不只是實證才會如此。治療方法是用溫補的藥物,健脾益胃,補益三焦。但是需要時間積累才能見效,不可操之過急,所謂「新病可急治,久病宜緩調」。於是,我讓他服用加桂理中湯三十多劑,脹滿逐漸消退,脈象也逐漸好轉,兩個月後完全康復。
莊季裕說:我曾經在許昌經歷金兵的侵略,憂慮勞累,遭受寒暑侵襲,逃亡到東方。丁未年八月,到達四濱地區感染痎瘧,到達琴川後,被庸醫誤治,導致榮衛衰耗。第二年春天,仍然苦於肢體腫脹,腹脹氣短,不能進食,大便溏瀉,身體沉重,腿腳無力,需要拄杖才能行走。我得到陳了翁家傳的治療方法,用艾灸膏肓穴,從丁亥年到癸巳年,共灸三百壯。灸治次日,胸中氣機舒暢,腫脹都消除了,大便正常,食慾也恢復了,甲午年就能乘坐轎子外出拜訪親友。
後來我又灸了一百壯,從此病症明顯減輕,最終痊癒。當時親友們都看到了這個奇效,後來很多人也用這種方法灸治,宿疾都痊癒了。孫真人說,如果能用心尋找穴位,正確灸治,沒有什麼病不能治癒,這是千真萬確的。(《針灸四書》)
王執中說:有一個鄉村醫生為李生治療水腫,用藥物治療無效。由於李生殷勤款待他,有一天,他突然為李生灸水分穴和氣海穴,第二天早上,李生的面容消瘦了,可見水分穴能治療水腫。《明堂》記載:「如果是水病,灸大陵穴」,大概是因為這個穴位能分行水液,不讓它亂跑。但是我不明白《明堂》又說:「針刺四分」,是不是治療其他疾病,也要針刺四分呢?
治療水腫,只能針刺水溝穴,如果針刺其他穴位,水液排盡就會死亡,這是《銅人腧穴鍼灸圖經》的告誡。庸醫經常為人針刺水分穴,殺死了很多人。如果針刺其他穴位而痊癒,那只是僥倖,不能作為治療方法。如果用藥物治療,禹餘糧丸是最好的,我多次見到藥效驗證,所以寫在此處,但是灸刺水分穴,是最重要的穴位。(《資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