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惡寒
大意
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仲景)夜寒者。陰氣旺於陰分。晝寒者。陰氣上溢陽中。重陰者。晝夜俱寒。(東垣)
內因
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寒。(內經)此第言陰陽正虛之病。他如風寒暑濕痰火鬱瘀癰瘡。一切邪氣怫鬱於表。表中之陽氣不能發越。皆令惡寒。(匯補)
外候
惡寒者。雖居密室幃幕之中。猛火近熱之處。仍覺憎寒拘急。甚則毫毛畢直。鼓頷戰慄。非若惡風之候。見風則凜凜畏懼。無風則坦然自適也。(匯補)
陽虛惡寒
陽虛惡寒。以陽氣能溫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闔闢。(內經)內傷房欲。火衰惡寒。即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其症必兼蜷臥足冷。濈濈自汗。兩尺沉細。(匯補)
白話文:
【大意】
發熱伴惡寒的情況,是陽氣在作祟;沒有發熱但仍然感到惡寒,是陰氣在影響。
仲景認為,夜晚感到寒意,表示陰氣在陰部旺盛;白天也感到寒意,則是陰氣上行到陽部。
東垣則指出,白天和晚上都感到寒冷,表示陰氣非常強盛。
【內因】
陽氣不足會使人體外層感受到寒冷;陰氣過盛則會使人體內部感受到寒冷。
內經提到,這只針對純粹由陰陽失調所引起的疾病。除了風、寒、暑、濕、痰、火、鬱、瘀、癰、瘡等各種外來邪氣在體表聚集,使體表的陽氣無法正常發散,這些情況也會讓人產生惡寒。
【外候】
感到惡寒的人,即使身處密閉的房間或近旁有強烈的熱源,還是會感覺到畏寒且肌肉緊繃,甚至毛髮豎立,顫抖不已。這與遇到風時感到害怕、風吹過後就感到舒適的情況不同。
【陽虛惡寒】
陽氣不足導致的惡寒,因為陽氣可以溫暖身體組織,充實皮膚,使毛孔正常開合。如果因為內傷(如房事過度、消耗精血)導致火氣不足,產生惡寒,就是指火氣本來應該產生熱力,卻未能表現出來,也就是缺乏火力。這種情況下,病人通常會表現為蜷縮著身體,腳部冰涼,自行出汗,兩側脈搏沈細。
勞倦惡寒
勞倦惡寒。脈必緩弱。或氣口虛大無力。兼見倦怠。手心獨熱。此勞倦過度。脾胃不足。衛陽下陷。宜補中益氣湯。甚加桂、附以行參、耆之力。(東垣)
肺火惡寒
肺受火克。毛竅常疏。不能固腠理而灑淅惡寒者。必兼咳嗽咽乾。治宜清金潤肺。(匯補)
痰飲惡寒
痰飲惡寒。由痰滯上焦。榮衛阻滯。抑遏清道。不能固密腠理而惡寒。肥人多有此症。脈滑或沉。周身沉重。胸滿食減。肌肉如故。(匯補)
傷酒惡寒
傷酒惡寒。因飲酒太過。熱鬱在內。不得宣越而惡寒者。症兼口渴昏眩。(六要)
白話文:
勞倦惡寒 勞累和疲憊伴隨畏寒。脈搏必定緩慢而弱,或者在氣口處的脈象虛大且沒有力量。同時伴有疲倦感,隻手心獨自發熱。這是因為勞累過度,脾胃功能不足,衛氣下降。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嚴重的情況可以加入肉桂和附子來增加參和黃耆的效果。(東垣)
肺火惡寒 肺受到火的剋制,皮膚毛孔常開而不閉合,不能牢固封閉腠理而導致畏寒。必定伴有咳嗽和咽喉乾燥。治療應該清肺潤肺。(匯補)
痰飲惡寒 痰液引起的畏寒。是因為痰液阻塞在上焦,使得榮衛流通受阻,抑制了清道的運作,無法牢固封閉腠理而引起畏寒。肥胖的人經常出現這種情況。脈搏可能滑動或沈澱,全身感到沈重,胸部脹滿,食慾減退,但身體肌肉保持不變。(匯補)
傷酒惡寒 傷害於酒引起的畏寒。由於飲酒過量,熱毒滯留在體內,不能發散而出而導致畏寒。症狀還包括口渴和頭暈。(六要)
傷食惡寒
傷食惡寒。由飲食過度。宿食內停。或食冷物所致。脈必沉滑。噁心頭痛。飽悶咽酸。宜從消導。食化而寒自已。(六要)
瘡毒惡寒
有背惡寒。脈弦數。寒熱兼作。乃瘡毒之候。審其有無痛處。隨部分經用藥。大抵惡寒之候。除氣虛陽虛外。均宜發越。以辛散之。(六要)
鬱火惡寒
有素病虛熱。忽覺惡寒。須臾戰慄。如喪神守。此火鬱清道。抑遏陽氣於脾土。不得外越。故手足厥冷。乃火極似水。熱極反兼水化。自覺其寒。非真寒也。外症口苦溺赤脈數。宜升陽散火湯。(河間)
白話文:
傷食惡寒 傷食惡寒,是因為飲食過量,導致消化不良,食物在胃裡積聚,或是吃了寒涼的食物所引發的現象。脈搏會呈現沈而滑的特徵,伴有噁心、頭痛、飽脹、咽喉痠痛的症狀。應當採取消食導滯的方法,等食物被消化後,惡寒的情況就會得到緩解。
瘡毒惡寒 出現背部惡寒,脈搏強硬且頻率快,寒熱交替出現,這是瘡毒的症狀。需要仔細確認是否有疼痛的位置,根據所涉及的經絡使用藥物進行治療。對於惡寒的症狀,除了氣虛和陽虛的情況,通常都需要通過發汗、散寒的方式來進行處理。
鬱火惡寒 如果本來就有虛熱的病史,突然感到惡寒,接著出現顫抖,如同失去意識一般,這是因為火氣在體內積聚,抑制了陽氣在脾臟的運行,使得陽氣無法正常發散,因此手腳會感到冰冷。這種情況看似寒症,其實是火氣太盛,熱到極點時反而產生寒感。患者會自我感覺寒冷,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寒症。外在表現為口苦、尿色深黃、脈搏快速,應當使用能夠提升陽氣、疏散火氣的藥方進行治療。
內外惡寒辨
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稍就溫暖即止。(東垣)
脈法
表虛者浮濡。火鬱者沉數。陽衰者細遲。痰飲者滑數。大抵脈來無力而惡寒者虛症。脈來有力而惡寒者。非外感。即內郁也。以見症參之。(匯補)
治法
陽虛者。益火之原。表虛者。固衛之失。脾虛者。補其中。火鬱者。治其內。痰宜吐下。食宜消導。酒宜分越。(匯補)
用藥
衛不和而惡寒者。調中益氣湯。脾胃弱。補中益氣湯。陽虛。四君子加黃耆、炮薑、肉桂、附子。表虛。黃耆建中湯。濁痰滯膈。先用薑茶探吐。後用通聖散加減。肺火。甘桔湯加酒芩、門冬、山梔。惡寒久不已。服諸藥不效者。亦宜解鬱。大抵惡寒之症。種種不同。然世人以背惡寒屬太陽經。此經氣鬱而不行。或濁痰阻滯經絡。藥中必加羌活以散太陽之邪。
白話文:
內外惡寒辨
外感惡寒:雖然靠近火堆,寒意卻無法消除。 內傷惡寒:稍微靠近溫暖的地方,寒意就會消失。(東垣)
脈法
表虛者:脈浮而濡。 火鬱者:脈沉而數。 陽衰者:脈細而遲。 痰飲者:脈滑而數。 總之,脈象無力而惡寒,屬於虛症。脈象有力而惡寒,不是外感,而是內郁。需參考患者的實際症狀。(匯補)
治法
陽虛者:要益火之源。 表虛者:要固衛之失。 脾虛者:要補其中。 火鬱者:要治其內。 痰症:宜吐下。 食積:宜消導。 酒傷:宜分越。(匯補)
用藥
衛氣不和而惡寒者:服用調中益氣湯。 脾胃虛弱者:服用補中益氣湯。 陽虛者:服用四君子湯加黃耆、炮薑、肉桂、附子。 表虛者:服用黃耆建中湯。 濁痰滯膈者:先用薑茶探吐,後用通聖散加減。 肺火者:服用甘桔湯加酒芩、門冬、山梔。 惡寒久治不癒者:服用各種藥物無效,也應考慮解鬱。 總之,惡寒的症狀種類繁多,不可一概而論。世人常認為背部惡寒屬於太陽經,是因為太陽經氣鬱而不行,或濁痰阻滯經絡。藥方中應加入羌活,以散太陽之邪。
【附產後惡寒】
產後。氣血兩虛惡寒者。腹中不和。脈虛大無力。八珍湯。若小腹脹痛。是惡露。心下飽悶。是食滯。乳中脹痛。是蒸乳。四者皆令惡寒。宜詳辨之。(匯補)
【附呻欠】
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振振寒。善伸數欠。欠者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俗名呵欠。(匯補)
惡寒選方
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二方俱見中風),調中益氣湯,黃耆建中湯(二方俱見勞倦),升陽散火湯(即火鬱湯),防風通聖散(二方俱見火症),升麻葛根湯(方見傷暑)
白話文:
生產完後,如果氣血兩虛、感到寒冷,肚子不舒服,脈象虛弱無力,可以服用八珍湯。如果小腹脹痛,可能是惡露不淨;如果胸口感覺飽悶,可能是飲食積滯;如果乳房脹痛,可能是乳汁淤積。這四種情況都可能導致產婦感到寒冷,需要詳細辨證治療。
打呵欠是足陽明經脈的病症,表現為身體發冷、容易打呵欠,而且打呵欠的時候,陽氣往上走,陰氣往下走,陰陽相互牽引,民間俗稱打呵欠。
如果產婦感到寒冷,可以選擇以下方劑: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調中益氣湯、黃耆建中湯、升陽散火湯、防風通聖散、升麻葛根湯。
甘桔湯,治肺受火克。灑淅惡寒。
甘草,桔梗
加酒芩、山梔、麥冬、五味、棗仁。水煎。
黃耆葛根湯,治酒郁。內熱惡寒。
黃耆(一兩),葛根(五錢)
煎服。大汗而愈。
如痰濕惡寒。宜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為末。蜜水調服探吐。吐後。以蒼朮、川芎、南星、黃芩糊丸。白湯下。冬月去芩加薑汁為丸。
白話文:
甘桔湯:
功效: 治療肺部受火邪所致的咳嗽、發熱、惡寒等症狀。
配方:
- 甘草
- 桔梗
輔料:
- 酒芩
- 山梔
- 麥冬
- 五味子
- 棗仁
用法: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黃耆葛根湯:
功效: 治療因飲酒過度而引起的內熱、惡寒等症狀。
配方:
- 黃耆(一兩)
- 葛根(五錢)
用法: 將以上藥材煎服。服用後會大量出汗,病症即可痊癒。
其他治療方案:
若伴隨痰濕惡寒症狀:
- 配方: 苦參、赤小豆各一錢。
- 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蜜水調和後服用,引發嘔吐。
- 吐後: 以蒼朮、川芎、南星、黃芩製成糊丸,用白湯送服。冬季則去黃芩,加入薑汁製成丸藥。
2. 汗病
大意
汗乃心液。在內為血。在外為汗。腎復主液。在內為液。在外亦為汗。故自汗必由心腎虛而得之。(醫聖)
內因
自汗者。衛氣不固。榮血滲泄。(醫鑑)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素問)
外候
陽虛自汗必惡寒。火熱自汗必躁熱。傷濕自汗。困倦身重。天陰轉甚。聲如甕出。傷風自汗。頭疼身熱。咳嗽煩悶。鼻塞流涕。傷暑自汗。身熱口渴。煩躁面垢。痰症自汗。頭眩嘔逆。胸滿吐痰。心虛自汗。怔忡恍惚。肝熱自汗。口苦多眠。腎虛自汗。潮熱咳嗽。脾虛自汗。倦怠少食。(匯補)
白話文:
【大意】
汗是心臟的津液。在體內,它成為血液;在體外,則形成汗水。腎臟也控制著體液,在體內是液體,在體外則形成汗水。所以,自己流汗通常是因為心臟和腎臟功能不足。
【內因】
自己流汗的情況下,是因為衛氣不夠穩定,使得營養血液滲漏而出。如果飲食過飽,汗水可能源自胃部。受到驚嚇或失去精氣,汗水可能源自心臟。負重遠行或疾走恐懼,汗水可能源自腎臟。快速奔跑或勞累身體,汗水可能源自肝臟。搖晃身體或勞累過度,汗水可能源自脾臟。
【外候】
體內陽氣不足,自己流汗會伴隨畏寒。體內熱氣過盛,自己流汗會伴隨焦躁和熱感。受濕邪侵襲,自己流汗會伴隨著疲倦、身體沈重,尤其在陰雨天氣時加重,聲音低沈。受風邪侵襲,自己流汗會伴隨頭痛、身體發熱、咳嗽、煩躁不安、鼻塞、流鼻涕。受暑邪侵襲,自己流汗會伴隨身體發熱、口渴、煩躁、臉部油膩。因痰濕引起的自己流汗,會伴有頭暈、噁心、嘔吐、胸部脹滿、咳痰。心神虛弱,自己流汗會伴隨心神不定、心悸。肝火旺盛,自己流汗會伴隨口苦、嗜睡。腎虛,自己流汗會伴隨體溫升高、咳嗽。脾虛,自己流汗會伴隨疲倦、食慾減退。
汗分冷熱
自汗有冷有熱。陰虛陽湊者。發熱自汗。汗出必熱。陽虛陰湊者。厥冷自汗。汗出必冷。然有火邪亢極。反兼水化而汗冷者。又有相火出於腎中。挾水化而汗冷者。不可不審。(匯補)
汗多亡陽
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經文)此因汗多亡陽。重虛其表。陽虛極矣。故為寒中。凡病甚虛極之人。多有頭面汗出淋漓。口鼻皆冷。手足青色。氣促不止。急欲溫補以追欲絕之陽。並外用撲法。亦有生者。遲則不及矣。(匯補)
脈法
浮而濡者為汗。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自汗之脈微而弱。為陽衰。盜汗之脈細而澀。為陰弱。(匯補)
白話文:
汗分冷熱
汗分冷熱,其中自汗有冷有熱。陰虛陽湊者,容易發熱自汗,汗出時身體必熱。陽虛陰湊者,則會出現厥冷自汗,汗出時身體必冷。然而,也存在火邪亢極,反倒兼具水化而導致汗冷的狀況。此外,相火從腎中而出,夾帶水化也會造成汗冷,不可不細心審察。
汗多亡陽
氣虛則外寒,即使感覺到內熱,也會因為蒸蒸出汗而最終傳至大寒。這是因為汗多亡陽,導致表虛加重,陽虛極度嚴重,所以會出現寒中症狀。凡是病重虛極之人,往往會出現頭面汗出淋漓,口鼻冰冷,手足青色,氣促不止,急需溫補以追回將要消失的陽氣。同時也需要外用撲法治療,或許還有生機,但若延誤則無濟於事了。
脈法
脈象浮而濡者,代表汗出。在寸關脈位置出現此脈象,則為自汗;在尺澤脈位置出現此脈象,則為盜汗。自汗的脈象微弱,代表陽氣衰敗;盜汗的脈象細澀,代表陰氣不足。
治法
陽虛自汗。宜補肺。然有扶陽而不愈者。乃表虛汗無以外衛也。當斂表以實之。心虛自汗。宜安神。然有補心而不愈者。乃血虛而汗無以退藏也。當養血以調之。汗出於脾。濕氣盛也。當燥之。然有補脾勝濕而不愈者。乃火氣蒸騰也。當先清其熱。汗出於腎。陽加陰也。當清之。
然有涼血養血而不愈者。乃相火作汗也。當滋其陰。肝主疏泄而自汗者。當調血清火。胃經氣熱而自汗。宜導痰通滯。此治雜病自汗之法也。若夫傷風傷濕而汗者。當發汗以解外。溫病熱病而自汗者。當寒涼以清中。又非前法並論也。(匯補)
治分五臟
肺虛者。護其皮毛。脾虛者。壯其中氣。心虛者。益其血脈。肝虛者。禁其疏泄。腎虛者。固其封藏。五臟之內。酌其宜溫宜清宜燥宜潤而用之。惟存乎臨症之頃也。(匯補)
白話文:
治法
陽虛自汗,宜補肺。然而,有些扶陽卻無法痊癒者,是因為表虛汗無以外衛,應斂表以實之。心虛自汗,宜安神。然而,有些補心卻無法痊癒者,是因為血虛而汗無以退藏,應養血以調之。汗出於脾,濕氣盛也,應燥之。然而,有些補脾勝濕卻無法痊癒者,是因為火氣蒸騰,應先清其熱。汗出於腎,陽加陰也,應清之。
然而,有些涼血養血卻無法痊癒者,是因為相火作汗,應滋其陰。肝主疏泄而自汗者,應調血清火。胃經氣熱而自汗,宜導痰通滯。此為治療雜病自汗之法也。至於傷風傷濕而汗者,應發汗以解外。溫病熱病而汗者,應寒涼以清中,並非以上方法所論。
治分五臟
肺虛者,護其皮毛。脾虛者,壯其中氣。心虛者,益其血脈。肝虛者,禁其疏泄。腎虛者,固其封藏。五臟之內,酌其宜溫宜清宜燥宜潤而用之。唯存乎臨症之頃也。
死症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靈樞)凡汗出發潤。汗出如油。汗出如珠。汗多喘滿。汗雨淋漓。皆不治也。(匯補)
用藥
陽虛。用建中湯、參附湯。表虛。用桂枝加耆朮湯。心虛。用歸脾湯。肝火。用逍遙散。腎虛。用地黃安腎丸。相火。用便秘。濕勝。用羌活勝濕湯。痰病。用理氣降痰湯。凡虛症服諸藥汗不止者。重加棗仁。有微熱者。加石斛。勞役氣虛。寒熱倦怠。少食自汗。脈虛大。
白話文:
死症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靈樞)
意思是,當人體津液大量流失時,身體的毛孔就會張開,大量出汗,這是一種危重的病症。
凡汗出發潤,汗出如油,汗出如珠,汗多喘滿,汗雨淋漓,皆不治也。(匯補)
意思是,如果汗液發出時像潤滑油一樣,或是像珍珠一樣滾落,或是汗出很多導致呼吸困難,或是汗水像雨水般不停地流,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症狀。
用藥
陽虛。用建中湯、參附湯。
意思是,如果身體陽氣虛弱,可以用建中湯或參附湯來治療。
表虛。用桂枝加耆朮湯。
意思是,如果身體表層虛弱,可以用桂枝加耆朮湯來治療。
心虛。用歸脾湯。
意思是,如果心氣虛弱,可以用歸脾湯來治療。
肝火。用逍遙散。
意思是,如果肝火旺盛,可以用逍遙散來治療。
腎虛。用地黃安腎丸。
意思是,如果腎氣虛弱,可以用地黃安腎丸來治療。
相火。用便秘。濕勝。用羌活勝濕湯。
意思是,如果相火旺盛,可以用便秘的方法治療。如果濕邪過盛,可以用羌活勝濕湯來治療。
痰病。用理氣降痰湯。
意思是,如果患有痰病,可以用理氣降痰湯來治療。
凡虛症服諸藥汗不止者,重加棗仁。有微熱者,加石斛。勞役氣虛,寒熱倦怠,少食自汗,脈虛大。
意思是,如果服用藥物後,虛症患者仍然不停地出汗,可以加重棗仁的用量。如果患者有輕微發熱的症狀,可以加用石斛。如果患者因勞累導致氣虛,出現寒熱交替、疲倦乏力、食慾不振、自汗、脈搏虛弱等症狀,需要針對性治療。
或沉細。補中益氣湯。去升、柴。加五味、麻黃根。火氣上蒸。胃濕作汗者。涼膈散。濕熱自汗。衛氣虛弱。不任風寒者。調衛湯。痰實膈滯。寒熱自汗。能食便秘。脈實者。大柴胡湯下之。大抵氣熱汗出。多是有餘之症。
【附盜汗】
盜汗者。睡則出汗。醒則漸收。因陰氣空虛。睡則衛氣乘虛陷入陰中。表無護衛。榮中之火。獨旺於外。蒸熱而汗。醒則氣周於表而汗止。此症多見於虛勞之人。陰氣損傷。宜養榮清熱。若大病之後。新產之餘。及久出盜汗不止。則陽氣亦虛。宜補氣固陽。固陽能生陰。氣為水母。甘溫化氣。陰液斯斂。若拘泥濟陰。烏能衛外。故表而出之。(匯補)
白話文:
脈象沉細者
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去掉升麻、柴胡,加入五味子、麻黃根。
火氣上蒸,胃濕作汗者
可以服用涼膈散。
濕熱自汗,衛氣虛弱,不任風寒者
可以服用調衛湯。
痰實膈滯,寒熱自汗,能食便秘,脈實者
可以服用大柴胡湯瀉下。
盜汗者,
睡覺時出汗,醒來後汗漸漸止住。這是因為陰氣虛空,睡覺時衛氣乘虛而入陰中,表無護衛,榮中之火獨旺於外,蒸熱而汗。醒來後氣周於表,汗便止住。這種症狀多見於虛勞之人,陰氣受損,宜養榮清熱。
若大病之後,產後餘虛,以及久出盜汗不止,則陽氣亦虛,宜補氣固陽。固陽能生陰,氣為水母,甘溫化氣,陰液自然收斂。若拘泥於滋補陰液,又怎能衛護外邪?故表而出之。(匯補)
【附頭汗】
頭汗者。以六陽之脈。上循於頭。三陰之經。至頸而還。陰虛陽浮。故汗出頭頸。不能周身。有相火迫其腎水上行心之分野者。有陽氣失所依附飛越於高巔者。有寒濕相搏者。有瘀血內蓄者。若關格小便不通而頭汗者。難治。及陽脫唇舌口鼻清冷而頭汗者。亦不治。(醫統)
【附飲食汗】
飲食汗者。因正氣空虛。反為飲食慓悍之氣所勝。故食入汗出。久不已。則心氣耗散。令人消渴偏枯。宜安胃湯斂之。(醫統)又飲酒中風。頭面多汗。食則汗甚。常不可單衣。身常濡。口乾善渴。名曰漏風。蓋頭為諸陽之會。酒性亦陽。所以飲必見面。醉後陽氣升頭。毛竅亦開。當風坐臥。風邪入之。故多汗。宜實表。(匯補)
白話文:
附頭汗
頭部出汗的人,是因為六陽經脈循行至頭部,而三陰經脈至頸部回流。由於陰虛陽浮,所以汗液只會流出頭頸部位,無法遍及全身。
造成頭汗的原因可能包括:
- 相火迫使腎水上行,影響心臟,導致頭汗。
- 陽氣失所依附,飄浮到頭頂,造成頭汗。
- 寒濕相互交搏,導致頭汗。
- 瘀血內蓄,導致頭汗。
如果頭汗伴隨小便不通,則難以治療。如果頭汗伴隨陽氣脫落,嘴唇、舌頭、口鼻冰冷,則也無法治療。
附飲食汗
飲食後出汗的人,是因為正氣虛弱,被飲食的強悍之氣所勝過,所以吃東西就會出汗。如果長期這樣,心氣就會耗散,導致消渴、偏枯。建議服用安胃湯來收斂心氣。
此外,飲酒後中風,頭面部位多汗,吃飯時汗出更多,常需穿多件衣服,身體濕潤,口乾且經常口渴,這種情況稱為漏風。因為頭部是諸陽之會,而酒性也屬陽,所以飲酒後容易面紅。酒醉後陽氣升到頭部,毛孔也張開,如果在風中坐臥,風邪就會入侵,導致出汗。建議補益表氣。
【附心汗】
心汗者。圓圓一片。只在心膛。因憂思驚恐以傷其心。宜斂神益氣。歸脾湯主之。或用豬心一具。帶血破開。入人參、當歸末一兩。煮熟。去藥食之。仍以艾煎湯。調茯苓末一錢服。
【附陰汗】
酒色過度。每多陰汗。用六味地黃湯。加山梔、柴胡。有房勞汗出中風。下體多汗。不能勞事。十味銼散。加黃柏。(匯補)
白話文:
以下是對古文中「附心汗」和「附陰汗」的簡要解說:
- 「附心汗」:心汗是指汗水呈圓形的一片,僅限於胸部中央的位置。這是因為擔心、思考或者受到驚嚇而損傷了心臟所引起的。治療方法是收斂精神並增強元氣,可以使用歸脾湯來進行治療。另外也可以使用一個完整的豬心,剖開後加入人參和當歸粉末各一兩,然後烹煮至熟透,去除草藥再食用。同時還可以用艾葉熬製的熱水泡澡,配合服用茯苓粉一錢。
- 「附陰汗」:如果飲酒和性生活過度,常常會出現陰部出汗的情況。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六味地黃湯加上山楂和柴胡進行治療。如果有房事之後出汗並且感到疲倦,下半身經常出汗且無法從事重活,則可以使用十味銼散再加上黃柏進行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簡單的概述,如果您有任何健康問題,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汗病選方
黃耆建中湯,治陽虛自汗。
黃耆,桂枝(各一錢半),白芍(三錢),甘草(一錢)
生薑、飴。水煎。
當歸六黃湯,治陰虛盜汗。
當歸,生地,熟地,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黃耆(二錢)
水煎。
玉屏風散,治虛炎自汗。
白話文:
汗病選方
黃耆建中湯
治陽虛自汗。
黃耆、桂枝(各一錢半),白芍(三錢),甘草(一錢)。
生薑、飴。水煎。
當歸六黃湯
治陰虛盜汗。
當歸,生地,熟地,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黃耆(二錢)。
水煎。
玉屏風散
治虛炎自汗。
防風,黃耆(各一錢),白朮(一錢)
水煎。
實表散(澹寮),治腠虛冷汗。
附子(炮),肉蓯蓉,細辛,五味子(各一錢)
與黃耆建中湯合用。加小麥。水煎。
羌活勝濕湯,治濕勝自汗。
炙甘草(三錢),黃耆(一錢),生草(五分),黃芩(生),炒黃芩(各三分),人參(三錢),川芎,藁本,防風(各三分),獨活(二分),升麻,柴胡(各五分),細辛,蔓荊(各三分),薄荷(一分)
白話文:
這段中醫古文記載了三個治療不同症狀的方劑:
- 實表散: 用於治療身體虛寒、容易出汗的症狀。
- 黃耆建中湯加味: 用於治療虛寒體質,並加入肉蓯蓉、細辛、五味子等藥材增强功效。
- 羌活勝濕湯: 用於治療濕邪過盛導致的汗出不止。
水煎服。
理氣降痰湯,治痰病自汗。
桔梗,枳殼,橘紅,半夏,茯苓,香附,貝母(各一錢二分),甘草,桂枝(各五分)
防己黃耆湯(仲景)
防己(五分),黃耆(錢半),白朮(七分),甘草(五分)
薑、棗水煎。
安胃湯
黃連,五味子,烏梅肉,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白話文:
水煎服。
意思是: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理氣降痰湯,治痰病自汗。
這是一個方劑名稱,叫做「理氣降痰湯」,用於治療痰多伴隨自汗的疾病。
桔梗,枳殼,橘紅,半夏,茯苓,香附,貝母(各一錢二分),甘草,桂枝(各五分)
這是理氣降痰湯的藥材配方:
- 桔梗、枳殼、橘紅、半夏、茯苓、香附、貝母各一錢二分
- 甘草、桂枝各五分
防己黃耆湯(仲景)
這是另一個方劑名稱,叫做「防己黃耆湯」,出自醫聖張仲景的著作。
防己(五分),黃耆(錢半),白朮(七分),甘草(五分)
這是防己黃耆湯的藥材配方:
- 防己五分
- 黃耆一錢半
- 白朮七分
- 甘草五分
薑、棗水煎。
意思是:用薑和棗用水煎煮。
安胃湯
這是另一個方劑名稱,叫做「安胃湯」。
黃連,五味子,烏梅肉,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這是安胃湯的藥材配方:
- 黃連、五味子、烏梅肉、生甘草各五分
- 熟甘草三分
- 升麻梢二分
黃連、五味子、烏梅肉、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注意事項
水煎。
歸脾湯(方見中風)
封臍法,用五倍、明礬為末。津液調封臍中。一宿即止。女人津唾更佳。
撲粉法,用牡蠣、白朮、麥麩、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等末。絹包。周身撲之。
捷徑法,用青桑葉一味。乘露採。焙乾為末。二錢。空心。溫米湯飲下。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煎,服用歸脾湯(方子可在中風篇章中找到)。另外,用五倍子與明礬研磨成粉,以津液調和後敷於肚臍,一夜即可。女性的唾液更佳。也可以用牡蠣、白朮、麥麩、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等藥材研磨成粉,用絹布包好,全身撲灑。此外,還有一種捷徑,只需採集帶露水的桑葉,焙乾研磨成粉,空腹用溫米湯送服兩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