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二 (9)
卷之二 (9)
1. 勞倦
大意
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元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名也。若勞役過度。胃氣本弱。則元氣不能自生。諸病生焉。(東垣)
內因
勞力過度。起居不時。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既病。胃不能獨行其津液。故亦從而病焉。脾胃俱病。納化皆難。(東垣)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內經)
外候
中氣不足。下流肝腎。陰火獨旺。上乘土位。故發熱頭疼。營衛失守。故惡風惡寒。氣短而煩。氣高而喘。口不知味。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自汗不斂。無氣以動。無氣以言。(東垣)
白話文:
人體依靠飲食的精華維持生命,這些精華被稱為清氣、營氣、元氣、衛氣和春升之氣,都是胃氣的不同名稱。如果過度勞累,胃氣原本就虛弱,元氣便無法自行生成,各種疾病就會出現。
過度勞作、作息不規律都會損耗人體的氣,氣衰則導致體內火氣旺盛,火氣旺盛則會損傷脾土。脾臟生病,胃無法獨自運化津液,也會跟著生病。脾胃都生病,吸收和消化功能都受到影響。
身體氣血衰少,飲食精華不足,上焦無法正常運作,下脘不通暢,而胃氣又很熱,熱氣薰蒸胸腔,所以感到內熱。
由於中氣不足,氣向下流入肝腎,陰火獨旺,向上侵犯脾土,因此出現發熱頭疼。營衛失守,所以畏風畏寒。氣短且心煩,氣上涌而喘不過氣,口無味,嗜睡懶散,四肢無力,自汗不止,沒有力氣活動,也沒有力氣說話。
症似陽明
有體虛怯弱之人。飢困勞役之後。肌膚壯熱。燥渴引飲。目赤面紅。譫語悶亂。或日晡轉甚。或晝夜不息。症雖有餘。脈實不足。洪大空虛。重按全無。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證似白虎。而脈不長實為異。(準繩)
症似傷風
有勞役辛苦。腎中陰火沸騰。或脫衣。或沐浴。歇息涼處。其陰火不行。還歸皮膚。腠理極虛。無陽以護。被風與陰涼所遏。以此表虛。不任風寒。與外感惡風相似。但氣息短促。懶於言語。困倦無力有別。(準繩)
始受熱中
火與元氣。勢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上乘陽分。為頭痛。為口渴。為煩躁。為肌熱。脈洪大無力。名曰熱中。(準繩)
白話文:
症似陽明 指的是那些身體虛弱、容易疲倦的人,在經歷了飢餓、勞累之後,出現了一種類似熱病的症狀。他們會感到肌膚發熱,口渴且喜歡喝水,眼睛紅腫,臉色潮紅,說話含糊不清,或在下午時分症狀加重,甚至整日整夜都不停。雖然看起來病情似乎很嚴重,但是脈搏卻不夠實在,脈象洪大,但按下去卻是空虛的,沒有實感。中醫認為,脈象虛弱代表血虛,血虛則會導致發熱。這些症狀和白虎湯的症狀相似,但脈象的不同是區別之處。
症似傷風 這種情況發生在經過勞累後,體內的陰火(一種內在的熱源)突然升溫。當人脫掉衣服或洗澡後,如果待在涼爽的地方,陰火會重新回到皮膚表面,使得皮膚的防護層變得虛弱,無法抵抗風寒的侵襲。這時候如果遇到風寒,就會引起表虛,不能承受風寒,和外感風寒有些相似。不過,這種情況下人們的呼吸會比較急促,不太想說話,感到疲倦無力,這是和其他風寒症狀有所不同的地方。
始受熱中 指的是火氣和原本的元氣(生命的根本能量)之間的衝突,其中一方必然會勝出,另一方就會衰敗。當脾胃功能減弱,元氣不足,但心火卻獨自旺盛時,這種情況就叫做「熱中」。心火,實際上是陰火,起源於下焦,與心相連。由於心不主導整個身體的運作,相火(一種輔助心火的火氣)便代為行使,上行到陽氣的範疇,導致頭痛、口渴、煩躁、肌肉熱等症狀。脈象洪大,但缺乏力量,就是熱中的特徵。
末傳寒中
人之元氣。依胃為養。脾胃久虛。陽氣衰少。心腹兩脅隔噎不通。腰脊皆痛。足不任地。骨乏無力。兩丸清冷。或涎唾。或清涕。或多溺。或多汗。不渴不瀉。脈盛大以澀。名曰寒中。(準繩)
脈法
平人脈大為勞。脈虛極亦為勞。勞之為病。其脈弦大。手足煩熱。(金匱)右寸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此飲食失節勞役太過太虛之脈也)右關脈大而數。數中顯緩。時一代也。(此飲食失節勞役病之輕脈也)右關胃脈損弱。則隱而不見。但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時一代。(此飲食失節寒熱失所之脈也)內傷勞役。豁大不禁。若損胃氣。隱而難尋)
白話文:
人體的元氣依靠胃來滋養,若脾胃長期虛弱,陽氣衰敗,就會出現心腹兩側、胸膈氣悶不通,腰脊疼痛,雙腳無力,手腳冰冷,可能伴隨唾液增多、鼻涕清稀、小便頻繁、汗出不止,但不渴不瀉,脈象洪大而澀,這叫做寒中。
正常人脈象洪大是勞累所致,虛弱至極的脈象也是勞累所致。勞累所致的疾病,脈象弦大,手足發熱。右寸脈氣口脈急大而數,時而出現澀滯。這是飲食不節、勞役過度、體虛所致。右關脈洪大而數,數中帶緩,時而出現停滯。這是飲食不節、勞役導致的輕微病症。右關胃脈虛弱,則隱而不見,但脾脈洪大而微緩,時而出現停滯。這是飲食不節,寒熱失調所致。內傷勞役,豁大不禁,若損傷胃氣,則脈象隱而不易尋摸。
治法
治以辛甘溫劑。補中升陽。甘寒瀉火。則愈。大忌苦寒。損傷脾胃。所謂勞者溫之。損者益之是也。(東垣)
治忌克伐
苟內傷不足之病。誤認外感而反瀉之。是虛其虛也。蓋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形者有餘。有餘可瀉。傷其氣者不足。不足當補。故汗之吐之下之克之之類。皆瀉也。溫之和之養之調之之類。皆補也。當補而瀉。禍如反掌。(醫貫)
內外傷辨
夫勞倦內傷而認作外感者。因有惡風惡寒發熱頭疼之症也。殊不知外感寒熱。齊作無間。內傷寒熱。間作不齊。外感頭疼。如破如裂。內傷頭痛。時作時止。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外感惡風。不耐一切風寒。內傷惡風。偏惡些少賊風。外感發熱。
白話文:
【治療方法】
治療應以辛甘溫和的藥物為主,補中升陽,甘寒降火,這樣病症就會痊癒。大忌使用苦寒的藥物,因為會傷害脾胃。這就是「勞者溫之,損者益之」的道理。
【避免過度消耗】
如果內傷導致身體不足的情況下,卻誤判為外感而進行了消減(如清熱解毒等)治療,這就等同於進一步耗損原本就不足的體力。內傷主要傷害的是體質的氣血,外感則主要影響身體的形狀。影響形狀的病症表現為過剩,可以通過清熱解毒等方法進行治療;而影響氣血的病症表現為不足,應該通過溫補的方法來治療。錯誤地使用會耗損體力的療法,就像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一樣,帶來災難。
【內傷與外感的區別】
勞累和疲倦導致的內傷,如果被誤認為是外感,通常會表現出畏風、畏寒、發熱、頭痛等症狀。但實際上,外感引起的寒熱表現是連綿不斷、持續存在的,而內傷引發的寒熱則是間歇性的。外感引起的頭痛,感覺像是頭部被撕裂開來的疼痛;而內傷引起的頭痛,則是時而出現時而消失的。外感引起的畏寒,即使靠近熱源也無法消散;而內傷引起的畏寒,一旦置身於溫暖環境中,這種畏寒就會得到緩解。外感引起的畏風,對所有風寒都感到不適;而內傷引起的畏風,則特別害怕微小的風或邪風。外感引起的發熱,是一種持續的熱症;而內傷引起的發熱,則是間歇性的熱症。
無有休歇。直待汗下方退。內傷發熱。晝夜不常。或自袒裸便涼。外感筋骨疼痛。不自支持。便著床褥。內傷四肢不收。無力倦怠而已。間有氣衰火旺。變為骨消筋緩者。然非初病即顯是症也。內傷神思昏怠。言語懶倦。先重而後輕。外感神思猛壯。語言強健。先輕而後重。
內傷手心熱而手背不熱。外感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症顯在口。故口不知味。外感症顯在鼻。故鼻息不利。內傷從內而出。故右脈洪大。外感從外而入。故左脈浮盛。
用藥
主以補中益氣湯。挾外邪。隨六經見症治之。挾痰。加半夏、茯苓、薑汁。頭痛。加蔓荊。頭眩。加天麻。巔痛。加藁本、細辛。心下痞。加黃連。腹痛。加芍藥。臍下痛。加熟地。便滯。加歸梢。腹脹。加枳實、厚朴。胸中滯氣。加青皮。至於似陽明症者。當歸補血湯。夏月勞役內傷。兼冒暑氣。汗泄脈虛者。清暑益氣湯。
白話文:
病症持續不斷,要等到汗退才能止住。內傷引起的發熱,晝夜不定,患者可能自行脫去衣物來降溫。外感引起的筋骨疼痛,患者無法站立,只能臥床休息。內傷導致四肢無力、疲倦,偶爾會出現氣虛火旺,骨骼消瘦、筋脈鬆弛的狀況,但這並非初期病症就會出現。內傷會導致神志昏沉、言語遲緩,一開始較重,之後逐漸減輕;外感則會導致神志清醒、言語有力,一開始較輕,之後逐漸加重。
內傷患者手心發熱,手背不熱;外感患者手背發熱,手心不熱。內傷症狀顯現在口中,患者會感覺口無味;外感症狀顯現在鼻中,患者會感覺呼吸不順暢。內傷是由內而外,所以右脈洪大;外感是由外而內,所以左脈浮盛。
治療方面,主要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合併外邪,則根據六經證候進行治療。如果合併痰證,則加半夏、茯苓、薑汁。頭痛者加蔓荊,頭暈者加天麻,頭頂疼痛者加藁本、細辛,心下痞滿者加黃連,腹痛者加芍藥,臍下疼痛者加熟地,大便不通者加歸梢,腹脹者加枳實、厚朴,胸中氣滯者加青皮。如果類似陽明症,則使用當歸補血湯。夏季勞作過度導致內傷,同時又受暑氣侵襲,汗出脈虛者,則使用清暑益氣湯。
勞倦選方
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
加白芍藥、五味子。名調中益氣湯。加半夏、神麯、黃柏、草豆蔻。名升陽順氣湯。
小建中湯,治脾胃勞傷。肝木太過。及陽氣不足諸病。
桂枝,甘草,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大棗(二枚),飴糖(一斤)
白話文:
勞倦選方
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
加白芍、五味子。名調中益氣湯。加半夏、神麴、黃柏、草豆蔻。名升陽順氣湯。
小建中湯,治脾胃勞傷、肝木太過,以及陽氣不足等諸病。
桂枝、甘草、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大棗(二枚)、飴糖(一斤)
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
理中湯,治脾胃虛寒。大理中焦。兼益元陽。所謂大虛必挾寒也。(方見中寒)
補中寧嗽湯,治內傷中氣。胃弱惡食。或食不生肉。不長氣力。常常微熱。怯冷神疲。或帶痰嗽。
白朮(炒一錢半),茯苓(一錢),半夏(八分),乾葛(七分),陳皮(八分),山楂(一錢),人參(一錢),砂仁(五分),炙甘草(三分)
白話文:
加入黃耆,稱為黃耆建中湯。理中湯可以治療脾胃虛寒,主要調理中焦,並補益元陽,因為虛弱的人體一定伴隨著寒氣。補中寧嗽湯則是用來治療內傷中氣、胃弱食慾不振、吃肉不消化、體力虛弱、經常微熱、畏寒神疲、或是伴隨痰咳的症狀。配方為:炒白朮一錢半、茯苓一錢、半夏八分、乾葛七分、陳皮八分、山楂一錢、人參一錢、砂仁五分、炙甘草三分。
加薑棗煎。
人參養衛湯,治勞役辛苦。用力過多。以致內傷發熱。
人參,白朮(炒),麥門冬(各二錢去心),黃耆(蜜炒),陳皮(各一錢半),五味子(十粒研),炙甘草(七分)
加薑棗煎。食前服。如勞倦甚者。加熟附子五分。
白雪糕,養元氣。健脾胃。生肌肉。潤皮膚。益血秘精。安神定智。壯筋力。養精神。進飲食。功同參苓白朮散。
白茯苓,懷山藥,芡實仁,蓮肉(去心皮各四兩共為末),陳倉米(半升),白砂糖(斤半)
先將藥米二末。用麻布袋盛放甑內。蒸極熟。取出。入白砂糖。同攪勻。印餅曬乾。男婦小兒。任意取食。
白話文:
人參養衛湯用來治療勞累過度,用力過猛導致內傷發熱。藥材包括人參、白朮(炒)、麥門冬(去心)、黃耆(蜜炒)、陳皮、五味子(研磨)、炙甘草,並加入薑棗煎服,飯前服用。如果勞累非常嚴重,可以再加入熟附子。白雪糕則具有滋養元氣、健脾胃、生肌肉、潤皮膚、益血固精、安神定智、強筋骨、養精神、促進食慾等功效,與參苓白朮散作用類似。藥材包括白茯苓、懷山藥、芡實仁、蓮肉(去心皮)、陳倉米和白砂糖,將藥材和米磨成粉末,用麻布袋裝好放入蒸籠蒸熟,取出後加入白砂糖攪拌均勻,製成餅狀曬乾,男女老少皆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