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瘧疾

大意

夏傷於暑。秋成痎瘧。(經文)痎者。瘧之總名也。因其有戰寒壯熱暴瘧酷瘧之義。故名。大抵無痰不成瘧。外感四氣。內動七情。飲食飢飽。房室勞傷。皆能致之。其中氣凝滯。鼓動痰涎。則一也。(匯補)

內因

夏時伏陰在內。陽浮於外。真氣消爍。其汗大出。人多煩渴。或過食生冷瓜果。或坐臥陰地取涼。致膚腠閉密。邪留於胃。聚而成痰。至秋陽氣收肅。陰氣下移。中州之痰氣愈加壅滯。胃氣行至其所。與之相遇。而寒熱作焉。陰陽之氣。更相勝負。故衛氣行過。與邪暫離。故有時汗解。及邪衛復集。病必再作。此陰陽之升降。邪正之合離也。(匯補)

白話文:

【大意】

夏天受到暑熱侵襲,秋天會產生瘧疾。(經文)「痎」是瘧疾的總稱,因為它包含了戰慄、寒熱交織、發作急劇等特徵,所以稱為「痎」。基本上,沒有痰液就不會產生瘧疾。外感風、寒、暑、燥、火四種氣候變化,內傷喜、怒、思、悲、恐、驚、憂七種情緒影響,飲食過量或不足、房事過度導致身體疲勞,都是導致癥狀的原因。其中,氣血凝滯,痰液積聚,是共同的原因。

【內因】

夏天時,潛藏的陰寒之氣在體內,陽氣浮現於外,真氣受到消損,人容易感到口渴,出汗。如果過量食用生冷瓜果,或者在陰暗的地面上坐臥取涼,導致皮膚毛孔閉塞,邪氣留駐在胃部,聚集形成痰液。到了秋天,陽氣收縮,陰氣下降,中焦的痰濕更加阻塞,胃氣運行到這些地方,與痰濕相遇,就產生寒熱的症狀。陰陽之氣相互作用,衛氣運行過後,與邪氣暫時分離,因此會偶爾出現汗解的情況;等到邪氣和衛氣再次聚集,病情必然再次發作。這是陰陽之氣的升降,以及邪正之間的合離關係。

外候

其寒也。欠伸毛悚。鼓頷戰慄。湯火不能溫。其熱也。頭疼脊痛。煩躁飲冷。冰水不能寒。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寒熱多少。或單熱單寒。(大全)

三陽經瘧

太陽之瘧。腰背頭項俱疼。先寒後熱。熱止汗出。陽明之瘧。目痛鼻乾舌燥。寒甚乃熱。熱甚而汗出。喜見火日光。少陽之瘧。口苦脅痛而嘔。寒熱往來。身體解㑊。(入門)

三陰經瘧

少陰之瘧。寒少熱多。嘔吐獨甚。舌乾口燥。欲閉戶牖而處。太陰之瘧。慘然太息。腹滿惡食。病至善嘔。嘔已乃衰。厥陰之瘧。腰痛小腹滿。小便數而不利。恐懼不足。腹中悒悒。(指掌)

白話文:

外候

寒證:打哈欠,毛髮豎立,下顎發抖,身體顫慄,即使熱水也無法溫暖。

熱證:頭疼、脊椎疼痛,煩躁不安,喜歡喝冷飲,冰水也無法降溫。

寒熱交替:可能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寒熱程度不同,或只出現單純的寒證或熱證。 (出自《大全》)

三陽經瘧

太陽經瘧:腰部、背部、頭部、頸部都疼痛,先寒後熱,熱退後出汗。

陽明經瘧: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口乾舌燥,寒冷時反而會感到熱,發熱時會出汗,喜歡靠近火或陽光。

少陽經瘧:嘴巴苦、脅肋疼痛,並且嘔吐,寒熱交替,身體發冷後又發熱。 (出自《入門》)

三陰經瘧

少陰經瘧:寒冷時間短,發熱時間長,以嘔吐為主,舌頭乾燥,嘴巴乾渴,想要關閉門窗,躲在室內。

太陰經瘧:無精打采,嘆息不已,肚子脹滿,食慾不振,發病時會嘔吐,嘔吐後症狀減輕。

厥陰經瘧:腰部疼痛,小腹脹滿,小便頻繁但排尿不順,感到恐懼和不安,腹部感到不適。 (出自《指掌》)

風瘧

凡瘧皆生於風。風瘧者。因避暑乘涼。汗出當風。閉其毛孔。熱不得泄越而作。所謂夏暑汗不出。秋成風瘧。其症煩燥頭疼。惡寒自汗。先熱後寒。治宜發汗。(匯補)

寒瘧

納涼之風寒。沐浴之水寒。先伏於腠中。因秋風涼肅而發。其症腰背頭項疼痛。先寒後熱。治當大汗。(匯補)

暑瘧

暑瘧者。其症大汗大煩大喘大渴。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單熱微寒。宜清暑解表。(匯補)

濕瘧

外著雨露。內停水濕。發則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嘔逆脹滿。名曰濕瘧。宜解表除濕。(匯補)

溫瘧

冬中風寒。藏於骨髓。及遇大暑。腠理發泄。邪氣與汗皆出。故先熱後寒。名曰溫瘧。宜和解。熱多小柴胡。寒多加桂枝。(匯補)

白話文:

【風瘧】

所有瘧疾都是由風引起的。風瘧是指人們在避暑時吹風,導致出汗,閉塞毛孔,使得熱氣無法排出,導致疾病在夏天產生,到秋天發作。症狀包括煩躁、頭痛、畏寒、自汗,先有熱感再有寒感。治療方法是發汗。

【寒瘧】

由於避暑時吹風或洗澡時水太冷,這些寒冷刺激會存於皮膚下面,到秋天涼爽的天氣會引發寒瘧。症狀包括腰部、背部、頭頸疼痛,先有寒感再有熱感。治療方法是大量出汗。

【暑瘧】

暑瘧是指在炎熱的夏天,症狀包括大量流汗、煩躁、喘息、口渴、靜默時會多說話、身體像被燒一樣熱、出汗後症狀緩解、有輕微的熱感和寒感。治療方法是清熱解暑。

【濕瘧】

由外在的雨水和露水,以及體內積存的水分引起,發病時全身疼痛、四肢沈重、噁心、脹滿。稱為濕瘧。治療方法是解表除濕。

【溫瘧】

冬天受到風寒,影響到骨髓,等到夏天熱浪來襲,皮膚開始出汗,邪氣與汗一起排出,因此先有熱感再有寒感,稱為溫瘧。治療方法是調和解表,熱多使用小柴胡湯,寒多加上桂枝。

瘴瘧

瘴瘧者。山溪蒸毒。濕熱蒸熏。邪郁中焦。發時迷悶。甚則狂妄。乍寒乍熱。乍有乍無。一身沉重。不習水土者。恆多患之。甚則血瘀於心。涎聚於脾。亦有口喑不能言者。宜先吐其痰。後利大腸。涼膈散。或小柴胡加大黃、木香。輕者藿香正氣散。(匯補)

疫瘧

一方長幼。病皆相似。此因天時寒熱不正。邪氣乘虛襲入所致。宜隨時令施治。此司天運氣之所宜考也。(匯補)

鬼瘧

鬼瘧因卒感屍疰客忤。寒熱日作。夢寐不詳。多生恐怖。言動異常。俗云。夜發為鬼瘧者非也。宜祛邪禁壓法。或平胃散。加桃仁、雄黃。(方考)

白話文:

【瘴瘧】

瘴瘧指的是山間溪流中的蒸騰毒素,加上潮濕和熱度的蒸薰,使得邪氣在中焦(身體的中央部分)積聚,發病時會感到頭腦混亂,嚴重時會出現狂妄行為。患者會忽冷忽熱,有時好有時壞,感覺全身重擔。對環境不適應的人,經常會受到這種疾病的困擾。病情嚴重時,可能會導致心臟淤血、唾液在脾臟聚集,也有口乾舌燥無法說話的情況。治療上,首先應排出痰液,接著清潔大腸,可以使用涼膈散,或者小柴胡湯加上大黃和木香。對於輕微的症狀,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

【疫瘧】

疫瘧是指不分年齡大小,病狀都相類似,這是由於天氣的寒熱失調,邪氣趁虛而入所導致的。治療上應根據當季節的變化進行,這是研究天氣運行規律時需要注意的部分。

【鬼瘧】

鬼瘧是突然受到亡靈怨念的影響,會出現持續的寒熱反應,夢境模糊,常伴有恐懼感,言語行動異常。民間有誤認為晚上發作的就稱為鬼瘧,其實並非如此。治療上應採用驅除邪氣的方法,可以使用平胃散,加入桃仁和雄黃。

以上內容均來自《匯補》。

癉瘧

癉瘧者。肺素有熱。腠理開發。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發則陽氣盛。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素問)今人素有火症。復挾飲食與痰。每多熱而不寒。均宜消導清火。

痰瘧

痰瘧因夏月多食瓜果油麵。鬱結成痰。熱多寒少。頭疼肉跳。吐食嘔沫。甚則昏迷卒倒。寸口脈浮大者。吐之。關脈弦滑者。化之。若胸滿熱多。大便燥實。大柴胡湯下之。(匯補)

食瘧

食瘧一名胃瘧。因飲食失節。飢飽不常。穀氣乖亂。榮衛失所。寒已復熱。熱已復寒。寒熱交併。噫氣惡食。食則吐逆。胸滿腹脹。食在膈上。探吐之。食停未化。消克之。食已消。疏解之。(匯補)

白話文:

癉瘧

癉瘧,指的是肺部原本就存在熱氣,毛孔張開,風寒侵入皮膚內部,藏在肌肉之間。發病時,陽氣旺盛,但陽氣無法到達陰分,所以只感到發熱,沒有寒涼的感覺。(《素問》)現在的人,體內原本就容易積聚火氣,再加上飲食不節和痰濕的積聚,常常出現發熱不寒的狀況。這類病症,都應該要清熱消導。

痰瘧

痰瘧,是因為夏天吃太多瓜果油膩,導致脾胃受損,痰濕積聚,形成的瘧疾。病症表現為發熱多,寒涼少,頭痛肉跳,嘔吐痰涎,嚴重者甚至昏迷不醒。若患者脈象為寸口脈浮大,則應該用吐法治療;若脈象為關脈弦滑,則應該用化法治療。如果患者胸悶熱多,大便乾燥,可以服用大柴胡湯治療。(《匯補》)

食瘧

食瘧,又稱胃瘧,是由於飲食不節,飢飽無度,導致胃氣失調,榮衛失常,寒熱交替,出現發熱、發寒交替,噯氣、食慾不振,吃東西就嘔吐,胸悶腹脹,食物停留在膈上等症狀。患者可以先探吐,將食物吐出;如果食物停留在胃中沒有消化,就用消克法治療;食物消化後,再用疏解法治療。(《匯補》)

虛瘧

元氣本虛。感邪患瘧。飲食少進。四肢乏力。自汗不止。倦怠嗜臥。微有表症者。人參養胃湯為主。久而不已。但宜養正。六君子加柴胡、乾葛。不可用劫奪法。轉成他症。又有入房感寒成瘧者。晝則寒甚。夜則發熱。服藥不得汗者。用蒼、芎、桃、柳煎湯。浸足至膝。內服補劑。

其汗必行。又有虛極之人。瘧發之時。寒不成寒。熱不成熱。氣急神揚。精神恍惚。六脈豁大。此元氣衰脫。將有大汗昏暈之虞。宜防之。(匯補)

勞瘧

勞役過度。榮衛空虛。其症發熱惡寒。寒中有熱。熱中有寒。或發於晝。或發於夜。遇小勞便發。必氣虛多汗。飲食少進。又血虛午後發熱至晚微汗乃解。此似瘧非瘧也。若誤投瘧治。必危。久而成瘵。舍補奚為。(匯補)

白話文:

虛瘧

元氣本就虛弱,感受外邪而患上瘧疾。 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自汗不止,倦怠嗜睡,略有表症者,可使用人參養胃湯為主。如果久治不愈,就應該以養正為主,服用六君子湯加柴胡、乾葛。不可使用劫奪之法,以免轉變成其他疾病。

也有因房事受寒而患上瘧疾的。 白天寒冷加劇,晚上發熱,服用藥物卻不能出汗者,可用蒼朮、川芎、桃仁、柳枝煎湯,浸泡雙腳至膝蓋,同時內服補益藥物。這樣一來,汗必能排出。

還有一些元氣極度虛弱的人,發作瘧疾時,寒不似寒,熱不似熱,氣急神慌,精神恍惚,六脈皆虛大。 這是元氣衰竭,將有大汗昏厥的危險,需防範之。

勞瘧

過度勞累,導致營衛氣血虛弱。 症狀表現為發熱惡寒,寒中有熱,熱中有寒,或白天發作,或晚上發作,稍微勞累就會發病。必然氣虛多汗,飲食減少,還有血虛者,下午發熱至晚上才微微出汗才緩解。

這種情況看似瘧疾,但實際上並非瘧疾。如果誤用治療瘧疾的藥物,必危及性命,久而久之還會變成瘵病。因此,除了補益之外別無他法。

瘧母

凡瘧經年不瘥。謂之老瘧。或食積痰涎瘀血結成痞塊。藏於腹脅。作脹且痛。令人多汗。乃瘧母也。此榮衛虛損。邪氣留著。宜養正氣。終當自化。設誤為攻削。必至中滿。慎之。(匯補)

為熱為寒

人身之中。衛氣居外。營血居內。陽邪與榮爭。而邪火發於外。則為熱。陰邪與衛爭。而正氣退於內。則為寒。表邪多則寒多。里邪多則熱多。表裡相半。寒熱相爭。諸瘧惟勞傷食積痰火。則寒已復熱。熱已復寒。謂之寒熱相併。(入門)外有癉瘧。但熱不寒者。乃邪並於表。

則陽盛陰虛。陰虛生內熱。陽盛生外熱。而中外皆熱也。牝瘧。但寒不熱者。乃邪並於里。則陰盛陽虛。腸虛生外寒。陰盛生內寒。而中外皆寒者。一定之則也。(匯補)

白話文:

瘧母

凡是瘧疾纏綿經年不愈,就稱之為老瘧。有時可能是因為飲食積滯、痰涎瘀血凝結形成痞塊,藏於腹部兩側,造成脹痛,並且令人多汗,這就是瘧母。這是因為人體的營衛氣血虛損,邪氣停留在體內,應該要以滋養正氣的方法來調理,最終邪氣會自行消散。如果錯誤地使用攻伐之法,就會造成脾胃受損,反而更加嚴重,應當謹慎。

為熱為寒

人體內部,衛氣在外,營血在內。陽邪與營氣爭奪,而邪火發散在外,則表現為熱。陰邪與衛氣爭奪,而正氣退縮於內,則表現為寒。表邪較多,則寒症較重;里邪較多,則熱症較重。表裡邪氣相半,寒熱相爭,諸如勞傷、食積、痰火等因素,都會導致寒熱相併,即寒症消退後又出現熱症,熱症消退後又出現寒症。

外部表現為癉瘧,只熱不寒的,是因為邪氣聚集於表,屬於陽盛陰虛,陰虛生內熱,陽盛生外熱,導致内外皆热。牝瘧,只寒不热的,是因為邪氣聚集於里,屬於陰盛陽虛,腸胃虛弱導致外寒,陰盛生內寒,導致内外皆寒,這是有一定規律的。

陽分陰分

大抵一日一發。及午後發者。邪在陽分。易已。間日發。及午後夜間發者。邪在陰分。難已。若間一日。連二日發。或日夜各一發者。為陰陽俱病。(雜著)陰分多而陽分少。則其發日遠。陽分多而陰分少。則其發日近。甚則內外失守。真邪不分。休作無時也。(匯補)

連發間發

受病重者。邪氣內薄於陰分。陰為臟。其邪深。橫連募原。募原者五臟空穴之總名。在背為陽為募。在腹為陰為原。其道遠。其氣深。邪內居之。不能與正氣並行。故間日蓄積乃發。(入門)其有三日一發者。乃三陰經瘧。其病更深。發於子午卯酉者。少陰經也。辰戌丑未者。太陰經也。寅申巳亥者。厥陰經也。(丹溪)

白話文:

「陽分」和「陰分」是中醫理論中的兩種基本概念,用來描述疾病在身體中的位置和性質。

大約來說,如果病症每天發生一次,或者下午開始出現,這代表疾病可能位於「陽分」,這種情況比較容易得到控制。如果病症間隔一天才出現一次,或者在下午或夜晚出現,這可能表示疾病位於「陰分」,這種情況較難控制。

如果病症每隔一天出現一次,或者白天和夜晚都出現,那麼這可能是「陰陽俱病」,也就是說疾病同時影響到「陽分」和「陰分」。

「陰分」的病症通常較為緩慢,發病時間相對較遠。「陽分」的病症則可能更為急劇,發病時間相對較近。如果病情嚴重,疾病的邪氣可能會深入「陰分」,影響到五臟的運作。這時候,邪氣會在體內遠離正常氣流的路徑上停留,使病症難以得到完全的恢復。如果病情進一步惡化,可能會導致身體內部和外部的防線失守,使得疾病和身體正常功能無法區分,進而產生無時無刻不發作的情況。

對於「連發」和「間發」的病症,這是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來分類的。當病人受到的病氣較重時,邪氣會深入「陰分」,影響到五臟。這個部位在背側是陽,在腹側是陰,這兩個部位之間的距離長,氣流深,邪氣會在這裡停留,無法與正氣共存。因此,病症會在間隔一定時間後才會出現。如果病症每隔三天出現一次,這可能是三陰經的瘧疾,病情更深。根據出現的時間(子午卯酉、辰戌醜未、寅申巳亥),可以分別對應到少陰、太陰和厥陰經的病症。

日輕日重

時日支幹之衰旺。每於人身有相關。蓋甲丙戊庚壬。天時之陽也。乙丁己辛癸。天時之陰也。瘧久食減。胃中之正氣已孤。而邪去未盡。是以值陽日助正。而邪不能勝正則輕。值陰日助邪。而正不能勝邪則重。(匯補)

日發夜發

受病輕者。邪氣外舍於陽分。陽為腑。其邪淺。客於腠理。與衛氣並行。故一日一發。發有晝夜之殊。因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故發於日間。榮衛晝行背與脊故也。得陰而內薄。故發於暮夜。榮衛夜行胸與腹也。

移早移晏

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內。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內經)所以正氣勝而外出。則移早。為輕。邪氣勝而入內。則移晚。為重。(匯補)

白話文:

日輕日重 日支和乾的衰弱或旺盛,對人體具有相關影響。甲、丙、戊、庚、壬是天時的陽性元素;乙、丁、己、辛、癸是天時的陰性元素。瘧疾持續久了,飲食減少,體內的正氣已經孤單,但邪氣還未完全消散。因此,在陽性日子時,正氣得到幫助,邪氣不能勝過正氣,病情就較輕;在陰性日子時,邪氣得到幫助,正氣不能勝過邪氣,病情就較重。

日發夜發 受傷輕的人,邪氣停留在陽性的體質,陽性是臟器,邪氣淺,停留在皮膚層,與衛氣一起運行,所以一天一次發病,發病時間有白天和黑夜的差異。因為衛氣在白天運行在陽性部位,在夜晚運行在陰性部位,這種氣得到陽性就外洩,所以在白天發病。榮衛在白天運行在背部和脊椎,所以夜晚運行在胸部和腹部。

移早移晏 邪氣停留在風府,沿著脊椎下降。衛氣每天一夜,在風府聚會。第二天下降一個節點,所以病發時間較晚。從風府出來,每天下降一個節點,二十五天下降到骶骨,二十六天進入脊髓,注入伏脊之內。這種氣上升,九天後從缺盆中出來,這種氣逐漸升高,所以病發時間逐漸提前。這是因為正氣勝過邪氣而出外,所以病發時間提前,病情輕;邪氣勝過正氣而進入內部,所以病發時間延遲,病情重。

脈法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虛宜補。弦緊宜汗。弦而浮大可吐。弦而實緊可下。微弱為虛。代散則死。如六脈遲緩者。將自愈。

治法

無汗鬚髮汗。散邪為主。有汗當斂汗。扶正為先。(心法)邪瘧及新發者。可汗吐下。虛瘧及久病者。宜補氣血。稍久而正虛邪滯者。宜一補一發。若深入於陰分者。宜先升後汗。至如邪乘虛入。則宜以發散祛其客邪。然後扶培胃氣。痰食氣滯。則先以消導散其壅滯。然後漸補脾元。(匯補)

避其銳氣

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內經)凡瘧方發之時。不可服藥。須於未發兩時之先。否則藥病交爭。轉深為害。(匯補)

白話文:

脈法

瘧疾的脈象,表現為弦脈。弦脈數多,代表熱邪;弦脈遲緩,代表寒邪;弦脈虛弱,宜補氣血;弦脈緊實,宜發汗;弦脈浮大,可使用吐法;弦脈實緊,可使用下法。脈象微弱,代表身體虛弱;脈象時而消失,則預示病情危重。如果六脈皆遲緩,則代表病情將會自行痊癒。

治法

病人無汗者,應先使用發汗法,以散發邪氣為主。病人有汗者,應先使用斂汗法,以扶正氣為主。

對於初發或急性瘧疾,可使用汗吐下法。對於久病或虛弱的瘧疾,宜補氣血。對於病程較久,正氣虛弱,邪氣鬱滯者,宜採取「一補一發」的治療方式。若邪氣深入陰分,則宜先使用升陽法,再使用發汗法。

若邪氣乘虛而入,則應先使用發散法驅除客邪,再補益脾胃之氣。若患者有痰食氣滯的情況,則應先使用消導散法去除壅滯,再逐漸補益脾元。

避其銳氣

疾病在最盛之時,必將衰敗。當疾病衰退之時,則會迎來大好轉。

凡是瘧疾發作時,不可服用藥物,應在發作前兩個時辰服用藥物。否則藥物與病邪相爭,反而會加重病情。

截宜權變

數發之後。曾經汗解。可商截法。久則中氣愈虛。病邪愈深。設或脈尚緊盛。邪氣方銳。未可輕截。恐補住邪氣。變生他患。(匯補)

截後宜補

截而不愈。不可再截。恐損其氣。宜分晝發夜發。寒熱多少。以和解之。久則脾氣虛衰。須服養脾祛痰之藥。脾氣一盛。自然平復。(大全)

瘧病死症

凡瘧至吐瀉不食。腫脹歸腹者。不治。亦有峻補參、耆而獲生者。亦僅百中之一二也。(匯補)

用藥

主以大棗。合柴胡湯。因寒。加羌活、蘇葉。因暑。加黃連、香薷。因濕。加蒼朮、厚朴。因瘴。加菖蒲、藿香。因食。加山楂、麥芽。因痰。加枳實、膽星。頭疼。加川芎。胸滿。加枳殼。口渴。加知母。甚加石膏。去半夏。嘔吐。加藿香。大抵外感寒多。非草果、厚朴不能溫散。

白話文:

【截宜權變】

在治療過程中,如果病情已經有明顯的好轉並且出現出汗的情況,可以考慮使用「截法」進行治療。但如果病情拖延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中氣(中焦的氣血)更加虛弱,病邪更加深入體內。如果脈象仍然緊張或者邪氣正盛,不應輕易使用截法,以免補助邪氣,引發其他疾病。

【截後宜補】

如果使用截法治療後病情沒有改善,就不應該再次使用截法,以免損傷體氣。應該根據不同的發病時間(白天或夜晚),以及發熱、發冷的程度,來調和解毒。長期下去,脾氣可能變得虛弱,需要服用滋養脾臟、祛除痰濕的藥物。當脾氣恢復,就會自然得到恢復。

【瘧病死症】

凡是出現癲癇發作後伴有嘔吐、腹瀉、不思飲食、腹部脹滿的狀況,一般情況下是無法治癒的。但也有些情況,通過峻補參、耆等藥物能夠獲得生存的機會,但這類情況只佔百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比例。

【用藥】

主要以大棗配合柴胡湯為主。如果是因寒引起的病症,可以加入羌活、蘇葉;如果是因暑引起的,可以加入黃連、香薷;如果是因濕引起的,可以加入蒼朮、厚朴;如果是瘴氣引起的,可以加入菖蒲、藿香;如果是因食引起的,可以加入山楂、麥芽;如果是痰引起的,可以加入枳實、膽星。如果頭痛,可以加入川芎;如果胸部脹滿,可以加入枳殼;如果口渴,可以加入知母;如果情況嚴重,可以加入石膏,去掉半夏;如果有嘔吐的情況,可以加入藿香。總體來說,對於外感寒邪的病症,往往需要使用草果、厚朴等藥物來溫和散寒。

熱多。非柴胡、黃芩不能清解。陽瘧無汗。須用蒼朮、葛根。陰瘧無汗。須用升麻、柴胡。陽瘧多汗。斂以參、朮、黃耆。陰瘧多汗。斂以歸、芍、烏梅。陽瘧三四發後不愈者。截以不二飲。陰瘧數十發不愈者。提以補中益氣湯。加白蔻仁以分邪正而瘧自止。脾虛多熱者。清脾飲。

胃虛多寒者。人參養胃湯。其間日發。連兩日發者。八珍湯大補氣血。若微寒微熱不能遽除。是正氣已虛。邪氣亦盡。加柴胡、黃芩鱉甲。於補榮衛藥中。尋當自愈。

白話文:

熱症需要柴胡和黃芩來清熱解毒。陽性瘧疾如果無汗,應使用蒼朮和葛根;陰性瘧疾若無汗,則需使用升麻和柴胡。陽性瘧疾若有多汗情況,可使用人參、蒼朮、黃耆來收汗;陰性瘧疾若有多汗,可用當歸、芍藥、烏梅來收汗。陽性瘧疾在發作四、五次後仍未痊癒的,可使用不二飲來截斷病情;陰性瘧疾在發作數十次後仍未痊癒的,則可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並加入白蔻仁來分清邪正,使瘧疾得以停止。脾虛有熱的患者,應使用清脾飲來調理。胃虛有寒的患者,則需服用人參養胃湯。若患者間隔一天發作一次,或連續兩天發作,則可用八珍湯來大補氣血。若患者有輕微的寒熱之症,且未能迅速消除,這表示正氣已經虛弱,邪氣也已經耗盡。此時可加入柴胡、黃芩、鱉甲等藥物,在補充營養的同時,病情通常會自行痊癒。

瘧疾選方

清脾飲(簡易),治瘧疾熱多寒少。口渴溺赤。脈弦數者。脈滑有力。用蒼朮。脈濡無力。用白朮。

青皮,厚朴(姜炒),草果,柴胡,黃芩,茯苓,半夏,甘草(炙各七分),姜,棗

不二飲,治瘧在陽分。三四發後。人壯可截者。

柴胡,黃芩,常山,知母,芍藥,檳榔,青皮,甘草

水酒各一碗煎。露一宿。五更時服。忌熱茶湯飯一日。

驅瘧散(和劑),治瘧疾熱少寒多。自汗肢冷。脈弦遲者。

白話文:

清脾飲適合治療熱多寒少的瘧疾,患者口渴、小便赤紅,脈象弦數或滑有力,用蒼朮;脈象濡弱無力,則用白朮。藥材包括青皮、厚朴(姜炒)、草果、柴胡、黃芩、茯苓、半夏、甘草(炙各七分)、薑、棗。

不二飲則適用於陽分瘧疾,患者在三四次發病後,體壯有力,可以截斷病情。藥材包括柴胡、黃芩、常山、知母、芍藥、檳榔、青皮、甘草,水酒各一碗煎煮,露置一夜,五更時服用,忌食熱茶湯飯一日。

驅瘧散適用於熱少寒多的瘧疾,患者自汗肢冷,脈象弦遲。

前胡,柴胡(各八分),桂心,桔梗,厚朴,半夏(各六分),黃耆,乾葛,甘草(各四分),姜,棗

人參養胃湯,治虛瘧食少諸症。

草果,人參,茯苓(各五分),甘草,橘紅(各八分),厚朴,蒼朮,半夏(各一錢),藿香(五分)

寒多。加乾薑、桂枝。熱多。加柴胡、黃芩、生薑、烏梅。水煎。

芎歸鱉甲湯,治勞瘧表虛里損。真元未復。疾雖暫可。少勞復作。

白話文:

前胡和柴胡(各8分),桂心,桔梗,厚朴,半夏(各6分),黃耆,乾葛,甘草(各4分),姜,棗

人參養胃湯,用於治療虛弱性瘧疾及飲食減少等症狀。

草果,人參,茯苓(各5分),甘草,橘紅(各8分),厚朴,蒼朮,半夏(各1錢),藿香(5分)

如果體感寒冷較多,可以加乾薑、桂枝;如果體感熱量較多,則可以加入柴胡、黃芩、生薑、烏梅。所有藥材需用水煎煮。

芎歸鱉甲湯,用於治療勞累引起的瘧疾,以及表虛和內損的情況。當真正元氣恢復後,即使暫時有所改善,但稍有勞累,症狀又會再次出現。

川芎,當歸,鱉甲,茯苓,青皮,陳皮,半夏,芍藥(等分)

生薑、烏梅煎。

四獸飲

即六君子湯加草果、烏梅、生薑、大棗。

黃耆鱉甲湯

黃耆(中),鱉甲(下),何首烏(上),陳皮(下)

柴胡養陰湯

柴胡(上),當歸(中),陳皮(中),知母(下)

白話文:

川芎、當歸、鱉甲、茯苓、青皮、陳皮、半夏、芍藥等分,用生薑、烏梅煎服。四獸飲則是在六君子湯的基礎上,再加入草果、烏梅、生薑、大棗。黃耆鱉甲湯則由黃耆、鱉甲、何首烏、陳皮組成,其中黃耆用量居中,鱉甲和陳皮用量較少,何首烏用量最多。柴胡養陰湯由柴胡、當歸、陳皮、知母組成,柴胡用量最多,當歸和陳皮用量居中,知母用量最少。

瘧母丸

青皮,桃仁,紅花,神麯(各五錢),三稜,蓬朮,海粉(各七錢),鱉甲(醋製一兩),香附(醋炒八錢),麥芽(五錢)

神麯糊丸。以補藥送下。

小柴胡湯(仲景),治瘧往來寒熱。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

薑棗煎。加丹皮、山梔。名加味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名柴胡白虎湯。

白話文:

瘧母丸由青皮、桃仁、紅花、神麯、三稜、蓬朮、海粉、鱉甲(醋製)、香附(醋炒)、麥芽等藥材組成,以神麯糊丸,用補藥送服。瘧母丸可以治療瘧疾,而小柴胡湯則是用於治療瘧疾往來寒熱。小柴胡湯由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組成,用薑棗煎服。加丹皮、山梔則稱為加味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則稱為柴胡白虎湯。

藿香正氣散(方見似中風),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六君子湯(三方俱見中風),平胃散(方見暑症)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六君子湯這些方子都適用於中風,而平胃散則是用來治療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