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自序
自序
1. 自序
夫書以載道,非博無由考其詳。學以窮理,非約不能操其要。神明於博約之間,而精一之道坦然昭著矣。岐俞之學,自皇古而遞至興朝,從廟堂而數夫草澤。千載群書,真足充棟。不患乎書不博,而患用書者騖博也;不患乎說不約,而患立說者拘約也。何則?索隱之材,駕前哲而攻已成之論;庸常之質,守一家而泥偶效之方。所以異學爭鳴,同人互駁,求其貫通素難出入緩和者,幾罕覯矣。予也謬叨家學,上參三墳之典,下考往哲之書,審其異同,窮其辨論,始知古人立說,適所以相濟而非相悖也。如仲景治冬寒,而河間發明溫暑;潔古理脾胃,而東垣發明內傷;子和攻痰飲,而丹溪發明陰虛。此六家者,古今稱為醫學之宗。迨夫冬寒之論,至王安道而中寒傷寒始明;溫暑之論,至巢元方而熱病中暑方晰;內傷之論,得羅謙甫而勞傷食傷乃別;痰飲之中,分濕痰燥痰,其說明於隱君;陰虛之中,分真陰真陽,其論創自叔和。乃知古人立說,各有一長,取其所長,合為全璧,先聖後聖,其揆一也。然廣徵萬卷,恐多岐亡羊;專執一說,是守株待兔。不若內遵經旨,外律諸家者為當耳。於是不揣孤陋,取古人書而彙集之,刪其繁而存其要,補其缺而正其偏。每症列成一章,每章分為數節。其間首述靈素,示尊經也;下注書目,傳道統也;冠以大意,提綱領也;贅以管見,補遺略也。稿凡三易,輯成數卷,顏其端曰證治匯補。蓋欲以匯合古人之精意,而補古人之未備也。大概此集編次法,即為臨症審治法。先以病因,詳標本也;次以外候,察病狀也;次條目,審經絡也;次辨症,決疑似也;次脈象,憑摺衷也;次治法,調虛實也;次劫法,垂奇方也;次用藥,𥒭入門也;續以附症,博學問也;終以方劑,與繩墨也。每症之中,首尾編次,皆列為十事。如是而大綱畢備,條理井然,合其章句,前後相貫,分其節目,次第成章。庶幾流覽誦讀,無太繁太簡之弊,俾賢智者,俯而就之,即不及者,亦跂而致之。是或繼往開來之一助耳。但病機變化,誠難盡於紙上陳言;證治玄融,豈易罄夫心中妙理。予才末學,茲集少文,是知規矩不足盡匠氏之巧,夠率無以喻射者之智。彼臨機應變,必俟神聖通心,舉錯合宜,方為化工在手。斯實望於世之君子。
時康熙丁卯孟冬上浣申江李用粹修之氏題於杏花春雨書屋
白話文:
[自序]
書籍是用來承載道理的,若沒有廣泛的閱讀,便無法詳細地考察其中的內容;學習則是為了探究事物的原理,若不掌握要點,便無法抓住關鍵。在廣泛與掌握要點之間,神明的道理便顯得清晰明白。中醫學自遠古時代流傳至今,無論是在朝廷還是在民間,歷代的醫書足以堆滿整個房間。我們並不是擔心書籍不夠多,而是擔心人們只追求博覽而忽略了深入理解;我們並不是擔心理論不夠簡明扼要,而是擔心那些立論的人過於拘泥於簡約。
為什麼呢?那些尋找深奧知識的人,往往會超越前人,挑戰既有的理論。而那些普通的人,則會固守某一家的學說,盲目地跟隨。因此,不同的學說相互爭鳴,同一個學派的人也會互相批評。想要找到一個能貫通各種理論,且能在不同理論之間遊刃有餘的人,實在是難得一見。我有幸繼承了家族的醫學,上溯到三墳的典籍,下探到前賢的著作,審視其中的異同,窮究其中的辯論,才明白古人建立的理論,其實是相互補充,而非相互矛盾。
比如張仲景對冬季寒症的治療,劉完素則發展了溫暑的理論;李杲研究脾胃,而李杲的弟子則發展了內傷的理論。張從正研究痰飲,而朱震亨則進一步探討了陰虛的問題。這六位醫學家,被公認為醫學的宗師。直到王安道的出現,才使中寒與傷寒的理論變得清晰;巢元方則使熱病和中暑的理論得以明確;羅天益則使勞傷和食傷的區別變得明確;痰飲的理論中,濕痰和燥痰的區別由隱君明確;而陰虛的理論中,真陰和真陽的區別則由孫思邈首次提出。由此可知,古人建立的理論,各有其獨到之處,我們應該取其所長,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然而,廣泛搜尋萬卷書籍,可能會讓人迷失方向,專門遵循某一家的理論,又像是在等待兔子自投羅網。不如內心遵循經典的原則,外表遵循各家的理論,這樣纔是最恰當的。因此,我大膽地將古人的著作收集在一起,刪去繁瑣的部分,保留其精華;補充缺失的部分,糾正其偏差。每種疾病都寫成一個章節,每個章節再分成幾個部分。其中,首先引用《黃帝內經》的觀點,以表示對經典的尊重;然後列出了參考的書目,以傳承道統;在章節開始部分,總結主要觀點,以引出主題;在章節結束部分,加入自己的看法,以補充遺漏的部分。
經過三次修改,終於編輯成數卷,並將其命名為「證治匯補」,意在匯聚古人精闢的見解,補充古人未能涵蓋的部分。這個集子的編排方法,就是臨牀診治的方法。首先,詳細地描述病因,以瞭解疾病的根源;其次,描述外部的症狀,以觀察疾病的表現;再次,列舉相關的經絡,以判斷疾病的影響範圍;再次,辨別病症,以確定疾病的性質;再次,分析脈象,以作為判斷的依據;再次,提出治療方法,以調整虛實;再次,提出特殊的療法,以提供奇特的治療方案;再次,討論用藥,以進入治療的核心;最後,附上相關的疾病,以擴展知識面;最後,列出具體的方劑,以作為操作的指南。
在每個疾病中,從頭到尾的編排,都列為十件事。這樣,大綱便完全具備,條理分明。將各章節連接起來,前後相貫;將各部分分開,則各自成章。這樣,閱讀者可以流暢地閱讀,不會感到太繁瑣或太簡單。這樣,智慧和有學識的人可以輕鬆地理解和接受,即使是學識較淺的人,也能夠逐步理解和接受。這或許有助於傳承和推廣醫學知識。
然而,疾病的機制變化莫測,僅靠書面上的文字是很難完全表達的。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更難以窮盡心中的妙理。我的纔能有限,這個集子的文字也很少。我明白,規矩並不能完全展現工匠的技巧,比例也不能完全表現射手的智慧。在面對實際情況時,必須依靠高超的技能和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治療的藝術。我期待著世上的君子能夠做到這一點。
時為康熙丁卯年孟冬月初,申江的李用粹在杏花春雨書屋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