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徐序

回本書目錄

徐序

1. 徐序

陶隱居曰。余宅身幽嶺。迄將十載。雖每植德施工。多止一時之設。可以傳芳遠裔者。莫過於撰述。故隱居於修真之餘。撰藥總訣肘後方本草三書。唐司馬子微所稱闡幽前秘。擊蒙後學者也。自炎帝嘗草。軒皇作經。降及後代。莫不有書。故世得其濟。民無夭札。是則闡幽擊蒙。

端賴於撰述矣。苟無傳書。雖善息脈如俞跗。善處方如桐君。亦惟自神其伎耳。將何以廣其傳。以共濟群生哉。上海李惺菴先生。才敏識精。以其餘學。傍究醫術。息脈處方。有驗精良。博採軒岐以來諸書。條貫辨晰。標奇舉要。集為一編。命之曰證治匯補。予讀而嘉之。以為越人淳于。

白話文:

陶隱居說:「我隱居於幽靜的山嶺,至今已有十年。雖然我常常修德行善,但大多數都只是暫時性的功德,能流芳百世、惠澤後代的,唯有撰述。因此,我在修真之餘,撰寫了《藥總訣》、《肘後方》、《本草》三書,這正如唐代司馬子微所言,是『闡幽前秘,擊蒙後學』之作。

自從炎帝神農氏嚐百草,軒轅黃帝著醫經以來,歷代醫者無不留下著作,因此,後世才能藉此救治病人,百姓免於夭折。這便是『闡幽擊蒙』,全賴於撰述。如果沒有傳世之書,即使像俞跗一樣精通脈診,像桐君一樣善於配藥,也只不過是自得其樂而已,怎麼能將醫術廣泛流傳,造福眾生呢?

上海李惺菴先生天資聰慧,學識淵博,憑藉他廣泛的學識,旁及醫術,精通脈診和處方,醫術精良,療效顯著。他博採軒轅黃帝和岐伯以來的醫學典籍,條理清晰,辨析精準,標新立異,精選要旨,集結成一冊,取名為《證治匯補》。我讀了這本書,非常欣賞,認為他就像古代名醫越人、淳于,醫術精湛,著作非凡。」

雖神奇難遇。今可以探之枕笥而得矣。扁鵲傳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病疾多者。言病其疾之症多也。病道少者。言病其治療之道少也。拙工抵滯。不能旁通。是以病道少也。茲書別為八門。統以十事。參伍錯綜。應變無窮。何患其道少乎。鐘律至微也。

昔人以辨症切脈比之。兵法至變也。昔人以制方用藥比之。茲書十事之中。始於病因。終於方劑。臨症施治。燎然於心目。又何患其微且變乎。甚矣。惺菴之施博而功大也。蘇子瞻云。蜀有學醫人費之諺。太倉公對詔問。曰。臣意心不精脈。時時失之。不能全也。太倉公醫之聖而至於神者也。

白話文:

雖然神奇的醫術難以遇見,但現在我們可以從書本中探求而得到。扁鵲傳說:「人們所患的疾病很多,而醫生所了解的治病之道卻很少。疾病很多,指的是疾病的症狀很多;治病之道很少,指的是治療疾病的方法很少。拙劣的醫生只會死板地遵循舊法,不能融會貫通,所以治病之道才會很少。」

這本書分為八門,總共包含十個方面,內容相互參照、錯綜複雜,可以應變無窮。又怎麼會擔心治病之道不夠多呢?鐘律非常微細,古人用它來比喻辨別病症、切脈;兵法變化無窮,古人用它來比喻制定藥方、使用藥物。這本書的十個方面,從病因開始,到藥方結束,在臨床上運用,治療疾病的方法就如同明燈一樣,清晰地展現在眼前,又怎麼會擔心醫術過於微細或變化多端呢?

惺菴先生博學多才,功績顯著。蘇子瞻云:「蜀地有一位學習醫術的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太倉公在回答皇帝的詢問時說道:「臣認為如果心神不專注,脈象就會時常判斷失誤,無法做到完美無缺。」太倉公是醫術的聖人,已經達到了神明的境界,但他仍然如此謙虛謹慎,可見醫術之路永無止境。

心偶不精。猶或失之。況今之為醫者乎。吾願讀是書者。用心必精。毋馳於名。毋驚於利。學之萬全。而後用之。不然。必費人矣。可不懼哉。

康熙辛未七月崑山弟徐秉義書

白話文:

我的心偶爾會犯錯,還有可能失去一些東西,更何況現在從事醫生職業的人呢?我希望閱讀這本書的人,一定要非常仔細、認真地學習和研究,不要追求虛名,也不要被利益所迷惑。只有在完全掌握了知識之後才能去實踐它。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一定會浪費別人的生命,豈不是讓人感到害怕嗎? (注:以上僅為個人理解,可能與原意有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