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5)
1. 暑症
大意
暑之為氣。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為心。故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胞絡之經。(賈元良)
內因
有素虛衛弱。縱暑中傷者。必兼內傷之病。有素壯盛。暑氣偶侵者。必兼外感之形。故自襲暑氣而言。曰中暑。自被日逼而言。曰中暍。(入門)
外候
因於暑。汗煩喘渴。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內經)暑之中人。先著心胞。則為頭疼身熱。自汗心煩。口渴面垢而已。餘症皆後傳變。入肝則眩暈頑麻。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嗽痿蹶。入腎則消渴煩躁。其暑邪歸心。則神昏卒倒也。(入門)
中暑
中暑者。深居密室。先受暑氣。又為房室之陰寒所遏。靜而得之。傷心脾二經。外症汗出口渴。背微惡寒。身熱頭痛。面垢煩躁。其脈弦細芤遲。又有心煩浮熱而捫之似無。灑淅無汗。或微有冷汗。小便已則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發熱。此乃時令之火鬱極於內。
心胞之陽不行於外。則榮衛之開闔不調。所以腠理開則灑然寒。腠理閉則熱而悶也。宜清解暑熱為主。香薷飲、六和湯。加乾葛。(匯補)
中暍
中暍者。由勞役辛苦於田野道途。動而得之。傷足太陽膀胱經。重者昏迷卒倒。輕者頭疼惡熱。發熱煩躁。捫之肌膚大熱。唇乾舌赤。前板齒燥。大渴引飲。汗雨大泄。無氣以動。無氣以言。脈洪大浮數而虛豁。此天暑外傷。疏泄肺氣。宜清熱養津為主。人參白虎湯。加麥冬、花粉。(匯補)
傷暑
傷暑者。稟質素弱。不任外邪。故略感即病。比中暑稍輕。當分三法治之。若日間發熱。夜分乃涼。自汗倦怠。食少脈虛。此暑傷元氣。宜清暑益氣湯。若頭脹眩暈。周身煩躁。膚如針刺。或兼赤腫。此暑傷肉分。宜六和湯。若咳嗽煩渴。寒熱盜汗。脈數不減。此暑傷肺經。宜甘桔湯。加黃芩、山梔、麥門冬、丹皮、貝母。(匯補)
冒暑
冒暑者。稟氣充實。但不辭辛苦。暑熱冒於肌表。而復傳於裡以成暑病也。其候腹痛水瀉。小便短赤。口渴欲飲。噁心嘔吐。有時眩暈。心煩躁熱。胃與大腸受之。(繩墨)宜胃苓散。加藿香。或六一散。又有內傷飲食。外著暑氣而成暑濕傷脾之病者。其候腹痛作瀉。瀉下黃糜。口渴溺熱。宜理脾清暑。平胃散。加連、通、曲、瀉。(匯補)
伏暑
伏暑者。久而藏伏三焦腸胃之間。熱傷氣而不傷形。旬月莫覺。變出寒熱不定。體倦神昏。頭重潮熱。甚或霍亂吐瀉。膨脹中滿。瘧痢斑黃。腹痛下血等症。消暑丸主之。亦有夏月曬衣。遽藏箱櫃。炎蒸未退。雖移他時。偶爾開視。體憊之人。亦能染之。不可不知。(匯補)
暑風
暑風由沖斥道途。中暑熱極。火盛金衰。木旺生風。脾土受邪。故卒然昏倒。手足搐搦。內擾神舍。志識不清。而瞀悶無知。宜清時令之火。則金清而木有制。開鬱悶之痰。則神安而氣自寧。慎勿以風藥誤治。(良方)連薷飲。加薄荷、荊芥。若其人先有痰熱在內。外又感暑而成昏冒者。可用吐法。蓋吐中有發越之義也。(匯補)
白話文:
暑症
大意
暑這種氣,在天上表現為熱,在地上表現為火,在人體內對應的是心臟。所以說,暑是相火在運行發號施令。夏天人們感受到暑氣,是從口齒進入身體,傷害心包絡的經脈。(賈元良)
內因
有的人體質虛弱,衛氣不足,如果遇到暑氣侵襲,通常會同時伴有內傷的疾病。有的人體質強壯,只是偶然被暑氣侵犯,通常會同時伴有外感的情況。所以,如果單純是暑氣直接侵襲身體,就叫做「中暑」;如果是被太陽長時間曝曬導致的,就叫做「中暍」。(入門)
外候
因為暑熱引起的,會出現汗多、煩躁、氣喘、口渴等症狀。安靜時會多言多語,身體像被火烤一樣發燙,出汗後會稍感舒緩。(內經)暑氣侵犯人體,首先影響的是心包,會出現頭痛、身體發熱、自汗、心煩、口渴、面色污垢等症狀。其他的症狀都是後續傳變引起的。如果暑邪傳入肝臟,會導致頭暈、肢體麻木;如果傳入脾臟,會導致昏睡不醒;如果傳入肺臟,會導致氣喘、咳嗽、肢體痿軟無力;如果傳入腎臟,會導致消渴、煩躁。如果暑邪最終回到心臟,就會導致神志昏迷、突然倒地。(入門)
中暑
所謂中暑,是指長時間待在密閉的房間裡,先受到暑氣的侵擾,又因為室內的陰寒之氣阻礙,靜坐不動而發病。這樣會傷害到心經和脾經。外在的症狀有出汗、口渴、背部微微發冷、身體發熱、頭痛、面色污垢、煩躁不安。脈象會呈現弦細、芤遲。還有些人會出現心煩、身體有浮熱但摸起來卻感覺不到,會怕冷打顫卻沒有出汗,或者只是稍微出冷汗。小便之後會感到身上毛髮豎起。手腳冰冷,稍微勞累身體就會發熱。這是因為時令的火熱鬱積在體內,心包的陽氣無法向外散發,導致身體的榮衛之氣開合失調。所以,當皮膚毛孔打開時會感到寒冷,當皮膚毛孔閉合時會感到發熱悶脹。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暑為主。可服用香薷飲、六和湯,並加入乾葛。(匯補)
中暍
所謂中暍,是指因為在田野或路上勞動辛苦,活動過多而引起的。這樣會傷害足太陽膀胱經。嚴重者會昏迷倒地,輕微者會頭痛、怕熱、發熱、煩躁。觸摸皮膚會感到很燙,嘴唇乾燥、舌頭發紅,前牙也會乾燥。會非常口渴,大量喝水。汗如雨下,身體虛弱無力,說不出話來。脈象會呈現洪大、浮數、虛弱。這是因為天熱導致外傷,肺氣疏洩過度。治療上應以清熱養陰為主。可服用人參白虎湯,並加入麥冬、花粉。(匯補)
傷暑
所謂傷暑,是指因為本身體質虛弱,無法承受外界的邪氣侵擾,所以稍微受到暑氣就會生病。這種情況比中暑稍微輕微一些,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如果白天發熱,晚上會退燒,並伴有自汗、倦怠、食慾不振、脈象虛弱,這是暑氣傷了元氣,應該服用清暑益氣湯。如果頭脹、頭暈、全身煩躁、皮膚有針刺感,或者伴有紅腫,這是暑氣傷了肌肉,應該服用六和湯。如果出現咳嗽、煩渴、怕冷發熱、盜汗、脈搏快而無力,這是暑氣傷了肺經,應該服用甘桔湯,並加入黃芩、山梔、麥門冬、丹皮、貝母。(匯補)
冒暑
所謂冒暑,是指因為本身體氣充足,但不愛惜身體,過度勞累,導致暑熱侵犯皮膚表面,並進一步傳入體內而引起的暑病。其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小便短赤、口渴想喝水、噁心嘔吐,有時還會頭暈、心煩、躁熱。主要是胃和大腸受到了影響。(繩墨)治療上應該服用胃苓散,並加入藿香,或者服用六一散。還有些情況是因為內傷飲食,又感受了暑氣,導致暑濕侵犯脾胃而發病。其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大便呈黃色稀糊狀、口渴、小便發熱。治療上應該健脾清暑,服用平胃散,並加入黃連、木通、神曲、澤瀉。(匯補)
伏暑
所謂伏暑,是指暑熱潛伏在三焦和腸胃之間,傷害了氣機卻沒有直接表現出外形上的變化。可能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察覺,之後會出現時冷時熱、身體倦怠、神志不清、頭重潮熱,嚴重時甚至會出現霍亂吐瀉、腹部脹滿、瘧疾、痢疾、黃疸、腹痛下血等症狀。治療上可服用消暑丸。還有一種情況是,夏天曬過的衣服,馬上就收進箱子裡,由於熱氣沒有散盡,即使過一段時間,體虛的人打開箱子也可能感染暑氣。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匯補)
暑風
所謂暑風,是指因為奔波勞累,身中暑熱,導致體內火氣旺盛、金氣衰弱、木氣過旺而生風,脾土受邪。所以會突然昏倒、手腳抽搐、神志不清、意識模糊。治療上應該清除時令的火氣,使金氣清肅而木氣受到制約;開散鬱悶的痰氣,使神志安寧而氣機順暢。千萬不要用治療風邪的藥物來誤治。(良方)可服用連薷飲,並加入薄荷、荊芥。如果本身體內就有痰熱,又感受了暑氣而導致昏迷,可以用嘔吐的方法來治療,因為嘔吐有發散邪氣的作用。(匯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