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1)

1. 癆瘵

大意

男子之癆。起於傷精。女子之癆。起於經閉。童兒之癆。得於母胎。(指掌)未有不因氣體虛弱。勞傷心腎而得之。以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氣衰火旺。蒸疰日久。則癆生焉。(心法)

內因

嗜欲無節。起居不時。七情六慾之火。時動於中。飲食勞倦之過。屢傷乎體。漸而至於真水枯竭。陰火上炎。而發蒸蒸之躁熱。(正傳)

外候

睡中盜汗。午後發熱。煩躁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痰涎帶血。咯唾吐衄。肌肉削瘦。(雜著)

蒸分上下

蒸上則見喘咳痰血。唇焦面紅。耳鳴目眩。肺痿肺癰。蒸中則見腹肋脹痛。四肢倦怠。多食而飢。善食而瘦。蒸下則見遺精淋濁。泄瀉燥結。腰疼腳痠。陰莖自強。(入門)

白話文:

【大意】

男性病癥通常源自傷害精氣,女性病癥通常源自月經不通,兒童病癥則可能來自母親懷孕期間。這些病症往往由於氣血虛弱、勞累傷害心腎所致。心主血,腎主精,當精氣耗盡、血液乾燥、氣血衰減、火氣旺盛時,長時間的蒸煮作用會導致病癥產生。

【內因】

由於慾望過度、生活作息不規律,以及情緒、慾望的內在影響,導致體內的火氣不斷活動。過度勞累和飲食過量也傷害身體,最終導致真水枯竭、陰火上昇,引發燥熱症狀。

【外候】

包括睡眠中出汗、午後發熱、煩躁咳嗽、疲倦無力、飲食減少、痰液帶血、咳唾出血、肌肉消瘦等症狀。

【蒸分上下】

上部蒸騰時,會出現喘息、咳嗽、痰血、嘴脣乾燥、臉色紅潤、耳鳴、頭暈、肺痿肺癰等症狀;中部蒸騰時,會表現為腹部脹痛、四肢疲倦、食慾旺盛但體重減輕;下部蒸騰時,則會引起遺精、淋灕、腹瀉、便祕、腰疼、腳酸、陰莖勃起等症狀。

癆有陰陽

陽病口乾舌瘡。咽痛聲啞。能嗜滋味。五心煩疼。小便黃赤。大便燥結。陰病胃逆噁心。飲食難化。痰涎白色。四肢懈惰。小便常多。大便溏泄。又有嗽痰。仰臥不得者。必陰陽俱病也。(匯補)

五臟傳變

凡陰病陽病。日久皆能傳變。男子自腎傳心肺肝脾。女子自心傳肺肝脾腎。五臟復傳六腑而死。亦有始終只傳一經者。有專著心腎不傳者。大要以脈為症驗。(入門)

五臟形症

如精滑脛酸。腰背拘急。邪在腎也。驚悸不寐。自汗心煩。邪在心也。嗽痰咳血。皮枯聲嘶。邪在肺也。脅痛善怒。頸項結核。邪在肝也。泄瀉食少。腹脹嗜臥。邪在脾也。(丹溪)

白話文:

【陰陽理論】

陽病時會出現口乾舌瘡、咽喉疼痛、聲音沙啞、喜好各種食物、五心煩躁、小便黃色且帶赤色、大便乾結的情況。陰病則會導致胃部逆反、嘔吐、消化困難、痰液呈白色、四肢疲倦無力、小便頻繁、大便稀軟。另外,咳嗽和痰多、平躺時感到不舒服的狀況,通常表示陰陽兩種病症同時存在。

【五臟傳變】

無論是陰病還是陽病,若病程長了都會發生轉變。男性由腎傳至心、肺、肝、脾,女性由心傳至肺、肝、脾、腎。五臟的病症還可能進一步傳至相應的六腑,最終導致死亡。也有一開始就隻影響某一經絡的病狀,或者專注於心腎之間的傳變。主要根據脈象來診斷病情。

【五臟形症】

例如,精液失禁、腳脛痠痛、腰背緊繃、是腎臟受侵的徵兆;驚悸、不易入睡、自汗、心煩,則是心臟受侵的表現;咳嗽、痰多、咳血、皮膚乾燥、聲音沙啞,表示肺部受到影響;肋骨疼痛、易怒、頸部或頑固的腫塊,是肝臟受侵的跡象;腹瀉、食慾減退、腹脹、喜愛躺臥,則是脾臟受侵的表現。

病宜靜養

經曰。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靜而無躁擾。飲食宜適中而無過傷。風寒暑濕之宜避。行立坐臥之有常。絕欲以養精。內觀以養神。毋勞怒以耗氣。則真陰之水自充。五內之火常熄。而痊安可期。惟其嗜欲無節。使神散而精竭。血涸而氣亡。發熱不休。形骸骨立。則難為力矣。(指掌)

死候

大抵虛癆之病。兩顴赤者死。喉啞失音者死。大肉脫盡者死。泄瀉不食者死。一邊眠者死。咳吐白血者死。氣促難眠者死。濁溺精脫者死。面目黧黑者死。下部忽發癰腫者死。病後復患痔漏者死。參耆不受補者死。喉痛不能藥者死。(醫統)

白話文:

病宜靜養

經書上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想要延年益壽的人,心神應當恬靜,不應躁擾不安;飲食應當適度,不應過度傷身;應當避開風寒暑濕等不利因素;行、立、坐、臥等活動應當有規律;戒絕慾念以養精氣,內觀自身以養神,不應勞累、憤怒而消耗氣血。這樣才能使真陰之水自然充盈,五臟之火常熄,痊癒有望。

然而,如果縱情於嗜欲,無節制地放縱,就會導致神氣散亂、精氣枯竭、血液乾涸、氣血衰亡。會出現發燒不止、形體消瘦、骨瘦如柴等症狀,那就無力回天了。(出自《指掌》)

死候

總的來說,患有虛勞的病人,出現以下情況則預示著死亡:

  • 兩頰發紅:預示著死亡。
  • 喉嚨啞巴,失去聲音:預示著死亡。
  • 身體肥肉全部脫落:預示著死亡。
  • 腹瀉不止,無法進食:預示著死亡。
  • 一邊身體癱瘓,只能睡在一邊:預示著死亡。
  • 咳嗽吐出白色血痰:預示著死亡。
  • 氣喘吁吁,難以入睡:預示著死亡。
  • 濁物自陰道排出,精氣耗盡:預示著死亡。
  • 面色黧黑:預示著死亡。
  • 下體突然出現癰腫:預示著死亡。
  • 病後又患痔瘡或漏瘡:預示著死亡。
  • 服用人參、黃耆等補藥卻不見效:預示著死亡。
  • 喉嚨疼痛,無法服用藥物:預示著死亡。(出自《醫統》)

脈法

癆脈或弦或大。大而無力為陽虛。甚則脈細。弦而無力為陰虛。甚則脈數。又大者易治。血氣未衰。可斂而正也。弦者難治。氣血已耗。滋補殊難也。尺脈洪大為陰衰火旺。左脈微細。右脈勁緊。為正虛邪盛。必死。如脈細而數。濡而散者。皆在不治。男子久病。氣口脈弱則死。強則生。女人久病。人迎脈強則生。弱則死。(匯補)

治法

萬病莫難於治癆。若不究其源本。或投以大寒之藥。或療以大熱之劑。殊不知大寒則愈虛其中。大熱則愈竭其內。滋陰降火。是澄其源也。消痰和血。是潔其流也。(十藥神書)向後勢窮力竭。莫可如何。惟壯水丸以填陰。異功散以培脾。庶不失中和正治。(匯補)

白話文:

脈法

癆脈,或弦或大。大而無力,為陽虛。嚴重者脈細。弦而無力,為陰虛。嚴重者脈數。又,脈大者易治,血氣未衰,可斂而正也。弦者難治,氣血已耗,滋補殊難也。

尺脈洪大,為陰衰火旺。左脈微細,右脈勁緊,為正虛邪盛,必死。如脈細而數,濡而散者,皆在不治。

男子久病,氣口脈弱則死,強則生。女人久病,人迎脈強則生,弱則死。

治法

萬病莫難於治癆。若不究其源本,或投以大寒之藥,或療以大熱之劑,殊不知大寒則愈虛其中,大熱則愈竭其內。滋陰降火,是澄其源也。消痰和血,是潔其流也。

向後勢窮力竭,莫可如何,惟壯水丸以填陰,異功散以培脾,庶不失中和正治。

脾腎分治

夫人之虛。不屬於氣。即屬於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以水為萬化之源。無形之本。土為萬物之母。有象之基。二臟安和。一身皆治。故救腎者。必本乎陰血。血主濡之。血屬陰。主下陷。虛則上升。當斂而抑。救脾者。必本乎陽氣。氣主煦之。氣為陽。主上升。虛則下陷。當升而舉。(必讀)故邵氏曰。死生之機。升降而已。(匯補)

脾腎合治

孫真人云。補脾不若補腎。許學士云。補腎不如補脾。以二臟為生人之根蒂。有相贊之功能。故脾安則土能生金。金為水源。水安其位。不挾肝上泛而凌土。故曰。脾安則腎愈安也。設以甘寒補腎。其人減食。又恐不利於脾。以辛溫扶脾。其人陰傷。又恐愈耗其水。兩者並衡。而較重於脾者。以脾土上交於心。下交於腎故也。(必讀)

白話文:

脾腎分治

人體的虛弱,若非氣虛,便是血虛。五臟六腑皆受影響。水是萬物的起源,無形無象,是本源;土是萬物的根本,有形有象,是基礎。這兩個臟器調和,全身都能治癒。所以補腎,必須從陰血下手。血滋潤全身,屬陰性,主下降。血虛則上浮,應收敛抑止。補脾,必須從陽氣下手。氣溫煦全身,屬陽性,主上升。氣虛則下降,應升舉提振。

因此,邵氏說:生死的關鍵,在於升降之氣。

脾腎合治

孫真人說,補脾不如補腎。許學士說,補腎不如補脾。脾腎是人體生命之根,互相協調。脾臟安穩,則土能生金,金為水源,腎水才能安其位,不會挾著肝氣上泛,凌犯脾土。所以說,脾安則腎愈安。

若用甘寒之品補腎,可能會導致患者減食,不利於脾;用辛溫之品扶脾,可能會導致患者陰傷,加重腎水的消耗。兩者皆需兼顧,但更需注重脾臟,因為脾土上通於心,下通於腎。

肺脾審治

如扶脾保肺。兩不可缺。然脾喜溫燥。肺喜清潤。保肺則礙脾。補脾則礙肺。惟燥熱而甚。能食不瀉者。潤肺為先。而補脾之藥亦不可緩。倘虛羸而甚。食少瀉多。雖喘嗽不寧。但宜補脾。而清潤之品。則宜戒矣。以脾有生肺之能。肺無扶脾之力。故補脾之法。尤要於保肺也。(微論)

治宜甘溫

虛者。必補以人參之甘溫。此陽生陰長。血脫益氣之義也。自好古肺熱傷肺。節齋服參必死之說。印定後人眼目。甘用苦寒。喜行清潤。直至上嘔下瀉。猶不悔悟。不知肺脈實者。上焦伏熱。非參所宜。肺脈虛者。金氣大傷。非參不保。前哲有言曰。土旺而金生。勿拘拘於保肺。水壯而火熄。毋汲汲於清心。信夫。(必讀)

白話文:

就像要扶助脾臟,也要保護肺臟,兩者缺一不可。然而脾臟喜歡溫燥的環境,肺臟喜歡清潤的環境。過度保護肺臟,就會影響到脾臟;過度補益脾臟,就會影響到肺臟。

但是,如果燥熱病症嚴重,能吃飯卻容易腹瀉,就應該先潤肺,同時也要及時補充脾臟所需的藥物。如果身體虛弱瘦弱,食慾不佳,容易腹瀉,即使咳嗽喘不過氣,也應該先補益脾臟,而清潤的藥物就應該避免。因為脾臟有生肺之能,而肺臟沒有扶持脾臟的能力,所以補益脾臟的方法,對於保護肺臟來說更加重要。

治宜甘溫

虛者,必補以人參之甘溫。此陽生陰長,血脫益氣之義也。自好古肺熱傷肺,節齋服參必死之說。印定後人眼目。甘用苦寒,喜行清潤。直至上嘔下瀉,猶不悔悟。不知肺脈實者,上焦伏熱,非參所宜。肺脈虛者,金氣大傷,非參不保。前哲有言曰,土旺而金生,勿拘拘於保肺。水壯而火熄,毋汲汲於清心。信夫。(必讀)

身體虛弱的人,必須要補益以人參的甘溫之性。這是因為陽氣生長才能陰氣滋長,血氣虧虛就需要補益氣血。自古以來,有人說肺熱傷肺,忌食人參,吃人參必定會死,這句話就影響了後人的觀念。他們偏好苦寒之性,喜歡用清潤的藥物,即使嘔吐腹瀉也仍然不悔悟。不知道肺脈實者,是上焦積聚熱氣,不適合用人參;而肺脈虛者,金氣受損,沒有人參就無法保護。古人說得好,土氣旺盛才能生金氣,不要一味拘泥於保護肺臟;水氣充盈才能熄滅火氣,不要一味急於清心降火。這話說得實在啊!

治禁苦寒

近世治癆。專以四物加知、柏。不知四物皆陰。行秋冬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且血藥常滯。非痰多食少者所宜。血藥常潤。久用必致滑腸。況知柏苦寒。能瀉實火。名曰滋陰。其實燥而損血。名曰降火。其實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所不待言。(必讀)

用藥

心虛。主以歸脾湯。脾虛。主以補中益氣湯。肺虛。主以生脈散。肝虛。主以逍遙散。腎虛。主以地黃湯。隨症加減。若肺脾兼病。主以清寧膏。肝腎俱虛。主以生熟地黃丸。心腎俱虛。主以人參養榮湯。氣血俱虛。主以八珍湯。陰陽俱虛。主以十補丸。脾腎俱虛者。滋腎之中。佐以砂仁、沉香。扶脾之中。主以五味、肉桂。隨時活法可耳。

白話文:

治禁苦寒

近來醫治癆病,多以四物湯加上知母、柏子仁。卻不知四物湯皆屬陰性藥物,行秋冬之令,非生長萬物的本性。而且血藥容易停滯,不適合痰多食少之人服用。血藥常滋潤,長期使用會導致滑腸。更何況知母、柏子仁苦寒,能瀉去實火,雖然稱為滋陰,其實卻乾燥而傷血。稱為降火,其實苦味先入心,久而久之會增加氣,反而助長火勢。其敗胃之害,不言而喻。(務必細讀)

用藥

心虛,主以歸脾湯。脾虛,主以補中益氣湯。肺虛,主以生脈散。肝虛,主以逍遙散。腎虛,主以地黃湯。根據症狀加減用藥。若肺脾兼病,主以清寧膏。肝腎俱虛,主以生熟地黃丸。心腎俱虛,主以人參養榮湯。氣血俱虛,主以八珍湯。陰陽俱虛,主以十補丸。脾腎俱虛者,滋腎之中,佐以砂仁、沉香。扶脾之中,主以五味、肉桂。隨時活法可耳。

【附傳屍癆】

癆瘵既久。其氣必傷。傷則不能運化精微。痰瘀稽留。而變幻生蟲。(醫鑑)在肝為毛蟲。食人筋膜。在心為羽蟲。食人血脈。在脾為倮蟲。食人肌肉。在肺為介蟲。食人膚膏。在腎為鱗蟲。食人骨髓。(正傳)其症蒸熱咳嗽。胸悶背痛。兩目不明。四肢無力。腰膝痠疼。臥不能寐。

或面色脫白。或兩頰時紅。常懷怒忿。夢與鬼交。雖分五臟見症。然皆統歸於肺。所謂膏肓之內。針藥所不及也。若蟲蝕肺系。咯血吐痰。喉瘡聲啞。思食無厭。皮枯毛落。患至於此。良可悲憫。惟補虛扶元。殺蟲以絕其根。縱不獲生。亦可杜其傳疰耳。(匯補)

白話文:

【附傳屍癆】

癆瘵(勞傷)既久(時間久了),其氣必傷(氣血必定受損)。傷則不能運化精微(傷了氣血,就無法運化精微物質),痰瘀稽留(痰濕瘀血停滯),而變幻生蟲(就會轉化成各種蟲子)。(醫鑑)在肝為毛蟲。食人筋膜。(在肝臟變成毛蟲,啃食人的筋膜。)在心為羽蟲。食人血脈。(在心臟變成羽蟲,啃食人的血脈。)在脾為倮蟲。食人肌肉。(在脾臟變成裸蟲,啃食人的肌肉。)在肺為介蟲。食人膚膏。(在肺臟變成介蟲,啃食人的皮肉。)在腎為鱗蟲。食人骨髓。(在腎臟變成鱗蟲,啃食人的骨髓。)**(正傳)

其症(症狀)蒸熱咳嗽。胸悶背痛。兩目不明。四肢無力。腰膝痠疼。臥不能寐。(發熱咳嗽、胸悶背痛、視力模糊、四肢無力、腰膝酸痛、夜不能寐。)

或面色脫白。或兩頰時紅。常懷怒忿。夢與鬼交。(面色蒼白或兩頰潮紅,經常生氣,做惡夢。)雖分五臟見症。然皆統歸於肺。(雖然症狀分屬五臟,但最終都歸咎於肺。)所謂膏肓之內。針藥所不及也。(所謂膏肓之內,針灸和藥物都無法治癒。)若蟲蝕肺系。咯血吐痰。喉瘡聲啞。思食無厭。皮枯毛落。患至於此。良可悲憫。(如果蟲子侵蝕了肺部,就會咯血吐痰、喉嚨潰爛聲音嘶啞,食慾不振、皮膚乾燥毛髮脫落。病到這個地步,實在令人同情。)惟補虛扶元。殺蟲以絕其根。縱不獲生。亦可杜其傳疰耳。(只能補虛扶元,殺蟲滅根。就算無法治癒,也可以防止傳染給其他人。)**(匯補)

取癆蟲法,用秘傳黑虎丹三方。次第服之。取下惡物。以烈火燒之。藏之深坑。食蔥粥將息。以復元氣。視其蟲黃白者可治。青黑者不治。凡用藥隨臟腑見症。於滋補藥中。加青蒿、百部、烏梅、硃砂之類。(匯補)

【附風癆】

風癆者。初起原因咳嗽鼻塞。久則風邪傳裡。耗氣損血。漸變成癆。在表令人自汗。在裡令人內熱。在肺咳嗽。在肝吐血。在脾體瘦。在腎泄精。此症載在靈樞。漢唐以來。俱未論及。後世醫工。認為內傷積損。輒投峻補。閉住風邪。內熱愈熾。以致不治。惟羅謙甫主以秦艽鱉甲散。吳參黃集柴前梅連散。二公可謂發前人所未發矣。(匯補)

白話文:

取癆蟲法

使用秘傳黑虎丹三劑,依序服用,將病邪之物排出。用烈火將排出物燒毀,埋入深坑中。食用蔥粥,靜養調息,以恢復元氣。觀察排出物,若呈黃白色則可治癒,若呈青黑色則無法治癒。

所有用藥都要根據臟腑的症狀而定,在滋補藥物中,可添加青蒿、百部、烏梅、硃砂等藥材。

【附風癆】

風癆的初期症狀是咳嗽鼻塞,時間久了,風邪就會侵入內部,耗損氣血,逐漸演變成癆病。風邪在表,則會讓人自汗;在裡,則會讓人內熱;在肺,則會咳嗽;在肝,則會吐血;在脾,則會體瘦;在腎,則會泄精。

此症在《靈樞》中有所記載,但從漢唐以來,都未曾詳細論述。後世的醫者大多認為是內傷積損,便盲目地使用峻補藥物,結果卻是閉住風邪,內熱加劇,最終導致病情無法治癒。

羅謙甫先生以秦艽鱉甲散治療風癆,吳參黃先生則以柴前梅連散治療,這兩位先生可謂是開創了前人未曾探討的領域。

【附郁癆】

郁癆者。童男少女。孀婦師尼。思想不得。氣結於中。並留於內。阻住經脈關要之地。氣血不得流通。精神無以生長。氣阻。則積陽為熱而骨蒸。血阻。則積陰為寒而倦怠。初起宜逍遙散。合生地黃丸。久則舊血不去。新血不生。氣澀血枯。變為乾血癆症。肌膚甲錯。面目黧黑。

咳嗽困倦。遍身黃腫。月事不行。宜消其瘀血。神應丸主之。此即仲景大黃䗪蟲丸、百癆丸二方變化而來。世人遇五癆羸瘦。用滋陰而不效。每坐以待斃。烏足以知仲景妙用哉。但大肉已脫。大便自利者。又當禁用。(匯補)

白話文:

附郁癆

附郁癆指的是童男童女、寡婦、師尼,由於思慮過度,導致氣鬱積於胸中,無法宣泄,阻滯經脈要穴,氣血無法流通,精神難以生長。

氣鬱則陽氣積聚化熱,造成骨蒸潮熱;血瘀則陰氣積聚化寒,導致倦怠乏力。

初期宜服用逍遙散,配合生地黃丸治療。若病情延誤,舊血無法排出,新血難以生成,氣血運行阻塞,血氣枯竭,則轉化為乾血癆症。患者會出現皮膚乾燥、指甲脆弱、面色黧黑、咳嗽乏力、全身浮腫、月經停止等症狀。

此時需消散瘀血,可用神應丸治療。此方源於仲景的大黃䗪蟲丸百癆丸,是其方劑的演變而來。世人遇到五癆七傷,體虛消瘦,往往只用滋陰補虛,卻無效,往往坐以待斃。由此可見仲景醫術之精妙。

但若患者已經瘦骨嶙峋,大便溏瀉,則不宜使用此方。

(彙補)

癆瘵選方

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地黃湯,養榮湯,八珍湯(以上方俱見中風),生脈散(方見暑症),逍遙散(方見火症)

清寧膏,潤肺不傷脾。補脾不礙肺。凡癆嗽吐血極效。

生地(十兩),麥冬(十兩),橘紅(三兩),桔梗(二兩),薏苡仁(八兩),川貝母(二兩),龍眼肉(八兩),蘇州薄荷葉末(五錢)

白話文:

癆瘵選方

治療癆瘵的藥方選擇

基本方劑:

  • 歸脾湯: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 補中益氣湯:補氣健脾,益氣生津。
  • 地黃湯:滋陰補血,涼血止血。
  • 養榮湯:益氣養血,滋陰潤燥。
  • 八珍湯:補氣養血,益脾和胃。
  • 以上各方皆可參考中風篇章。
  • 生脈散:益氣養陰,清熱生津。
  • 方劑詳見暑症篇章。
  • 逍遙散:疏肝解鬱,調經止痛。
  • 方劑詳見火症篇章。

清寧膏

  • 功效:潤肺不傷脾,補脾不礙肺。
  • 主治:各種癆嗽吐血,療效顯著。

組成:

  • 生地黃:十兩
  • 麥冬:十兩
  • 橘紅:三兩
  • 桔梗:二兩
  • 薏苡仁:八兩
  • 川貝母:二兩
  • 龍眼肉:八兩
  • 薄荷葉(蘇州產):五錢,研末

注:

  • 方劑中的藥量需根據醫師的指示調整。
  • 本文僅供參考,具體治療方案需由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來制定。

用水煎膏。將薏仁、貝母、薄荷為末。拌入膏中。噙化。緩緩嚥下。

拯陰湯,治陰虛火動。皮寒骨熱。食少痰多。咳嗽倦怠。焦煩短氣。

生地(姜炒上),歸身(中),麥冬(中),白芍(中),五味(下),人參,炙甘草(下),蓮肉(上不去衣),薏仁(中),橘紅(中),丹皮(中)

水煎。徐徐呷之。肺脈重按有力者。去人參。有血。加阿膠、童便。熱盛。加地骨皮。泄瀉。減歸、地。加山藥、茯苓。倦甚。加人參三錢。咳者。燥痰也。加貝母、桑皮。嗽者。濕痰也。加半夏、茯苓。不寐。加棗仁。汗多亦用。

白話文:

用水煎煮膏狀藥物。將薏仁、貝母、薄荷研磨成粉末,混合在膏中。含服並慢慢吞下。

「拯陰湯」是治療陰虛火旺的方子,針對皮膚發冷、骨骼熱感、食量減少、痰多、咳嗽疲倦、心煩意亂的症狀。

配方包含:

  • 生地(姜炒),歸身(中等質量),麥冬(中等質量),白芍(中等質量),五味(低質量),人參,炙甘草(低質量),蓮肉(上部未去衣),薏仁(中等質量),橘紅(中等質量),丹皮(中等質量)。

用水煎煮後,慢慢飲用。對於脈搏沈而有力的人,可以去掉人參。如有出血現象,可添加阿膠和童便。若熱度過高,可添加地骨皮。若出現洩瀉,可以減少歸身和生地的份量,並添加山藥和茯苓。若感到極度疲倦,可加入人參三錢。咳嗽的情況下,可能是乾燥的痰液所致,可以加入貝母和桑皮。若咳嗽是由於濕痰引起,則需添加半夏和茯苓。若睡眠困難,可加入棗仁。出汗多時,也可使用此方。

拯陽湯,治勞傷氣耗。倦怠懶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遍身作痛。

人參(上),黃耆(上),肉桂(下),當歸(中酒炒),白朮(中),甘草(下酒炒),橘紅(中),五味(下)

薑棗水煎服。如煩熱口乾。加生地。氣浮心亂。加丹參、棗仁。咳嗽。加麥冬。挾濕。加茯苓、蒼朮。

脈沉遲。加熟附。脈實數。去桂。加生地。胸悶。倍橘皮。加桔梗。痰多。加半夏、茯苓。泄瀉。加升、柴。口渴。加乾葛。夏月去肉桂。冬月加乾薑。

白話文:

拯陽湯

功效: 治勞傷氣耗,倦怠懶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遍身作痛。

藥材:

  • 人參(上)
  • 黃耆(上)
  • 肉桂(下)
  • 當歸(中酒炒)
  • 白朮(中)
  • 甘草(下酒炒)
  • 橘紅(中)
  • 五味子(下)

用法: 將以上藥材用薑棗水煎服。

加減法:

  • 如煩熱口乾,加生地黃。
  • 氣浮心亂,加丹參、棗仁。
  • 咳嗽,加麥冬。
  • 挾濕,加茯苓、蒼朮。
  • 脈沉遲,加熟附子。
  • 脈實數,去肉桂,加生地黃。
  • 胸悶,倍橘皮,加桔梗。
  • 痰多,加半夏、茯苓。
  • 泄瀉,加升麻、柴胡。
  • 口渴,加乾葛。
  • 夏月去肉桂。
  • 冬月加乾薑。

補肝散

生地,熟地,當歸,白芍藥,石斛,丹皮,柴胡,甘草

十補丸,即桂附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各三兩。

秘傳黑虎丹(初服),下諸般癆蟲。從大便中出。視其蟲黃白者可治。青黑者不治。

真牛黃(一錢),真阿魏(一錢),南木香(五錢),真雷丸(五錢),雞肫皮(用線雞肫皮洗淨焙乾二錢)

白話文:

補肝散方劑包含生地、熟地、當歸、白芍藥、石斛、丹皮、柴胡、甘草。十補丸則是以桂附八味丸為基礎,再加入鹿茸、五味子。秘傳黑虎丹用於治療癆蟲,可從大便排出,蟲體黃白色者可治,青黑色者則不可治。真牛黃、真阿魏、南木香、真雷丸以及雞肫皮等藥材則用於其他治療用途。

將藥研細末。用使君子去殼研末二兩。加前藥七錢。將飛羅白麵打糊丸。如梧子大。聽用。

小紅丸(次服)

錦紋大黃一兩。加前藥末七錢。煉蜜丸。如黍米大。外用硃砂為衣。聽用。

打蟲化積丸(三服)

大黃(為末五兩五錢),檳榔(三兩),黑醜(頭末三兩五錢)

三味用麵糊丸。如梧子大。聽用。

初服起於四更時。用砂糖水化吞黑虎丹。若壯盛者服二錢五分。虛弱者服二錢。二次五更時。服小紅丸。白糖水化吞。如壯盛者服四十丸。虛弱者服三十五丸。三次天明。服化積丸。用片糖化水吞之。壯盛者服三錢五分。虛弱者服三錢。蟲下為驗。如無蟲。過二三日再服。至若收功保後。常服河車地黃丸。補其血氣而收全功。如服後瀉不止者。宜服異功散。

白話文:

將藥研磨成細粉。用使君子去殼研磨成粉二兩,加入前面藥粉七錢,用飛羅白麵調成糊狀,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服用。

錦紋大黃一兩,加入前面藥粉七錢,用煉蜜製成丸藥,如黍米大小,外用硃砂包裹,服用。

大黃研磨成粉五兩五錢,檳榔三兩,黑醜頭部研磨成粉三兩五錢,三味藥用麵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服用。

第一次服用時間為四更時,用砂糖水送服黑虎丹,體質強壯者服用二錢五分,虛弱者服用二錢。第二次服用時間為五更時,服用小紅丸,用白糖水送服,體質強壯者服用四十丸,虛弱者服用三十五丸。第三次服用時間為天明時,服用化積丸,用片糖水送服,體質強壯者服用三錢五分,虛弱者服用三錢。排出蟲體即為有效。若無蟲排出,過兩三日再服用。之後,為了鞏固療效,可長期服用河車地黃丸,以補益血氣,收穫全功。如果服用後腹瀉不止,應服用異功散。

秦艽鱉甲散,治風癆骨蒸壯熱。肌肉削瘦。脈弦數者。

秦艽,知母,當歸(各五錢),鱉甲(一兩),柴胡(一兩),烏梅(一枚),青蒿(五葉),地骨皮(一兩)

神應丸,治乾血癆病。用此推陳致新。然後調理。此方惟少男室女孀婦可用。若男女交接者禁用。

大黃(四兩醋炙),鱉甲,桃仁(各一兩),當歸,生地(各八錢),黃芩,人參,甘草(各三錢)

白話文:

秦艽鱉甲散,用於治療風癆、骨蒸和壯熱,以及肌肉消瘦的情況。如果脈象為弦數,這方子適用。

秦艽、知母、當歸(各5錢),鱉甲(1兩),柴胡(1兩),烏梅(1枚),青蒿(5片),地骨皮(1兩)

神應丸,用於治療乾血癆病。這藥方能推陳致新,之後再進行調理。但僅有少年、寡婦和獨居女性可以使用,男女交合者則禁用。

大黃(4兩,醋炙)、鱉甲、桃仁(各1兩)、當歸、生地(各8錢)、黃芩、人參、甘草(各3錢)

用韭汁糊為丸。每丸六錢。硃砂為衣。經閉。紅花酒下。骨蒸。地骨皮。咳嗽。桑白皮。俱用童便煎下。擇除破日。空心。面東服。少頃。飲酒一杯。至午後。當利一二行為驗。啜溫粥碗許。忌葷冷油膩物。此藥只可一服。病深者一月後再服除根。不可多服。

灸癆蟲法,用癸亥日。灸兩腰眼低陷中之穴。每穴灸艾七炷。十一炷尤妙。先隔一日點穴。方睡至半夜子時。一交癸亥日期。便灸。其蟲俱從大便中出。即用火焚之。並埋之深坑中。

白話文:

將韭菜汁和成糊狀,做成丸子,每丸六錢重。用硃砂包裹丸子。適用於經閉(月經不通)、骨蒸潮熱(盜汗發熱)、咳嗽等症。將地骨皮、桑白皮用童子尿煎煮後服用。選在非破日(陰曆初九、廿三)的早上空腹服用,面向東方服藥。服藥後不久喝一杯酒。下午應當排泄一到兩次大便,以驗藥效。之後吃一碗溫粥,忌食葷腥、生冷油膩的食物。此藥只可服用一次,病情嚴重者可於一月後再服用一次以根治,不可多次服用。

灸治癆蟲的方法,需要選擇癸亥日(天干地支紀年法中的某一日)。在兩腰眼凹陷處的穴位上灸艾條,每穴灸七炷,灸十一炷效果更佳。先提前一天用針灸針點刺穴位,待晚上睡到半夜子時,癸亥日一到就開始灸治。癆蟲就會從大便中排出,用火焚燒後埋入深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