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卷五 (2)
卷五 (2)
1. 敗風膏
治本臟風毒攻疰生瘡,及熱毒氣流注赤癢。
白芨(半兩),白蘞(半兩),白礬(一兩),翦草(一兩半,淨洗細銼),吳茱萸(一分),水銀豌豆大,麝香(少許)
上七味為末,相和,先用油半盞以下,瓷碗內盛,以慢火熬令沸,更入蠟一分,同煎三五沸,卻安冷處,入前藥末,調和自然成膏,或是瘡,以鹽湯洗,後以貼在瘡上。
白話文:
敗風膏治療臟腑風毒侵犯肌膚而生瘡,以及熱毒邪氣流注導致皮膚發紅瘙癢。
藥方:白芨、白蘞各半兩,白礬一兩,剪草(洗淨切碎)一兩半,吳茱萸一分,水銀少許(如豌豆大小),麝香少許。
將以上七味藥磨成粉末混合。先用半盞油倒入瓷碗,以小火慢熬至沸騰,加入一分的蠟,再煎煮三五沸,然後放置冷卻。再將藥粉加入,調和成膏。如有瘡瘍,先用鹽水清洗患處,然後將藥膏敷貼在瘡瘍上。
2. 四白散
治腎臟風毒攻疰,四肢頭面生瘡,遍身瘙癢。
白花蛇(一兩半,酒浸一宿,炙令香,去皮骨秤),新羅白附子,白殭蠶(微炒),白蒺藜(微炒,去刺各一兩)
上四味同杵為末,早晚空心,溫酒下二錢。
白話文:
四白散
治療腎臟風毒侵襲導致四肢、頭面長瘡,全身發癢的症狀。
藥方用白花蛇(一兩半,用酒浸泡一夜,炙烤至香,去除皮骨後稱重)、新羅白附子、白殭蠶(微炒)、白蒺藜(微炒,去刺,各一兩),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早晚空腹,用溫酒送服二錢。
3. 檳榔散
治腎臟風,攻疰生瘡,兼療惡瘡。
甘草,黃連,密陀僧(各一分),檳榔(一斤,泡),木香
上五味同杵為末,先以溫鹽漿水洗過瘡,挹干,以唾調貼之,止痛生肌。
白話文:
檳榔散
此方治療腎臟風寒引起的瘡瘍,以及因內外邪氣交感而生的惡瘡。
將甘草、黃連、密陀僧各一份,檳榔一斤(需先泡水)以及木香,以上五味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使用前,先以溫熱的鹽水清洗患處,擦乾後,再用唾液調和藥末敷貼患處,可止痛並促進傷口癒合。
4. 烏犀膏
治皂角及惡水入瘡口內,熱痛不止。
皂角子不計多少,燒灰存性,用一二分
上先研皂角子絕細,續入砂糖,和勻如膏,貼於瘡,立效。
白話文:
烏犀膏
治療皂角刺或污水進入傷口,引起持續疼痛發熱的症狀。
取適量皂角刺燒成灰,留下其有效成分,用一到二分。
首先將皂角刺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然後加入砂糖,混合均勻製成膏狀,敷貼於患處,即可見效。
5. 黑神散
治腸風痔疾。
羌活(去蘆),黃耆,蔓荊子,狗脊火燎(去毛),枳殼(麩炒去瓤),檳榔,𦸈𧁾(以盛盡藥為度,不以個數,𦸈𧁾去子,留瓤用)
上等分杵羅為末,入𦸈𧁾中,盛以砂盒,或瓦罐子內,鹽泥都封塗之,火煅通赤,候冷取出藥末,更別用藥,如後。
荊芥子,白蕪荑(二味,與前等分),木香(減半)
上同前藥,杵羅為末,空心茶酒調下一錢,日三服,別無忌。
白話文:
黑神散
治療腸風痔疾。
配方:羌活(去蘆)、黃耆、蔓荊子、狗脊(火烤去毛)、枳殼(麩炒去瓤)、檳榔、蓮子心(蓮子心用量以裝滿藥材為準,不用計數,去子留瓤)。以上藥材等量,研磨成粉。將藥粉放入蓮子心中,盛裝於砂鍋或瓦罐中,用鹽泥封好,煅燒至紅,待冷卻後取出藥粉。另備以下藥材:荊芥子、白蕪荑(二味與前藥等量)、木香(用量減半)。以上藥材與前藥一樣,研磨成粉,空腹時用茶或酒送服一錢,每日三次,無需忌口。
6. 治痔方
黃柏,黃連,黃丹,膩粉,白礬
上為末,各用三錢,都一處和令勻,患者先煎蔥湯洗,後用藥末一錢塗之,久患不過三度,理之大有效,楊倓家藏方:無膩粉,名三黃散。
白話文:
治痔方:
取黃柏、黃連、黃丹,以及膩粉、白礬,磨成細粉,每味藥三錢,混合均勻。患者先用蔥湯清洗患處,再取藥粉一錢塗抹患處。即使是久治不癒的痔瘡,通常三次療程就能見到顯著療效。楊倓家傳秘方中,不含膩粉,稱為三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