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中風
大意
風者。百病之始也。又曰。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變。(內經)大法有四。曰偏枯。半身不遂也。曰風痱。四肢不舉也。曰風癔。卒倒不語也。曰風痹。遍身疼痛也。(岐伯)四症為風家綱領。故首列之。
內因
人之元氣強壯。榮衛和平。腠理致密。外邪焉能為害。惟七情飲食。勞傷色欲。致真元耗散。榮衛空疏。邪乘虛入。(用和)所以氣虛之人。肝木不平而內風易作。(匯補)
外候
為卒中昏倒。為竄視喎斜。為搐搦反張。為骨痛筋急。入經癱瘓。入絡膚頑。(入門)暴喑暴昧。語言蹇澀。痰涎壅盛。皆中風之候也。(醫鑑)隨其經絡臟腑俞穴而調之。所謂虛之所在。邪必湊之。(匯補)
白話文:
【大意】
風是各種疾病的起因,也被稱為疾病之首。風邪會迅速移動且經常改變。中醫經典《內經》提到,風病的主要症狀有四種:一是「偏枯」,指半邊身體行動不便;二是「風痱」,四肢無法舉起;三是「風癔」,突然倒地不能說話;四是「風痹」,全身疼痛。這四種症狀被認為是風病的總綱,因此首先列出。
【內因】
一個人的本元氣如果強壯,榮衛(血液和津液)保持平和,皮膚和毛細孔緊密,外來邪氣就無法傷害他。但因為情緒、飲食、勞累、性慾等因素導致真元(生命的能量)耗散,榮衛變得稀薄,邪氣便趁虛而入。所以,氣力不足的人,肝木(代表情緒)容易失衡,引發內風。
【外候】
風病的表現可能包括突然昏迷或倒下、眼睛斜視、抽搐、背部或四肢疼痛、肌肉僵硬等。進入經絡後,會導致麻痹;進入皮膚,會造成麻木。突然失音、語言困難、痰多等,都是風病的徵兆。治療時應根據經絡、臟器、穴位進行調整,也就是說,當體內某部分功能減弱(虛),邪氣就會聚集在那裡。
中臟
中臟者。內滯九竅。故昏沉不語。唇緩痰壅。耳聾鼻塞。目合不開。大小便閉。(機要)乃邪滯三陰里分。為閉症。實者三生飲以疏上竅。三化湯以利下竅。虛人中臟。見脫症者。急宜大補參、附、耆、術之類。(東垣)
中腑
中腑者。外著四肢。故手足不隨。拘急不仁。或中身前。或中身側。痿不能動。有六經形症。頭疼發熱。惡風惡寒。面見五色。脈浮而弦。或痰涎壅盛。喘聲不息。然目猶能視。口猶能言。大小便不閉。仍中腑也。(機要)乃邪著三陽表分。宜發汗以泄其邪。小續命湯主之。(東垣)
白話文:
中臟
中臟指的是體內的毒素阻塞在九個孔道,所以會出現精神萎靡、不能說話、嘴脣鬆弛、痰液積聚、聽力減退、鼻子堵塞、眼睛不能睜開、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這是因為邪氣滯留在三陰的內層,形成了一種閉塞性疾病。對於實質性的病症,可以使用三生飲來疏解上部的孔道,三化湯來通利下部的孔道。對於虛弱的中臟病症,如果出現了脫症(即神志不清),應該立即使用參、附、耆、術等類的強補藥物進行治療。
中腑
中腑指的是體外的邪氣影響到四肢,導致手腳無法順應、肌肉僵硬無知覺。可能只是影響四肢的一個部分,或者影響到身體的前部或側部,使得肌肉無法活動。這會呈現出六經的症狀,如頭痛、發熱、畏風、畏寒、臉色異常、脈搏浮而有韌性,或者痰液過多、呼吸困難。然而,眼睛仍然能看東西,嘴巴仍然能說話,大小便並不會完全失去控制。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三陽的表層,需要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排出邪氣,小續命湯可以作為治療的藥方。
中經
中經者。外無六經形症。內無便溺阻格。但半身不遂。語言蹇澀。(丹溪)若兼口眼歪斜。痰涎不利。乃邪著於血脈之中。宜養血舒筋。大秦艽湯主之。
按。中臟中腑中血脈。論病之淺深也。是以發明云。中血脈則歪口眼。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凡中腑之後。幸而得生。若不戒酒色。避風寒。病必復中。中必在臟。由淺入深。雖有倉扁。亦難措手也。
卒倒不語
卒倒不語為風癔。即中臟症也。(匯補)咽中噫噫。舌強難言。俗稱急中風。乃其候耳。發汗。身軟者生。汗不出。身硬唇乾者死。視其鼻人中左右上下。白者可治。一赤一黑。吐沫者死。(醫貫)以滌痰湯、八味順氣散主之。大汗出。六君子湯加黃耆主之。
白話文:
中經
中經,指的是外在沒有六經的病症表現,內在也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阻礙,但出現半身不遂、語言含糊不清的情況。(丹溪)如果同時伴隨著口眼歪斜、痰涎不順,就是邪氣侵入血脈之中,需要用養血舒筋的藥物治療。大秦艽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
按:中臟、中腑、中血脈,說明了疾病的深淺程度。所以說,中血脈則口眼歪斜,中腑則肢體廢掉,中臟則性命垂危。凡是中腑的病症,如果幸運地活下來,若不戒酒色,避開風寒,病症必定會再次發作,而且最終會影響到臟腑,由淺入深,即使是神醫扁鵲也無能為力。
卒倒不語
卒倒不語屬於風瘛,也就是中臟的病症。(匯補)如果出現咽喉中發出噯噯的聲音,舌頭僵硬難以說話,民間俗稱急中風,這就是這種病症的徵兆。如果發汗、身體軟弱,則有生機;如果汗不出、身體僵硬、嘴唇乾燥,則會死亡。觀察鼻樑、人中左右上下,如果顏色是白色的,可以治療;如果一邊紅一邊黑,並且吐口水,則會死亡。(醫貫)可以用滌痰湯、八味順氣散治療。如果大汗淋漓,可以用六君子湯加黃耆治療。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為偏枯。即中經症也。(匯補)因虛邪偏客於身半。內居榮衛。榮衛衰。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靈樞)在左為癱。在右為瘓。癱者。坦也。筋脈弛縱。坦然不收。瘓者。渙也。氣血渙散。筋骨不用。(醫貫)其在左者。屬死血少血。在右者。屬痰壅氣虛。
(丹溪)未嘗必指於風而後能也。但兼風者。其身必痛。純屬虛者。其身不痛。(入門)外症。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靈樞)以理斷之。左半雖主血。非氣以通之。則不流。右半雖主氣。非血以麗之。則易散。氣血左右。不可執泥其治。
白話文:
半身不遂,也称为偏枯,是中经之症。这是因为虚邪偏于身体一侧,停留于荣卫之中。荣卫衰弱,真气消散,邪气独留,导致偏枯。左半身不遂称为瘫,右半身不遂称为痪。瘫者,筋脉弛缓,不能收缩;痪者,气血涣散,筋骨无力。左半身不遂,多由血虚死血引起;右半身不遂,多由痰壅气虚造成。不一定是风邪导致半身不遂,但若兼有风邪,身体会疼痛。单纯虚弱则不痛。半身不遂的外部表现,是肢体不灵活,意识清醒,病灶位于肌腠之间。治疗应以补不足、损有余为原则,才能恢复。虽然左半身以血为主,但气不流通,血也无法流动;右半身以气为主,但无血滋养,气也会散失。气血左右互通,治疗不可拘泥于一方。
一偏之病者。法當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溉其未枯。旁枝自茂。大概男子在右易治。在左難治。女人在左易治。在右難治。(喻嘉言)
四肢不舉
四肢不舉為風痱。即中經脈也。(匯補)舌強不能言。足痿不能行。(河間)輕者。志不亂。言微知。易治。甚則不能言者。難治。(靈樞)分而言之。有濕痰內滯者。痰火流注者。有腎肝陰虛者。有命門火衰者。有血衰氣虛者。(病機)
遍身疼痛
遍身疼痛。即風痹症也。(匯補)外症。一臂不遂時。復轉移一臂。(靈樞)四肢肌肉。不為我用。似偏枯而多痛者是也。(三錫)因風寒濕氣錯合而成。寒勝則血凝而不流。故筋骨掣痛。為痛痹。濕勝則血濡而不和。故重著不行。為著痹。風勝則氣縱而不收。故走注疼痛。
白話文:
治療偏症,應該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讓未枯萎的部分滋潤,旁枝自然茂盛。總體來說,男性右側的疾病較易治療,左側較難;女性左側的疾病較易治療,右側較難。
四肢不舉是風痱,也就是經脈受阻。舌頭僵硬不能說話,腳無力不能行走。輕者神志不亂,說話輕微卻能理解,易治;嚴重者不能說話,則難治。具體來說,有濕痰內阻、痰火流注、腎肝陰虛、命門火衰、血衰氣虛等原因。
全身疼痛,也就是風痹症。外症表現為,單臂不遂,會轉移到另一隻手臂。四肢肌肉不能自主活動,感覺像是偏枯,但又伴有疼痛。這是風寒濕氣交雜導致的。寒勝則血凝而不流,因此筋骨牽拉疼痛,稱為痛痹;濕勝則血濡而不和,因此沉重難行,稱為著痹;風勝則氣散而不收,因此疼痛遊走不定。
為行痹。三氣兼併。血滯而氣不通。故周身疼痛。為周痹。久風入中。腠理不營。故肌肉不仁。為頑痹。腰項不能俯仰。手足不能屈伸。(醫貫)其邪在經隧而痛者。易治。若舉動即痛者。是無血以養筋。名曰筋枯。不治。(丹溪)
口眼歪斜
手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手足太陽之脈。抵目兩眥。(靈樞)風邪入經。邪氣反緩。正氣反急。牽引口眼。歪斜或左或右。(大全)
口噤不開
手三陽之筋。結於頷頰。足陽明之筋。挾於唇口。風邪乘之則筋攣。故令牙關急而口噤。宜破棺散揩齒數遍。牙熱自開。
失音不語
脾脈連舌本。心脈系舌本。腎脈循喉嚨夾舌本。故心脾受風。則舌強難言。腎虛脈萎。則口喑不語。二者虛實各不同也。又有風中會厭者。痰塞喉中者。痰迷心竅者。口噤不開者。若風氣入臟。見絕症而難言者危。
白話文:
【行痹】三種病氣混雜,血液阻滯,氣血不流通,因此全身疼痛。【周痹】長期風邪侵入體內,皮膚和細胞得不到養護,導致肌肉麻木。【頑痹】腰部和肩膀不能彎曲,手腳不能活動。【醫貫】如果病邪停留在經絡中且引起疼痛,治療較容易;但如果活動時就會感到疼痛,可能因為缺乏血液養潤筋骨,這種情況稱為「筋枯」,需要治療。
【口眼歪斜】口角和嘴脣由手足陽明脈供應,眼睛則由手足太陽脈供應。風邪進入經絡後,會使正常氣血緩和,而邪氣反而變強,導致口眼歪斜,偏向左右任意一邊。
【口噤不開】手部三陽脈與頸部和臉部的筋膜相連,足部陽明脈與嘴脣相連。當風邪入侵時,會造成筋縮緊,導致牙關緊閉、無法張開嘴。可以使用藥膏擦齒數次,牙齒熱了就能自然打開。
【失音不語】脾脈與舌根相連,心脈與舌頭相連,腎脈則繞過咽喉與舌根相接。因此,心脾受到風邪影響時,會使舌頭僵硬難以說話;腎虛脈弱時,會造成聲音嘶啞。這兩種情況的虛實不同。此外,還有可能是風邪入侵喉頭,痰液堵塞喉嚨,或是痰液困擾心神,以及牙關緊閉等情況。如果風邪進入五臟,出現難以言表的症狀,則必須高度警覺。
筋脈瘛瘲
瘛者。筋脈急而縮。瘲者。筋脈緩而伸。或伸或縮。動搖不止。(綱目)瘛屬肝經風熱血燥。或肝火妄動耗血。瘲屬肝經血氣不足。或肝火汗多亡血。以致手足抽搐不已。(立齋)所謂血枯木旺而生風也。
十指麻木
大經小絡。貫串一身。謂之脈。脈布四肢。絡聯百節。脈者血之隧道。筋者血所榮養。脈皆起於手足指端。筋皆會於手足肢節。故血氣衰耗。痰涎凝滯。而作麻木。宜神效黃耆湯。或補中、六君。俱加鉤藤、竹瀝、薑汁。(匯補)
預防中風
白話文:
筋脈瘛瘲是指筋脈緊繃收縮,或鬆弛伸展,反覆無常,不停地顫動。瘛屬於肝經風熱血燥,或肝火妄動耗血;瘲屬於肝經血氣不足,或肝火汗多失血,導致手足抽搐不停。十指麻木是因為大經小絡貫穿全身,血氣衰耗,痰涎凝滯,而引起麻木。預防中風,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調理。
平人手指麻木。不時眩暈。乃中風先兆。須預防之。宜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幃。調情志。更以十全大補湯加羌活常服。自愈。若古法。用天麻、豨薟、愈風等湯。開其玄府。漏其真液。適所以招風取中。預防云乎哉。(準繩)
辨真中風
凡中暑中寒中濕。痰厥氣厥。食厥熱厥。虛暈。皆卒倒不語。但風必有歪斜搐搦。或偏枯之症為異。(入門)就諸類症之中。惟中氣與中風尤相似。但中氣身冷脈沉無痰涎。中風身溫脈浮有痰涎也。(匯補)
辨閉脫症
白話文:
平常手指麻木,偶爾頭昏眼花,這都是中風的前兆,必須預防。要小心作息,飲食節制,避免房事,調養心情,並常服十全大補湯加入羌活,就能自行痊癒。如果依照古法,用天麻、豨薟、愈風等藥材熬湯,反而會打開玄府,漏泄真液,更容易招風中風,怎麼能算是預防呢?
分辨真正的中風,中暑、中寒、中濕、痰厥、氣厥、食厥、熱厥、虛暈,這些都會突然昏倒不說話,但中風一定會有歪斜抽搐或半身不遂的症狀,這點與其他症狀不同。在所有症狀中,只有中氣和中風最相似,但中氣會感到身體冰冷、脈象沉細、沒有痰涎,而中風則身體溫熱、脈象浮快、有痰涎。
分辨閉脫症...
凡卒僕暴厥。須分閉脫。牙關緊閉。兩手握固。即是閉症。其病易治。如口開鼾睡。小便自遺。即是脫症。其病難治。(準繩)閉者。邪氣閉塞於外。元氣猶然在內。但與開關利氣。則邪自散。故治易。脫者。元氣泄於外。邪氣混於內。雖與峻補。而臟已傷殘。故治難。諸症皆然。不獨中風也。(匯補)
死候
心絕口開。肺絕鼾睡。脾絕手撒。肝絕眼閉。腎絕遺尿。肉脫筋痛。髮直頭搖。吐沫直視。面赤如妝。汗出如珠。吐血下血。皆為不治。(正傳)若見一二症。尚可救療。如口開者。不過一時死。(匯補)
脈法
中風脈浮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大法。浮遲沉緩者。吉。洪大急疾者。凶。又脾脈獨緩而無力者。亦難治。
白話文:
凡是突然昏厥的人,必須區分是閉症還是脫症。如果牙關緊閉,兩手握拳,就是閉症,這種病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嘴巴張開鼾聲如雷,大小便失禁,就是脫症,這種病比較難治。(準繩)閉症是因為邪氣阻塞在體外,元氣仍然存在體內,只要用開關利氣的方法,邪氣就會自行散去,所以容易治癒。脫症是因為元氣洩露到體外,邪氣混雜在體內,即使用峻補的方法,臟器已經受損,所以很難治癒。各種症狀都一樣,不只是中風如此。(匯補)
死候
心氣絕則嘴巴張開;肺氣絕則鼾聲如雷;脾氣絕則手無力;肝氣絕則眼睛閉合;腎氣絕則小便失禁;肌肉脫落,筋骨疼痛;頭髮直立,頭部搖晃;吐口水直視前方;臉色發紅如塗脂抹粉;汗珠密布;吐血或便血。這些都是不治之症。(正傳)如果只出現一兩種症狀,還是可以搶救的。例如嘴巴張開,頂多是暫時性的死亡。(匯補)
脈法
中風患者脈象浮滑並帶有痰氣,也有可能是沉滑的脈象。不要用治風的方法來治療。總體來說,脈象浮遲沉緩的預後良好,脈象洪大急疾的預後凶險。此外,脾脈獨自緩慢無力,也很難治癒。
總治
風症皆痰為患。宜化痰為先。初得之即當順氣。日久即當活血。(丹溪)蓋風本於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燥。養血是也。(機要)故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伊川)其虛者又當培脾滋腎。脾土旺而血自生。脾氣運而痰自化。腎水足而熱自除。腎氣固而痰歸經也。(匯補)
審汗下法
其病氣實而中腑中臟者。不可失其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心法)但須少汗。亦須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機要)
審探吐法
痰涎壅盛。不能言者。皆當用吐。一吐不已。則再吐。然亦有氣血虛而不可吐者。(心法)若一旦盡去其痰。則手足骨節皆枯。反成痿廢。慎之。(仲景)
白話文:
總治
風症皆痰為患。宜化痰為先。初得之即當順氣。日久即當活血。(丹溪)
所有風症的根源都是痰濕。治療風症,首要之務是化痰。剛開始發病時,要先順氣;若病程較久,就要活血。 (丹溪)
蓋風本於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燥。養血是也。(機要)
風的根本原因在於熱。熱盛則風動。應以靜養來克制風的燥熱,也就是滋養血液。 (機要)
故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伊川)
因此,治療風症要先治血。血液暢通,風邪自然消散。 (伊川)
其虛者又當培脾滋腎。脾土旺而血自生。脾氣運而痰自化。腎水足而熱自除。腎氣固而痰歸經也。(匯補)
對於體虛的患者,還需要補脾滋腎。脾土旺盛,血液自然生成;脾氣運化,痰濕自然消散;腎水充足,熱邪自然去除;腎氣固守,痰濕歸於經絡。 (匯補)
審汗下法
其病氣實而中腑中臟者。不可失其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心法)
對於病邪實而累及內臟腑的患者,不可忽視通暢的作用。可以通過少量出汗,或一星期緩慢通利的方式來治療。 (心法)
但須少汗。亦須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機要)
但出汗和通利都要適度,過度出汗會傷及衛氣,過度通利會損傷營血。 (機要)
審探吐法
痰涎壅盛。不能言者。皆當用吐。一吐不已。則再吐。然亦有氣血虛而不可吐者。(心法)
痰涎壅塞,無法說話者,都應該用吐法治療。一次吐不乾淨,可以再次吐。但是氣血虛弱者,不可使用吐法。 (心法)
若一旦盡去其痰。則手足骨節皆枯。反成痿廢。慎之。(仲景)
如果一次性將痰液全部吐出,會導致手腳骨節枯萎,最終導致痿廢。這點要十分謹慎。 (仲景)
禁服丹劑
古方有用丹劑者。為風入骨髓。不能遽出。故用龍、麝、牛、雄、珀、珠之類。辛香走竄。為斬關奪門之將。原為中臟之閉症設。若施於氣虛脫絕之人。反掌殺人。如油入面。莫之能出。(發明)
利便宜戒
有陽虛自汗。津液外亡。因而小便短少者。若概用利藥。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發明)
通導宜慎
中臟之症。因風痰閉塞臟腑。每多幽道不通。誠宜開導。然有氣衰血弱。不能潤澤致燥者。又當養血。(匯補)
救卒中法
卒中昏倒。不知人事。牙關緊閉。涎潮壅塞。急以大指掐人中。候醒。用通頂散吹鼻。即提起頭髮。有嚏可治。無嚏不治。如口噤不開。以白鹽梅蘸殭蠶擦之。如風痰頑結。諸藥不入者。稀涎散吐之。如風邪閉固。服藥不入者。防耆湯熏之。脈虛自汗。並見前脫症者。參橘湯。或參耆膏。加竹瀝、薑汁灌之。再灸丹田氣海二三十壯。亦有得活者。(匯補)
白話文:
古時候有些藥方會使用丹藥,這是因為風邪入侵骨髓,不易排出,所以用龍麝、牛黃、雄黃、琥珀、珍珠等辛香走竄的藥材,就像斬關奪門的猛將,原本是針對內臟閉塞的症狀設計的。但如果用在氣虛體弱的人身上,就會像油入面一樣,難以排出,反而會致命。
有些人陽虛自汗,津液外泄,導致小便量少。如果一味使用利尿藥,會導致氣血枯竭,無法制火,反而會加重發熱。應該等到發熱退去、汗止,小便自然恢復。
治療內臟疾病,常因風痰阻塞臟腑,導致排泄不通。確實需要開導,但如果體弱氣虛,血少不能滋潤,容易導致乾燥。這種情況應該先補血。
中風昏迷,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唾液阻塞,應立即用大拇指掐人中,待病人清醒後,用通頂散吹鼻,並提起頭髮,如果有打噴嚏,就表示可以治癒,沒有打噴嚏就表示無法治癒。如果嘴巴緊閉打不開,可用白鹽梅蘸殭蠶擦拭。如果風痰頑固,藥物無法進入,可以用稀涎散催吐。如果風邪閉塞,服藥不下去,可用防風湯熏蒸。脈虛自汗,出現脫症者,可以用參橘湯或參耆膏,加入竹瀝、薑汁灌服,再灸丹田氣海穴二三十壯,也有可能起死回生。
用藥總法
古法。中血脈。用大秦艽湯。中腑。用小續命湯。中臟。用三化湯。又閉症。用三生飲。脫症。用參附湯。大概順氣化痰為主。大棗加烏藥、枳殼、竹瀝、薑汁。有六經症。再為加減。如無汗拘急。加羌活、防風。有汗體痛。加芍藥、桂枝。惡寒身熱。加柴胡、黃芩。頭痛目瞀。
白話文:
用藥一般而言,若病症在血脈,則用大秦艽湯;若病症在腑,則用小續命湯;若病症在臟,則用三化湯。若是閉症,則用三生飲;若是脫症,則用參附湯。整體而言,以順氣化痰為主,並加入大棗、烏藥、枳殼、竹瀝、薑汁。若有六經症狀,再依症狀加減藥物。例如無汗拘急,則加羌活、防風;有汗體痛,則加芍藥、桂枝;惡寒身熱,則加柴胡、黃芩;頭痛目眩,則……。
加川芎、蔓荊。口眼歪斜。加全蠍、天麻。頭眩烘熱。加甘菊、細茶。風痰壅盛。加南星、貝母。恍惚譫語。加菖蒲、遠志、茯神、棗仁。手足抽搐。亦加殭蠶、天麻。筋急。加木瓜。筋攣。加鉤藤。在臂。加桂枝。在足。加牛膝。如風邪漸退。痰飲漸消。但半身不遂者。審是血虛。
用二陳合四物湯。氣虛。用二陳合四君子湯。俱加秦艽、續斷、竹瀝、薑汁。其四肢不舉。屬濕痰者。三一承氣湯瀉之。屬虛弱者。十全大補湯補之。其大便不通。屬痰實者。三化湯利之。屬津涸者。四物麻仁湯潤之。久而真氣漸復。邪氣未除者。更用羌活愈風湯。史國公及長春浸酒等方。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治療中風後遺症的藥方調整和整體治療方針。它根據不同的症狀,在基礎方劑中加入不同的藥材,以達到針對性的治療效果。同時,也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根據不同的病理狀態,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例如,對於口眼歪斜的患者,加入川芎和蔓荊,可以起到疏風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風痰壅盛的患者,加入甘菊和細茶,可以清熱化痰。
對於半身不遂的患者,根據不同的病理狀態,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血虛者以四物湯補血,氣虛者以四君子湯益氣,濕痰者以三一承氣湯瀉之,虛弱者以十全大補湯補之。
此外,還強調了長期治療的重要性,在真氣漸復、邪氣未除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其他有效的方劑繼續治療。
總之,這段文字体现了中医治疗中风後遺症的整体性和针对性,展现了中医理论的精髓,即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
若中之輕者。自醒能言能食。惟身體不遂。或手足攣蜷嚲曳者。亦用前浸酒二方。常服自愈。以上諸法。以疏風化痰為君。以補養氣血為佐。以報使舒筋為使。乃治真中風邪之劑也。若脾腎二經虛而中者。當滋化源。脾虛食少痰多者。六君子湯。中氣倦怠而痰多者。補中益氣湯。
加茯苓、半夏。心脾氣虛而難言者。歸脾湯。腎陰不足而難言者。六味地黃湯。腎經喑痱者。地黃飲子。肝經血燥而拳蜷者。加味逍遙散。若病狀雖減。而未能復元者。審其肝脾腎三家。何經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以六味、七味、八味丸、歸脾丸、還少丹、虎潛丸服之。再以四君、六君、八珍、十全大補、補中益氣、歸脾等湯。
白話文:
對於輕度中風患者,他們可以自行清醒,說話和進食,只是行動不便,或者出現手腳抽搐、扭曲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兩種浸酒方法,長期服用後自然會痊癒。以上的治療方法,以疏散風邪、化痰為主要原則,補養氣血為輔助,舒筋為調節,這是針對真正的風邪中風的藥物。如果脾腎二經虛弱導致中風,應該滋養其本源。對脾虛、食量減少、痰多的患者,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對中氣疲倦、痰多的患者,則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茯苓、半夏。對於心脾氣虛、說話困難的患者,可以使用歸脾湯;對腎陰不足、說話困難的患者,則可以使用六味地黃湯;對腎經喑痱(一種中風後的症狀)的患者,可以使用地黃飲子。如果肝經血燥、手腳抽搐的患者,則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如果病情已經有所改善,但還未完全恢復,需要進一步確認是肝、脾、腎中的哪一經脈的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然後分別服用六味、七味、八味丸、歸脾丸、還少丹、虎潛丸等藥物。同時,可以使用四君子、六君子、八珍、十全大補、補中益氣、歸脾等湯進行調理。
日服無間。縱有虛風。潛消默奪矣。
中風選方
通神散,治中風痰涎壅塞。用此吐之。
白殭蠶七枚。焙研為末。生薑汁調服。立吐風痰。少時。再用七枚。依法再吐。仍用煨熟大黃。含津嚥下。若口不開者。用殭蠶煎汁。以竹管灌入鼻中。男左女右。
稀涎散,治中風痰壅。用此吐痰。(一方無江子)
江子仁(六粒),豬牙皂(三錢切片),明礬(一兩)
先將礬化開。入二味和勻。待礬枯為末。每用一字。吹鼻內。則涎流口開。若痰涎塞喉者。以五分。燈心湯調灌探吐。
白話文:
日服無間。縱有虛風。潛消默奪矣。
意思就是說:每天服用藥物,不要間斷。即使有虛風的病症,也能夠慢慢地消減,最終痊癒。
通神散,治中風痰涎壅塞。用此吐之。
通神散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痰涎壅塞。使用此方可以將痰吐出來。
白殭蠶七枚。焙研為末。生薑汁調服。立吐風痰。少時。再用七枚。依法再吐。仍用煨熟大黃。含津嚥下。若口不開者。用殭蠶煎汁。以竹管灌入鼻中。男左女右。
取白殭蠶七枚,烘烤後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和服用。立刻就能吐出風痰。過一會兒,再取七枚白殭蠶,按照同樣方法再吐一次。然後用煨熟的大黃,含在口中,慢慢咽下。如果病人嘴巴張不開,可以用白殭蠶煎汁,用竹管灌入鼻孔中,男病人灌左邊,女病人灌右邊。
稀涎散,治中風痰壅。用此吐痰。(一方無江子)
稀涎散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痰壅。使用此方可以將痰吐出來。
先將礬化開。入二味和勻。待礬枯為末。每用一字。吹鼻內。則涎流口開。若痰涎塞喉者。以五分。燈心湯調灌探吐。
取江子仁六粒,豬牙皂三錢切片,明礬一兩。先將明礬溶解,然後加入江子仁和豬牙皂,攪拌均勻。待明礬乾涸成粉末後,每次取一字分量,吹入病人鼻孔中,即可流出涎液,嘴巴張開。如果痰涎堵塞喉嚨,可以用五分量的燈心湯調和灌入喉嚨,並探吐出痰液。
破棺散,治中風咬牙。無門下藥。(五月五日午時合)
南星(半錢),龍腦(二分半)
為末。頻揩左右兩傍大牙。令牙熱自開。然後用藥。
一法。用烏梅肉揉南星、細辛末。以中指蘸擦牙。自開。又用香油加麝香一二分灌之。或薑汁亦可。
開關散(寶鑑),治中風痰盛。用此通關竅。
白殭蠶(炒去絲),枯白礬(各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生薑蜜水調灌下。
白話文:
以上兩方都是針對中風症狀的藥方。破棺散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咬牙症狀。方中南星、龍腦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散結的功效,通過擦拭牙齒使之發熱,促進血液循環,達到緩解咬牙的功效。開關散則用於治療中風痰盛,白殭蠶、白礬具有化痰止痙、清熱解毒的功效,通過服用藥物以通關竅,緩解中風痰盛的症狀。
注意
滌痰湯,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語。中臟症。
膽星(薑製),半夏(制各二錢五分),枳實(麩炒),茯苓(各二錢),橘紅(錢半),菖蒲,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甘草(五分)
加木香三分。生薑五片。水煎。
三化湯(潔古),治中臟。風痰瘀塞臟腑。大便不通。人壯實者。
厚朴(姜炒),枳實,大黃,羌活(各等分)
白話文:
滌痰湯用於治療中風痰迷心竅,症狀包括舌強不語和中臟症。藥方包含膽星(薑製)、半夏(制)、枳實(麩炒)、茯苓、橘紅、菖蒲、人參、竹茹、甘草,並加木香以及生薑,水煎服用。三化湯則用於治療中臟,因風痰瘀塞臟腑導致大便不通,適用於體質壯實者。藥方包括厚朴(姜炒)、枳實、大黃、羌活,各等分。
每服一兩。水一升。煎半。終日服之。利下為度。
滋潤湯,治中臟便燥。人虛血少。不任前下藥者。用此潤之。
當歸(二錢),杏仁(錢半),桃仁,橘紅,枳殼,厚朴(一錢),蘇子(錢),牛膝(錢半)
水煎。調白蜜三匙服。
三生飲(易簡),治中臟閉症。口噤喉塞。兩手握固。卒然昏倒。
南星(一兩),川烏(去皮),生附(各五錢),木香(二錢半)
每用半兩。姜十片煎服。如遺尿手撒。口開鼾睡。為不治。用前藥亦有得生者。夫三生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聖藥。有斬關奪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驅其邪。而補助正氣。否則適足以取敗耳。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兩藥材,加水一升,煎煮一半,整天服用,直到排便通畅為止。滋潤湯可以用來治療中焦燥熱導致的便秘,適合虛弱血少,不能服用峻下藥的人,用此湯滋潤肠胃。
滋潤湯的配方包括:當歸兩錢,杏仁一錢半,桃仁、橘紅、枳殼、厚朴各一錢,蘇子一錢,牛膝一錢半。
將藥材加水煎煮後,加入白蜜三匙服用。
三生飲可以治療中焦閉塞的症狀,例如口噤喉塞、兩手緊握、突然昏倒等。
三生飲的配方包括:南星一兩,川烏(去皮)和生附子各五錢,木香二錢半。
每次服用半兩,加入姜十片煎煮服用。如果出現遺尿、手撒、口開鼾睡等症狀,則屬於不治之症。即使使用三生飲,也可能無法救活。三生飲是行經絡、治寒痰的聖藥,具有斬關奪旗的功效。每次服用時,必須加入人參兩許,驅除邪氣,補充正氣,否則容易導致失敗。
防耆蒸汗法(叔徵),治卒中風邪。藥不能入口者。
防風,黃耆(等分)
煮湯令沸。盆盛病人榻下。關閉門戶。令藥氣熏蒸口鼻。蓋以無形之氣。透開有形之竅也。
小續命湯(千金),治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戰掉。言語蹇澀。肢體頑麻。精神昏亂。頭目眩重。痰涎壅盛。筋脈拘攣。及腳氣緩弱。
麻黃(去節),川芎,杏仁,甘草(炙),人參,黃芩,芍藥,防己(各一兩),桂枝(一兩),防風(兩半),附子(炮五錢)
加生薑煎。熱服取汗。如恍惚。加茯苓。如骨節疼痛。素有熱。去附子。倍加芍藥。煩燥大便閉。去附子。倍芍藥。加竹瀝。大便利。素有寒。去黃芩。加白朮、附子。骨節冷痛。加辣桂、附子。嘔逆腹脹。加人參、半夏。自汗。去麻黃。加芍藥。大便結熱。去附子。加枳殼、大黃。
白話文:
針對中風患者,如果藥物無法入口,可以使用防風和黃耆等分,煮沸後放在病床下,關閉門窗,讓藥氣熏蒸口鼻,藉此用無形的藥氣打開有形的竅穴,達到治療效果。
另外,針對中風導致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顫抖、言語不清、肢體麻木、精神恍惚、頭昏眼花、痰多、筋脈攣縮、腳氣虛弱等症狀,可以服用小續命湯,裡面含有麻黃、川芎、杏仁、甘草、人參、黃芩、芍藥、防己、桂枝、防風、附子等藥材,依照患者的具體症狀調整藥材的用量,例如,若患者神志恍惚則加茯苓;若骨節疼痛,且平時體質偏熱則去附子,並加倍芍藥;若煩躁、大便不通則去附子,加倍芍藥並加入竹瀝;若大便通暢,且平時體質偏寒則去黃芩,加入白朮和附子;若骨節疼痛且冰冷則加辣桂和附子;若嘔吐腹脹則加人參和半夏;若容易自汗則去麻黃,加芍藥;若大便乾燥、發熱則去附子,加入枳殼和大黃。
痰多。加南星炮切數片。風虛。加當歸。渴。加栝蔞根。身疼痛。加秦艽。喘急。加炒桑皮。
大秦艽湯(潔古),治中經。邪在血脈中。口喑肢廢。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
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朮,白芷,茯苓,生地,熟地(各一兩),細辛(五錢)
每服一兩。水煎。
烏藥順氣散,治男婦一切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痹。卒中癱瘓。言語蹇澀。先服此藥。以疏氣道。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些常見的病症和对应的中藥治療方法。
- 痰多的时候,可以用炮制后的南星来治疗。
- 风虚的时候,可以服用当归。
- 口渴的时候,可以服用栝蔞根。
- 身體疼痛的时候,可以服用秦艽。
- 喘急的时候,可以服用炒桑皮。
大秦艽汤是一种治疗風邪入侵血脉,导致口哑肢体无力,全身疼痛的方剂。方剂中含有秦艽、石膏、甘草、川芎等多种药物,可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痛。
乌药顺气散可以治疗风邪引起的各种病症,如四肢骨节疼痛、全身麻木、中风瘫痪等,主要功效是疏通气道,解除风邪。
注
- 以上翻译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应咨询专业的医生。
- 药物剂量和用法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请遵医嘱。
- 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和用量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不建议自行尝试。
烏藥,橘紅,麻黃(各二錢),川芎(一錢),枳殼(炒),白芷,桔梗,殭蠶(炒各一錢),乾薑(五分),甘草(三分)
加薑棗。如一身俱麻。加人參、白朮、當歸、門冬。手足癱瘓。筋骨疼痛。加防風、羌活、天麻、當歸、威靈仙、乳香、沒藥。腰痛。加杜仲、小茴香。手足拘攣。加木瓜、石斛。手足浮腫。加牛膝、五加皮、獨活。濕氣。加蒼朮、白朮、檳榔。左癱右瘓。加當歸、天麻。如二三年不能行。
白話文:
烏藥、橘紅、麻黃(各六克)、川芎(三克)、枳殼(炒)、白芷、桔梗、殭蠶(炒各三克)、乾薑(一克半)、甘草(九分)。
加薑棗。如果全身都感到麻木,加人參、白朮、當歸、門冬。若手腳癱瘓,筋骨疼痛,加防風、羌活、天麻、當歸、威靈仙、乳香、沒藥。若腰痛,加杜仲、小茴香。若手腳抽搐,加木瓜、石斛。若手腳浮腫,加牛膝、五加皮、獨活。若有濕氣,加蒼朮、白朮、檳榔。若為左邊癱瘓,右邊癱瘓,加當歸、天麻。若兩年或三年無法行走。
合和獨活寄生湯。如婦人血風。加防風、荊芥、薄荷。口眼喎斜。加防風、荊芥、姜炒黃連、羌活、竹瀝、薑汁。
活絡丹,治中經。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及風痹手足攣蜷。筋脈不舒。因風寒濕氣。流滯經絡。故周身疼痛。或腳心腰腿一點作痛。邪氣壅甚。諸輕劑不效者。用此。
南星(炮),川烏,草烏,地龍(各六兩),乳香,沒藥(另研各三兩)
白話文:
第一段
若要治療婦人血風症,可以服用獨活寄生湯。如患者口眼歪斜,可加防風、荊芥、薄荷。若患者口眼喎斜(口眼歪斜,程度更重),則可加防風、荊芥、姜炒黃連、羌活、竹瀝、薑汁。
第二段
活絡丹可治療中經、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風痹手足攣蜷、筋脈不舒等症狀。這些症狀多因風寒濕氣流滯經絡,導致周身疼痛,或腳心、腰腿一點作痛。若邪氣壅塞嚴重,一般輕藥無效,則可用活絡丹治療。
第三段
活絡丹的組成:南星(炮製)、川烏、草烏、地龍(各六兩),乳香、沒藥(另研磨,各三兩)。
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
愚按。二烏雖走經絡。然性太剛。不若用海風藤、靈仙等。為穩當也。(神效活絡丹出心法可同看)
增補省風湯(和劑),治口眼歪斜。痰涎壅塞。壯實人風邪盛者。
半夏,防風,全蠍,膽星,甘草,白附,川烏,木香
三一承氣湯(宣明),治膏粱之人。濕痰滯於脾經。四肢不舉。屬邪實症。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各五錢),甘草(一兩)
白話文:
- 末:指藥物研磨成細粉狀。
- 酒糊丸:用酒調和藥粉,搓成小丸狀。
- 梧子大:比喻藥丸大小,約如梧桐子一般。
- 每服二十丸:每次服用二十顆藥丸。
- 空心酒下:空腹時,用酒送服藥丸。
- 愚按:筆者的意見或評論。
- 走經絡:藥物能沿著經脈運行,治療相應的病徵。
- 性太剛:藥性強烈。
- 海風藤、靈仙等:具體的草藥名稱,用來緩和藥性。
- 神效活絡丹:一種藥方,用於活絡筋骨、舒緩疼痛。
- 心法可同看:可能是指與其他治療方法一起參考使用。
- 增補省風湯:治療口眼歪斜和痰涎壅塞的藥方,適用於壯實體型的人,風邪旺盛時使用。
- 半夏、防風、全蠍、膽星、甘草、白附、川烏、木香:藥物名稱,具體用途在不同方劑中可能有所不同。
- 三一承氣湯:用於治療膏粱(高脂肪、高蛋白質食物)引起的濕痰在脾經積聚,導致四肢無力的病症,適合邪實症狀。
-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各五錢)、甘草(一兩):藥物名稱及用量,具體用途需由專業醫生根據病情指導使用。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
姜三片。煎後納硝。煎二沸。服之。令微利。
愈風湯(潔古),治中風後真氣漸復。邪氣未盡。用此以養正化邪。
羌活,甘草,防風,黃耆,蔓荊,川芎,骨皮,人參,知母,薄荷,甘菊,細辛,枳殼,大黃,白芷,枸杞,防己,當歸,杜仲,秦艽,柴胡,半夏,厚朴,前胡(各二兩),茯苓,黃芩(各三兩),生地,蒼朮,石膏,芍藥(各四兩),肉桂(一兩)
每服一兩。姜水煎。按此方從小續命湯變化而來。用藥繁雜。學者不可執守。若病久正虛邪未去者。當隨人見症。以前藥加減。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漸次見功。誠不可出其範圍者也。是在用之得宜。姑錄之以存其法。
白話文:
將三片生薑煎煮後加入硝石,煮沸兩次,服用後可使人略微通便。
愈風湯,是潔古方,用於治療中風後真氣逐漸恢復,但邪氣尚未消散的病人。此方以養護正氣,化解邪氣為目的。
藥方包括羌活、甘草、防風、黃耆、蔓荊、川芎、骨皮、人參、知母、薄荷、甘菊、細辛、枳殼、大黃、白芷、枸杞、防己、當歸、杜仲、秦艽、柴胡、半夏、厚朴、前胡(各二兩)、茯苓、黃芩(各三兩)、生地、蒼朮、石膏、芍藥(各四兩)、肉桂(一兩)。
每次服用一兩,以生薑水煎煮。此方從小續命湯演變而來,用藥繁雜,學習者不可拘泥於此。若病程較長,正氣虛弱,邪氣未消,則應根據患者的症狀加減藥物,例如微汗或通便,逐漸見效。不可完全照方服用,關鍵在於用藥得當。此方僅供參考,以保存其治療方法。
正舌散(聖惠),治中風舌本強硬。語言不正。
蠍梢(去毒二錢半),茯苓,薄荷(各一兩)
為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服。或擦牙頰間亦好。
轉舌膏,治中風瘛瘲。舌塞不語。
即涼膈散加石菖蒲、遠志。為末。蜜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開。食後或臨臥服。
史國公浸酒方,治四肢癱瘓。半身不遂。及風寒濕痹。麻木疼痛。
白話文:
正舌散(聖惠),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舌頭僵硬,語言不清。
- 蜍梢(去除毒性,用量2錢半),茯苓,薄荷(各自使用一兩)。
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溫熱的酒調和服用。也可以擦在口腔兩側,效果同樣不錯。
轉舌膏,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抽搐。舌頭堵塞,無法說話。
- 使用涼膈散加上石菖蒲、遠志研磨成粉末。然後用蜂蜜做成如彈子大小的丸狀。外麵包裹硃砂。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溶解開。可以在餐後或睡前服用。
史國公浸酒方,用於治療四肢癱瘓、半身不遂、以及因風寒濕氣引起的關節疼痛與麻木。
當歸,虎骨(酒浸酥炙),羌活,鱉甲(炙),萆薢,防風,秦艽,牛膝(各二兩),枸杞(五兩),松節,蠶砂(各二兩),茄根(八兩蒸)
絹袋盛藥。入酒內。蒸好窨服。
長春浸酒方
白朮(炒一兩),白茯苓,人參,當歸,虎脛骨,川椒,肉蓯蓉,枸杞,砂仁(各五錢),乾薑(二錢),陳皮,川芎,獨活,麻黃(各一兩),五加皮(五錢),牛膝(三錢),厚朴,白芷,香附(各一兩),烏藥(五錢),枳殼(二錢),何首烏,川烏,草烏(各五錢),生地,白芍,熟地,羌活,官桂,半夏,天門冬,麥門冬,蒼朮,破故紙,五味,茴香,防風,沉香,細辛,甘草(各一兩),酥油,紅棗,蜂蜜,核桃仁(各八兩)
白話文:
將當歸、虎骨(酒浸酥炙)、羌活、鱉甲(炙)、萆薢、防風、秦艽、牛膝(各二兩)、枸杞(五兩)、松節、蠶砂(各二兩)、茄根(八兩蒸)放入絹袋,浸入酒中蒸好,再用酒泡服。
白朮(炒一兩)、白茯苓、人參、當歸、虎脛骨、川椒、肉蓯蓉、枸杞、砂仁(各五錢)、乾薑(二錢)、陳皮、川芎、獨活、麻黃(各一兩)、五加皮(五錢)、牛膝(三錢)、厚朴、白芷、香附(各一兩)、烏藥(五錢)、枳殼(二錢)、何首烏、川烏、草烏(各五錢)、生地、白芍、熟地、羌活、官桂、半夏、天門冬、麥門冬、蒼朮、破故紙、五味、茴香、防風、沉香、細辛、甘草(各一兩)、酥油、紅棗、蜂蜜、核桃仁(各八兩)一起浸酒服用。
上絹袋盛之。用燒酒一大缸。浸三日。放鍋中重湯煮三個時取出。掘坑埋一二日。出火毒。每日清晨服
一二鍾。飲酒將盡。渣曬乾為末。燒酒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
秦艽升麻湯(寶鑑),治風寒客冒。口眼歪斜。惡見風寒。四肢拘急。脈浮而緊。
升麻,乾葛,甘草(炙),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芍藥(半兩)
水煎。加蔥白三莖。
歸脾湯(濟生),治心脾兩虛。不能調氣攝血。健忘盜汗。不寐驚悸。食少體倦。心脾作痛。
白話文:
將絹袋裝滿藥材,用一大缸燒酒浸泡三天。取出後放鍋裡加水煮三個時辰,再挖坑埋入土中兩天,去除火毒。每天清晨服用一至兩杯,酒快喝完時,將藥渣曬乾研磨成粉,用燒酒調成糊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粒,空腹時用酒送服。此方名為「秦艽升麻湯」,出自《本草綱目》,主治風寒入侵導致的口眼歪斜、怕冷、四肢拘緊等症狀,脈象浮緊。藥材包括升麻、乾葛、甘草、人參、秦艽、白芷、防風、桂枝、芍藥,加水煎煮,再加入蔥白三莖。另一方名為「歸脾湯」,出自《濟生》,主治心脾兩虛導致的氣血不足、健忘、盜汗、失眠、驚悸、食慾不振、體倦、心脾疼痛等症狀。
人參,白朮,茯神,棗仁(炒各二錢半),遠志(一錢),當歸(一錢),木香,甘草(炙各五分),黃耆,桂圓(各二錢半),生薑(五片)
水煎。薛立齋加丹皮、山梔各一錢。名加味歸脾湯。
加味逍遙散(立齋),治肝脾兩虛。血少火旺。
當歸,白芍(酒炒),茯苓,白朮(炒各一錢),柴胡(五分),丹皮,甘草(炙),山梔(炒各八分)
水煎服。
人參養榮湯(和劑),治脾肺氣虛。發熱惡寒。面黃肌瘦。倦怠少食。作泄瀉者。
白話文:
-
人參,白朮,茯神,棗仁(炒各二錢半),遠志(一錢),當歸(一錢),木香,甘草(炙各五分),黃耆,桂圓(各二錢半),生薑(五片):此方由多種藥材組成,包括人參、白朮、茯神、炒棗仁、遠志、當歸、木香、炙甘草、黃耆、桂圓和生薑。這些藥材經過煎煮後飲用。薛立齋先生在原有方子上加上丹皮和山梔,改名為「加味歸脾湯」。
-
加味逍遙散(立齋),治肝脾兩虛,血少火旺:這是一種方子,主要用於治療肝脾功能不全,以及血液不足且火氣旺盛的情況。
-
當歸,白芍(酒炒),茯苓,白朮(炒各一錢),柴胡(五分),丹皮,甘草(炙),山梔(炒各八分):此方包含當歸、白芍(經酒炒)、茯苓、炒白朮、柴胡、丹皮、炙甘草和炒山梔等藥材。這些藥材通過煎煮後飲用。
-
人參養榮湯(和劑),治脾肺氣虛,發熱惡寒,面黃肌瘦,倦怠少食,作洩瀉者:此方主要用於治療脾肺氣虛所導致的症狀,如發熱畏寒、面色黃白、體力疲憊、食慾不振和腹瀉等。
人參(一兩),白芍(錢半),陳皮,黃耆(蜜炙),桂心,當歸,白朮,炙草(各一錢),熟地,茯苓,五味(各七分半),遠志(五分),薑、棗煎。
六味地黃丸(仲景),治腎水不足。發熱傷渴。咳嗽痰喘。溺淋癃閉。燥結頭眩。耳聾齒痛舌痛。腰膝痿軟。足跟作痛。自汗盜汗。失血煩躁。
熟地(八兩),萸肉,山藥(各四兩),丹皮,澤瀉,茯苓(各三兩)
蜜丸。加門冬、五味。名涼八味丸。能保肺滋腎。
七味地黃丸,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爛。喉咽作痛。或形體憔悴。寢汗發熱。
白話文:
人參一兩,白芍半錢,陳皮、黃耆(蜜炙)、桂心、當歸、白朮、炙草各一錢,熟地、茯苓、五味各七分半,遠志五分,加薑、棗煎服。此方為六味地黃丸,出自張仲景,用於治療腎水不足,表現為發熱口渴、咳嗽痰喘、小便淋瀝澀痛、便秘頭暈、耳聾齒痛舌痛、腰膝酸軟无力、足跟疼痛、自汗盜汗、失血煩躁等症狀。
熟地八兩,萸肉、山藥各四兩,丹皮、澤瀉、茯苓各三兩,製成蜜丸,再加入門冬、五味,稱為涼八味丸,具有滋陰補腎、清熱降火、保肺之功效。
七味地黃丸則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丹皮、澤瀉,用於治療腎水不足,虛火上炎,表現為發熱口渴、口舌生瘡、牙齦潰爛、喉嚨疼痛、形體消瘦、夜間出汗發熱等症狀。
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
八味丸(仲景),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衰。飲食少思。大便不通。臍腹疼痛。夜多漩溺。或陰極格陽。內真寒而外假熱。
即七味地黃丸加附子一兩。
還少丹(楊氏),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真氣衰損。肌體瘦弱。
懷熟地,甘枸杞(各二兩),蓯蓉(酒淨),遠志,茴香,巴戟(酒浸去心),山藥(各一兩五錢),菖蒲,山萸,牛膝(酒浸),杜仲(薑汁酒炒),楮實,瘛瘲,茯苓(各一兩)
白話文:
就是六味地黃丸再加上肉桂。
八味丸是仲景的方子,用於治療命門火衰,導致脾胃虛衰,飲食少思,大便不通,臍腹疼痛,夜裡頻繁小便,或者陰寒極盛,內裡真寒而外邊假熱。
也就是七味地黃丸再加上附子一兩。
還少丹是楊氏的方子,用於治療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真氣衰損,身體瘦弱。
配方是熟地、枸杞各二兩,蓯蓉(用酒洗淨),遠志、茴香、巴戟(用酒浸泡去心),山藥一兩五錢,菖蒲、山萸、牛膝(用酒浸泡),杜仲(用薑汁酒炒),楮實、瘛瘲、茯苓各一兩。
為末。棗肉和蜜為丸。溫酒或鹽湯下。
虎潛丸(丹溪),治腎陰不足。筋骨痿軟。不能步履。
黃柏(四兩),知母,熟地(各二兩),虎骨(酥炙),鎖陽,當歸(各一兩),陳皮(七錢半),白芍(一兩半),牛膝(三兩半),龜板(四兩)
為末。煮羯羊肉丸。鹽湯下。冬月加乾薑半兩。
天王補心丹,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棗肉和蜂蜜製成丸藥,用溫酒或鹽湯送服。
虎潛丸,是丹溪先生的方劑,用來治療腎陰不足導致的筋骨痿軟、不能行走。
配方包括黃柏四兩、知母二兩、熟地二兩、虎骨(酥炙)一兩、鎖陽一兩、當歸一兩、陳皮七錢半、白芍一兩半、牛膝三兩半、龜板四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煮成羊肉丸服用,用鹽湯送服。冬天可以加乾薑半兩。
天王補心丹,用來治療心血不足導致的神志不寧、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
人參,茯苓,玄參,丹麥,遠志,桔梗(各五錢),五味,當歸,麥門冬,天門冬,棗仁,柏子仁(各一兩),生地(四兩)
為末。煉蜜丸。硃砂為衣。一方。加黃連二兩酒洗。
四物湯,治血虛。風中血脈。及偏枯在左者。
熟地,當歸,白芍,川芎
挾瘀血。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煎服。
參附湯,治中臟脫症。手撒氣喘。遺尿不禁。(方見泄瀉)
二陳湯,治中風痰盛。順氣化痰。此方生之。隨症加減。(方見痰症)
四君子湯,治氣虛卒中自汗。及偏枯在右者。
白話文:
人参、茯苓、玄参、丹参、远志、桔梗各五钱,五味子、当归、麦门冬、天门冬、枣仁、柏子仁各一两,生地四两,研磨成粉末,用炼蜜做成丸剂,以朱砂包裹。一方需加黄连二两,用酒洗净。
四物汤用于治疗血虚,风邪入侵血脉,以及偏瘫在左侧。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若有瘀血,可加桃仁、红花、竹沥、生姜汁煎服。
参附汤用于治疗中脏脱症,手脚无力、气喘、遗尿。
二陈汤用于治疗中风痰盛,顺气化痰。此方为生品,可根据症状加减。
四君子汤用于治疗气虚、中风、自汗,以及偏瘫在右侧。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六君子湯,即四君子湯加半夏、陳皮。
虛甚者。加黃耆、鉤藤。痰多。加竹瀝、薑汁。
八珍湯,治氣血兩虛。惡寒發熱。煩燥作渴。大便不實。飲食少進。小腹脹病。眩暈昏憒。及氣血虛。即四君四物合方。薛院使於四君四物中。加竹瀝、薑汁、鉤藤。流行經絡。取效頗捷。
十全大補湯,治虛羸之人。血氣不充。四肢不舉。屬正虛者。
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
補中益氣湯(東垣),調理脾胃。升舉下陷。病後扶元勝邪。功難盡述。
白話文:
藥材
- 人參
- 白朮
- 茯苓
- 甘草
方劑
- 六君子湯: 由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加上半夏和陳皮組成。
- 虛甚者: 若患者虛弱嚴重,則可在六君子湯中加黃耆和鉤藤。
- 痰多: 若患者痰多,則可在六君子湯中加竹瀝和薑汁。
- 八珍湯: 針對氣血兩虛的患者,可用八珍湯治療。八珍湯的症狀包括:惡寒發熱、煩燥口渴、大便不實、飲食減少、小腹脹痛、頭昏眼花、氣血虛弱。八珍湯由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和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合方而成。薛院使在八珍湯的基础上,加入竹瀝、薑汁、鉤藤,讓藥效更加快速有效地行經全身。
- 十全大補湯: 針對虛弱瘦弱、氣血不足、四肢無力,屬於正氣虛弱的患者,可用十全大補湯治療。十全大補湯由八珍湯加上黃耆和肉桂組成。
- 補中益氣湯(東垣): 專門用於調理脾胃,提升脾胃功能,有助於治療病後元氣虛弱,抵禦外邪入侵。此方功效眾多,難以一一列舉。
黃耆,人參,甘草,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朮
加生薑、大棗。水煎。
白話文:
這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的組成成分:黃耆、人參、甘草、當歸、橘皮、升麻、柴胡和白朮,再加上生薑和大棗,用水煮沸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