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一 (20)
卷之一 (20)
1. 濕症
治濕禁戒
凡濕家。不可大下。下之。額汗出。微喘或噦。小便利者。死。不利不止者。亦死。(傷寒論)
用藥總法
主以四苓散。在上。加紫蘇、防風微汗之。在中。加蒼朮、半夏、厚朴燥之。在下。加防己、木通利之。挾風。加羌活、獨活、藁本、防己散之。挾寒。加乾薑、肉桂、椒目、附子溫之。挾熱。加黃連、黃芩、山梔、黃柏清之。(景明)病氣實。元氣虛者。蒼白朮同用之。病氣元氣俱實者。
宜通利之。五子五皮飲、導水丸、舟車丸是也。病氣元氣俱虛者。培補之。六君子湯、金匱腎氣丸是也。
【附風濕】
傷濕又兼風。名曰風濕。因汗出當風。久坐濕地所致。其症頭汗面黃。遍身重著。骨節煩疼發熱。至日晡轉劇。不嘔不渴。惡風不欲近衣。身有微汗。小便不利。大便亦難。脈浮虛而澀。症與傷寒相似。但脈不同耳。宜微解之。不可大汗。當用羌活勝濕湯。若解表後。自汗多而身仍疼重者。防己黃耆湯。(傷寒書)
【附寒濕】
傷濕又兼寒。名曰寒濕。因先受濕氣。又傷生冷。其症頭汗身痛。遍身拘急。不能轉側。近之則痛劇。遍身無汗。小便不利。症與風濕相似。但大便轉泄耳。宜滲濕湯主之。帶表。五積交加散。裡寒。附子理中湯。寒多浮腫者。朮附湯。(傷寒書)
【附濕痹】
傷濕而兼風寒。名曰濕痹。其症頭痛脊強。惡寒發熱。關節疼痛而煩。皮膚麻木。重著不移。脈沉而細。(仲景)宜新制蠲痹湯主之。
【附濕熱】
濕者土之氣。土者火之子。濕病多自熱生。蓋火熱能生濕土也。(良方)故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丹溪)凡為疸為黃。為腫為脹。為痞為瀉。為淋為濁。為帶下。體重腫痛。為膿瘡。痢疾後重。皆濕熱所致也。當分治之。如濕勝者。宜清其濕。熱勝者。宜清其熱。
夫濕勝其熱。不可以熱治而用寒藥。使濕愈重。熱勝濕者。不可以濕治而用燥藥。使熱愈甚也。然則初受濕者。當以利水為要。使濕不致成熱也。久而濕化為熱者。當以清熱為要。使熱不致蒸濕也。(匯補)
濕症選方
四苓散,治濕氣在中。清濁混亂。小便短少。大便溏瀉。
白朮(一錢),茯苓,澤瀉(各一錢半),豬苓(一錢)
水煎服。
平胃散,治不服水土。脾胃脹瀉。(方見暑症)
除濕湯,治脾虛停濕。腰腳重腫。大便瀉。小便澀。
半夏,厚朴,蒼朮(炒各二兩),藿香,陳皮,茯苓(各一兩),甘草(七錢),白朮(生用一兩)
為末。每服四錢。薑湯下。
清熱滲濕湯,治濕病兼熱。口渴。小便少而黃濁。
黃連,赤茯苓,澤瀉,黃柏(各一錢),蒼朮,白朮(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水煎服。
和劑滲濕湯,治濕病兼寒。口不渴。小便短少而不黃。胸腹滿。食不化。
白話文:
濕症的治療禁忌
凡是濕氣引起的疾病,不可以使用強烈的瀉藥來治療。如果使用了,病人會出現額頭冒汗、輕微喘氣或打嗝、小便失禁等症狀,這樣就會死亡。如果小便無法停止,也會死亡。(引自《傷寒論》)
用藥的總體原則
治療濕症,主要使用四苓散。如果濕氣在上,可以加入紫蘇、防風來幫助微微發汗;如果濕氣在中間,可以加入蒼朮、半夏、厚朴來燥濕;如果濕氣在下,可以加入防己、木通來利尿。如果濕症還夾雜著風邪,可以加入羌活、獨活、藁本、防己來散風;如果夾雜著寒邪,可以加入乾薑、肉桂、椒目、附子來溫陽;如果夾雜著熱邪,可以加入黃連、黃芩、山梔、黃柏來清熱。(引自《景明》)如果病人的病邪盛而元氣虛,可以使用蒼朮和白朮一同來調理。如果病邪和元氣都強盛,就應該使用通利的方法來治療,例如五子五皮飲、導水丸、舟車丸等。如果病邪和元氣都虛弱,就應該使用培補的方法來治療,例如六君子湯、金匱腎氣丸等。
【附風濕】
如果既受濕邪又兼受風邪,就稱為風濕。通常是因為出汗時吹風,或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導致。症狀表現為頭部出汗、面色發黃、全身沉重、關節疼痛發熱,到下午更加嚴重。沒有嘔吐和口渴,怕風不想穿衣服,身體有輕微汗出,小便不利,大便也困難,脈象浮虛而澀。症狀與傷寒相似,但脈象不同。治療應該使用輕微解表的方法,不可大量發汗,可以使用羌活勝濕湯。如果解表後,仍然多汗且身體疼痛沉重,可以使用防己黃耆湯。(引自《傷寒書》)
【附寒濕】
如果既受濕邪又兼受寒邪,就稱為寒濕。通常是因為先受濕氣,又吃了生冷的食物導致。症狀表現為頭部出汗、身體疼痛、全身拘攣、不能翻身,接近時疼痛加劇,全身無汗,小便不利。症狀與風濕相似,但大便會泄瀉。治療應該使用滲濕湯,如果還夾雜著表證,可以使用五積交加散;如果裡寒明顯,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如果寒邪導致浮腫,可以使用朮附湯。(引自《傷寒書》)
【附濕痹】
如果既受濕邪又兼受風寒,就稱為濕痹。症狀表現為頭痛、背部僵硬、怕冷發熱、關節疼痛煩躁、皮膚麻木、沉重且不易移動、脈象沉而細。(引自《仲景》)治療應該使用新制的蠲痹湯。
【附濕熱】
濕是土的氣,土是火的兒子,濕病多由熱而生,因為火熱可以生濕土。(引自《良方》)因此,在六種外感病邪中,濕熱引起的疾病佔了大多數。(引自《丹溪》)凡是黃疸、腫脹、腹脹、痞塊、腹瀉、淋病、濁病、帶下、身體沉重腫痛、膿瘡、痢疾後的裡急後重等,都是濕熱引起的。應該區分情況來治療。如果濕邪偏盛,應該清除濕邪;如果熱邪偏盛,應該清除熱邪。
如果濕邪盛過熱邪,不可以使用熱藥來治療,反而要用寒涼的藥物,否則會使濕邪更加嚴重;如果熱邪盛過濕邪,不可以使用燥濕的藥物,否則會使熱邪更加嚴重。因此,剛受濕邪時,應該以利尿為首要任務,使濕邪不至於化為熱邪。如果濕邪久而化熱,應該以清熱為首要任務,使熱邪不至於蒸騰濕邪。(引自《匯補》)
濕症選方
四苓散:治療濕氣在中焦,導致清濁不分、小便短少、大便溏瀉。 配方:白朮(一錢),茯苓、澤瀉(各一錢半),豬苓(一錢)。 用法:水煎服。
平胃散:治療水土不服,導致脾胃脹瀉。(配方見暑症)
除濕湯:治療脾虛停濕,導致腰腳沉重腫脹、大便泄瀉、小便不暢。 配方:半夏、厚朴、蒼朮(炒各二兩),藿香、陳皮、茯苓(各一兩),甘草(七錢),白朮(生用一兩)。 用法: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薑湯送服。
清熱滲濕湯:治療濕病兼熱,導致口渴、小便少而黃濁。 配方:黃連、赤茯苓、澤瀉、黃柏(各一錢),蒼朮、白朮(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用法:水煎服。
和劑滲濕湯:治療濕病兼寒,導致口不渴、小便短少而不黃、胸腹脹滿、食欲不振。 用法:未提及具體配方,需參考其他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