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二 (6)
卷之二 (6)
1. 傷酒
大意
酒之為物。氣熱而質濕。(內經)氣味俱陽。陰寒之時。少飲能御邪助神。壯氣活血。恣飲則生痰益火。耗氣損精。令暴病暴死。世人認為痰厥中臟。而不知酒色自戕之所致也。(三錫)
內因
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酒氣與穀氣相摶。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內經)
外症
輕者。頭痛眩暈。嘔吐痰逆。神昏煩亂。胸滿噁心。飲食減少。小便不利。(醫鑑)甚者。大醉之後。忽然戰慄。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匯補)
酒傷各經
酒循經絡。留著為患。入肺則多嚏多痰。入心則多笑多言。入肝則善怒有力。入脾則思睡。入腎則思淫。及其久也。傷肺則變咳嗽消渴。傷心則變怔忡不寐。傷脾則變痞滿疸脹。傷肝則變脅痛吐血。傷腎則變腰軟陽痿。此五臟之受病也。又酒後汗多者。胃受之。酒後面青者。
白話文:
酒性溫熱且濕潤,在寒冷時少喝可以抵禦外邪、提振精神、壯氣活血,但過量飲酒會生痰助火,消耗氣血、損傷精氣,甚至導致暴病暴死。有些人以為痰厥是內臟病,卻不知道是過度飲酒縱欲所致。
酒進入胃部,會導致血管充盈而經脈虛弱,酒氣與食物氣相混合,導致體內熱盛,因此全身發熱,並且出現小便赤色的現象。
輕微的酒醉會出現頭痛、頭暈、嘔吐、痰多、神志不清、煩躁不安、胸悶、噁心、食慾不振、小便不暢等症狀。嚴重的情況下,會在醉酒後突然出現顫抖、手腳冰冷、昏迷不醒,稱為酒厥。
酒會循行經絡,長期飲酒會造成不同臟腑的損傷。例如,傷肺會導致咳嗽、口渴,傷心會導致心悸失眠,傷脾會導致腹脹、黃疸,傷肝會導致脅肋疼痛、吐血,傷腎會導致腰痛、陽痿。此外,酒後出汗過多表示胃受到損傷,酒後臉色發青表示肝臟受到損傷。
膽受之。酒後多溺者。小腸受之。酒後溺赤者。膀胱受之。酒後積利者。大腸受之。數者皆能成病。惟胃與小腸受酒者。汗多則從表而泄。溺多則從便而出。所以善飲不醉而變病亦少也。(說約)
酒毒損肺成癰
酒毒留於肺者。緣肺為清虛之臟。酒多則損其清虛之體。由是稠痰濁火。熏灼其間。輕則外為鼻齄准赤。內為咳嗽痰火。重則肺葉受傷。為胸痛脅脹。咳唾膿血。痰出腥穢。肺癰潰爛。宜化痰清肺。庶可保全。(匯補)
酒毒傳膽成癰
酒毒傳於膽者。緣酒性清洌。不隨濁穢下行。惟喜滲入。從胃至膽。膽為清淨之腑。同氣相求者也。其次雖入小腸膀胱。化溺而出。然酷烈之性。惟膽受之。故濕熱鬱於經隧。為環跳疼痛。久成癰腫。宜清徹之劑。和解少陽之邪。或冀免焉。(喻嘉言)
白話文:
以下是對古文中醫文字的簡要轉換:
- 膽囊會受到影響。喝酒之後尿頻的人,可能是小腸受到了影響;喝酒後尿液呈紅色的人,可能是膀胱受到了影響;喝酒後腹瀉的人,可能是大腸受到了影響。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疾病發生。只有胃和小腸可以承受酒精,如果出汗較多就會透過皮膚排出,排尿次數增多也會通過尿道排出,因此喝得太多而不易醉且生病的可能性也比較低。
- 長期大量飲酒可能會損害肺部並形成肺部感染(如肺炎)。
3. 喝酒過量也可能使膽囊發炎、產生結石等問題。長期下來還有可能引發肝硬化及脂肪肝等慢性疾病。此外,若經常大量飲用高度濃縮型白酒或其他含高酒精度數的飲品時,更易造成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等急性病症出現。因此應避免酗酒以免危害健康!
酒濕成疸
醉臥卑濕之處。或食乳面等物。寒濕外郁。束其濕熱。無從發泄。而成痞脹酒疸。初則兩目小便俱黃。後則遍身牙爪亦然。速宜分解濕熱。久則難治。(匯補)
酒濕成痹
好酒之人。濕熱內積。生痰動火。往往發為口眼歪斜。舌強肢廢。混似風中血脈。宜解酒除濕。消痰清火。不可以風藥誤治。(匯補)
脈法
脈浮而數為傷酒。若挾宿食。必兼滑數。
治法
當初醉昏妄時。治宜發汗。醒後則熱去濕留。莫如利便。乃上下分消其濕熱也。(蘭臺秘藏)若傳於內臟。則宜本病藥中。兼去濕熱。蓋酒之形質可化。而濕熱之氣終久不變。非若他症。六淫七情。傳變不齊。(說約)
白話文:
酒濕成疸
長期過度飲酒,或者在潮濕低窪的地方睡眠,或是食用了乳類、麪食等容易產生濕氣的食物。外界寒濕之氣侵入體內,導致體內濕熱之氣受阻,無法正常排出,進而形成腹脹和酒疸(一種因飲酒過量導致的疾病)。初期表現為眼睛和尿液發黃,後來會蔓延至全身,甚至指甲,都呈現黃色。應該迅速治療,分解體內的濕熱,否則難以根治。
酒濕成痹
經常飲酒的人,體內積聚了濕熱之氣,容易生痰引發上火,常常出現口眼歪斜、語言不清、四肢乏力等癥狀,酷似中風,但實際是因內濕、痰、火引起的。應當解酒、除濕、消痰、清火,切勿誤用治風藥物進行治療。
脈法
脈象浮而數(脈搏跳動快速且浮淺)表示有飲酒過量的情況,如果還有宿食(未消化完的食物)影響,脈象通常會兼有滑和數的特徵。
治法
剛開始飲酒過度、神志模糊時,治療應以發汗為主,幫助排除體內的邪氣。清醒後,雖然熱氣已經退去,但濕氣仍然存在,可以通過通便的方式來分開上下體的濕熱,達到清除目的。如果病情發展到影響內臟,則需要在對應的疾病治療中,加入清除濕熱的藥物。因為酒的影響可以轉化,但濕熱之氣卻長期不變,不像其他病症那樣,六種自然之邪(風、寒、暑、濕、燥、火)和七種情志(喜、怒、憂、思、悲、恐、驚)造成的病症變化不一。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並不代表具體醫療建議。對於任何健康問題,請尋求專業醫生的指導。
傷酒忌下
酒性純陽。最耗元氣。若復下之。徒損津液。反生痰火。元氣消爍。卒成虛損。所以慎下。(蘭臺秘藏)
用藥
初宜汗以二陳湯。加乾葛、蘇葉、黃芩。繼宜滲以四芩散。加乾葛、山梔、花粉。其有他症。俱以二方酌用。如噦嘔。加竹茹、生薑。痰盛。如黃芩、貝母。胸滿。加厚朴、枳殼。腹痛。加木香、砂仁。泄黃。加芍藥、黃芩。酒癖塊痛。加蓬朮、木香。小便不利。調益元散。
白話文:
傷酒忌下
酒的性質屬陽,最容易消耗人體的元氣。如果酒後馬上服用瀉藥,只會更加損傷津液,反而導致痰火上湧,元氣衰耗,最終造成虛損。因此,酒後要謹慎使用瀉藥。(出自《蘭臺秘藏》)
用藥
初期 宜用汗法,以二陳湯為基礎,加入乾葛、蘇葉、黃芩。 中期 宜用滲法,以四芩散為基礎,加入乾葛、山梔、花粉。 其他症狀:根據不同的症狀,可酌情使用以上兩種方劑。例如:
- 呃逆嘔吐:加竹茹、生薑。
- 痰多:加黃芩、貝母。
- 胸悶:加厚朴、枳殼。
- 腹痛:加木香、砂仁。
- 泄瀉帶黃:加芍藥、黃芩。
- 酒癮伴隨腹痛:加蓬朮、木香。
- 小便不利:調益元散。
東垣治中酒。制葛花解酲湯。其方多用辛熱之味。蓋為飲酒時。食冷物太過。郁其毒於胃中。吐而煩躁不寧者設也。非酒家常用之藥。昧者不知。但遇飲酒致病。必曰解酲湯最效。殊失立方本旨。蓋葛花、葛根。乃陽明經輕揚之藥。酒客噁心懊憹。頭痛如破。乃毒在陽明經。
用此藥順其性而揚之。使毒從毫毛而出。非葛根能解酒毒也。若酒病傳於肺脾肝膽腎者。則葛根又何與乎。(匯補)
趙以德云。飲酒人發熱者。用枝距子最效。此藥一名雞距。一名枳椇。一名木蜜。俗呼癩漢指頭。北人名爛瓜。江南謂之白石樹。杭人貨賣。名蜜屈五。又稱蜜金鉤。詩所云枸是也。樹形似白楊。其子著枝端。如小指屈曲相連。春生秋熟味如錫蜜。以此木作屋。則一室之酒皆淡。
白話文:
東垣治中酒:
東垣先生治療因喝酒而引起的疾病,所用藥方是「葛花解酲湯」。這個方子多用辛熱的藥材。因為喝酒的時候,吃太多冰冷的食物,會讓酒的毒氣鬱積在胃中,導致嘔吐、煩躁不安,所以才需要用這個方子。這個藥方不是酒客常用的藥物,有些不懂的人,只要碰到喝酒引起的疾病,就說「解酲湯」最有效,這就完全誤解了這個方子的本意。
「葛花」和「葛根」都是屬於陽明經的輕揚藥物。喝酒的人感到噁心、嘔吐、頭痛欲裂,就是因為毒氣在陽明經。用葛花解酲湯順著陽明經的特性,讓毒氣從毛孔排出,並不是葛根能直接解酒毒。如果酒病已經傳到肺、脾、肝、膽、腎,那麼葛根就無能為力了。
趙以德論枝距子:
趙以德說,喝酒的人發熱,用「枝距子」最有效。這種藥又名雞距、枳椇、木蜜,俗稱癩漢指頭,北方人叫爛瓜,江南地區稱為白石樹,杭州人拿來賣,叫做蜜屈五,也叫蜜金鉤。詩經中所說的「枸」就是指這種樹。
枝距子樹的形狀像白楊樹,果實長在枝條的頂端,像小手指彎曲連接在一起。春天發芽,秋天成熟,味道像錫蜜。用這種樹木做房子,整間房子裡面的酒都會變得淡。
其意可思。凡酒傷各經者。俱宜加用。中酒嘔惡頭痛。脈弦大。或弦滑。以二陳湯。加姜炒黃連、山梔、蘇葉、乾葛。煎成。加薑汁熱服。酒積痛泄黃沫者。以酒蒸大黃作丸服。或用香連丸。加大黃最效。其餘調攝。六君子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俱加乾葛。或縮脾飲。
隨人虛實選用。
傷酒選方
白話文:
傷酒選方
其意可思。 意思是這些方法值得參考思考。
凡酒傷各經者。俱宜加用。 凡是因喝酒而傷到各個經脈的人,都可以用這些方子。
中酒嘔惡頭痛。脈弦大。或弦滑。以二陳湯。加姜炒黃連、山梔、蘇葉、乾葛。煎成。加薑汁熱服。 如果喝酒之後出現嘔吐、噁心、頭痛,脈象弦大或弦滑,可以用二陳湯,加入薑炒黃連、山梔、蘇葉、乾葛,煎好後加入薑汁,趁熱服用。
酒積痛泄黃沫者。以酒蒸大黃作丸服。或用香連丸。加大黃最效。 如果因長期喝酒導致腹痛、腹瀉,並排出黃色泡沫,可以用酒蒸大黃製成丸藥服用,或用香連丸,再加入大黃效果最好。
其餘調攝。六君子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俱加乾葛。或縮脾飲。 其他需要調養的,可以用六君子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這些方子都加入乾葛,也可以用縮脾飲。
隨人虛實選用。 以上方子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選擇使用。
二陳湯(方見痰症),四苓散(方見濕症),理中湯(方見中寒),益元散(方見暑症)
葛花解酲湯(東垣),治酒食太過。嘔吐噁心。胸悶溺澀。
赤苓(一錢半),葛花(五錢),白朮(二錢),人參,橘皮,豬苓(各一錢半),木香(五分),神麯,澤瀉(各一錢),豆蔻,砂仁,青皮(各一錢),生薑(七片)
末之。每服三錢。白湯調下。
白話文:
二陳湯用於治療痰證,四苓散用於治療濕證,理中湯用於治療中寒,益元散用於治療暑證。葛花解酲湯是東垣先生的方子,用於治療因過食飲酒導致的嘔吐噁心、胸悶溺澀等症狀。
此方由赤苓一錢半、葛花五錢、白朮二錢、人參、橘皮、豬苓各一錢半、木香五分、神麴、澤瀉各一錢、豆蔻、砂仁、青皮各一錢、生薑七片組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湯調服。
半夏茯苓湯(和劑)
半夏,茯苓(各二錢五分),生薑(五片)
水煎服。
縮脾飲(和劑),治噁心煩渴。
砂仁,烏梅肉,草果(煨去殼),炙甘草(各四兩),乾葛,白扁豆(炒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碗。煎八分服。
丹溪方,治酒積作痢。下血不止。成藏毒。病脈滑而有力。見內熱實症者。
蒼朮,枳殼(各一錢),當歸,槐花(各一錢半),地榆,乾葛(各二錢),炙甘草(三分),黃連(五分)
白話文:
半夏茯苓湯(調和藥劑): 材料:半夏和茯苓各二錢五分,生薑五片。 用法:加水煮沸後服用。
縮脾飲(調和藥劑),用於治療噁心和口渴: 材料:砂仁、烏梅肉、草果(需先蒸煮去皮)、炙甘草各四兩,乾葛、白扁豆(炒熟)各二兩。 用法: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煮至剩八分後服用。
丹溪方,用於治療因喝酒導致的腹瀉、下血不止及腹內有毒素的病症(脈搏滑而有力,顯示內部有熱且實體化): 材料:蒼朮、枳殼各一錢,當歸、槐花各一錢半,地榆、乾葛各二錢,炙甘草三分,黃連五分。
水煎。食前服。戒酒可愈。
附簡易法,酒後發厥。四肢俱冷。不省。先以薑湯灌下。然後服藥。不可即投寒劑。凡大醉不省。用生熟湯浸身。則湯皆酒氣而蘇。燒酒醉死。急以新汲水浸其發。又以青布浸濕貼胸背。仍以鹽調井水細細灌之。至蘇乃已。
傷酒食停滯不快。以鹽花擦牙。溫湯漱下。即時通快。酒積作痛。以官料酒藥炒研。空心。湯調下二錢。三服可效。
益脾丸,古云。服此飲酒不醉。亦好事之說。備之參考。
葛花(二兩),小豆花(一兩),綠豆花(一兩),木香(二錢五分),草豆蔻(一兩)
白話文:
這個古代醫方主要針對酒後不適提供一些治療方法和藥方。
服用方法
-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飯前服用,並且要戒酒才能有效治療。
簡易方法
- 針對酒後昏迷的情況,首先用薑湯灌服,以溫暖身體,然後再服用藥物,不可立即服用寒性藥物,以免加重病情。
- 如果是醉酒昏迷不醒,可以用冷水浸泡全身,因為水可以吸收酒氣,幫助患者清醒。
- 如果是喝燒酒醉死,需要立即用清水浸泡頭髮,並用濕布貼敷胸背,同時用鹽水慢慢灌服,直到患者清醒為止。
其他治療方法
- 如果是傷酒食滯,可以用鹽花擦拭牙齒,溫水漱口,可以缓解胸悶不快。
- 如果是酒積作痛,可以用官料酒藥炒研成粉末,空腹用溫水服用,可以緩解疼痛。
益脾丸
- 古人說服用益脾丸可以飲酒不醉,但這只是美好的說法,實際效果可能不盡相同。
藥方
- 藥方包含葛花、小豆花、綠豆花、木香、草豆蔻等五種藥材。
注意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實際情況需要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由專業醫生診斷和治療。
蜜丸。夜飲。津下五丸。
脾氣虛衰。色欲傷腎。每每飲酒不化。精神潦倒異常。嘔瀉不食者。竟以獨參湯濃煎呷之。
白話文:
製成蜂蜜丸子,在夜晚服用。每次服下五粒。
脾胃功能衰退,性慾過度損耗腎臟,常常喝酒無法消化,精神狀態非常差,出現嘔吐、腹瀉和不想吃東西的情況。可以直接用「單人參湯」煮得濃稠後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