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1. 卷五
2. 瘡科
癰疽者,五臟六腑不和所生也,五臟主裡,氣行經絡而沉,六腑主外,氣行經絡而浮,若喜怒不常,飲食不節,陰陽不調,冷熱相干,則臟腑氣虛,氣虛則腠理開疏,寒邪客於經脈之間,為寒所折,則營衛稽留於脈,營者血也,衛者氣也,血營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邪相搏,故壅遏不通,氣者陽也,陽氣蘊積則生熱,寒熱不散,故積聚成癰疽也。
癰之狀,毒氣浮淺,皮薄以澤,疽之證,皮厚似牛領之皮,毒氣深也,久則熱勝於寒,熱氣淳盛蓄積,故傷肉而敗肌,肉壞則化為膿血,癰患屬表,骨髓不枯,易為治療,疽患屬臟,傷骨爛筋,則難理。
經曰一寸二寸為癰,三寸四寸為癰,五寸至一尺為疽,一尺至二尺三尺曰竟體疽,疽成圓竅,皆出諸氣,人有憤郁不遂志欲者,血氣畜積,亦多發此疾,凡痤癤者是六腑受邪,經絡壅滯而發,熱毒浮淺,不能為害,但出膿血時,令盡不爾則再攻為瘡,愈盛矣。
治一切癰腫未破,疼痛令內消。
用生地黃杵如泥,隨腫大小,攤於布上,糝木香末於中,又再攤地黃一重,貼於腫上,不過三五度。
白話文:
癰疽是由於五臟六腑失調而引起的。五臟主管內部,氣血運行於經絡而趨於內斂;六腑主管外部,氣血運行於經絡而趨於外散。如果經常喜怒無常,飲食不節制,陰陽失調,或寒熱交替,就會導致臟腑氣虛。氣虛則肌膚疏鬆,寒邪入侵經脈,氣血運行受阻,導致營氣(血)和衛氣(氣)停滯於經脈。寒邪使血液運行不暢,衛氣也隨之受阻,與寒邪搏鬥,造成氣血阻塞不通。氣是陽氣,陽氣鬱積則產生熱,寒熱之邪不散,便積聚成癰疽。
癰的症狀是毒氣淺表,皮膚薄而潤澤;疽的症狀是皮膚厚實,像牛頸皮一樣,毒氣深在。時間久了,熱勝於寒,熱毒盛積,就會損傷肌肉,腐爛肌膚,化膿潰爛。癰屬於表淺的疾病,骨髓不受損,容易治療;疽屬於臟腑的疾病,會傷及骨骼筋脈,難以治療。
古籍記載:一寸到二寸的腫塊是癰,三寸到四寸的腫塊也是癰,五寸到一尺的腫塊是疽,一尺到二尺甚至三尺的腫塊叫做大疽。疽會形成圓形的孔洞,都是氣血鬱積所致。如果人心中鬱悶,志願受阻,也會導致血氣鬱積,而發生這種疾病。痤瘡和癤腫是六腑受邪,經絡阻塞不通而引起的,熱毒淺表,危害不大,只要膿血排盡,否則會再次發炎,病情加重。
治療一切癰腫未潰破,疼痛且需要內消者:
將生地黃搗成泥狀,根據腫塊大小,攤在布上,中間撒上木香粉末,再攤上一層生地黃,敷貼在腫塊上,一般敷貼三到五次即可。
3. 抵聖丸
治骨疽瘡,及冷漏久不合者。
滴乳香,膩粉,白礬(燒存性,各等分)
上三味,同為細末,每遇患者,先用鹽醬水洗之,以津唾調之,貼瘡上,必效。
白話文:
抵聖丸
治療骨疽瘡,以及久治不癒的冷漏症。
將乳香、膩粉、白礬(白礬需燒成炭後研磨成粉,三者用量相等)三種藥材研磨成細粉。使用時,先用鹽水清洗患處,再以唾液調和藥粉,敷貼於瘡瘍上,效果必定顯著。
4. 殘霞膏
治風毒流注惡瘡熱疼,生肌化毒。
烏蛇(四兩),五倍子(一兩半),蛇皮(半兩以上,生使,銼碎),巴豆(二十個,去殼),雄黃,牙硝(各一兩,研碎),麝香續添(一錢)
上件,依法修事,於銚子內,入油二斤半煎,聞油香,入前藥熬,候藥並巴豆焦黑色,漉出諸藥不用,卻入黃蠟一兩半,慢火養成膏,以瓷器內盛,但有風毒瘡,以小紙攤貼,妙。
白話文:
殘霞膏治療因風毒侵犯引起的惡瘡,症狀為紅腫熱痛,具有生肌(促進傷口癒合)和解毒的功效。
配方:烏蛇四兩、五倍子一兩半、蛇皮半兩以上(生用,切碎)、巴豆二十粒(去殼)、雄黃一兩、牙硝一兩(研磨成粉)、麝香一錢(另加)。
製作方法:按照傳統藥物炮製方法,將以上藥材與二斤半的油一起放入銚子(一種古代烹飪器皿)中煎煮,直到聞到油的香味後,加入前述藥材繼續熬煮,直到藥材(尤其是巴豆)煎煮至焦黑色為止。然後過濾,去除藥渣,加入一兩半黃蠟,用小火慢慢熬製成膏狀,盛放在瓷器中保存。使用時,用小紙攤開少許藥膏,貼敷在患處,效果很好。
5. 羚羊角湯
治丈夫婦人風毒攻衝頭面,生瘡虛腫等。
羚羊角,犀角,羌活,檳榔,人參(以上各一兩),當歸(少許)
上件,銼碎,略焙,杵過,分作四貼,每貼用水一升,煎至四合,分作兩服,空心臨臥分服,其每貼兩服,滓更用水半升,煎至七分,又作一服,吃之,溫服立瘥。
白話文:
羚羊角湯
治療男女因風毒侵襲頭面,導致生瘡腫脹等症狀。
藥材:羚羊角、犀角、羌活、檳榔、人參(各一兩),當歸(少許)。
製法:將藥材切碎,略微焙乾,研磨成粉,分成四劑。每劑用一升水煎煮至四合,分兩次服用,空腹和睡前各服用一次。每次服用完畢後,再用半升水煎煮藥渣至七分,服用。溫熱服用,可迅速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