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二 (8)
卷之二 (8)
1. 脾胃
大意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經文)脾胃盛則善食而肥。多食不傷。過時不飢。脾胃衰則少食而瘦。多食易傷。過時易飢。或雖肥而四肢不舉。此脾實而邪氣亦盛也。或善食而四肢削瘦。此脾強而邪火旺也。脾胃盛衰可見也。(東垣)
內因
胃可納受。脾主消導。一納一消。運行不息。生化氣液。(指掌)乃傳於臟腑。故胃為五臟之本。六腑之大源也。(經文)若飲食飢飽。寒暑不調。則傷胃。胃傷則不能納。憂思恚怒。勞役過度。則傷脾。脾傷則不能化。二者俱傷。納化皆難。而噁心脹滿。面黃倦怠。食不消化等症作矣。(匯補)
白話文:
大意
脾胃是人體的糧食倉庫,五味之氣都由它運化出來。脾胃強健的人,食慾好,身材健壯,即使吃得多也不傷身,過了飯點也不會感到飢餓。脾胃虛弱的人,食慾差,身材消瘦,吃多了容易傷身,過了飯點就容易感到飢餓。有的人雖然體形肥胖,但四肢無力,這是脾氣實而邪氣旺盛的表現。有的人食慾很好,但四肢消瘦,這是脾氣強而邪火旺盛的表現。通過這些現象,可以看出脾胃的盛衰狀況。
內因
胃負責納受食物,脾負責消化和運化食物。納受和消化運化兩個過程環環相扣,持續運作,不斷產生精氣和津液。這些精氣和津液再傳輸到其他臟腑,所以胃是五臟之本,六腑的根本。如果飲食過飽,寒暑不調,就會傷胃,導致胃無法納受食物。如果憂慮思慮過度,生氣,勞役過度,就會傷脾,導致脾無法消化和運化食物。兩種情況同時發生,就會導致納受和消化運化都困難,出現噁心、腹脹、面黃、倦怠、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外症
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顯火上行。獨燎其面。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腸鳴泄瀉。脾胃既病。下流乘腎。土來剋水。則骨乏無力。是為骨蝕。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地。(東垣)氣血精神。由此而日虧。臟腑脈絡。由此而日損。肌肉形體。由此而日削。(指掌)
受病分辨
飲食勞倦。則傷脾胃。(經文)故有勞倦受傷者。有飲食受傷者。有勞倦後繼以食傷者。有食傷後加以勞倦者。大抵勞役傷脾者。心口按之不痛。飲食傷脾者。心口按之刺痛。(謙甫)又食傷。則其症初寒。後變鬱熱者多。勞倦。則其症初熱。後變虛寒者多。故經曰。始受熱中。末傳寒中。即是謂歟。
白話文:
外症
胃病會導致氣短、精神萎靡,並且容易感到燥熱。有時還會出現火氣上炎,獨自灼燒臉部的現象。脾病則會讓人感到懶散嗜睡、四肢無力、腸鳴腹瀉。脾胃生病之後,病氣下行侵犯腎臟,土氣克制水氣,就會導致骨骼虛弱無力,出現骨質疏鬆,甚至骨髓空虛,以至於雙腳無法正常行走。這是「骨蝕」的病症。 (東垣)氣血精神,因此而逐漸衰退;臟腑脈絡,因此而逐漸受損;肌肉形體,因此而逐漸消瘦。 (指掌)
受病分辨
飲食勞累,則會傷脾胃。(經文)所以,有因為勞累而受傷的人,也有因為飲食而受傷的人,還有先勞累後飲食受傷的人,以及先飲食受傷後又勞累的人。總之,勞役傷脾者,按壓心口部位不會感到疼痛;飲食傷脾者,按壓心口部位則會感到刺痛。(謙甫)另外,飲食傷脾的症狀,一開始多表現為寒症,之後則會轉變為鬱熱;而勞累傷脾的症狀,一開始多表現為熱症,之後則會轉變為虛寒。所以經文說「始受熱中,末傳寒中」,正是指這個道理。
變病分辨
脾屬陰。主濕化。胃屬陽。主火化。傷在脾者。陰不能配陽而胃陽獨旺。則為濕熱之病。如癰腫瘡瘍。食㑊黃疸。消渴肉痿。噎膈痰火。食少之類是也。傷在胃者。陽不能配陰而脾陰獨滯。則為寒濕之病。如身重肢麻。面黃浮腫。痞脹噫氣。倦怠積塊。瀉利之類是也。又不能食者病在胃。能食而下能化者病在脾。(匯補)
四肢不用
脾病而四肢不用者。以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能自至其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之氣。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經文)
頭足浮腫
白話文:
脾性屬陰,主導濕氣的運化;胃性屬陽,主導火氣的運化。脾臟受損,陰氣無法與陽氣配合,導致胃陽獨盛,就會出現濕熱病症,例如癰腫瘡瘍、黃疸、消渴、肉痿、噎膈痰火、食慾不振等等。胃臟受損,陽氣無法與陰氣配合,導致脾陰獨滯,就會出現寒濕病症,例如身體沉重、四肢麻木、面色發黃、浮腫、痞脹、呃逆、倦怠、積塊、腹瀉等等。此外,無法進食則病在胃,能進食但消化不良則病在脾。
脾臟病變導致四肢無力,是因為四肢皆受胃氣滋養,而胃氣無法自行到達四肢經脈,必須藉由脾臟的運化才能到達。脾臟病變無法為胃輸送津液,導致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氣,經絡不通暢,筋骨肌肉缺乏氣血滋養,因此無法活動。
頭足浮腫……
四肢屬脾。眼胞上下亦屬脾。脾衰則清氣不化。濁液不輸。水濕停留。故頭足浮腫。(東垣)
九竅不利
凡人飲食入胃。先行陽道。陽氣升浮。散滿皮膚。充塞巔頂。則九竅通利。病人飲食入胃。先行陰道。陰氣降沉。遽覺流於臍下。輒欲小便。當臍有動氣。隱隱若痛狀。是真氣穀氣不能上升。故九竅不利也。(東垣)
食後嗜臥身重
脾旺則飲食運動。脾衰則運動遲難。故凡食入後。精神困倦。沉沉欲睡者。脾氣餒而不能運動也。至於身重。亦屬脾濕。或因內受。或從外襲。俱當健脾分利。若無濕氣。止屬脾虛。並宜補益中氣。升騰下陷。大禁滲利。(匯補)
白話文:
脾臟強健的人,吃飽後就能活動自如;脾臟虛弱的人,吃飽後就難以活動。因此,凡是吃飯後精神倦怠、昏昏欲睡的人,都是脾氣不足,無法運化食物。至於身體沉重,也屬於脾濕,可能是內受濕氣,也可能是外受濕氣,都需要健脾利濕。如果沒有濕氣,只是脾虛,就應該補益脾氣,升提下陷的氣機,並且要忌諱過度利濕。
脈法
脾氣受傷者。脈浮大而無力。胃氣受傷者。脈沉弱而難尋。此皆不足之脈。易於尋按者也。更有脈大飽悶有似食滯。誤用克伐疏利。而鬱悶轉甚者。此乃脾虛而現假象。即洪大之脈陰必傷。堅強之脈胃必損也。宜溫理黃宮。發育自治。若再用攻伐。變患蜂起矣。(匯補)
脾氣變現
脾附於胃之外。形如馬刀。聞聲則動。動則磨食。以健運為體。喜燥而惡濕。其味甘。其臭香。其色黃。其聲歌。其液涎。有病則五者變現發露於外。(六要)
瘥劇日期
脾病者。愈於庚辛。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經文)
白話文:
脈法
脾氣受傷的人,脈象浮大而無力。胃氣受傷的人,脈象沉弱難以尋找。這些都是氣虛不足的脈象,容易摸到。還有一些脈象,雖然摸起來大而飽滿,感覺像是食物停滯,但如果誤用克伐疏利的方法,反而會加重鬱悶。這是因為脾虛所呈現的假象,也就是說,脈象洪大,陰氣必定受損;脈象堅強,胃氣必定受損。應該溫理脾胃,發育自愈。如果再用攻伐的方法,病症會蜂擁而起。
脾氣變現
脾臟位於胃的外側,形狀像馬刀,聞聲即動,動則磨食,以健運為本。它喜燥惡濕,味甘,臭香,色黃,聲歌,液為涎。脾臟有病時,這五個方面就會發生變化,表現在外部。
瘥劇日期
脾病的人,在庚辛日會康復,在甲乙日病情會加重。如果甲乙日不死,則在丙丁日病情會穩定,在戊己日會開始好轉。太陽偏西的時候會感覺舒服,日出時病情會加重,下午的時候會比較平靜。
治法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損於脾則肌肉削瘦。飲食不能為肌膚。故宜調其飲食。適其寒溫。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經文)
脾虛升陽
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內經)奉者。脾胃和。穀氣升。行春夏之令。故人壽。降者。脾胃不和。殼氣下流。行秋冬之令。故人夭。升降之理。所關甚鉅。所以脾虛久病。宜升陽扶胃藥中。每寓升發之品。(匯補)
脾虛補腎
脾腎交通。則水穀自化。(楊仁齋)若房勞過度。下焦陽虛。不能上蒸脾土。熟腐五穀。致飲食少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或食而嘔吐。或食而不化。大便溏泄。用補脾不效者。當責之少火不足。以火能生土故也。其症必兼腎泄遺精。宜八味丸或四神丸治之。(匯補)
白話文:
【治療方法】
脾與肌肉相連,嘴脣是脾的外在表現。如果脾功能受損,肌肉就會變得消瘦,食物不能被轉化為身體所需的養分。因此,需要調整飲食,適應寒熱變化。脾喜歡緩和,應該食用甘甜的食物來緩解,通過甘甜的食物補充脾氣,並利用苦味的食物來洩除過剩的脾氣。
【脾虛升陽】
陰精充足的人壽命長,陽精減少的人壽命短。「奉」指的是脾胃調和,糧食得以升發,符合春夏的自然規律,所以人壽命長。「降」指的是脾胃不和,糧食下流,符合秋冬的自然規律,所以人壽命短。升降的原理非常重要,因此對於脾虛久病的患者,應使用能提升陽氣並扶助胃部的藥物,常加入一些升發的成分。
【脾虛補腎】
脾和腎有著相互交聯的關係,這使得糧食和穀物可以自行轉化。如果性生活過度,下焦陽氣虛弱,無法上升滋潤脾土,使五穀熟腐,導致飲食減少,胸膈處堵塞,或者出現不願吃飯卻感到脹滿,或者吃了飯後嘔吐,或者食物無法消化,大便溏洩的情況。如果單純使用補脾的方法沒有效果,那麼可能是因為少火不足所導致的。因為火能夠滋養土。對於這種症狀,除了需要考慮腎虛以及遺精的情況,可以使用八味丸或四神丸進行治療。
胃症補心
有前富後貧。身心悲苦。或銳志功名。或勞神會計。氣散血耗。皆令心主不足。無以生長胃氣。由是飲食減少。肌肉瘦減。宜補養心臟。蓋脾為己土。以坎中之火為母。胃為戊土。以離宮之火為母。所以補胃必兼補心也。其症每多驚悸怔忡。健忘不寐。宜歸脾湯加益智仁。寒症見者。加炮姜。(匯補)
用藥總法
凡養胃必用參、術。健脾必用枳、術。健者。運也。動也。脾氣不運。而助其健運也。與天行健之義同。故七情鬱結。飢飽失常。膏粱厚味。釀成痰火。使脾胃不和。必用枳、術二味。若飲食傷脾。用二陳四君之類。勞倦傷脾。用補中建中之類。各以見症有餘不足加減。補火生土。
白話文:
胃症補心
有些人過去富裕,後來家道中落,身心飽受悲苦煎熬;或是有著強烈的功名心願,或因勞心費神而導致心力交瘁,氣血耗損,都會使心臟機能不足,無法正常生長胃氣。因此食慾不振,肌肉消瘦。這時需要補養心臟,因為脾屬土,以坎中之火為母;胃也屬土,以離宮之火為母。所以補胃必須同時補心。
患有此症的人常有驚悸、心慌、健忘、失眠等症狀,宜用歸脾湯加益智仁。若症狀屬於寒性,則加炮姜。
用藥總法
凡是養胃,必用人參、黃芪。健脾必用枳實、黃芪。健字,意指運轉、活動。脾氣不運,而助其健運,如同「天行健」之義。所以七情鬱結、飲食失常、過食肥甘厚味,導致痰火上炎,使脾胃不和,就必須用枳實、黃芪。
若飲食傷脾,則用二陳湯、四君子湯之類;勞倦傷脾,則用補中益氣湯、建中湯之類。根據不同的症狀,加減藥物,以補益心火,滋養脾胃之土。
以八味丸、理中湯。補下焦陰火。以歸脾湯、人參養榮湯。補心火。寸關滑數無力。噁心口渴。不喜飲食。胃有虛火也。二陳湯加姜炒黃連、枳、術。後加人參。氣口緩弱。或遲而無力。或虛大無神。嘔吐不食。胃有虛寒也。必過服寒涼生冷所致。宜香砂六君子加厚朴、蒼朮。
甚者加炮姜。氣口滑實。嘔吐不食。體厚多郁。屬濕痰。仍宜吐之。吐定。以二陳、二朮、香附、川芎。開鬱行氣。氣口脈芤。胸間作脹。口中血腥臭。或胃脘痛。面痿黃。乃胃有死血。加韭汁。後以越鞠丸加血鬱藥。倍山梔。凡過食炙爆厚味多怒人。有此症。若四肢倦怠。
白話文:
如果出現 下焦陰虛 的情況,可以用 八味丸 或 理中湯 來補益。如果出現 心火不足 的情況,可以用 歸脾湯 或 人參養榮湯 來補益。
脈象表現為寸關滑數無力,伴隨噁心口渴,不喜飲食
,這屬於 胃有虛火,可以用 二陳湯 加 姜炒黃連、枳實、蒼朮,最後再加入 人參 來治療。
脈象表現為氣口緩弱,或遲而無力,或虛大無神,伴隨嘔吐不食
,這屬於 胃有虛寒,多因 過服寒涼生冷 所致,可以用 香砂六君子湯 加 厚朴、蒼朮 來治療。情況嚴重者可以加 炮姜。
脈象表現為氣口滑實,伴隨嘔吐不食,體態肥胖且鬱悶
,這屬於 濕痰,需要 催吐。催吐後可以用 二陳湯、二朮、香附、川芎 來 開鬱行氣。
脈象表現為氣口脈芤,伴隨胸悶,口中有血腥臭味,或胃脘疼痛,面部萎黃
,這屬於 胃有死血,可以用 韭汁 來治療,之後再服用 越鞠丸 加 活血化瘀藥,並 加倍山梔。
凡是 過食肥甘厚味,經常生氣 的人,容易出現這些症狀。如果伴隨 四肢倦怠,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理。
飲食不進。乃脾虛也。以參、朮、白芍補脾。山楂、麥芽健運。關脈沉緩。能食不化。停滯心下。痞滿噯氣。咽酸噫臭。乃脾弱食滯也。宜二陳、枳、朮、山楂、麥芽。後用補劑。平時食不消化。枳朮丸最效。隨症加減。痰。加半夏。火。加黃連。寒。加砂仁。久病後。吐瀉後。
食不消化。脈澀或弦。重取無力。屬脾陰血少。津液不能濡潤。以致轉運失常。宜養血潤燥健脾。若四肢倦怠。面黃手心熱。脈大無力。宜補中益氣湯。久病不食。或食不消化。或過服克伐。致損脾胃。六君子湯。脾胃兩傷。納化皆難。或吐或瀉。面色痿黃。倦怠乏力。參苓白朮散。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吃不下東西,就是脾胃虛弱了。可以用人參、白朮、白芍來補脾,用山楂、麥芽來幫助消化。如果脈搏沉緩,吃下去的食物消化不了,停留在心窩,造成腹脹、打嗝、咽喉發酸、打嗝帶臭味,這是脾胃虛弱,食物停滯的表現。可以用二陳湯、枳實、白朮、山楂、麥芽來調理,之後再用補脾胃的藥物。平時消化不良的人,可以用枳朮丸,根據不同的症狀加减藥物,例如有痰就加半夏,有火就加黃連,有寒就加砂仁,久病或腹瀉後也可用。
如果吃不消化,脈搏澀或弦,有力氣但提不起勁,這是脾胃陰血不足,津液不足以潤滑脾胃,導致消化功能失常。應該用養血潤燥、健脾的藥物來調理。如果四肢乏力、面色發黃、手心發熱、脈搏有力但軟弱無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久病不食或消化不良,或者過度服用傷脾胃的藥物,可以用六君子湯。脾胃雙傷,無法消化吸收,會出現嘔吐或腹瀉,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可以用參苓白朮散。
衰年久病。脾胃不和。食少不磨。或吐或瀉。補脾藥中。加砂仁、肉果、補骨脂等。溫暖下焦。或用八味丸以補命門。皆虛則補其母也。所以健脾不應者。用之屢效。淺見者去桂、附。即不效。肥人體倦。脾胃不和。食少飽悶。胃中有濕痰也。宜燥之。二陳、二朮、香附、厚朴。
少加枳實。氣下墜不行。加升、柴。丹溪謂升柴二陳二術湯。能使大便順而小便長。蓋為濕痰滯於中。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痞塞填悶。以致二便阻塞。甚至小水不通者設。二術燥脾濕。二陳化痰氣。升、柴引清氣上升。清氣一升。濁氣自降。鬱結開通。津液四布。濕流燥潤。
白話文:
年老體衰、久病纏身,脾胃失調,食慾不振,難以消化,常有嘔吐或腹瀉的症狀。補脾藥中可以添加砂仁、肉果、補骨脂等溫暖下焦的藥物,或服用八味丸補益命門,皆是虛則補其母的原則。因此,對於健脾效果不佳者,使用這些藥物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有些人淺見,認為要去除桂枝、附子,結果就無效。肥胖之人,體倦乏力,脾胃失調,食量少卻容易飽脹,胃中積存濕痰,需要燥濕。可以用二陳湯、二朮湯、香附、厚朴等藥物,少加枳實,促進氣機下降。若氣機下墜不暢,則可加升麻、柴胡。丹溪先生認為升柴二陳二術湯能使大便通暢,小便增多。這是因為濕痰停滯於中焦,導致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濁陰之氣不能下降,造成痞塞填悶,進而導致大小便不通暢,甚至小便閉塞。二朮燥脾濕,二陳化痰氣,升麻、柴胡引清氣上升,清氣一升,濁氣自然下降,鬱結開通,津液流通,濕氣消散,燥濕平衡。
而小便長矣。瘦人脾胃不和。傳化失常。大便乾燥。口中燥渴。心下飽悶。多屬血虛。宜健脾養血。忌滲湧分利。以白朮、白芍、陳皮、甘草、麥芽、厚朴、姜炒黃連、當歸、麥冬之類。如中焦濕熱太盛。即是有餘。須五苓平胃之類。削其敦阜之土。若病久。或稟賦怯弱。生冷油膩傷脾。
而虛悶痞滿不食者。必以白朮為君。茯苓、陳皮、香、砂和中藥為佐。若喜食而運化遲者。以枳朮加神麯、山楂、二陳、穀芽之類。砂仁、白蔻。氣味辛香。俱能快膈開胃。但恐積濕成熱。故無火者宜之。如胃弱面青。面白淡黃。手冷脈緩者。稍加二味於參、苓、朮、草中。
白話文:
第一段
如果小便時間過長,瘦人脾胃不和,消化吸收功能失調,導致大便乾燥,口乾舌燥,心口發悶,多半是血虛所致。應該健脾養血,忌諱使用利尿排水、過於滋潤的藥物。可以用白朮、白芍、陳皮、甘草、麥芽、厚朴、薑炒黃連、當歸、麥冬等藥物。如果中焦濕熱過盛,屬於虛熱過盛,就需要使用五苓散之類的藥物,清熱利濕,削去多餘的濕熱。如果病程較久,或者體質虛弱,經常食用生冷油膩的食物損傷脾胃,也需要根據情況調整藥物。
第二段
如果虛弱、胸悶、腹脹,不願意進食,一定要以白朮為主要藥物,茯苓、陳皮、香附子、砂仁作為輔助藥物,以調理脾胃。如果胃口好卻消化緩慢,可以用白朮、枳實,加上神曲、山楂、二陳湯、穀芽等藥物,促進消化。砂仁、白蔻氣味辛香,可以開胃消積,但如果積聚濕熱,則不宜使用。如果胃弱,面色青白、面部淡黃、手腳冰冷、脈象緩慢,可以在參、苓、朮、草的基礎上,酌情添加二味藥物。
最效。今人不知其性。動言白蔻太克。豈知楊仁齋云。虛人脾胃弱而痰食交滯成瘧者。加白豆蔻使元氣運動。而脾胃流通。寒熱自解。且東垣於補中調中諸方。尚用草豆蔻之辛烈者。何憚白豆蔻之辛平乎。又食入倦怠迷悶。輒欲小便者。此元氣下陷。補中益氣湯倍升、柴。膈間痞悶不食。
面慘脈沉。此是氣鬱。當從郁治。不可填補。凡補脾胃藥中。須入補心藥。蓋火能生土也。即古方用益智仁之意。
脾胃選方
二陳湯(方見痰症),六君子湯,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三方俱見中風),枳朮丸(方見傷食),平胃散(方見暑症),小建中湯(方見勞倦)
白話文:
最有效的方法,現代人往往不瞭解它的本質,一提到白蔻就認為它過於強烈。其實楊仁齋曾說過,對於體虛、脾胃功能弱,因痰飲與食物積滯導致癢疾的人,加入白豆蔻可以促進元氣運轉,使脾胃暢通,寒熱自然消解。而且東垣在許多調理脾胃的方子中,還會使用到草豆蔻這種辛烈的藥物,怎麼會對白豆蔻這種辛平的藥物有所顧忌呢?
如果吃飯後感到疲倦、頭腦混亂,並且想上廁所,這表示元氣下降,需要服用補中益氣湯,並且增加升麻的份量來提升元氣,以及治療膈間的脹滿和沒有食慾。
臉色蒼白、脈搏沈澀,這是因為氣機阻滯,應當從氣機的角度進行治療,而不是一味地填補。一般來說,在調理脾胃的藥方中,都會加入調理心臟的藥物,因為火能生土,這是根據古方中使用益智仁的意圖。
以下是一些脾胃調理的方子:
- 二陳湯(詳細方子見痰症部分)
- 六君子湯
- 八味丸
- 補中益氣湯(詳細方子見中風部分)
- 枳朮丸(詳細方子見傷食部分)
- 平胃散(詳細方子見暑症部分)
- 小建中湯(詳細方子見勞倦部分)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食少不進。嘔吐瀉利。或大病後。扶脾助胃。極效。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姜炒各一兩半),甘草,桔梗,薏苡仁,蓮肉(各一兩)
末之。每服二錢。棗湯下。張三錫加麥芽一兩。砂仁三錢。山楂五錢。為丸屢效。有痰。加半夏八錢。若脾弱多燥結者。以前本方入豬肚中。縫緊煮爛。搗丸服。
健脾丸,如無他症。但食後不能傳化。因而食少者用之。
白話文: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食少不進。嘔吐瀉利。或大病後。扶脾助胃。極效。
這是一個叫做「苓白朮散」的藥方,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症狀,例如食慾不振、吃不下東西、嘔吐、腹瀉、或者大病後需要補益脾胃。這個藥方效果顯著。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姜炒各一兩半),甘草,桔梗,薏苡仁,蓮肉(各一兩)
這個藥方由以下藥材組成:人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用薑炒過,各取一兩半)、甘草、桔梗、薏苡仁、蓮肉(各取一兩)。
末之。每服二錢。棗湯下。張三錫加麥芽一兩。砂仁三錢。山楂五錢。為丸屢效。有痰。加半夏八錢。若脾弱多燥結者。以前本方入豬肚中。縫緊煮爛。搗丸服。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紅棗湯送服。一位名叫「張三錫」的醫生在此方基礎上加了麥芽一兩、砂仁三錢、山楂五錢,製成丸藥,效果更佳。如果患者有痰,可以加半夏八錢。如果脾胃虛弱,經常出現燥結的症狀,可以將以上藥材放入豬肚中,縫緊煮爛,再搗成丸藥服用。
健脾丸,如無他症。但食後不能傳化。因而食少者用之。
另一個叫做「健脾丸」的藥方,適用於沒有其他疾病,只是飯後消化不良,因此食慾不振的患者。
人參,白朮(各四兩),山楂肉(一兩半),麥芽,橘皮(各一兩)
或再加砂仁。或木香、荷葉煮陳穀芽。米粥為丸。如四肢倦怠。面色痿黃。口淡食少。耳鳴。本方加炙甘草五錢。茯苓二兩。便瀉。加山藥、扁豆、蓮肉、肉果。如有濕痰。加半夏一兩。膽星一兩半。蛤粉、赤苓各一兩。以神麯糊丸。如有火。嘈雜噁心。加炒山梔一兩。黃連五錢。
水泛丸。如多郁。心下不舒。食少倦怠。婦女多有此症。去人參。加香附五兩。川芎一兩半。神麯糊丸。如血少腸胃枯澀。口乾便秘。皮膚枯燥。食不能運。婦人經血衰少。淡白色。加當歸、白芍各二兩。撫芎、麥冬、柏子仁各一兩。建糖丸。
白話文:
藥方裡需要人參、白朮各四兩,山楂肉一兩半,麥芽和橘皮各一兩。也可以加些砂仁。另外,可以用木香、荷葉煮陳穀芽,再用米粥做成丸藥。
這方適合四肢無力、面色萎黃、口淡食少、耳鳴的人。如果伴隨便瀉,可以加炙甘草五錢、茯苓二兩;如果有濕痰,可以加半夏一兩、膽星一兩半、蛤粉、赤苓各一兩;如果有火、嘈雜噁心,可以加炒山梔一兩、黃連五錢。
以上藥材都用水泛丸。如果患者有鬱悶、心下不舒、食少倦怠,特別是婦女,可以去掉人參,加香附五兩、川芎一兩半。如果患者血少、腸胃枯燥、口乾便秘、皮膚乾燥、食慾不振,婦女經血量少、顏色淡白,可以加當歸、白芍各二兩、川芎、麥冬、柏子仁各一兩,用建糖做成丸藥。
治中湯,治脾胃不和。中滿嘔逆。噁心泄瀉。
人參,乾薑,白朮(各一錢),陳皮,青皮,甘草(各七分)
水煎。
枳縮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枳殼、砂仁。
厚朴溫中湯,治脾胃著寒。停食。
陳皮,厚朴,乾薑,茯苓(各八分),甘草,木香(各五分)
水煎。
人參開胃湯,治脾虛停食。
白話文:
治中湯用於治療脾胃不和、胸腹脹滿、嘔吐、噁心、腹瀉等症狀,由人參、乾薑、白朮、陳皮、青皮、甘草組成,水煎服用。枳縮二陳湯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添加枳殼、砂仁。厚朴溫中湯則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食積不消,由陳皮、厚朴、乾薑、茯苓、甘草、木香組成,水煎服用。人參開胃湯則用於治療脾虛食積。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神麯,麥芽,砂仁,厚朴,丁香,藿香,蓮肉,生薑,棗肉
水煎。
七味白朮散,治脾胃虛而伏火。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葛,藿香,木香
椒術養脾丸,治脾胃虛而著濕。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川椒,麥芽,蒼朮,乾薑,砂仁
實脾飲(濟生),治脾虛挾寒濕腫脹。
白朮,茯苓,厚朴,木香,木瓜,草果,乾薑,大腹皮,附子(炮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白話文:
-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神麲、麥芽、砂仁、厚朴、丁香、藿香、蓮肉、生薑、棗肉 - 水煎。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且有內熱的狀況。
-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葛、藿香、木香 - 椒術養脾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且伴有濕氣的情況。
-
白朮、茯苓、厚朴、木香、木瓜、草果、乾薑、砂仁 - 此方為「實脾飲」(濟生),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並伴隨寒濕導致的腹脹情況。
以上所有藥方,每服4錢。使用方法是:取水一杯,加入姜三片及一個棗子,然後將藥材煎煮後服用。
請注意,這些建議是基於傳統中醫理論,若需實際治療,應尋求專業醫師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