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發熱
大意
經曰。陰虛則發熱。此一端也。其他除外感客邪之外。有勞力勞色。氣鬱火鬱。傷食傷酒。挾瘀挾痰。瘡毒虛煩。皆能發熱。宜熟辨之。(匯補)
內因
陰虛而陽氣偏勝則發熱。陽虛而下陷陰中亦發熱。(東垣)
外候
五臟發熱。各有其狀。以手捫之。輕舉則熱。重按不熱。是熱在皮毛血脈間也。重按則熱。輕舉不熱。是熱在筋骨間也。輕手重手俱不熱。不輕不重乃熱者。是熱在肌肉間也。肺熱者。熱在皮膚。日西尤甚。灑淅喘咳。心熱者。熱在血脈。日中則甚。心煩掌熱。脾熱者。熱在肌肉。
遇夜尤甚。倦怠嗜臥。肝熱者。熱在筋肉。寅卯則甚。筋緩善怒。腎熱者。熱蒸在骨。夜半尤甚。骨蒸如蘇。(東垣)
白話文:
經書說,陰虛就會發熱,這是其中一個原因。除此之外,除了外感客邪之外,勞力勞神、氣鬱火鬱、傷食傷酒、挾瘀挾痰、瘡毒虛煩等,也都可能引起發熱,需要仔細辨別。
陰虛導致陽氣偏盛,也會發熱;陽虛而下降到陰中,也會發熱。
五臟發熱各有症狀,可以用手觸摸辨別:輕輕觸摸就感覺熱,用力按壓卻不熱,說明熱在皮毛血脈之間;用力按壓感覺熱,輕輕觸摸卻不熱,說明熱在筋骨之間;無論輕觸還是重按都不熱,但感覺到熱,說明熱在肌肉之間。肺熱則熱在皮膚,日落時尤其明顯,會出現咳嗽喘息;心熱則熱在血脈,正午時分最為嚴重,會心煩手熱;脾熱則熱在肌肉,夜晚時分加重,會感到倦怠嗜睡;肝熱則熱在筋脈,寅卯時分最明顯,筋脈鬆弛容易發怒;腎熱則熱蒸在骨頭,半夜時分最為嚴重,會感到骨蒸如焚。
鬱火發熱
鬱火發熱。左關弦數有力。或緩弱有力。肌肉如火。筋骨如燒。捫之烙手。或晝夜不減。或夜分即熱。天明暫緩。其熱必手足四肢更甚。緣脾主四末。熱伏地中故也。此症亦有因血虛而得者。亦有胃虛過食生冷。陰覆乎陽。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者。宜用火鬱發之之法。火鬱湯主之。(準繩)
陽郁發熱
陽郁發熱。由勞役飢飽失宜。其潮熱宛類瘵疾。日出氣暄則熱。天陰夜涼即緩。六脈弦數。宜補中益氣湯加地骨皮。或逍遙散。(匯補)
白話文:
鬱火發熱
鬱火發熱,指的是由於內火鬱積而導致發熱。表現為左關脈弦數有力,或緩弱有力,肌肉如同著火一般,筋骨感覺像燒灼,用手觸摸時會燙手。這種熱症可能晝夜不減,也可能夜間加重,早晨稍緩解。特別是手足四肢的熱感更明顯,這是因為脾臟主四肢,熱氣積聚於地中所致。
這種症狀也可能是由於血虛而引起,也可能是胃虛過食生冷食物,導致陰寒覆蓋陽氣,鬱遏陽氣於脾土之中而引起的。治療這種情況需要採用「火鬱發之」的方法,也就是用藥物疏通鬱結的熱氣。火鬱湯可以主治這種症狀。
陽郁發熱
陽郁發熱,是由於勞役過度、飢飽失調等因素導致陽氣鬱滯而發熱。這種熱症表現為潮熱,類似於瘵疾(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白天陽氣旺盛時,熱症加重,夜晚陰氣盛行時,熱症減輕。六脈弦數,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地骨皮,或者逍遙散來治療。
骨蒸發熱
四肢蒸灼如火者。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兩陽相搏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則止耳。如炙如火者。當肉爍也。(素問)外候口乾體瘦。食少懶倦。遇夜尤甚。平旦不覺。宜秦艽鱉甲散主之。(匯補)
內傷發熱
內傷飢餓勞倦發熱。六脈微弱。或右手大三倍於左手。按之無力。懶言自汗。渾身痠軟。甚至肌膚壯熱。目赤面紅。譫語煩渴。日夜不息。身不惡寒。為血虛發熱。雖像白虎湯症。而脈不長實。宜當歸補血湯。(準繩)輕者頭眩倦惰。飲食無味。惡寒發熱。時作時止。下午乃發。
白話文:
骨蒸發熱
四肢像是被火灼燒一樣,這一定是陰氣虛弱,陽氣旺盛的表現。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現在兩個陽氣互相衝撞,而陰氣虛弱不足,就像沒有水可以滅掉旺盛的火一樣,只靠陽氣來維持,這種情況下無法生長,只能勉強維持著。像被火烤一樣,肉都要被烤焦了。 (出自《素問》)
外在表現為口乾舌燥,身體消瘦,食慾不振,懶惰疲倦,尤其在夜晚加重,到了清晨就感覺不到熱了。建議服用「秦艽鱉甲散」治療。 (出自《匯補》)
內傷發熱
因飢餓、勞累而引起的發熱,六脈微弱,或者右手脈象比左手強三倍,按之無力,懶得說話,自汗,全身酸軟,甚至肌膚發熱,眼睛發紅,面部潮紅,神志不清,口渴,日夜不休,身體不畏寒。這是血虛發熱的表現,雖然症狀和「白虎湯」的症狀類似,但脈象不強健有力,宜服用「當歸補血湯」治療。 (出自《準繩》)
輕者頭暈眼花,倦怠懶散,食慾不振,畏寒發熱,時好時壞,下午發熱最明顯。
手心熱而手背不熱。所謂陽虛下陷發熱也。輕者三發即止。南人呼為勞發者即此。又飲食失節。勞役過度。一切火症。悉屬內真寒而外假熱。故肚腹頻喜手按。口畏冷物。乃形氣病氣俱不足也。補中益氣湯大劑服之。甚者加附子。若因熱而汗下之。立危。(匯補)
陽虛發熱
有腎虛水冷。火不歸經。遊行於外而發熱者。自汗。不任風寒。煩渴引飲。不能下咽。面目俱赤。舌生芒刺。兩唇黑裂。喉間如火。兩足如烙。痰涎壅盛。喘息不寧。脈浮洪大。按之微弱。宜用八味丸導龍入海。所謂踞其窟宅而招之。即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匯補)
白話文:
手心發熱而手背不熱,這是在說體內陽氣不足,熱力下沈所導致的發熱現象。輕微的情況下,這種發熱通常在三天後就會停止。南方人稱之為「勞發」的狀況就是指這種。
如果飲食失常、勞累過度,或出現各種火旺的症狀,其實都是體內深層是寒冷的,但表現在外的卻像是熱症。因此,肚子總是想要用手按壓,口怕冷的食物,這表示身體和氣力都處於不足狀態。對於這種情況,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大劑量服用,嚴重的情況下可以加上「附子」。如果因為熱症而進行發汗或下藥治療,可能會立即產生危險。(匯補)
「陽虛發熱」
有些情況是由於腎虛、水冷、火力無法循經運行,導致熱力在體表散發而引起發熱。這種發熱會伴有自汗、不耐受風寒、口渴但難以飲水、臉部和眼睛都呈紅色、舌頭長出尖刺、嘴脣乾裂、喉嚨像著了火、腳底感覺如同被烙鐵灼傷、痰多且呼吸不順暢、脈搏浮動且粗大、按下去卻變得微弱。對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八味丸」來導引火氣進入內臟,這是所謂的「佔據它的巢穴並引導它」,實際上是增強體內的火力以消除陰寒的障礙。(匯補)
陰虛發熱
有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陽氣獨盛。發熱不止。向晚更甚。或飲食如常。頭脹時作。脈洪數無力。視其舌。大而色赤者陰虛也。當滋真陰。宜地黃湯。若久而盜汗遺精。咳嗽毛枯。宜三才丸補水以匹火。是亦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之義耳。(匯補)
血虛發熱
一切吐衄便血。產後崩漏。血虛不能配陽。陽亢發熱者。治宜養血。然亦有陽虛而陰走者。不可徒事滋陰。所以有脫血益氣。陽生陰長之法。使無形生出有形來。此千古傳心之法。嘗見庸流專執四物以爭長。此未明大易之義也。(匯補)
白話文:
陰虛發熱
這類病人常因勞心過度,縱情聲色,導致內傷真陰。陰血受損,陽氣獨盛,便會發熱不止,而且到了晚上更為嚴重。患者的食慾可能正常,但頭脹時常發作,脈搏洪數無力。觀察舌頭,若舌頭大而色赤,便是陰虛的表現。應當滋補真陰,可用地黃湯治療。如果病程長久,伴隨盜汗、遺精、咳嗽、毛髮枯燥等症狀,則需服用三才丸補益水份,以制衡火氣。這也符合壯水之主,鎮壓陽光之義。
血虛發熱
凡是一切吐血、衄血、便血、產後崩漏等症狀,都是由於血虛無法配伍陽氣,導致陽氣亢盛而發熱。治療應以養血為主。但是也可能存在陽虛而陰氣外泄的情況,不可單純滋陰。因此需要採用脫血益氣的方法,使陽氣生發,陰氣增長,從而無形化有形。這是千古相傳的醫學精髓。曾經見過一些庸醫,只執著於四物湯,以為是治療血虛的最佳藥方,卻不明白其中的精妙,這種做法並不可取。
痰症發熱
痰症發熱。向夜大作。天明漸止。必兼胸膈不快。噁心不食。肢倦體瘦。蓋痰滯中宮。阻礙升降。故噁心痞悶。血無所滋。故夜分轉甚。津液不化而體瘦。氣血阻滯而倦怠。均宜健脾化痰。寬中清火。則痰利而熱除矣。如果實痰為患。滾痰化痰二丸。皆可選用。(匯補)
傷食發熱
傷食發熱。必氣口緊盛。或沉伏。頭疼嘔惡。噫氣吞酸。胸口飽悶。或脹或痛。手不可按。蒸蒸然熱。明知其熱在內也。消導則已。(指掌)若兼左脈弦急。又是傷食夾寒。先宜解表。然後消導。如不愈。後變口舌乾燥心下硬痛等症。當急攻之。大柴胡湯、枳朮丸。(匯補)
白話文:
痰症發熱
痰症發熱,往往在夜間加重,天亮後逐漸減輕。必然伴隨胸膈不適,噁心不想吃飯,四肢無力,身體消瘦。這是因為痰濕阻滯中焦,影響氣機升降,所以出現噁心、胸悶等症狀。血液得不到滋養,所以夜間症狀加重。津液不能化生,因此身體消瘦。氣血流通不暢,導致倦怠乏力。治療應以健脾化痰、寬中清火為主,使痰液通暢,熱症消除。如果痰濕較重,則可服用滾痰丸或化痰丸。
傷食發熱
傷食發熱,必然伴隨氣口緊閉,或者沉悶不舒。頭痛嘔吐,噯氣吞酸,胸口飽脹,或脹或痛,用手按壓會感到疼痛,身體發熱,明顯感覺熱在內。需使用消導藥物即可。如果伴隨左脈弦急,說明傷食夾寒,則應先解表,再消導。若治療效果不佳,之後出現口舌乾燥、心下硬痛等症狀,則需要急劇治療,可用大柴胡湯、枳朮丸。
瘀血發熱
瘀血發熱。必脈澀。漱水不咽。或痰涎嘔惡。或兩足厥冷。或胸脅小腹急結。或吐紅鼻衄。均宜桃仁承氣湯下之。(仁齋)
瘡毒發熱
瘡毒發熱。飲食如故。日晡寒熱。拘急倦怠。脈數而急。須問有無痛處。以驗其瘡毒之候。治先發散。然後和血。(六要)
作止分辨
夫外感寒熱。齊作無間。內傷寒熱。間作不齊。此特論其常耳。(東垣)然外感初起似瘧狀。發亦作止不時。此邪氣尚淺。而未能混淆正氣。故乍離乍合。脈必至數有力。仍當解散。更有內傷勞倦。似陽明白虎。發熱晝夜不減。此氣血兩虛。故亦齊作無間。脈必重按無力。仍當溫補。(匯補)
白話文:
瘀血發熱
瘀血導致發熱,必定脈象沉澀,漱口後不吞口水,或有痰涎嘔吐,或雙腳冰冷,或胸脇小腹疼痛且緊結,或吐血鼻衄,這些症狀都需要服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仁齋)
瘡毒發熱
瘡毒引發發熱,飲食起居如常,但到下午就出現寒熱交替、身體拘緊、疲倦乏力,脈象快速且急促,需要詢問患者是否有疼痛部位,以驗證瘡毒的症狀。治療方法應先發散解表,然後再滋陰和血。(六要)
作止分辨
外感引起的寒熱,發作時間通常是連續不斷的,沒有間隔;內傷引起的寒熱,發作時間則不規則,時有時無。以上只是概括性的描述,並非絕對。(東垣)
但外感初期,可能表現得像瘧疾一樣,發作也會有時作有時止,這說明邪氣還比較淺,尚未混淆正氣,所以才會時好時壞,脈象必定是滑數有力,仍然需要用解散類的藥物來治療。
另外,內傷勞倦,也可能表現得像陽明白虎證一樣,發熱持續不斷,晝夜不減,這說明氣血兩虛,因此發作也是連續不斷的,脈象必定是沉細無力,需要溫補藥物治療。(匯補)
晝夜熱辨
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偏勝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是陽氣下陷於陰中也。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東垣)更有晝熱陽虛。口中無味。病責之胃。宜甘溫補氣。暮熱陰虛。口中有味。病責之腎。宜甘寒滋陰。(匯補)
三焦熱辨
熱在上焦。咽乾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在下焦。便閉溺赤。(入門)
虛實熱辨
胸悶而噁心引飲便實者。實熱也。胸爽而少食自汗短氣者。虛熱也。(入門)
表裡熱辨
有表症而身熱者。外感表熱也。無表症而身熱者。內傷裡熱也。(匯補)
白話文:
白天發熱,晚上卻安靜,這是陽氣偏盛於陽分。白天安靜,晚上發熱,這是陽氣下陷於陰中。白天發熱煩躁,晚上也發熱煩躁,這是陽盛無陰。 (東垣)
此外,白天發熱,體虛無力,口裡沒味道,病在脾胃,要以甘溫補氣之藥治療。晚上發熱,體虛口乾,口裡有異味,病在腎臟,要以甘寒滋陰之藥治療。 (匯補)
三焦熱辨
熱在上焦,會出現咽乾口糜。熱在中焦,會出現心煩口渴。熱在下焦,會出現便秘小便發紅。 (入門)
虛實熱辨
胸悶噁心,想喝水,大便不通暢,這是實熱。胸部舒暢,食慾不振,自汗、氣喘,這是虛熱。 (入門)
表裡熱辨
有發熱伴隨的表症,像是怕冷、打噴嚏等,這是外感表熱。沒有表症,只單純發熱,這是內傷裡熱。 (匯補)
氣血熱辨
氣分虛熱者。用甘溫以除熱。蓋大熱在上。大寒必伏於內。用甘溫以助地氣。使真氣旺而邪火自熄。血分虛熱者。用甘寒以勝熱。蓋陰火浮於外。必真陰竭於內。用甘寒以補腎。使真水充而虛焰潛滅也。(匯補)
假熱有二
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去復來。晝見夜伏。夜見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作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又寒之不寒。責腎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穀食不入。此為氣不疏通。壅而為是也。(玄珠)有病熱脈數。
按之不鼓擊於指下者。此陰盛格陽。內真寒而外假熱。陰症似陽也。病熱忽寒。手足俱冷。按之脈來鼓擊於指下有力者。此陽盛拒陰。外假寒而內實熱。陽症似陰也。(傷寒書)
白話文:
氣血熱辨
氣分虛熱者: 應當使用甘溫藥物來去除熱邪。因為過於熱的邪氣在上焦,必然有寒邪潛伏在內。使用甘溫藥物可以幫助脾胃之氣,使真氣旺盛,邪火自然熄滅。
血分虛熱者: 應當使用甘寒藥物來克制熱邪。因為陰虛之火浮於外,必然是真陰耗竭於內。使用甘寒藥物可以補腎,使真水充盈,虛火自然潛伏。 (匯補)
假熱有二
假熱分為兩種:
- 第一種: 表現為大熱而寒之不退,這是因為體內缺乏水分。熱邪退去之後又會回來,白天出現晚上隱藏,晚上出現白天消失,隨著季節而變化,這是因為體內缺乏陽氣。
- 第二種: 表現為熱邪來來往往,忽而出現忽而消失,時而發作時而停息,這是因為體內缺乏水分。 應當滋補腎陽,因為腎虛則寒之不退,腎氣不足則寒邪停留時間短。
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 以寒藥來治療熱邪,但是如果寒藥治療後穀食不入,這是因為氣機不暢,壅塞不通造成的。 (玄珠)
有病熱脉數,按之不鼓擊於指下者, 這是陰盛格陽,內有真寒而外有假熱,陰證似陽的表現。
病熱忽寒,手足俱冷,按之脉來鼓擊於指下有力者, 這是陽盛拒陰,外有假寒而內有實熱,陽證似陰的表現。(傷寒書)
匯補曰。發熱真假。幽顯難明。苟不力辨。則剎那生死。能不畏哉。如上所說。深悉玄奧。真化工筆也。然究其參稽之力。非洞曉易義。不能道其隻字。要知陰陽雖備於內經。而變化莫詳乎羲畫。若是則太少剛柔。陰陽動靜。烏可不究乎哉。既明太少剛柔。陰陽動靜。方知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一切真假逆順。五臟幽顯。無難推測矣。故醫易曰。病治脈藥。須識動中有靜。聲色氣味。當知柔里藏剛。知剛柔陰陽之運用。而醫中之玄妙。思過及半矣。
脈法
浮大無力為虛熱。沉實有力為實熱。病熱有火者生。心脈洪大是也。無火者死。心脈細沉是也。脈盛。汗出不解者死。脈虛。身熱不止者死。身有熱。脈澀脈靜者。皆難治。
白話文:
匯補曰:發熱真假,幽顯難明。苟不力辨,則剎那生死,能不畏哉?
匯補書中記載:發熱病症,真假難辨,隱晦難明。若不仔細辨別,便可能在一瞬間決定生死,如何能不感到害怕呢?如上所述,能深悉其中玄奧,真乃化工之妙筆。然而要真正参透其中奥妙,非要洞悉易經的义理不可,否则连只言片语都无法理解。
要知道,阴阳虽在内经中已有详细阐述,但其变化之多端,莫过于伏羲画卦之精妙。既然如此,太少、刚柔、阴阳、动静,如何能不仔细研究呢?
既明太少剛柔,陰陽動靜,方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一切真假逆順,五臟幽顯,無難推測矣。
一旦明了太少、刚柔、阴阳、动静,便能明白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道理。如此一来,一切真假、逆顺,以及五脏的隐晦与显露,都将不再难以推测。
故醫易曰:病治脈藥,須識動中有靜,聲色氣味,當知柔里藏剛。知剛柔陰陽之運用,而醫中之玄妙,思過及半矣。
因此医易书中说道:治疗疾病,用药诊脉,都要明白动中有静,声色气味皆有其内在的规律。要懂得在柔弱中蕴藏着刚强,明白阴阳刚柔的运用之道。如此才能领悟医道中一半的玄妙。
脈法
- 浮大無力為虛熱:脉浮大无力,代表虚热。
- 沉實有力為實熱:脉沉实有力,代表实热。
- 病熱有火者生:热病有火气者生机尚存,心脉洪大便是此状。
- 無火者死:热病无火气者已无生机,心脉细沉便是此状。
- 脈盛,汗出不解者死:脉盛而汗出不止,预示死亡。
- 脈虛,身熱不止者死:脉虚而身热不止,预示死亡。
- 身有熱,脈澀脈靜者,皆難治:身有热,脉涩脉静,皆为难治之症。
翻译说明:
- 本文翻译尽量保留古文意境,并参考现代医学知识进行解释。
- “匯補”是指汇集补益的书籍,可能是指中医典籍,也可能是指私人著作。
- “太少”是指阴阳中的阴气不足,也称阴虚。
- “剛柔”是指阴阳之气中的刚强和柔弱。
- “醫易”指医学与易经的结合。
- “脉法”是指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情。
希望以上翻译能够帮助您理解古代中醫文献。
治法
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實熱之氣。下以折之。虛熱之氣。溫以從之。鬱熱之氣。因其勢而發之。假熱之氣。求其屬而衰之。(匯補)
用藥
內傷勞役氣虛。補中益氣湯。肝經鬱火發熱。逍遙散。血虛發熱。四物湯。陰虛發熱。六味丸。陽虛發熱。八味丸。鬱火發熱者。火鬱湯。瘀血發熱者。當歸復元湯。傷食發熱者。平胃合二陳小柴胡湯。
發熱選方
補中益氣湯,六味丸,八味丸,四物湯(四方俱見中風),逍遙散,火鬱湯(二方俱見火症),秦艽鱉甲散(方見癆瘵),桃仁承氣湯(見血症),二陳湯,滾痰丸,化痰丸(三方俱見痰症),平胃散(方見暑症),枳朮丸(方見傷食)
白話文:
治療發熱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輕微的熱氣,可以用涼性藥物調和;嚴重的熱氣,要用寒性藥物來降溫;實熱的熱氣,要用瀉下藥物來消減;虛熱的熱氣,要用溫性藥物來滋補;鬱熱的熱氣,要順應其勢,讓它發散出來;假熱的熱氣,要找出其根本原因,然後再針對其根源來治療。
常用的治療發熱的藥方有:補中益氣湯適合氣虛體弱者;逍遙散適合肝鬱火旺者;四物湯適合血虛者;六味丸適合陰虛者;八味丸適合陽虛者;火鬱湯適合鬱火者;當歸復元湯適合瘀血者;平胃合二陳小柴胡湯適合傷食者。
此外,根據不同的症狀,還可以選擇其他的藥方,例如:補中益氣湯、六味丸、八味丸、四物湯可以用於中風;逍遙散、火鬱湯可以用於火症;秦艽鱉甲散可以用於癆瘵;桃仁承氣湯可以用於血症;二陳湯、滾痰丸、化痰丸可以用於痰症;平胃散可以用於暑症;枳朮丸可以用於傷食。
當歸補血湯
黃耆(三錢),當歸(一錢),棗(二枚)
當歸復元湯
柴胡(八分),當歸,穿山甲,花粉(各一錢),甘草,紅花(各七分),桃仁(錢半),酒浸大黃(三錢),加青皮(七分)
小柴胡湯
人參,柴胡(各一錢),黃芩(五分),半夏(七分),甘草(七分)
白話文:
補血湯用黃耆三錢,當歸一錢,棗子兩枚。當歸復元湯則用柴胡八分,當歸,穿山甲,花粉各一錢,甘草,紅花各七分,桃仁一錢半,酒浸大黃三錢,再加上青皮七分。小柴胡湯則用人參,柴胡各一錢,黃芩五分,半夏七分,甘草七分。
加薑、棗。
大柴胡湯
即小柴胡湯加大黃、枳殼、厚朴。
白虎湯
石膏(三錢),知母,花粉(各一錢半),甘草(一錢)
加竹葉。粳米。
白話文:
加薑、棗。
在藥方中加入生薑和紅棗。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是由小柴胡湯加大了黃、枳殼、厚朴而成。
白虎湯
白虎湯由石膏(三錢)、知母、花粉(各一錢半)、甘草(一錢)組成。
加竹葉。粳米。
在藥方中加入竹葉和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