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卷一 (4)
卷一 (4)
1. 返陰丹
治傷寒厥逆。
太陰元精石(一兩),硫黃(一兩),硝石(一兩,各為末),膩粉(半兩)
上四味,依次第布在干熨斗內,用紙蓋覆,慢火煨久,候藥上有黃芽生起,便止,傾乳缽內,閉氣,細研五七百下,用蒸餅為丸,如皂子大,若傷寒脈候微細,四肢冷逆者,及曾經轉瀉者,煎艾湯約一盞,先熱吃艾湯一半,細嚼一丸,以湯下之,須臾汗出便瘥,重者二丸必愈,神妙。
白話文:
返陰丹治傷寒引起手腳冰冷、氣逆的症狀。
將太陰元精石、硫黃、硝石各一兩,膩粉半兩,磨成粉末。依序放入乾熨斗中,用紙蓋好,用小火慢慢煨烤,直到藥物表面出現黃色的芽狀物後停止加熱。將藥粉倒入乳缽中,屏住呼吸,細細研磨五百到七百下。用蒸熟的麵餅做成藥丸,大小如皂角。如果患者傷寒脈象微弱,四肢冰冷,或曾腹瀉不止,可煎煮艾葉水約一盞,先喝一半熱艾葉水,然後細嚼一粒藥丸,用艾葉水送服。不久就會出汗,病情就會好轉。病情嚴重者,服用兩粒藥丸即可痊癒,藥效神奇。
2. 正元散
解傷寒聖濟總錄云:治傷寒陰證,脈候沉細。
麻黃(去節),陳皮(去白炙),大黃(生),甘草(炙),乾薑(炮),茱萸,官桂(去粗皮),芍藥(生),附子(炮,去皮臍),半夏(湯洗七遍)
上十味,唯麻黃多於眾藥一倍,余藥減用一半,同搗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熱服,如出汗,須候汗乾,可去蓋覆。凡才覺傷寒,四肢頭目骨節疼痛,便服此藥,如人行五里許,再服,或連吃三服,立見汗出,便瘥。若患陰毒傷寒,更入退陰散半錢,同煎,或傷冷傷食,頭昏氣滿,及心腹諸疾,服之無有不見效者。
白話文:
正元散
這方劑出自《傷寒聖濟總錄》,用於治療傷寒陰證,脈象沉細的患者。
藥物組成:麻黃(去節)、陳皮(去白,炙)、大黃(生)、甘草(炙)、乾薑(炮)、茱萸、官桂(去粗皮)、芍藥(生)、附子(炮,去皮臍)、半夏(湯洗七遍)。
用量:麻黃用量是其他藥材的兩倍,其餘藥材減半。將所有藥材搗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一錢藥末,用水一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趁熱服用。如果服用後出汗,需待汗乾後再蓋被子。 傷寒初期,出現四肢、頭目、骨節疼痛時,即可服用此藥。 服用後走大約五里路左右,再次服用,最多服用三次,即可見汗出而痊癒。 若是陰毒傷寒,可再加入半錢退陰散同煎。 即使是傷寒、傷冷、傷食,伴隨頭昏、氣滿、心腹等諸疾,服用此藥也都非常有效。
3. 退陰散
川烏頭(炮),乾薑(各半兩)
上二味,同為粗散,炒令轉色,放冷,再搗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煎半盞,去滓,溫服。此藥大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息沉細,頭痛腰重,連吃三服。若小小傷冷,每服一匙,入正元散,鹽一捻,若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細熱呷,立止。
白話文:
退陰散
將川烏頭(炮製過)和乾薑(各半兩)混合研磨成粗粉,炒至顏色變深,放涼後再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用水一盞(約200毫升),加鹽少許,煎煮至半盞,去渣,溫服。此藥主要治療陰寒邪毒引起的傷寒,症狀包括手腳冰冷、脈搏沉細、頭痛腰痛等,連服三劑。如果只是輕微的傷風感冒,每次服用一匙,加入正元散(需另備)和少許鹽,陰寒邪毒引起的傷寒伴有咳嗽逆氣者,煎一劑,慢慢地溫熱服用,即可立即止咳。
4. 奪命丹
治陰陽二毒衝心。
硃砂(二兩),金箔(八十片),膩粉(半兩),黃蠟(三兩),巴豆(八十個紙裹,出油。)
上五味,同為末,煉蠟和丸如雞豆大,每服以膩粉一錢,米飲一盞調下,如人行一里,藥性動,下惡物,如藥在其中,取出,掘一地坑,埋三伏時,取出,除卻上面黑物,以麝香裹養之,如更用時,擘為兩處,重為丸。一粒可療五七人,神聖之功,卒難序述。
白話文:
奪命丹
治療陰陽兩種毒素攻心。
將硃砂二兩、金箔八十片、膩粉半兩、黃蠟三兩、巴豆八十粒(用紙包好,使其出油)研磨成粉末,用黃蠟調和成如雞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時,用一錢膩粉與一盞米湯調服。服藥後走約一里路,藥效開始發作,排出毒物。如果藥丸仍留在體內,需取出,挖個坑埋在地下,等到三伏天再取出,去除藥丸表面的黑色物質,用麝香包裹保存。如果需要再次使用,將藥丸掰成兩半,再製成丸藥。一粒藥丸可以治療五到七個人,其神奇功效難以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