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1. 風證
2. 燒肝散
治三十六種風,二十四般冷,五勞七傷,一切痢疾,脾胃久虛,不思飲食,四肢無力,起止甚難,小便赤澀,累年口瘡,久醫不瘥,俱依此法服之,必愈。
茵陳,犀角,石斛,柴胡(去苗),白朮,芍藥(各半兩),乾薑,防風,紫參,白蕪荑,桔梗,人參,胡椒,吳茱萸,官桂(去皮,各一兩)
上一十五味,同為末,以羊肝一具,如無,即獖豬肝代之,分作三分,淨洗,去血脈脂膜,細切,用末五錢,蔥白一莖,細切,相和,以濕紙三五重裹之,後掘地坑,內以火燒令香熟,每日空心,生薑湯下,大段,冷勞不過三服見效。
白話文:
燒肝散能治療三十六種風症、二十四種寒症、五勞七傷、各種痢疾、脾胃長期虛弱、食慾不振、四肢無力、行動困難、小便澀痛、多年口瘡等久治不癒的疾病,都可依此方法服用,必能痊癒。
藥方組成:茵陳、犀角、石斛、柴胡(去苗)、白朮、芍藥(各半兩)、乾薑、防風、紫參、白蕪荑、桔梗、人參、胡椒、吳茱萸、官桂(去皮,各一兩)。
使用方法:將以上十五味藥材磨成粉末。取羊肝一個(若無羊肝,可用豬肝代替),將肝臟清洗乾淨,去除血筋和脂肪膜,切碎。取藥粉五錢,與切碎的蔥白一莖混合,用濕紙包裹數層,挖個地坑,用火燒烤至藥物香味飄出,熟透。每日空腹,用生薑湯送服,療程中避免受寒,一般三劑就能見效。
3. 骨碎補丸
治風虛攻疰,遍身筋骨疼痛,坐臥不能,飲食減少,行步無力,元氣耗損。
威靈仙,草烏頭(各半兩),白附子,荊芥(各一兩),自然銅(醋淬,半兩),半夏(湯洗七遍,半兩),蓯蓉(一兩,酒浸切),沒藥(一分),骨碎補(半兩,去毛),牛膝(一兩),地龍(一分,去土),縮砂(半兩,去皮)
上一十二味,同搗為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臨臥空心,茶酒任下,服至十日,於皮膚間,覺微微行,是藥效,婦人以醋湯或當歸酒下。
白話文:
骨碎補丸
此方主治因風虛邪氣侵襲而導致的全身筋骨疼痛,無法正常坐臥,食慾不振,行走无力,元氣虧損等症狀。
藥材包括威靈仙、草烏頭(各半兩)、白附子、荊芥(各一兩)、醋淬過的自然銅(半兩)、經過七次湯洗的半夏(半兩)、酒浸切片的蓯蓉(一兩)、沒藥(一分)、去毛的骨碎補(半兩)、牛膝(一兩)、去土的地龍(一分)、去皮的縮砂(半兩)。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煮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睡前空腹服用,可用茶水或酒送服。服用十天左右,若感覺藥力在皮膚下微微運行,則表示藥物已起效。女性服用時,宜用醋湯或當歸酒送服。
4. 馬蘭花煎丸
治元臟虛風壅熱,上攻下疰,腳氣等證。
馬蘭花(一兩),大附子(一兩,泡去皮臍,切同馬蘭花,以水一升半煮,水乾,焙),巴豆(春夏二十二粒,秋冬三十八粒,擘破和殼,同芫花,和醋一升半拌,煮醋乾,焙),芫花(一兩),白附子(一兩),破故紙(一兩),牽牛子(半兩),檳榔(半兩),陳皮(一兩,去瓤),羌活(一兩)
上十味為末,醋麵糊為丸如桐子大,食前服,或臥時空心加減,自五丸加服,丈夫艾鹽湯下,婦人橘皮湯下。
白話文:
馬蘭花煎丸治療元氣虛弱、風邪壅塞導致的內熱,以及由內熱上攻頭面、下注下焦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腳氣等。
藥材包括馬蘭花、炮製過的大附子、炮製過的巴豆(用量依季節調整)、炮製過的芫花、白附子、破故紙、牽牛子、檳榔、陳皮(去除內瓤)和羌活,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用醋調製成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劑。飯前服用,或睡前空腹服用,每次服用劑量從五丸開始,逐漸增減。男性服用時用艾葉鹽水送服,女性則用橘皮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