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袞

《博濟方》~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瘡科

癰疽者,五臟六腑不和所生也,五臟主裡,氣行經絡而沉,六腑主外,氣行經絡而浮,若喜怒不常,飲食不節,陰陽不調,冷熱相干,則臟腑氣虛,氣虛則腠理開疏,寒邪客於經脈之間,為寒所折,則營衛稽留於脈,營者血也,衛者氣也,血營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邪相搏,故壅遏不通,氣者陽也,陽氣蘊積則生熱,寒熱不散,故積聚成癰疽也。

白話文:

癰疽的產生,是五臟六腑不協調所造成的。五臟掌管內部,氣血運行在經絡而沉靜;六腑掌管外部,氣血運行在經絡而浮動。如果喜怒不常,飲食沒有節制,陰陽不協調,冷熱交替,就會導致臟腑氣虛,氣虛就會使腠理疏鬆,寒邪乘虛侵襲經脈之間,因寒氣所傷,營衛之氣停留在脈中,營是血,衛是氣,營血因寒而凝澀而不運行,衛氣隨之而滯,與寒邪相搏擊,因此壅塞不通,氣是陽,陽氣積聚就會產生熱,寒熱不能散發,所以積聚成癰疽。

癰之狀,毒氣浮淺,皮薄以澤,疽之證,皮厚似牛領之皮,毒氣深也,久則熱勝於寒,熱氣淳盛蓄積,故傷肉而敗肌,肉壞則化為膿血,癰患屬表,骨髓不枯,易為治療,疽患屬臟,傷骨爛筋,則難理。

白話文:

癰瘡的狀況是,毒氣浮淺,皮膚薄而滋潤。疽瘡的症狀是,皮膚厚如牛領皮,毒氣深入。時間久了,熱氣就會勝過寒氣,熱氣淳盛而積聚,所以會損傷肌肉而敗壞肌膚。肌肉壞死後就會化膿出血。癰瘡屬於表症,骨髓不枯乾,容易治療。疽瘡屬於臟症,會傷及骨頭和腐蝕筋脈,很難治療。

經曰一寸二寸為癰,三寸四寸為癰,五寸至一尺為疽,一尺至二尺三尺曰竟體疽,疽成圓竅,皆出諸氣,人有憤郁不遂志欲者,血氣畜積,亦多發此疾,凡痤癤者是六腑受邪,經絡壅滯而發,熱毒浮淺,不能為害,但出膿血時,令盡不爾則再攻為瘡,愈盛矣。

白話文:

古書上說,一寸到二寸是癰,三寸四寸是癰,五寸到一尺是疽,一尺到二尺到三尺是全身疽,疽性變成圓洞,都是因為各種氣,人有憤怒鬱悶,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血氣積聚,也容易得這種病,凡是痤瘡癤都是六腑受到邪氣侵犯,經絡阻滯而發,熱毒浮淺,不能造成傷害,但出膿血時,要讓它排盡,不然會再次發作為瘡,就會更加嚴重了。

治一切癰腫未破,疼痛令內消。

生地黃杵如泥,隨腫大小,攤於布上,糝木香末於中,又再攤地黃一重,貼於腫上,不過三五度。

白話文:

將生地黃搗成泥狀,依照腫的大小,塗在布上,再撒上木香粉在其中,再塗一層生地黃,貼在腫脹部位上,三到五次即可。

2. 抵聖丸

治骨疽瘡,及冷漏久不合者。

乳香,膩粉,白礬(燒存性,各等分)

上三味,同為細末,每遇患者,先用鹽醬水洗之,以津唾調之,貼瘡上,必效。

3. 殘霞膏

治風毒流注惡瘡熱疼,生肌化毒。

烏蛇(四兩),五倍子(一兩半),蛇皮(半兩以上,生使,銼碎),巴豆(二十個,去殼),雄黃,牙硝(各一兩,研碎),麝香續添(一錢)

白話文:

烏蛇(四兩),五倍子(一兩半),蛇皮(半兩或以上,生的也要用,銼碎),巴豆(二十個,去掉殼),雄黃,牙硝(各一兩,研碎),麝香再另外添加(一錢)

上件,依法修事,於銚子內,入油二斤半煎,聞油香,入前藥熬,候藥並巴豆焦黑色,漉出諸藥不用,卻入黃蠟一兩半,慢火養成膏,以瓷器內盛,但有風毒瘡,以小紙攤貼,妙。

白話文:

遵照上述方法調理,用油二斤半在銚子內煎炒,聞到香味時,放入前面的藥物一起熬煮,等到藥物與巴豆都變成焦黑色時,將藥物濾出不用,然後加入黃蠟一兩半,用小火慢慢熬成膏狀,再用瓷器盛裝。如果有風毒瘡,可用小紙片攤開貼上,非常有效。

4. 羚羊角湯

治丈夫婦人風毒攻衝頭面,生瘡虛腫等。

羚羊角犀角羌活檳榔人參(以上各一兩),當歸(少許)

白話文:

  1. 羚羊角: 1 兩(具有藥用價值的角形中藥材)

  2. 犀角: 1 兩(犀牛角的角材)

  3. 羌活: 1 兩(具有藥용價值的羌活根莖)

  4. 檳榔: 1 兩(檳榔果實,具有藥用價值)

  5. 人參: 1 兩(具有藥用價值的人參根,可補氣和提神)

  6. 當歸:少量(具有藥用價值的當歸根,可補血和活血)

上件,銼碎,略焙,杵過,分作四貼,每貼用水一升,煎至四合,分作兩服,空心臨臥分服,其每貼兩服,滓更用水半升,煎至七分,又作一服,吃之,溫服立瘥。

白話文:

第一種藥材,切碎,稍稍烘烤,研磨過篩,分成四份,每份用一升水煎煮至四合,分成兩次服用,空腹在睡覺前服用。每份藥材第二次煎煮時,用半升水,煎至七分,再服用一次。服用後,藥效溫暖,疾病立刻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