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8)

1. 暑症

人參,麥門冬,北五味

水一鍾。煎服。

六味地黃丸(仲景),腎水不足人。夏月宜常服之。以壯水之主而制陽光。(方見中風)

平胃散,治夏月暑食傷脾諸症。

茅山蒼朮,紫厚朴,陳皮,甘草

為末。砂仁湯下。此方亦可紅糖丸。小兒夏月每晨服一丸。代肥兒丸方。

胃苓散,健脾利水。為水瀉要藥。

即五苓散合平胃散。

大順散(和劑),治避暑著寒。生冷傷脾。嘔吐霍亂。

甘草,乾薑,杏仁,肉桂

為末。每服二錢。水煎。溫服。如煩躁。井花水調服。

理中湯,治服暑藥過度寒涼。傷脾變陰寒症者。(方見中寒)

升陽湯,治夏月感寒症。

羌活,藿香,蒼朮,蘇葉,厚朴,陳皮,乾葛,生薑

清燥湯(方見似中風),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冷香飲子(方見霍亂)

人參白虎湯(仲景),治中暍。大熱大渴大汗。煩躁喘促。

石膏(半熟三錢),知母(一錢半),甘草(五分),人參(一錢),粳米(一撮),竹葉(十片)

水煎服。

益元散(河間),治冒暑。口渴溺澀。自汗身熱。

滑石(水飛六兩),甘草(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此方一名天水散。又名六一散。加薄荷。名雞蘇散。加青黛。名碧玉散。加辰砂。名辰砂益元散。

辰砂五苓散(金匱),治水瀉煩躁。口渴溺赤。

豬苓(七錢半),澤瀉(一兩二錢),茯苓(七錢半),白朮(七錢半),肉桂(五錢),辰砂(五錢)

為末。燈心湯調方寸匕服。

白話文:

暑症

用人參、麥門冬、北五味子,加一碗水煎煮後服用。

六味地黃丸(張仲景的方子),適合腎陰不足的人,夏天應該經常服用,用來滋養腎水,以制約陽氣過盛。(藥方在中風篇有記載)

平胃散,可以治療夏天因吃太多生冷食物損傷脾胃引起的各種症狀。

將茅山蒼朮、紫厚朴、陳皮、甘草磨成粉末,用砂仁湯送服。這個方子也可以做成紅糖丸,小孩子夏天每天早上服用一丸,可以代替肥兒丸。

胃苓散,可以健脾利水,是治療水瀉的重要藥方。它是五苓散和平胃散的合方。

大順散(和劑局方),可以治療因避暑受寒、吃生冷食物損傷脾胃導致的嘔吐霍亂。

將甘草、乾薑、杏仁、肉桂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煮後溫服。如果覺得煩躁,可以用井水調服。

理中湯,可以治療因服用過多寒涼的解暑藥,損傷脾胃導致的陰寒症。(藥方在中寒篇有記載)

升陽湯,可以治療夏天感受寒邪引起的疾病。

用羌活、藿香、蒼朮、蘇葉、厚朴、陳皮、乾葛、生薑煎煮服用。

清燥湯(藥方在類似中風篇有記載)、補中益氣湯(藥方在中風篇有記載)、冷香飲子(藥方在霍亂篇有記載)。

人參白虎湯(張仲景的方子),可以治療中暑,出現高燒、口渴、大量出汗、煩躁不安、呼吸急促等症狀。

用石膏(半熟,三錢)、知母(一錢半)、甘草(五分)、人參(一錢)、粳米(一撮)、竹葉(十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益元散(劉河間的方子),可以治療中暑,出現口渴、小便不利、自汗、發熱等症狀。

用滑石(水飛,六兩)、甘草(一兩)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調服。這個方子又名天水散,也叫六一散。如果加入薄荷,就叫雞蘇散;如果加入青黛,就叫碧玉散;如果加入辰砂,就叫辰砂益元散。

辰砂五苓散(《金匱要略》的方子),可以治療水瀉、煩躁、口渴、小便赤黃等症狀。

用豬苓(七錢半)、澤瀉(一兩二錢)、茯苓(七錢半)、白朮(七錢半)、肉桂(五錢)、辰砂(五錢)磨成粉末,用燈心草煎煮的湯調服一小勺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