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一 (19)
卷之一 (19)
1. 濕症
濕症大意
諸痙強直,積飲痞滿,霍亂吐下,體重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濕土之氣。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經文)
濕病內因
天之濕,雨霧是也;天本乎氣,故先中肌表榮衛。地之濕,水泥是也;地本乎形,故先傷皮肉筋骨血脈。飲食之濕,酒飲乳酪是也;胃為水穀之海,故傷乎脾胃。有汗液之濕,汗液亦氣化也,止感乎外。人氣之濕,太陰濕土所化也,乃動於中。(準繩)大抵居濕涉水,汗雨沾衣,皆濕從外受者也。若嗜飲酒面,多食瓜果,皆濕從內傷者也。(醫鑑)
中濕外候
有脾胃素弱,內蓄痰飲,外觸水濕,相搏而上衝。重者令人涎潮壅塞,頸強喎斜,半身不遂。與中風相似,但脈沉緩、沉細、沉澀之不同。(準繩)且濕氣傷人,在上則頭重目黃,鼻塞聲重;在中則痞悶不舒;在下則足脛跗腫;在經絡則日晡發熱;在肌肉則腫滿如泥;在肢節則屈伸強硬;在隧道則重著不移;在皮膚則頑麻;在氣血則倦怠;在肺為喘滿咳嗽;在脾為痰涎腫脹;在肝為脅滿㿗疝;在腎為腰疼陰汗。入腑則泄瀉腸鳴,嘔吐淋濁。入臟則昏迷不省,直視鄭聲。又濕家為病,一身盡痛,身如熏黃,身重如板夾為異耳。(匯補)
濕挾寒熱
濕症之發,必挾寒挾熱。大概溺赤口渴為濕熱,多患於黑瘦膏粱之人。溺清不渴為寒濕,多患於肥白淡薄之軀。(匯補)
濕分內外
東南卑下,山澤蒸氣,濕從外入,自下而上;初宜汗散,久宜滲泄。西北地高,外燥內濕,不得宣越,從內發外;初宜利便,久宜健脾。然南北方土雖異,其內外所感相似者有之,不可執一施治。(匯補)
濕症脈法
脈浮而緩、濡而小者,皆外濕。沉而緩、細而微者,皆內濕。又遲緩為寒濕;洪緩為濕熱;弦緩為風濕。(匯補)
濕症總治
勢輕者宜燥濕;勢重者宜利便。(入門)在外宜微汗;在內宜滲泄。所貴乎上下分消其濕。凡風藥可以勝濕,泄小便可以引濕,通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祛濕。濕而有熱,苦寒之劑燥之。濕而有寒,辛熱之劑除之。(時珍)
濕宜健脾
脾虛多中濕。(陳無擇)脾本喜燥惡濕者也;惟脾土衰弱,失健運之堤防,濕氣停聚不化,使䐜脹四肢、漬透皮肉、喘滿上逆、昏不知人。故治濕不知理脾,非其治也。(匯補)
濕宜利水
濕乃津液之屬,隨氣化而出者也。清濁不分,則濕氣內聚。故治濕以利小便為上。(匯補)
濕宜風藥
濕淫所勝,助風以平之。(經文)有陽氣不升、濕邪內陷者,當用升陽風藥以輔佐之。不可過服淡滲,重竭其氣。(東垣)
白話文:
濕症大意
各種抽搐僵硬、體內積水導致腹部脹滿、上吐下瀉的霍亂、身體沉重腳踝腫脹、肌肉像爛泥一樣,按下去無法彈起,這些都屬於濕土之氣的影響。地面的濕氣侵襲人體,會傷害皮膚肌肉筋脈。因濕氣影響,頭部會像被包裹一樣感到沉重。濕熱如果不消除,會導致大筋攣縮變短,小筋鬆弛變長,攣縮變短會引起拘攣,鬆弛變長則會造成痿軟無力。(經文)
濕病內因
天空中的濕氣,像是雨霧,是屬於氣的範疇,所以會先侵犯人體表面的肌膚和衛氣。地面的濕氣,像是泥濘,是屬於形的範疇,所以會先傷害皮膚肌肉筋骨血脈。飲食中的濕氣,像是酒、飲料、乳酪,因為胃是消化水穀的地方,所以會傷害脾胃。還有汗液的濕氣,汗液也是氣化的產物,只會從外部侵襲人體。而人體內的濕氣,是由於太陰濕土轉化而來,是從內部產生的。(準繩)大體來說,居住在潮濕的地方、涉水、被雨水淋濕、衣服被汗水浸濕,這些都是濕氣從外部侵入的原因。而喜歡喝酒、吃太多瓜果,則是濕氣從內部產生傷害的原因。(醫鑑)
中濕外候
有些人脾胃虛弱,體內積蓄痰液,再從外部接觸到水濕,這些內外濕氣相互搏擊而向上衝逆,嚴重時會導致口水大量湧出、喉嚨堵塞、頸部僵硬歪斜、半身不遂,看起來像中風,但脈象卻是沉緩、沉細、沉澀的不同。(準繩)而且濕氣侵襲人體,如果影響到頭部就會感到頭重、眼睛發黃、鼻塞、聲音沉重。如果影響到中部,就會感到胸悶不舒服。如果影響到下部,就會出現腳和腳踝腫脹。如果影響到經絡,就會在下午發熱。如果影響到肌肉,就會腫脹如泥。如果影響到關節,就會出現屈伸困難。如果影響到隧道,就會感到身體沉重難以移動。如果影響到皮膚,就會出現麻木感。如果影響到氣血,就會感到疲勞倦怠。如果影響到肺部,就會出現氣喘咳嗽。如果影響到脾臟,就會出現痰多、腫脹。如果影響到肝臟,就會出現脅肋脹滿、疝氣。如果影響到腎臟,就會出現腰痛、陰部出汗。如果影響到腑,就會出現腹瀉、腸鳴、嘔吐、小便渾濁。如果影響到臟,就會出現昏迷不省人事、眼睛直視、胡言亂語。濕氣引起的疾病,還會導致全身疼痛、身體像被煙熏過一樣發黃、身體沉重如木板夾住一樣的特殊現象。(匯補)
濕挾寒熱
濕症的發生,通常會夾雜寒邪或熱邪。一般來說,小便赤黃、口渴,屬於濕熱,多發於身體瘦弱、嗜食肥膩食物的人。小便清澈、不口渴,屬於寒濕,多發於身體肥胖、飲食清淡的人。(匯補)
濕分內外
東南地區地勢低窪,山澤的蒸氣潮濕,濕氣從外部侵入,由下往上。初期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散濕,時間長了就要用滲泄的方式排濕。西北地區地勢高,外部乾燥而內部濕潤,濕氣無法從外部發散出去,就從內部向外發作。初期應該用利小便的方式排濕,時間長了就要健脾。雖然南北方地域不同,但內外感受的濕氣相似,不能只用一種方法治療。(匯補)
濕症脈法
脈象浮而緩,或濡而小的,都屬於外濕。脈象沉而緩、細而微的,都屬於內濕。脈象遲緩的,屬於寒濕。脈象洪緩的,屬於濕熱。脈象弦緩的,屬於風濕。(匯補)
濕症總治
病情輕微的,應該用燥濕的方法治療。病情嚴重的,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療。濕氣在表面的,應該用微微發汗的方式治療。濕氣在體內的,應該用滲泄的方式治療。最重要的是讓濕氣上下分消。(入門)凡是具有祛風作用的藥物可以勝濕,利小便可以引導濕氣排出,通大便可以驅逐濕氣,吐痰可以祛除濕氣。濕氣兼有熱邪的,要用苦寒的藥物燥濕。濕氣兼有寒邪的,要用辛熱的藥物除濕。(時珍)
濕宜健脾
脾虛的人容易感受濕邪。(陳無擇)脾臟本身喜歡乾燥而討厭潮濕。只有當脾土衰弱,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濕氣才會停留在體內無法化解,導致腹脹、四肢腫脹,滲透到皮膚肌肉,引起氣喘、上逆、昏迷不醒。所以治療濕症如果不懂得調理脾胃,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匯補)
濕宜利水
濕氣是津液的範疇,是隨著氣的轉化而排出的。如果清濁不分,濕氣就會在體內聚集。所以治療濕症,利小便才是最好的方法。(匯補)
濕宜風藥
濕邪過盛時,要借助風藥的力量來平息。(經文)有些情況是陽氣無法上升,濕邪向下陷落,這時候應該用升陽的風藥來輔助,不可以過度使用淡滲的藥物,以免耗損陽氣。(東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