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卷一 (2)
卷一 (2)
1. 人參訶子散
治傷寒氣不順,食嘔,胸膈不利,有時泄瀉。
人參,乾葛,厚朴(去皮),地黃(各二分),丁香(一分),訶子(七枚),豆蔻(一個,去皮。)
上七味,同為末,水一盞,末二錢,入生薑棗同煎,熱服。
白話文:
人參訶子散治療傷寒導致氣機不暢、飲食嘔吐、胸膈不舒,偶爾腹瀉的症狀。
處方:人參、乾葛、厚朴(去皮)、生地黃各兩分,丁香一分,訶子七枚,豆蔻一個(去皮)。
用法:將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取藥粉二錢,用一杯水煎煮,加入生薑、大棗同煎,趁熱服用。
2. 沉香散
治傷寒嘔,結痞,心胸真氣虛弱,脈息沉細,正氣補元奪命。
沉香,舶上茴香,青橘皮(去皮),蓽澄茄,胡椒,川楝子,陳橘皮(去白,各一兩。)
上七味,同生杵為末,如患者。但得心頭有氣,未斷亦服之,每服二錢,蔥白三莖,各長一寸,擘破,入酒,並童子小便。各半盞,煎至六分,放溫和滓服,患重者,不過三兩服,氣正脈生。
白話文:
沉香散
治療傷寒引起嘔吐、腹部腫塊、心胸氣虛、脈象沉細、正氣不足危及生命的症狀。
藥方:沉香、舶上茴香、青橘皮(去除外皮)、蓽澄茄、胡椒、川楝子、陳橘皮(去除白色部分),各一兩。
將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細末。患者即使只是感到心頭尚有氣息,病情未完全惡化,也可以服用。每次服用二錢藥末,並搭配三莖約一寸長的蔥白,拍碎後,與半杯酒和半杯童子尿混合,煎煮至六分,放溫後去渣服用。病情嚴重者,最多服用三次,即可恢復元氣,脈象轉佳。
3. 柴胡散
治傷寒日數過多,心中氣悶,或發疼痛,狂言不定,煩躁不得睡,大小便不通。
柴胡(一兩,去苗),大黃(一兩),朴硝(一兩),甘草(半兩),枳殼(一兩,去穰。)
上五味為末,每服三大錢,水三盞,煎至六分溫服,一日只二服,不可多服,候大小便通,即自然汗出,或當此候,吃下毒氣藥,通利,即不用服柴胡散,或狂言須服大有奇效。
白話文:
柴胡散適用於傷寒病程過長,患者胸悶氣脹,甚至疼痛,胡言亂語,煩躁不安,難以入睡,大小便不通的情況。
藥方組成:柴胡(去掉莖葉,一兩)、大黃(一兩)、朴硝(一兩)、甘草(半兩)、枳殼(去掉瓤,一兩)。
將以上五味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約9克),用三杯水煎至六分,溫服。每天服用兩次,不可過量。待大小便通暢後,身體會自然出汗。如果在此期間服用瀉下毒邪的藥物,症狀好轉,則不必再服用柴胡散。若患者胡言亂語,服用此方則效果奇佳。
4. 陷胸散
治心胸悶結,喘不定,服之自汗出。
大黃(一兩半),甘草(半兩),枳殼(半兩,去穰)
上三味為末,每服三錢,水七分盞,煎二三沸,溫和滓服,汗出為度,六日內,多使此散,如無證不用。
白話文:
陷胸散
治療心胸鬱悶、胸部阻塞感,呼吸急促不順暢的症狀,服用後會自然出汗。
藥方成分:大黃(1.5錢)、甘草(0.5錢)、枳殼(0.5錢,去除內瓤)
將以上三味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3錢,用7分盞水煎煮至沸騰2-3次,溫服,藥渣也一起服用,出汗即為服藥劑量,在六天內,如果症狀持續,可以多次服用此方,如果症狀消失則不用再服用。
5. 豆蔻散
治兩感傷寒、結胸,壯熱惡寒,飲食不下,大小腸秘塞,陰毒昏沉,臍下水結,撮痛,四肢逆冷,心躁,不省人事,食癥結聚,心下逆滿,坐臥不省。
肉豆蔻(二枚),麻黃(去根,一分),木香(一分),緙蛜𧌴(五個,糯米炒令黃,去米),吳茱萸(一銖),白朮(一分),乾薑(二銖,炮,大黃八銖,濕紙裹,煨,訶黎勒二枚,炮),茯苓(去皮,八銖),甘草(一分,炙,附子八銖,炮,去皮),青橘皮(二七片),桂心(三銖),檳榔(二枚),當歸(一分)
上一十六味,同為細末,每服三錢,棗三枚,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熱服,蓋覆。若胸腹內痛,空心服必效,如稍溏利,無妨。
白話文:
豆蔻散
此方治療感冒傷寒、胸部阻塞,症狀包括高燒畏寒、食慾不振、大小便不通、神志不清、腹部有水腫脹痛、四肢冰冷、心煩意亂、昏迷不醒、食物積滯、胃部脹滿、無法坐臥等。
藥方組成:肉豆蔻兩枚、麻黃(去根)一分、木香一分、緙蛜𧌴(五個,糯米炒至黃色,去米)、吳茱萸一銖、白朮一分、乾薑(炮製)二銖、大黃(濕紙包裹煨製)八銖、訶黎勒(炮製)兩枚、茯苓(去皮)八銖、甘草(炙製)一分、附子(炮製,去皮)八銖、青橘皮十四片、桂心三銖、檳榔兩枚、當歸一分。
以上十六味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加棗子三枚,水一盞,煎至七分,飯後熱服,服用後蓋被保暖。如果胸腹疼痛,空腹服用效果最佳;若服藥後略微腹瀉,無礙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