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一 (16)
卷之一 (16)
1. 暑症
暑厥
暑厥者。即暑暍病兼手足厥冷。與傷寒發厥義同。(入門)大概兼惡寒發熱而漸厥者。為心脾中暑症。不惡寒。但惡熱而漸厥者。為膀胱中暍症。若夫但惡寒不發熱而漸厥者。又為夏月感寒陰症。不與暑暍症同類也。(匯補)
絞腸痧
絞腸痧者。暑郁中焦。腹痛連心。上下攻絞。不得吐瀉。或手足皆冷。乃腸絞縮腹。須臾殺人。急用生熟水調白礬三錢。少頃探吐。去其暑毒即安。或刺委中穴。及指爪甲。令出血。如胸背四肢發紅點者。以菜油燈火遍焠之。(匯補)
暑病脈法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內經)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雜著)夫暑暍之症。與夏月熱病往往相似。但暑脈或洪或虛。重按無力。熱病脈盛弦長。重按有力。即或有熱病發於陰經。其脈沉小。非若暑脈之見於浮分也。(匯補)
暑病治法
暑乃六淫中無形之火。大率以五行中有形之水制之。(奇效良方)中暑宜解暑和中。中暍宜瀉火益元。傷暑宜補元氣。冒暑宜清利二便。(匯補)
治暑三禁
若發汗。則惡寒愈甚。若溫針。則發熱愈甚。若下之。則淋澀愈甚。(仲景)
中暍救法
道途卒倒。急扶陰涼干處。掬道上熱土。放臍間。撥開作竅。令人尿其中。後用姜蒜嚼爛。以滾水童便送下。不可灌涼水。入腹即死。外用布蘸沸湯。摩心腹臍下。(入門)
雜症宜辨
夏月出汗太過。則津液傷。筋骨失養。或痛或渴。不可便作暑治。即卒倒不省。亦有氣鬱生痰而厥者。有勞役色欲並傷而厥者。有食滯太陰清濁痞隔而厥者。豈可盡作暑症。如果沖斥道途。勞役而中。身熱脈虛。方可以暑風暑厥治之。(三錫)
用藥總法
暑症主以香薷飲。嘔惡。加半夏、藿香。身熱。加黃芩。口渴。加乾葛。若舌乾口燥。去半夏。用花粉、麥冬。燥甚者。用石膏、知母。若腹痛胸滿嘔吐者。不用石膏、知母、花粉、黃芩、麥冬。宜枳殼、木香。若飽脹而兼瀉。又不可用枳殼。宜厚朴代之。凡夏月瀉泄。乾葛為要藥。
暑火瀉者。加黃連。瀉而脹者。加蒼朮、厚朴。瀉而虛者。加白朮、芍藥。暑食瀉者。加神麯、煨木香。暑濕瀉者。加蒼朮、木通、澤瀉。並加乾葛為佐。小便赤澀。須加木通、澤瀉。煩躁。加山梔、辰砂。煩嘔。用竹茹。暑症初起。汗多面赤者。不可即用黃耆固表。恐滯邪氣也。
暑清則汗自止。惟日久面色枯白。脈虛自汗。方可以參耆斂之。暑症初起。脈細或遲者。多有暑濕痰食壅滯而致。不可即用參、朮、薑、桂。但當疏理中氣。脈自起耳。惟舌色唇色淡白灰黯者。方可用溫散之劑。至於虛人著暑。病氣元氣俱虛者。宜用生脈散、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
白話文:
暑厥
暑厥是指中暑又加上手腳冰冷的狀況,就像傷寒發作時也會出現厥冷的現象一樣。(入門)一般來說,如果兼有怕冷發熱,然後逐漸出現厥冷的,屬於心脾中暑;如果不怕冷,只是怕熱而逐漸厥冷的,屬於膀胱中暑。但如果只是怕冷不發熱而逐漸厥冷的,又是夏天感受寒邪引起的陰症,不屬於中暑的範疇。(匯補)
絞腸痧
絞腸痧是因為暑熱鬱積在中焦(指脾胃),導致腹痛像絞痛一樣連到心口,上下竄痛,想吐又吐不出來,想拉又拉不出來,甚至手腳都冰冷。這是因為腸道絞縮導致的腹痛,很快就會致命。急救方法是,用生水和熟水調和白礬三錢,服下後立刻催吐,把暑毒吐出來就會好轉。或者可以針刺委中穴以及指甲、趾甲,讓它出血。如果胸背和四肢出現紅色斑點,可以用菜油燈火燒灼這些紅點。(匯補)
暑病脈法
脈搏虛弱且身體發熱,多半是中暑。(內經)有時脈象呈現浮大而散,有時呈現弦細、沉弱而遲緩。(雜著)中暑的症狀和夏天發生的熱病常常很相似,但中暑的脈象通常是洪大或虛弱,重按下去感覺無力;而熱病的脈象是強盛且弦長,重按下去感覺有力。即使熱病出現在陰經,脈象也是沉而細小,不像中暑的脈象出現在表層。(匯補)
暑病治法
暑氣屬於六淫中的無形之火,大致上用五行中屬水的有形之物來制約。(奇效良方)中暑應以解暑和胃為主,中暍應以瀉火和補充元氣為主,傷暑應以補元氣為主,冒暑則應以清利小便為主。(匯補)
治暑三禁忌
如果發汗,會使怕冷的情況更加嚴重;如果用溫針,會使發熱的情況更加嚴重;如果用瀉下的藥,會使小便淋漓澀痛的情況更加嚴重。(仲景)
中暍急救法
如果在路上突然倒地,要趕快扶到陰涼乾燥的地方,挖起路上的熱土,放在肚臍上,撥開一個洞,讓人在洞裡小便。之後,用薑蒜嚼爛,用滾水或童子小便送服,絕對不可以灌冷水,冷水入腹就會死亡。另外,可以用布蘸熱水擦拭心腹和肚臍以下部位。(入門)
雜症辨別
夏天如果出汗過多,會耗傷津液,使筋骨失養,導致疼痛或口渴,不可以當作中暑來治療。即使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也可能是因為氣鬱生痰導致的昏厥,也可能是因為勞累過度或色慾過度導致的昏厥,也可能是因為飲食積滯在脾胃,導致氣機不暢的昏厥,不可以都當作中暑來治療。如果是在路上奔波勞累後中暑,並且出現身熱脈虛的症狀,才可以按照中暑和暑厥來治療。(三錫)
用藥總則
治療暑症主要用香薷飲。如果出現噁心嘔吐,可以加半夏、藿香;如果身體發熱,可以加黃芩;如果口渴,可以加葛根。如果舌頭乾燥、口乾舌燥,要去掉半夏,改用花粉、麥冬;如果乾燥情況嚴重,可以用石膏、知母。如果腹痛胸悶、噁心嘔吐,就不能用石膏、知母、花粉、黃芩、麥冬,而要改用枳殼、木香。如果腹脹又兼有腹瀉,也不能用枳殼,要用厚朴代替。凡是在夏天發生的腹瀉,葛根是重要的藥物。
如果暑熱導致腹瀉,要加黃連;如果腹瀉兼有腹脹,要加蒼朮、厚朴;如果腹瀉導致虛弱,要加白朮、芍藥;如果是飲食導致的腹瀉,要加神麯、煨木香;如果是暑濕導致的腹瀉,要加蒼朮、木通、澤瀉,並都加上葛根作為輔助。如果小便赤澀,必須加木通、澤瀉。如果煩躁,要加山梔、辰砂;如果煩躁嘔吐,要用竹茹。暑症初期,如果出汗多,臉色發紅,不可以馬上用黃耆來固表,以免阻礙邪氣的發散。
暑邪清除後,汗自然會停止。只有病程久了,臉色枯白,脈象虛弱,並且自汗時,才可以用人參、黃耆來收斂。暑症初期,如果脈細或遲緩,多半是由於暑濕、痰飲、飲食積滯導致的,不可以馬上用人參、白朮、生薑、桂枝,而是要疏理中氣,脈象自然會恢復。只有舌頭、嘴唇顏色呈現淡白灰暗時,才可以使用溫散的藥物。至於體質虛弱的人中暑,導致病氣和元氣都虛弱的,應該使用生脈散、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