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3)

1. 傷風

川芎,蘇葉,枳殼,桔梗,陳皮,前胡,半夏,茯苓,木香

去川芎。加人參。即名蘇參飲。

川芎茶調散,川芎,甘草,羌活,荊芥,薄荷,防風,白芷

桂枝湯,太陽傷風。脈浮緩。惡風。發熱自汗。鼻鳴乾嘔。或下利等症。

桂枝,甘草,白芍藥

棗、姜煎服。覆之。令微汗。

香蘇飲,主四時感冒風邪。頭疼發熱。

紫蘇,香附,陳皮,甘草

薑、蔥水煎。

胃風湯(方見痢疾)

白話文:

傷風

蘇葉、枳殼、桔梗、陳皮、前胡、半夏、茯苓、木香,去掉川芎,加入人參,就叫做蘇參飲。

川芎茶調散的組成是:川芎、甘草、羌活、荊芥、薄荷、防風、白芷。

桂枝湯主治太陽經的傷風,症狀是脈象浮緩、怕冷、發燒自汗、鼻塞或乾嘔,甚至可能腹瀉。

桂枝湯的組成是:桂枝、甘草、白芍藥,加上紅棗、生薑一起煎煮服用,服用後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

香蘇飲主治四季感冒風邪,引起的頭痛發熱。

香蘇飲的組成是:紫蘇、香附、陳皮、甘草,用薑、蔥加水一起煎煮。

胃風湯的藥方在治療痢疾的章節中可以找到。

2. 中寒

大意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出。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返,則生矣。(內經)

病因

中寒之症,不拘冬夏。或外中天地之寒,或內受飲食之冷。元陽既虛,膚腠空豁,寒邪直入三陰之經,其病驟發,非若傷寒之內有鬱熱,與邪相拒,循經漸入之緩也。(安道)

見證

其症卒然戰慄,面青咬牙,吐瀉腹痛,或四肢冰冷,或手足攣蜷,或昏迷僵直,身涼不熱,或有微熱而不渴,倦於言動者是也。

中分三陰

寒中太陰:則中脘疼痛。寒中少陰:則臍腹疼痛。寒中厥陰:則小腹至陰疼痛。(機要)

死症

如環口唇青,冷過肘膝,舌縮囊卷,脈絕者,須臾即死。又中寒,無汗者吉,有汗者死。(入門)凡跌撲鬥毆,輕生投水而中寒,以及房欲勞力,涉水而中寒者,皆難治。(纘論)

脈法

中寒脈沉緩者屬太陰;沉細屬少陰;沉遲屬厥陰。(仲景)緊澀者為寒邪外中。代散者為陽氣內脫。(匯補)

總治

陽虛陰盛,宜溫中散寒,補暖下元,則陽氣來復,而寒邪自消。(匯補)

急救治

倉卒之際,難分經絡,急煎薑汁,熱酒和勻灌下,更用蔥餅熨臍輪,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脈漸漸應手,四肢微暖者生;若脈不還者死,脈暴出者亦死。

凍死人,用硫黃、半夏、皂角各一字,加麝香末,填臍中,放蔥餅於上,以熨斗盛火熨之。蔥爛再易,得暖氣入腹漸醒為度。或以灰炒暖,盛囊中,熨心頭,冷即易。數次後,若眼開,始進酒漿,或米飲。不醒者以艾炙門牙縫,候喊聲出,即可救矣。若不先溫其心,即用火烘,冷與火搏,必死。又凍僵人未醒,勿以熱湯灌之。(瀕湖)

用藥

主以理中湯,加半夏、蒼朮、厚朴、陳皮、木香。如腹痛,加吳茱萸;嘔吐,加藿香;卵縮無脈,加人參、附子;肢節痛,加桂枝;足膝冷,加肉桂。若陰極發躁,煩擾不寧,口雖渴而不咽水,面雖赤而兩足寒,脈雖數而重按空豁者,將前藥煎好,浸水中,冷服之,不拒格矣。

若不知此,誤以口渴面赤煩躁,認是陽症,妄投寒涼者死,蓋周身無根之火得水擊而走散也。設倥傯之時,不敢擅用參、附,先以二陳加蒼白二朮、厚朴、炮薑、吳茱煎服,則吐利止而痛自除,尤為穩當。然後審元氣虛實而調之,庶無瘥謬也。

【附外感陰毒】

陰毒者,受天地殺厲之氣,入三陰經而成病,比中寒稍輕。其症頭痛惡寒,面目青黑,咽喉疼痛,身如被杖,手足清冷,短氣不得息。四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宜用發表之劑,升麻鱉甲湯去蜀椒雄黃主之。(仲景)

【附內傷真陰】

內傷真陰症,因房勞傷腎,生冷傷脾。內既伏陰,外又感寒,比之中寒更重。亦有傷寒陽症,過服涼藥而變成者。其症五六日後,漸見精神恍惚,身倦懶言,頭額手背冷汗時出,舌上生胎淡黑冷滑,心下結硬如石,四肢寒冷如冰,唇青甲黑,鼻如煙煤,腹痛吐利,咽痛睛疼。

白話文:

[中寒]

大意

寒氣侵入五臟,導致氣機逆亂向上衝。體內陰氣耗竭,陽氣還沒能恢復,所以會突然疼痛昏厥,不省人事。如果氣能重新恢復,就能活過來。

病因

中寒這種情況,不論春夏秋冬都可能發生。可能是外界環境的寒氣侵入,也可能是因為吃了冰冷的食物導致體內受寒。當人體元陽虛弱,皮膚毛孔鬆弛時,寒邪就會直接進入陰經。這種病發作非常快,不像一般傷寒那樣體內有鬱熱,能與邪氣對抗,而是會沿著經絡慢慢侵入。

見證

症狀會突然出現全身發抖、面色青紫、咬緊牙關、嘔吐腹瀉、腹部疼痛,或是四肢冰冷、手腳抽筋彎曲、昏迷僵硬、身體冰涼沒有發熱,或者有輕微發熱但不口渴、不想說話行動。

中分三陰

寒氣侵入太陰經,會導致胃脘疼痛;寒氣侵入少陰經,會導致肚臍周圍疼痛;寒氣侵入厥陰經,會導致小腹至陰部疼痛。

死症

如果出現嘴唇發青、寒冷超過手肘和膝蓋、舌頭縮短、陰囊回縮、脈搏消失的狀況,很快就會死亡。中寒的人,如果沒有流汗,表示情況還好,如果流汗了,表示病情危急。凡是跌倒撞傷、打架受傷、輕生投水而中寒,以及性生活過度、勞累、涉水受寒的人,都難以治癒。

脈法

中寒的脈象,如果脈象沉緩,屬於太陰經受寒;如果脈象沉細,屬於少陰經受寒;如果脈象沉遲,屬於厥陰經受寒。如果脈象緊澀,表示寒邪從外侵入;如果脈象代散,表示體內陽氣已經脫離。

總治

中寒是由於陽氣虛弱、陰氣過盛所導致,治療應該以溫暖中焦、驅散寒氣、補充下焦陽氣為主,這樣才能使陽氣恢復,寒邪自然就會消散。

急救治

在緊急情況下,難以分辨寒氣侵入哪條經絡,可以先趕緊用薑汁和熱酒調勻灌下,再用蔥餅熱敷肚臍周圍,並在關元、氣海穴施灸二三十壯。如果脈搏慢慢恢復、四肢稍微溫暖,表示有救;如果脈搏沒有恢復,表示情況危急;如果脈搏突然變得強烈,也表示情況危急。

對於凍僵的人,可以用硫磺、半夏、皂角各少許,加上麝香粉末,填入肚臍,再放上蔥餅,用熨斗加熱後熨在上面。蔥爛了就換,等到腹部有暖氣進入,人漸漸清醒為止。或者用灰炒熱,裝在袋子裡,熱敷心口,冷了就換,幾次之後,如果眼睛睜開了,就可以餵一些酒或米湯。如果還不清醒,可以用艾草燒灼門牙縫,等到人發出聲音,就可以救活。切記,不要先溫暖心臟,如果直接用火烘烤,只會讓身體的寒冷和火氣互相衝突,反而會加速死亡。另外,凍僵的人還沒清醒時,不要用熱湯灌下去。

用藥

主要的治療方劑是理中湯,可以加半夏、蒼朮、厚朴、陳皮、木香。如果腹痛,加吳茱萸;如果嘔吐,加藿香;如果陰莖縮回、脈搏微弱,加人參、附子;如果關節疼痛,加桂枝;如果腳膝冰冷,加肉桂。如果陰氣極盛而出現煩躁不安、口渴但不喝水、臉色發紅但雙腳冰冷、脈搏快但按下去卻空虛無力的情況,將前面的藥煎好後,放在冷水中冷服,就不會產生藥物拒絕反應了。

如果不懂得這些,誤以為口渴、臉紅、煩躁是陽症,而亂用寒涼藥物,就會導致死亡。因為身體沒有根基的虛火被寒涼藥物一擊,就會消散。如果情況緊急,不敢隨便使用人參、附子,可以先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厚朴、炮薑、吳茱萸煎服,等到吐瀉停止、疼痛消除,比較穩妥後,再根據元氣虛實來調整用藥,這樣才不會出現錯誤。

【附外感陰毒】

陰毒是感受天地間的邪氣,進入陰經而形成的疾病,比中寒稍微輕一些。症狀有頭痛怕冷、面色青黑、咽喉疼痛、全身像被打過一樣、手腳冰涼、呼吸短促、難以呼吸。如果四五天內治療,可以痊癒,如果六七天就難以治癒。適合用發散邪氣的藥物,可以用升麻鱉甲湯去掉蜀椒和雄黃來治療。

【附內傷真陰】

內傷真陰症是由於性生活過度損傷腎臟、吃生冷食物損傷脾胃,體內已經有陰邪潛伏,又受到外寒侵襲,比中寒更加嚴重。也有原本是傷寒陽症,因為過服寒涼藥物而轉變成這種情況的。這種情況,五六天後,會漸漸出現精神恍惚、身體疲倦、懶得說話、頭額手背時常流冷汗、舌苔顏色淡黑濕滑、心下堅硬如石、四肢冰冷如冰、嘴唇青紫、指甲發黑、鼻子像煙燻一樣、腹痛嘔吐、咽喉疼痛、眼睛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