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斑疹

大意

斑屬三焦無根之火。疹屬心脾濕熱之火。其上侵於肺。則一也。(入門)

內因

熱則傷血。血熱不散。裡實表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明理論)

外候

斑勢掀發微腫。有色痕而無頭粒。小者如芝麻。大者如芡實。輕者如星布。重者如錦紋。其赤色者。胃熱也。紫黑者。胃爛也。(例略)或有青藍色者。見則不治。要知赤斑。半死半生。黑斑。九死一生。(正傳)針頭稠密者凶。喘促自汗者死。氣實足暖者易治。氣怯足冷者難醫。

自胸腹散四肢者可治。自四肢入於腹者不治。將發之先。先自吐瀉者吉。既發之後。久瀉不止者凶。(匯補)

白話文:

斑疹是中醫學上常見的皮膚病,是由三焦虛火和心脾濕熱引發的。這些火熱上犯肺部,最終導致熱邪外發於皮膚,形成斑疹。

斑疹的嚴重程度會根據其顏色、形狀、位置以及患者的整體狀態而有所不同。

例如,赤色斑疹通常表示胃熱,而紫黑色斑疹則表示胃潰爛。青藍色斑疹預示病情危重,難以治癒。斑疹的密集程度、患者的呼吸狀況、體溫以及斑疹蔓延的方向等因素也能反映病情。

一般而言,從胸腹散佈到四肢的斑疹較易治療,而從四肢蔓延到腹部的斑疹則難以治療。發病前出現嘔吐或腹瀉通常預示病情較輕,而發病後久瀉不止則預示病情嚴重。

總而言之,斑疹的預後與患者的體質、病程以及治療方法密切相關。及時就醫,遵醫囑治療,才能提高預後。

外感發斑

有傷寒發斑。有時氣發斑。有陽毒發斑。有溫毒發斑。四症之中。溫毒為重。皆因熱邪在表。不當下而下之。乘虛入胃。或熱邪在裡。胃熱不泄。二者皆能發斑也。(三因)初起。必有頭疼身熱之表症。先宜辛涼徹其表。後用寒涼清其中。(入門)

內傷發斑

內傷發斑。輕如蚊跡。多在手足。初起無頭疼身熱表症。(入門)乃勞役過度。胃氣虛極。一身之火。遊行於外。或他症汗吐下後。中氣虛乏。餘邪無所歸附。散於肌表。宜補宜降。不可妄行涼藥。大建中湯。(指掌)

陰症發斑

陰症發斑。亦出胸背手足。但稀少而淡紅。如蚊跡之狀。此名陰斑。終不似陽斑之紅顯。因腎氣太虛。陰盛於下。迫其無根之火。聚於胸中。上熏肺分而為斑。若誤作熱症而用涼藥者。非。宜調中湯溫胃。其火自降。而斑自退。(指掌)

白話文:

外感發斑

傷寒發斑: 有些傷寒患者會出現發斑的症狀。

氣發斑: 有時,由於氣機失調也會導致發斑。

陽毒發斑: 陽毒發斑也是一種常見的情況。

溫毒發斑: 溫毒發斑是最嚴重的發斑類型。這四種情況都是因為熱邪停留在體表,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理而向下蔓延,乘虛而入胃部;或是熱邪已經深入內部,胃熱無法宣泄,這兩種情況都能導致發斑。

治療: 發斑初期,通常伴隨頭疼、發熱等表證,應先用辛涼藥物疏解表邪,之後再用寒涼藥物清熱解毒。

內傷發斑

內傷發斑: 內傷導致的發斑,斑點較小,如同蚊子叮咬的痕跡,多見於手足部位。起初沒有頭疼、發熱等表證。

病因: 主要原因是過度勞累,導致胃氣虛弱,體內的熱氣無法宣泄,而散佈於體表。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經過汗吐下法治療後,導致中氣虛弱,邪氣無處歸宿,散佈於肌表。

治療: 應以補益氣血、降火清熱為原則,不可隨便使用涼藥。可服用大建中湯。

陰症發斑

陰症發斑: 陰虛發斑多出現在胸背、手足部位,斑點稀疏而淡紅,如同蚊子叮咬的痕跡。這種斑點稱為陰斑,與陽斑的紅色明顯不同。

病因: 由於腎氣虛弱,陰氣過盛,將無根之火迫至胸中,上熏肺部,而形成斑點。

治療: 不可誤以為熱症而使用涼藥,應以溫胃健脾為原則,服用調中湯,使胃氣溫暖,則內熱自然下降,斑點也會逐漸消失。

發疹內因

疹屬熱與痰在肺。發則癢疴不仁。多兼風濕之殊。(心法)

發疹外候

疹有豆粒。或如粟米。或如蚊跡。或隨出隨沒。或沒而又出。紅靨隱密皮膚。不透出者。為癮疹。顆粒顯透皮膚為痧疹。初起必兼鼻塞流涕。聲重咳嗽。頭疼胸悶。發熱自汗。更有風邪擁肺。氣急鼻煽。咳不能臥。先用潤肺利邪之品。後變潮熱。而頭不疼。胸已快。惟咳嗽氣急如故。

此因本氣素虛。肺邪雖解。而陰火乘旺也。脈大者。宜滋陰清肺。斷不可誤投參、耆酸斂。以致不救。(匯補)

赤白癮疹

赤疹因熱。燥氣乘之。稍涼則消。白疹因寒。冷氣折之。稍暖則消。似白似赤。微黃隱於肌肉之間。四肢重著。此脾經風熱挾濕也。多因沐後感風。與汗出解衣而得。(入門)

白話文:

發疹內因

疹子是由於體內熱氣和痰濕停留在肺部引起的。發疹時會伴隨搔癢、發燒和神志不清,常常也伴有風濕的症狀。 (心法)

發疹外候

疹子的形狀大小不一,有的像豆粒,有的像粟米,有的像蚊子叮咬的痕跡。有的疹子會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有的則消失後又再次出現。紅色斑點隱藏在皮膚底下,看不見的,稱為癮疹。顆粒明顯突出於皮膚表面的,則稱為痧疹。

疹子初起時,通常會伴隨鼻塞流涕、聲音嘶啞、咳嗽、頭痛、胸悶、發熱和自汗等症狀。如果再加上風寒侵襲肺部,則會出現呼吸急促、鼻翼煽動、咳嗽無法平躺等症狀。此時應先使用滋潤肺部、驅散邪氣的藥物。

如果之後出現潮熱,但頭部不再疼痛,胸部也已舒服,但仍然咳嗽、呼吸急促,這就說明體內氣虛,雖然肺部的邪氣已經消除,但由於陰虛火旺,導致病情遷延。脈象洪大者,應以滋陰清肺的藥物治療,切不可誤用人參、黃耆等補氣收斂的藥物,否則會導致病情難以挽回。 (匯補)

赤白癮疹

紅色疹子是由於體內熱氣和燥氣侵襲所致,稍微涼爽一些就會消退。白色疹子是由於體內寒氣侵襲所致,稍微溫暖一些就會消退。有些疹子則呈現白中帶紅或微黃色,隱藏在肌肉之間,四肢沉重,這是脾經風熱夾濕所致。多因洗浴後受風或出汗後解開衣服所致。 (入門)

脈法

斑疹鬱熱。或伏或絕。或細或散。斑疹熱盛。陽浮而數。陰實而大。大率洪數有力者生。沉小無力者死。

治法

疹宜涼解。斑宜清火。癢者祛風。痛者清熱。(繩墨)又斑疹並出者。不可純用風藥。恐變痰嗽渴嘔瘡瘍。(匯補)

用藥

外感斑勢未透。升麻玄參湯發之。已透。人參化斑湯清之。內傷發斑。調中益氣湯斂之。風熱發疹。消風百解散散之。疹毒未解。鼠黏子湯清之。脾家風濕發疹。用黃瓜水調伏龍肝散服。

白話文:

脈象呈現斑疹,代表體內有鬱熱,脈搏時隱時現,時而細微時而散亂。若斑疹熱度高,陽氣浮而脈搏頻數,陰氣實而脈搏有力。一般而言,脈搏洪大、有力、頻數者預後良好,脈搏沉細、無力者預後不佳。

治療上,斑疹宜用清涼解熱藥物,斑點宜用清熱藥物,若皮膚發癢則需祛風,若疼痛則需清熱。斑疹與其他症狀同時出現時,不可單用祛風藥物,以免轉變為痰嗽、口渴、嘔吐、瘡瘍等症。

用藥方面,外感引起斑疹,若尚未透發,可用升麻玄參湯促進發散;若已透發,則用人參化斑湯清熱;內傷引起的斑疹,可用調中益氣湯收斂;風熱引起的疹子,可用消風百解散散之;若疹毒未解,可用鼠黏子湯清解;脾臟濕氣引起的疹子,可用黃瓜水調伏龍肝散服用。

外治法

凡斑欲出未透。用乾葛、蟬蛻、蘇葉煎湯揩之。或蔥白擦。或薑汁噴。使斑勢掀發為度。

又法,痧疹發不出。氣急鼻煽者。用芫荽搗爛。同酒漿研勻。熱揩頭面胸背。蓋暖自愈。內服西河柳。陰乾。大劑與之。名曰獨勝散。

斑疹選方

人參化斑湯,治外感陽實發斑。勢如錦紋。

人參(一錢),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一錢),粳米(一撮)

白話文:

外治法

凡是斑點欲要長出來還沒完全顯露時,可以用乾葛、蟬蛻、蘇葉煎成湯,塗抹患處。也可以用蔥白擦拭,或用薑汁噴灑,讓斑點充分顯露出來即可。

另外一種方法,是針對痧疹發不出來,病人氣急呼吸急促,鼻子煽動時使用。用芫荽搗爛,與酒漿研磨均勻,熱敷於頭面、胸背,蓋上被子使之溫暖,自然就能痊癒。內服西河柳,陰乾後研磨成粉末,大劑量服用,稱為獨勝散。

斑疹選方

人參化斑湯,用於治療外感陽氣實證,發出紅色斑點,形狀如錦紋。

**藥方:**人參(一錢)、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一錢)、粳米(一撮)。

水煎。

升麻玄參湯,治外感熱甚發斑。隱隱未透。

升麻,玄參,乾葛,甘草(等分)

水煎。

調中益氣湯,治內傷胃氣虛而邪火為斑。

黃耆,人參,甘草,當歸,白朮(各五分),白芍,柴胡,升麻(各三分),橘皮,五味(三粒)

白話文:

藥方

  • 升麻、玄參、乾葛、甘草(等分)

用法

  • 水煎服。

藥方

  • 黃耆、人參、甘草、當歸、白朮(各五分)
  • 白芍、柴胡、升麻(各三分)
  • 橘皮、五味(三粒)

用法

  • 水煎服。

升麻玄參湯

適用於外感熱邪,症狀表現為發斑,但熱邪隱隱未透的情況。

調中益氣湯

適用於內傷胃氣虛弱,導致邪火上炎而發斑的症狀。

  • 上述藥方僅供參考,具體用藥需遵醫囑。
  • 藥材的分量以現代藥典為準,古籍中的分量可能與現代不同。
  • 現代醫學對於斑疹的診斷和治療方法較多,建議咨詢專業醫護人員。

水煎服。

調中湯,治陰斑。

蒼朮,陳皮,砂仁,藿香,甘草,芍藥,桔梗,半夏(各八分),白芷,羌活,川芎,麻黃,桂枝,枳殼(各七分)

水姜煎。

大建中湯,治陰虛陽氣衰而浮越為斑。

白話文:

這段古文描述了一種叫做“調中湯”的藥方,可以用來治療“陰斑”。 調中湯的藥材包括蒼朮、陳皮、砂仁、藿香、甘草、芍藥、桔梗、半夏、白芷、羌活、川芎、麻黃、桂枝、枳殼等,每個藥材的比例都有明確規定。 藥方需要用水煎煮,可以加生薑一起煎煮。 此外,古文中還提到另一個藥方“大建中湯”,可以用來治療陰虛陽氣衰弱導致的斑點。

備註:

  • 古文中的“分”是一種藥材的計量單位,具体重量需要根据不同版本的《本草綱目》等古籍进行查询。
  • 由于古文缺乏上下文,所以翻译结果仅供参考。 具体用法和剂量需要咨询专业的医师。

黃耆,當歸,桂心,芍藥(各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半夏,附子(各五分),生薑,棗子

水煎。

消風百解散,治風熱不散。鬱於皮膚而為斑。

荊芥,防風,白芷,羌活,陳皮,川芎,蟬蛻,蒼朮,柴胡,甘草(各等分)

生薑、蔥白。水煎。

鼠黏子湯,治疹發不徹。無里症者。

鼠黏子(上),荊芥穗(中),甘草(下),防風(下)

防風通聖散,治癮疹熱甚。狀如斑形。稠密不消。用此清表徹里。(方見火症)

白話文:

黃耆、當歸、桂心、芍藥各兩錢,人參、甘草各一錢,半夏、附子各五分,生薑、大棗,水煎服用。此方能消散風熱,治風熱鬱滯於皮膚,形成斑點。

荊芥、防風、白芷、羌活、陳皮、川芎、蟬蛻、蒼朮、柴胡、甘草各等份,生薑、蔥白,水煎服用。此方名為鼠黏子湯,治疹發不透,無裡症者。

鼠黏子、荊芥穗、甘草、防風,按照上、中、下、下比例,煎服。此方名為防風通聖散,治癮疹熱盛,形狀如斑點,稠密不消,用此方清解表裡。

【附妊婦斑疹】

妊婦發斑。先用透解。次用清熱。不可泥胎孕。執用養血。蓋血藥凝滯。斑毒不能外透。每致纏綿變症。若已透而內熱未消。恐熱侵胎元。宜護胎塗臍法。(匯補)

妊婦發疹。宜清肺透表。亦不可用血藥以治疹邪。亦不可用燥藥以助疹熱。(匯補)

塗臍護胎法,治妊婦外感發斑已透。熱未止。恐熱入子宮。用此塗之。

以井底泥塗臍以下二寸余。以綿護之。良久再易。

白話文:

【附 妊婦斑疹】

懷孕婦女出現斑疹

  • 首先要使用透解方法(使毒素排出體外)。
  • 其次要使用清熱藥物。
  • 不可執著於養血,因為血藥會凝滯在體內,導致斑毒無法透出,容易造成纏綿不愈的病症。
  • 如果斑疹已經透出,但內熱尚未消退,恐懼熱氣侵犯胎兒,則應護胎,使用塗臍法。

懷孕婦女出現疹子

  • 應該清肺透表。
  • 同樣不可使用血藥來治療疹邪,也不可用燥藥助長疹熱。

塗臍護胎法

  • 用於治療懷孕婦女外感導致的斑疹已經透出,但熱氣尚未消退,恐懼熱氣進入子宮的情況。
  • 使用井底泥塗抹在肚臍以下兩寸左右,用棉花包裹,過一段時間再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