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徐序
徐序
1. 徐序
陶隱居曰。余宅身幽嶺。迄將十載。雖每植德施工。多止一時之設。可以傳芳遠裔者。莫過於撰述。故隱居於修真之餘。撰藥總訣肘後方本草三書。唐司馬子微所稱闡幽前秘。擊蒙後學者也。自炎帝嘗草。軒皇作經。降及後代。莫不有書。故世得其濟。民無夭札。是則闡幽擊蒙,端賴於撰述矣。苟無傳書。雖善息脈如俞跗。善處方如桐君。亦惟自神其伎耳。將何以廣其傳。以共濟群生哉。上海李惺菴先生。才敏識精。以其餘學。傍究醫術。息脈處方。有驗精良。博採軒岐以來諸書。條貫辨晰。標奇舉要。集為一編。命之曰證治匯補。予讀而嘉之。以為越人淳于,雖神奇難遇。今可以探之枕笥而得矣。扁鵲傳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病疾多者。言病其疾之症多也。病道少者。言病其治療之道少也。拙工抵滯。不能旁通。是以病道少也。茲書別為八門。統以十事。參伍錯綜。應變無窮。何患其道少乎。鐘律至微也。昔人以辨症切脈比之。兵法至變也。昔人以制方用藥比之。茲書十事之中。始於病因。終於方劑。臨症施治。燎然於心目。又何患其微且變乎。甚矣。惺菴之施博而功大也。蘇子瞻云。蜀有學醫人費之諺。太倉公對詔問。曰。臣意心不精脈。時時失之。不能全也。太倉公醫之聖而至於神者也。心偶不精。猶或失之。況今之為醫者乎。吾願讀是書者。用心必精。毋馳於名。毋驚於利。學之萬全。而後用之。不然。必費人矣。可不懼哉。
康熙辛未七月崑山弟徐秉義書
白話文:
[徐序]
陶隱居說,我住在幽靜的山嶺中,已經將近十年了。雖然常常在行善和實踐上努力,但大多隻是短暫的行動。若想讓美名傳揚久遠,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撰寫書籍。因此,在修行之餘,我編纂了《藥總訣》、《肘後方》和《本草》三本書。唐代的司馬子微曾評價這些書籍為揭示深奧知識,啟發後學的佳作。
從神農嘗百草開始,黃帝製作醫經,一直到後代,都有醫書的編纂。因此世人得以得到醫學的幫助,人民得以免受疾病折磨。這正是通過書籍的編纂,來啟發後學,揭示深奧醫學知識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書籍傳承,即使像俞跗那樣擅長診脈,或者像桐君那樣擅長開藥方,也只不過是自我炫耀技藝罷了。這樣如何能廣泛傳播醫學知識,救助眾生呢?
上海的李惺菴先生,才思敏捷,見識精深。他將其餘暇時間投入醫學研究,診脈開方,效果精良。他廣泛收集從黃帝、岐伯以來的各種醫書,條理清晰,辨析詳細,擷取精華,彙集成一本書,命名為《證治匯補》。我讀了之後,非常讚賞。認為即使無法遇到像淳于意那樣神奇的醫生,現在也可以通過閱讀此書,獲得醫學知識。
扁鵲傳記中提到,人們的病痛很多,而醫生的困擾在於治療方法有限。病痛多,是指病狀種類繁多;治療方法有限,是指治療手段有限。這是因為一些醫生固步自封,無法靈活運用各種治療方法,所以治療手段有限。這本書分為八個部分,涵蓋十個主要主題,內容豐富,變化無窮,怎麼會擔心治療手段有限呢?
音樂的節奏和音律是非常微妙的,古人常將辨別症狀和診脈比作音樂。戰略和軍事變化無常,古人常將制定治療方案和使用藥物比作軍事。這本書的十個主題,從病因開始,到藥方結束,使醫生在臨牀治療時,對病情瞭然於胸,又何必擔心其微妙和變化呢?李惺菴先生的貢獻非常廣泛且重大。
蘇東坡曾提到,四川有一個學醫的人叫費之諺,他問太倉公:「你對皇帝的回答是什麼?」太倉公回答說:「我的心思並未完全集中在診脈上,有時候也會失誤,無法做到完美。」太倉公是醫學界的聖人,他的醫術達到神乎其技的程度。然而,即使是這樣的大師,偶爾也會失誤。更何況現在的醫生呢?我希望讀這本書的人,必須用心專注,不要追求名利,只有全面學習,然後才能真正應用。否則,必定會傷害他人。這不是應該感到害怕嗎?
康熙辛未七月崑山弟徐秉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