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博濟方》是宋代醫學家王袞於慶曆年間(公元1047年)編撰的一部重要醫學著作。全書共五卷,系統總結了當時醫學界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收錄了多種簡便而有效的處方,內容涵蓋傷寒、風症、勞症、血症等多種疾病。這部著作以其精湛的醫學理論、實用的治療方法以及人道主義的醫療理念,成為中國醫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一、編撰背景與特色

王袞以「博施濟眾」為核心理念,深入民間,收集了大量實用療方,並在長期醫療實踐中驗證其效用。正如其自序中所述,他希望此書能夠家傳戶曉,幫助更多人擺脫疾病的痛苦。

  1. 內容全面: 《博濟方》記載了治療不同病症的處方,從內科到外科,從急救到慢性調理,無所不包。特別是針對傷寒、風症等常見疾病,提供了多種療法。

  2. 實用性與普及性: 書中的藥方多使用簡單易得的藥材,如人參、茯苓、柴胡等,便於普通百姓採用。

  3. 醫療人道主義: 王袞強調醫學的核心在於濟世救人,他批判了當時醫學界「秘方不傳」的風氣,主張醫學應為公眾服務。


二、主要內容分類與分析

《博濟方》按病症分門別類,系統地提供了診斷與治療方法。以下為幾個重要病症的內容解析:

1. 傷寒病

傷寒在古代是一種高發疾病,書中收錄了多個治療方案,包括人參煮散金沸草散等:

  • 人參煮散:用於治療氣虛傷寒,特別適合內外寒氣侵襲引起的症狀,配伍人參、白朮等溫補藥材,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
  • 金沸草散:針對風寒壅盛導致的壯熱、頭痛,該方劑注重散風解表,常配合生薑、棗煎服以加強效果。
  • 石膏散:主治傷寒引起的劇烈頭痛,以石膏、麻黃等藥材清熱解表。
  • 太一散:同樣用於治療傷寒頭痛,方中含有附子、石膏,顯示其兼顧溫陽與清熱。
  • 人參訶子散:針對傷寒氣不順、嘔吐、胸膈不利、泄瀉等症,以人參、訶子等藥材調和氣機,止瀉。
  • 沉香散:治療傷寒嘔吐、結痞、心胸虛弱等症,配伍沉香、茴香等理氣溫中之品,強調補元奪命,對於危重症候有急救作用。
  • 柴胡散:用於傷寒日久,出現氣悶、疼痛、狂言、煩躁、大小便不通等症,以柴胡、大黃、朴硝等瀉熱通便,發汗解表。
  • 陷胸散:治療心胸悶結、氣喘,服後可自汗出,方中大黃、甘草、枳殼,有瀉熱開結之功。
  • 豆蔻散:專治兩感傷寒、結胸、壯熱惡寒、飲食不下、大小腸秘塞、陰毒昏沉等重症,方中藥味繁多,兼顧溫陽、理氣、化濕、通便,旨在回陽救逆。
  • 金針丸仙茅丸:均用於治療傷寒結胸氣逆、手足逆冷、吐嘔不定等症,其中巴豆、杏仁等峻烈藥材的運用,體現了「以毒攻毒」的治療思路。
  • 人參散:和氣溫中,安神魂,多用於傷寒初期或恢復期,以人參、茯苓、白朮、陳橘皮等補氣健脾。
  • 順氣散:調理傷寒汗後脾胃氣虛、嘔逆腹脹、虛氣攻刺等症,也可用於風雨逼濕引起的病症。
  • 返陰丹:治療傷寒厥逆(四肢逆冷),以硫黃、硝石等回陽救逆,藥性峻猛,強調汗出即愈。
  • 正元散:解傷寒陰證,脈沉細,四肢頭目骨節疼痛,是回陽解表的重要方劑。
  • 退陰散:專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沉細等,常與正元散合用以增強療效。
  • 奪命丹:治陰陽二毒衝心,以硃砂、巴豆等峻猛藥物驅逐惡物,強調其神效。

2. 風症與痺症

書中詳細記錄了風病與痺症的治療方法,包括燒肝散骨碎補丸馬蘭花煎丸草還丹牛膝煎丸等:

  • 燒肝散:治療多種風、冷、勞、痢疾及脾胃虛弱,以羊肝(或豬肝)配伍多種補益祛風藥材,通過煨燒方式服用,具有溫補祛邪之效。
  • 骨碎補丸:治療風虛攻疰、筋骨疼痛、坐臥不能等,方中多用祛風濕、強筋骨之品。
  • 馬蘭花煎丸:治療元臟虛風、腳氣等,方中含有巴豆、芫花等攻下藥,顯示其對實證風邪的峻下療法。
  • 草還丹:被認為是調理三焦、順氣養元、明耳目、益真元、壯筋骨、駐顏容、保生延壽的靈丹,特別適合風濕痹痛和調理體內經絡不通的症狀,強調長期服用以固本培元。
  • 牛膝煎丸(多個):大治下元氣虛、冷氣流注、腳膝無力、狀似軟風等,注重補益下元,增強體質,方中牛膝、川烏等藥材,具備祛風濕、強筋骨的功效。還有針對腎臟風、筋骨頑麻、耳鳴重聽的牛膝海桐皮煎丸,以及治療下元積冷、陽事不振的天雄沉香煎丸。
  • 金粉丸:治療風、冷氣流疰、腳膝疼痛等,以川烏、牛膝、何首烏配伍,經過特殊炮製,旨在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 紫金丹:治療腎臟風、虛腫疼痛、補暖丹田等,方中含有硇砂、水銀等峻猛礦物藥,體現了宋代醫家對奇效方劑的探索。

3. 勞症

勞症多由過度勞累或慢性消耗引起,書中提供的處方多以補虛益氣為主:

  • 鹿茸丸:補氣壯陽,治療因虛勞傷憊導致的精神萎靡、腰膝酸軟等,以鹿茸、人參、附子等大補元氣。
  • 鱉甲散:治療五心煩熱、飲食減少,狀似勞氣,以鱉甲、常山、大黃等清熱散結。
  • 神效喝起散人參半夏丸:治療背胛勞倦、肢節痠疼、飲食無味、面黃體瘦等勞症,注重補虛與化痰。
  • 羌活煮散沉香鱉甲煮散:治療風勞攻疰四肢、背胛痠痛、元臟虛憊、腰腳沉重等,配伍多種補氣、祛風濕、活血化瘀之品。
  • 金花丸:治療急熱勞、煩躁、羸瘦、面目痿黃等症,以清熱瀉火藥為主。
  • 青蒿煎丸:治療骨蒸勞,以青蒿、鱉甲等清虛熱。
  • 橘皮煎丸:治療冷勞、瘦疾、目暗、手足攣急、婦人血症等,方中藥材多為溫補理氣之品,並詳細說明炮製方法,可久服以補氣、壯元氣、駐顏色、進飲食。
  • 燒肝散:治療五勞七傷、胸膈滿悶、飲食少味等,再次強調以羊肝(或豬肝)配伍藥末,通過燒制服用以增強療效。
  • 沉香散柴胡膏:治療五勞七傷、肢體煩倦、日漸消瘦等,皆有理氣、補虛之功。
  • 大柴胡鱉甲散:治療瘦弱、勞熱,方中藥味複雜,兼顧清熱、解表、補虛。
  • 炙肝散:治療五勞七傷、口瘡、咽喉不利、久瀉等,以豬肝配伍藥材,通過炙燒服用。
  • 延壽散養正膏延齡膏:特別針對「傳尸勞」(一種具有傳染性或家族傾向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旨在「出卻蒸汗勞蟲」,強調發汗排毒,並有驅蟲之意,說明古代對某些傳染病的認識與治療方法。
  • 鬼哭飲子:同樣治療勞症,方中含有阿魏等峻烈藥物,並記載了特殊的服用禁忌和方法,顯示其驅邪的用意。

4. 血症

《博濟方》針對吐血、咯血等血症,設計了多種治療方案:

  • 順中散:治療肺臟壅熱毒、吐血不止、氣喘等症,以檳榔、大黃、甘遂等瀉熱活血,兼能解藥毒。
  • 治暴吐血不止方:單用人參一味為末,雞子青調服,以快速止血補氣。
  • 雌黃丸:用於治療吐血、衄血,藥性溫和,適合反覆發作的病患,方中含有雌黃、馬兜鈴子。
  • 漢防己散:針對咯血等症狀,具有清熱化瘀的效果。

5. 盜汗

  • 煎麥散:治療營衛不調、夜多盜汗、四肢煩疼等症,以鱉甲、柴胡、烏頭、元參等清虛熱、斂汗。
  • 如智散:治療五心虛煩、夜多盜汗、面色黃瘁等,方中多用清熱、補虛、斂汗之品。
  • 地骨皮散:治療骨蒸壯熱、夜多盜汗,以地骨皮、秦艽、柴胡、鱉甲等清虛熱、滋陰、斂汗。

6. 上中下三焦病症

書中特別提出了三焦系統的診治:

  • 上焦病:如人參荊芥散利膈散白蒺藜散金花散白龍丹香芎散犀角散,用於治療頭目昏眩、涕唾稠黏、心胸煩滿、咽喉腫痛、風熱壅滯等上焦實熱或風邪。
  • 中焦病:如沉香散四倍散白豆蔻散木香通真散賺氣散,緩解中焦氣滯、脾胃不和、心胸痞悶、飲食不進等症,多以理氣健脾、溫中和胃之品為主。
  • 下焦病:如燒石子茴香散牛膝煎丸補骨脂丸硇砂丸,專治下元虛冷、筋骨衰弱、臍腹疼痛、積冷成塊等,多以溫補腎陽、強筋壯骨、散寒消積之藥。
  • 三焦總治:如麻仁丸三焦散麥門冬散牛黃甘露丸利膈丸神妙沉香丸橘香散。這些方劑旨在調和三焦氣機,治療臟腑虛冷、胸膈痞悶、頭目昏疼、痰涎壅滯、渴疾等廣泛病症,強調平衡陰陽,調暢氣血。

7. 五臟證治

  • 心肺茯神丸金花散潤肺散黃耆散蛤蚧散鵝梨煎丸救生丹杏仁丸紫蘇膏秦艽散華蓋散。這些方劑治療心肺壅熱、口苦舌乾、咳嗽、肺痿、喘急等,涵蓋清熱、潤肺、止咳、平喘、化痰等功效。
  • 脾胃豆蔻湯十味人參散平胃散丁沉丸草豆蔻散椒樸丸藿香丸丁香散蓽澄茄散香蘇散柴胡散。這些方劑主要治療脾胃虛弱、飲食不進、霍亂、嘔吐、腹痛、泄瀉、氣滯等,注重溫中健脾、理氣和胃、消食止瀉。

8. 諸氣

書中對「氣」的認識與治療有專門論述,指出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氣機不和則百病生。方劑如丁沉香丸阿魏丸小丁沉丸塌氣散撞氣丸乳香丸桂枝丸勝金丸五積散順元散豆蔻散治項氣方磁石丸分氣丸搜症丸七聖散補陰丹蔥白散丁香煮散等,治療一切氣不和、心腹脹悶、氣滯疼痛、霍亂、腹瀉、酒食積滯、婦人血氣等,體現了理氣、行氣、消積、活血等治療原則,並強調對婦人產前產後、血臟病的治療。


三、藥方特色與用藥原則

1. 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

書中多數藥方遵循中醫「君臣佐使」的理論,如人參煮散和金沸草散,通過主藥(君藥)解決核心病症,輔以其他藥材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並考慮藥性平和與否。

2. 重視劑量與方法

每個處方均詳細標明藥材劑量、煎煮方法及服用方式,特別是在湯劑中強調溫服、配合生薑或棗以增強藥效。對於丸劑,則註明其炮製過程和服用時機,例如空腹服用或臨臥服用。書中也載錄了一些特殊藥材的炮製方法,如巴豆去油、附子炮製等,體現了古人對藥材炮製的嚴謹態度。

3. 藥性峻猛與平和並用

《博濟方》既收錄了如奪命丹金針丸等含有巴豆、砒信等峻猛藥材的方劑,用於治療危急重症,以求速效;同時也包含如人參煮散平胃散等藥性平和、適合長期調理的方劑。這反映了王袞在臨床上因病施治,靈活變通的用藥策略。

4. 兼顧內外治法

除了內服藥方,書中也提及一些外治或特殊服法,如燒肝散、炙肝散,通過燒制後與藥末同食,或以豬石子與藥末同煨,顯示其對多種治療手段的運用。


四、歷史與文化價值

1. 醫學實踐的經典匯集

《博濟方》是宋代醫學實踐的總結,反映了當時醫學界對不同病症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傷寒、風症、勞症等常見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書中收錄的許多藥方,在當時取得了顯著療效,成為後世醫學的重要參考,對中醫方劑學的發展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2. 醫療普及的里程碑

本書的簡明易懂、注重實用性,使其在民間廣泛流傳,提升了普通百姓的健康意識與自救能力。王袞「家傳戶曉」的編撰初衷,使得醫學知識不再僅限於少數醫者,而是能夠服務於更廣泛的民眾,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古代醫療的普及化。

3. 傳統醫學的倫理與人道主義

王袞在書中多次提到醫學的根本目的是救人濟世,他批評了當時醫學界「秘方不傳」的風氣,主張醫學應為公眾服務。這種「博施濟眾」的醫療倫理理念,與現代醫學的人道精神高度一致,也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深厚的人文關懷。書中對「傳尸勞」等疑難雜症的記載與治療,雖然帶有時代的局限性(如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古人對未知疾病的探索精神和對患者的深切關懷。


結論

《博濟方》以其內容全面、結構嚴謹、方法實用而成為宋代醫學的重要代表作。書中針對不同病症提供的療方,至今仍具臨床參考價值,特別是對於傷寒、風症、勞症等病的系統治療。作為一部醫學與文化相結合的經典,《博濟方》不僅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也體現了古代醫者的濟世情懷,為現代醫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參考。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豐富的藥方和治療經驗,更在於其所蘊含的「仁者愛人」的醫學倫理,激勵著後世醫者秉持醫者仁心,為民服務。


提要

原序

自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