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一 (22)
卷之一 (22)
1. 燥症
燥症大意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經文)燥萬物者。莫熯乎火。(易經)火氣一熯。五液皆枯。故燥之為病。血液衰少。而又氣血不能通暢。(原病式)
燥症內因
燥者。陽明金氣所化。金受火制。木旺風生。風火相合。勝濕損津。(原病式)亦有天時久晴。黃埃蔽空。風熱怫鬱而成者。此屬外邪。(六要)其內因所致者。病端不一。有減氣而枯。有減血而枯。(好古)或大病而攻伐太過。或吐瀉而津液頓亡。或飢餓勞倦。損傷胃液。
或思慮勞神。心血耗散。或房勞太過。腎水乾枯。或金石剛劑。預求峻補。或膏粱厚味。炙爆太多。皆能助火爍陰而為燥。(良方)總之。金為水源。金受火克。不能生水而源絕於上。則無以榮膚澤毛。而諸燥作矣。(六要)
燥症外候
在外則皮膚皴揭。在上則咽鼻焦乾。在中則水液衰少而煩渴。在下則腸胃枯涸而便難。(良方)
燥病變症
風燥。由肝血不能榮筋。故筋痛爪裂。火燥。由脾多伏火。故唇揭便秘。血燥。由心血失散。故頭多白屑。發脫須落。虛燥。由腎陰虛涸。故小便數。咽乾喉腫。此皆燥之初因也。濡潤自愈。若不加嗇養。使真水涸竭。為消渴噎膈。為痿痹經閉。為乾咳聲啞。筋脈勁強。口噤拳攣。筋緩不收。而千疴競起。雖欲靜攝。則燎原不可遏矣。(匯補)
燥症脈法
脈緊而澀。或浮而弦。或芤而虛。皆屬燥症。(正傳)
燥症治法
治燥須先清熱。清熱須先養血。養血須先滋陰。(繩墨)宜甘寒之品。滋潤榮衛。甘能生血。寒能勝熱。陰得滋而火殺。液得潤而燥除。故曰。莫治風。莫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子和)
虛燥宜補
若病後曾服汗下藥。及吐後產後。老年瘦羸人。見諸燥症。脈細澀或洪數者。俱屬血液不足。當濡潤之。縱欲人發燥者。多腎虛。以腎主五液也。(匯補)
燥症禁戒
切忌香燥動火。及發汗滲濕利便通導之藥。(入門)損傷津液。至於苦寒辛涼。亦逐末而忘本。世多此弊。其燥愈增。(匯補)
燥症用藥
主以四物湯加減。如皮膚皴揭。加秦艽、防風。咽鼻焦乾。加知母、黃芩。煩渴。加麥冬、花粉。便難。加麻仁、牛膝。痰燥。加貝母、栝蔞。血燥。加天冬、熟地。火燥。壯實者。用清涼飲子以治上焦之燥。用脾約麻仁丸以治中下之燥。虛燥。在腎經者。用地黃湯丸。加天麥冬。
在肝脾經者。用加味逍遙散。加麥冬。或枯梗。或生地。隨症加減。不可膠泥其說也。
燥症選方
清涼飲子,治上焦積熱。口舌咽乾鼻燥。
黃芩,黃連,薄荷,玄參,當歸,芍藥(各一錢半),甘草(一錢)
便燥。加大黃。水煎服。
脾約麻仁丸(和劑),治脾家伏火。血液燥。大便閉結。
白話文:
[燥症]大意
各種乾澀、枯萎、乾燥、粗糙的症狀,都與燥有關。(中醫經典記載)使萬物乾燥的最大原因,莫過於火。(易經記載)一旦被火氣烘烤,身體的五種主要液體都會變得乾涸。因此,燥這種疾病會造成血液減少,並且影響到氣血的順暢流通。(《原病式》)
燥症內因
燥是由陽明金氣轉化而來。金氣受到火氣的制約,加上肝氣旺盛導致風氣生成,風火相結合,可以抑制濕氣並損耗體內的津液。(《原病式》)此外,也有因為天氣長期晴朗,黃塵遮蔽天空,風熱鬱悶而形成的情況,這屬於外界因素導致的問題。(《六要》)然而,由內部因素引起的燥症,原因多種多樣。可能是氣衰而導致乾燥,或是血衰而引起乾燥。(《好古》)或者是大病後治療過度,或嘔吐、腹瀉導致津液瞬間流失,或是飢餓、勞累損傷了胃部的液體。
或是過度思考勞神,導致心血消耗。或是性生活過度,使得腎臟的水分乾涸。或是服用礦物質藥物,尋求快速補充。或是食用高脂肪、濃厚的食物,燒烤食物過多,這些都能夠助長火氣,損傷陰液,從而引發燥症。(《良方》)總的來說,金是水的根源,金受到火的剋制,無法生成水,使得水源斷絕,無法滋養肌膚和毛髮,於是各種燥症就會出現。(《六要》)
燥症外候
在外部表現為皮膚乾燥、粗糙,在上部表現為咽喉、鼻子乾燥,在中部表現為體液減少,感到口渴,在下部表現為腸胃乾燥,排便困難。(《良方》)
燥病變症
風燥:由於肝血無法滋養筋絡,導致筋絡疼痛、指甲開裂。火燥:由於脾臟內存有過多的火氣,導致嘴脣乾裂、便祕。血燥:由於心血流失,導致頭皮多屑,頭髮脫落。虛燥:由於腎陰虛弱,導致頻繁小便,咽喉乾燥、喉嚨腫脹。這些都是燥症初期的原因。如果能夠得到充足的滋潤,症狀就能夠自行恢復。但如果沒有得到妥善的調理,使得真正的水分枯竭,將會發展成為消渴症、噎膈、痿痹、經閉、乾咳、聲音嘶啞、筋脈僵硬、口齒緊閉、抽搐、筋絡鬆弛等各種病症,各種疾病紛至沓來,即使想要安靜休息,也無法阻止病情的惡化。(《匯補》)
燥症脈法
脈搏緊繃、滯澀,或浮動而弦硬,或芤弱而虛弱,都屬於燥症的特徵。(《正傳》)
燥症治法
治療燥症首先需要清除體內的熱氣,清除熱氣需要先滋養血液,滋養血液需要先滋潤陰液。(《繩墨》)應使用甘寒的藥物,滋潤身體的營養物質。甘味能夠促進血液生成,寒性能夠抑制熱氣,滋潤陰液能夠剋制火氣,滋潤液體能夠消除燥熱。因此有句話說:“不要治療風,不要治療燥,只要治療火,風燥自然消失。”(《子和》)
虛燥宜補
對於那些在生病後曾經服用過出汗或瀉下的藥物,或者嘔吐後、產後、年老體弱的人,如果出現了燥症的症狀,脈搏細微或滯澀,或者洪大而快速,都表明血液不足,應該進行滋潤調理。對於那些想要滋潤身體卻產生燥熱的人,多數是因為腎虛,因為腎臟掌管著五種液體。(《匯補》)
燥症禁戒
嚴格禁止使用香燥動火的藥物,以及發汗、滲濕、利尿、通便的藥物。(《入門》)這些藥物會損傷體內的津液。對於苦寒、辛涼的藥物,也會忽略根本而只看到表面,這是世間常見的弊端,這樣做會使得燥症更加嚴重。(《匯補》)
燥症用藥
以四物湯為基礎,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例如,皮膚乾燥粗糙,可加入秦艽、防風;咽喉、鼻子乾燥,可加入知母、黃芩;口渴,可加入麥冬、花粉;排便困難,可加入麻仁、牛膝;痰燥,可加入貝母、栝蔞;血燥,可加入天冬、熟地;火燥,對於身體健壯的人,可以使用清涼飲子來治療上部的燥症,使用脾約麻仁丸來治療中下部的燥症;虛燥,如果在腎經,可以使用地黃湯丸,加入天麥冬;如果在肝脾經,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加入麥冬,或者枯梗,或者生地,根據具體症狀進行加減,不能固守一種方法。
燥症選方
清涼飲子:治療上部積熱,口舌咽喉乾燥,鼻子乾燥。 成分:黃芩、黃連、薄荷、玄參、當歸、芍藥(各1.5錢)、甘草(1錢) 如果排便困難,可加入大黃。用水煎煮後服用。
脾約麻仁丸(和劑):治療脾臟內藏火氣,血液乾燥,大便閉結。 成分:厚朴、枳實、芍藥(各2兩)、大黃(蒸4兩)、杏仁、麻仁(各1.5兩) 蜂蜜製成丸狀,用溫水送服。
地黃湯:加味逍遙散、四物湯(三方詳見中風) 成分:生地(4兩)、當歸、山藥、枸杞(各3兩)、知母、黃柏(各2兩)、山萸肉、白芍藥(各2兩)、熟地(2兩5錢)、肉蓯蓉、玄參(各1.5兩) 煉蜜製成丸狀,用鹽水送服。
新制通幽湯:治療幽門不通,大便閉結,上衝吸門,嘔食不下,腸燥胃閉,可能發展成為噎塞的症狀。 成分:當歸、紅花、桃仁、韭汁、香附、牡丹皮、蘇子、桔梗、陳皮 用水煎煮後,研磨檳榔5分,調和後服用。
硃砂蘆薈丸:治療大便不通。 成分:硃砂(研成粉末,5錢)、真蘆薈(研細,7錢) 加入少量好酒製成丸狀,每次服用1.2錢,用好酒送服。早上服用晚上通便,晚上服用早上通便。必須在天氣晴朗時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