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4)

1. 中寒

身如被杖。囊縮舌卷。宜溫經之劑。回陽散、返陰丹。並外灸丹田氣海兩穴數壯。(活人書)

中寒選方

理中湯,治氣虛中寒。腹痛吐瀉。厥冷倒僕。脈沉遲者。

乾薑(炮),白朮(各二錢半),甘草(一錢)

水煎服。陰躁者。水中浸冷服之。加參、附。名參附理中湯。

四逆湯,治中寒厥冷。脈細。舌卷囊縮。

附子(制一枚),乾薑(一兩半),人參(二兩),甘草(二兩)

水三升。煎升三合。分三服。

三建湯,治中寒六脈不到。而太谿衝陽尚未絕者。

川烏,附子,天雄(等分)

生薑。水煎。

五積散(和劑),治中寒輕症。未離於表。頭疼身痛。惡寒。腹痛吐瀉。脈遲者。

白芷,茯苓,半夏,當歸,川芎,甘草,肉桂,芍藥(各三兩),枳殼(炒),麻黃(去根節),陳皮(各六兩),桔梗(二兩),厚朴(姜炒),乾薑(各四兩),蒼朮(二十四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蔥三莖。煎七分服。

麻附細辛湯(仲景),治寒中少陰。脈沉細。足冷。反發熱而惡寒者。

麻黃,細辛(各四錢),附子(二錢半)

水煎。

升麻鱉甲湯去蜀椒雄黃方(仲景),治外感天地毒氣。入陰經而發病者。

甘草,桂枝,升麻,當歸,鱉甲

水煎。溫服。覆取微汗為度。

回陽散

用附子二枚。炮製為末。生薑酒和勻調服。

返陰丹

硫黃(五兩),附子,乾薑,桂心(各半兩),硝石,玄精石(各二兩)

為末。糊丸。艾湯下。

白話文:

身體感覺好像被棍子打過一樣,陰囊收縮,舌頭捲曲。應該使用溫熱經絡的藥劑。可以使用回陽散、返陰丹,並在外用艾灸肚臍下方的丹田穴和關元穴數次。(出自《活人書》)

中寒選方

理中湯,治療因氣虛導致的寒邪入侵。症狀為腹痛、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甚至昏倒,脈象沉緩無力。

成分:炮乾薑、白朮(各二錢半),甘草(一錢)

用水煎服。如果病人出現煩躁不安,可以用冷水浸泡藥液後服用。如果加入人參、附子,則稱為參附理中湯。

四逆湯,治療因寒邪侵入導致的手腳冰冷、脈象微細、舌頭捲曲、陰囊收縮。

成分:制附子(一枚),乾薑(一兩半),人參(二兩),甘草(二兩)

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三合,分三次服用。

三建湯,治療因寒邪入侵導致六脈微弱,但太谿穴和衝陽穴的脈象尚存的情況。

成分:川烏、附子、天雄(等量)

加入生薑用水煎服。

五積散(出自《和劑局方》),治療寒邪入侵的輕症,寒邪尚在體表。症狀為頭痛、身體疼痛、怕冷、腹痛、嘔吐、腹瀉,脈象遲緩。

成分:白芷、茯苓、半夏、當歸、川芎、甘草、肉桂、芍藥(各三兩),枳殼(炒)、麻黃(去根節)、陳皮(各六兩),桔梗(二兩),厚朴(姜炒),乾薑(各四兩),蒼朮(二十四兩)

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小碗,加入生薑三片、蔥三根,煎煮至七分後服用。

麻附細辛湯(出自《傷寒論》),治療寒邪侵入少陰經。症狀為脈象沉細、手腳冰冷,反而出現發熱和怕冷。

成分:麻黃、細辛(各四錢),附子(二錢半)

用水煎服。

升麻鱉甲湯(去蜀椒雄黃方)(出自《傷寒論》),治療外感天地毒氣,入侵陰經而發病的狀況。

成分:甘草、桂枝、升麻、當歸、鱉甲

用水煎服,溫服。服藥後蓋被取微汗即可。

回陽散

使用炮製過的附子二枚,研磨成粉末,用生薑酒調和均勻後服用。

返陰丹

成分:硫黃(五兩),附子、乾薑、桂心(各半兩),硝石、玄精石(各二兩)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糊狀物製成丸劑,用艾草煮的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