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卷一 (3)
卷一 (3)
1. 金針丸
治傷寒結胸氣逆,並手足冷,吐嘔不定。
陽起石,不灰木,阿魏(各半兩),巴豆(二十五粒,去皮心,不去油),杏仁(二十五枚,去皮尖)
上五味同為細末,用軟粟米飯為丸如彈子大。每服取一丸,穿一眼子,於燈上燒,煙絕為末,以生薑米飲調,服之,以利為效。
仙茅丸,治傷寒結胸,及惡候者,大效。
仙茅(一分),貫眾(半兩),黑附子(半兩,去皮),蓽茇(一分),乾薑(半兩),甘草(少許),巴豆(去皮心,半兩)
上七味,同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下結胸,生薑棗湯,下一丸,五七日患者,更打破一丸,同前湯下。如常傷寒,只用冷漿水下,如轉後,須用順氣微表藥服之,汗出瘥。
白話文:
金針丸:治療傷寒導致胸部阻塞、氣逆,伴隨手腳冰冷、嘔吐不止的症狀。
藥方:陽起石、不灰木、阿魏各半兩,巴豆(25粒,去皮心,保留油),杏仁(25枚,去皮尖)。將以上五種藥材磨成細末,用軟熟的粟米飯做成彈珠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在丸藥上穿個小孔,用燈火燒,待煙消盡後研磨成粉末,用生薑米湯送服,以通便為效。
仙茅丸:治療傷寒導致胸部阻塞及其他危重症狀,療效顯著。
藥方:仙茅一分,貫眾半兩,黑附子(半兩,去皮),蓽茇一分,乾薑半兩,甘草少許,巴豆(去皮心,半兩)。將以上七種藥材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若為下焦阻塞,用生薑棗湯送服一丸;病程五到七天的患者,再打碎一丸,用同樣的湯藥送服。若為一般的傷寒,則用冷米漿水送服。若病情好轉,則需服用順氣、略微發汗的藥物,待出汗後痊癒。
2. 人參散
治傷寒,和氣溫中,安神魂(五日內服。)
人參,茯苓(去皮),白朮(米泔浸一宿),陳橘皮(各一兩)
上四味,杵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生薑二片,煎至六分,溫服之,每日三服。
白話文:
人參散
治療傷寒,使氣血調和、溫暖臟腑、安神定魂(連續服用五天)。
藥材:人參、茯苓(去皮)、白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夜)、陳橘皮(各一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加兩片生薑,煎煮至原量的六分,溫熱服用,每日服用三次。
3. 順氣散
治傷寒脾胃氣不和,汗前汗後,嘔逆腹脹,虛氣攻刺,心脅疼痛,及治咳嗽。(見羅適傷寒救俗方。)
厚朴(去粗皮,薑汁浸炒黃),茴香(炒),陳皮(浸,去穰,焙),蒼朮(米泔浸一宿,炒),枳殼(湯浸去穰,麩炒黃),川芎(炒),桔梗,杏仁(去皮尖,炒),白芷(炒),甘草(炙),麻黃(去節)
上各等分為末,杏仁別研,一處和勻,每服二錢,蔥白三寸,姜二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此藥調理傷寒汗後氣虛,甚有奇效,凡病人若手足指節逆冷,嘔惡,有陰毒傷寒之證,急並三五服,自然回陽,順氣,汗出,如服了覺身熱,汗久未行,卻並服金沸散表之。年老傷寒,不問陰陽二毒,並先服順氣散,三兩服後,方服金沸散,表汗。
少壯者若是陽毒,並先表汗,後用此藥調氣,若被風雨逼濕,並宜服之。
白話文:
順氣散
本方治療傷寒導致脾胃氣機失調,出汗前或出汗後都伴隨嘔吐、逆氣、腹脹等症狀,以及虛弱之氣衝擊身體,引起心胸兩側疼痛,還有咳嗽等症狀。
組成藥物有:厚朴(刮去粗皮,用薑汁浸泡後炒至黃色)、茴香(炒)、陳皮(浸泡後去除白瓤,烘乾)、蒼朮(用淘米水浸泡一夜,炒)、枳殼(用湯浸泡去除白瓤,用麩皮炒至黃色)、川芎(炒)、桔梗、杏仁(去除皮尖,炒)、白芷(炒)、甘草(炙)、麻黃(去除節)。
以上藥物等量研磨成粉,杏仁單獨研磨後再與其他藥粉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二錢(約一克),加蔥白三寸、生薑二片、大棗一枚,一起煎煮至七分滿,趁熱服用。
此方對於傷寒出汗後氣虛的症狀療效顯著。如果病人出現手腳指節冰冷、嘔吐、陰寒型傷寒的症狀,應迅速服用三到五劑,就能回陽、順氣、出汗。如果服用後覺得身體發熱,但汗出不暢,則需同時服用金沸散以疏通體表。老年人患傷寒,不論是陰寒型還是陽熱型,都應先服用順氣散三到五劑,之後再服用金沸散以促進出汗。
年輕力壯的人,如果是陽熱型傷寒,則應先服用發汗的藥物,之後再用此方調理氣機。如果因風雨淋濕受寒,也適合服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