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袞

《博濟方》~ 卷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3)

1. 三聖丸

治日久積年,血氣症癖瘕聚,諸藥療理不瘥,至效。

舶上硫黃(一兩),水銀(一兩),硇砂(去砂石,秤一分用)

上三味,乳盆內滾研如粉,卻以生鐵銚內,用文武火熬熔成汁,以鐵火箸攪令勻。一茶久,放冷,刀剷下,以紙裹,入地坑內,埋一宿,取出,再研令勻細,卻以赤芍藥一分,當歸一分,荊三稜一分,莪朮一分,紅花一分,並生用,細銼,如法,酒一升,煎及一半,漉出於砂盆內,研,生布捩汁再熬,放冷,入飛羅,面煮糊丸如綠豆大。若因產後傷於飲食,結伏腹脅,少許下七丸或至十丸。

若取磨癖塊,空心溫酒下三丸至五丸。所有藥滓捩了,焙乾為末,另入乾地黃半兩,真蒲黃一分,芫花一分,醋炒焦黃色,同研為末,以三聖丸所剩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治婦人血臟冷氣攻衝,心胸疼悶,及一切血海疾,可常服,溫酒下十丸。

白話文:

三聖丸

此方治療久病積年,血氣凝滯、腫塊積聚,各種藥物治療無效的病症,療效顯著。

將硫磺、水銀、硇砂(去除雜質,取一分)研磨成細粉。然後用生鐵鍋,用文火和武火交替熬煉成汁,用鐵筷子攪拌均勻。熬製一會兒,放涼,用刀刮下,用紙包好,埋入地坑中一夜,取出後再次研磨成細粉。再將赤芍藥、當歸、荊三稜、莪朮、紅花(各一分,均生用)切碎,用酒一升煎煮至一半,過濾到砂盆中,研磨,用生布絞取汁液再次熬煮,放涼後過篩,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產後因飲食不當導致腹部或脅肋疼痛者,可服用七到十丸。

若要治療磨擦積聚成的腫塊,空腹溫酒服用三到五丸。將藥渣壓榨後烘乾研磨成粉末,另加入乾地黃半兩、真蒲黃一分、芫花一分(用醋炒至焦黃色),一起研磨成粉末,用三聖丸剩下的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此藥用於治療婦女血虛、寒氣入侵、胸悶心痛及各種婦科疾病,可以長期服用,溫酒送服十丸。

2. 木香硇砂煎丸

消癥瘕積聚,血結刺疼。

木香,大黃(炮),荊三稜(生用),巴豆(去皮膜,不出油用,細研),官桂(去皮),青皮(去白),筒子漆(炒),蓬朮(炮),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各一分),香墨(一指節大,細研),硇砂(半兩,以好醋一盞浸一宿,去砂石)

上將大黃末,荊三稜末,巴豆等三味,同於銀石器內,以好醋一升,煎一兩沸,次入硇砂,同熬成膏,次入諸藥末,和勻,再入臼,杵千百下,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傷冷食冷酒冷水,結聚腹內,氣塊疼痛,用乾薑湯或橘皮湯下之。夾食傷寒,白湯下亦可。黏食不消,成氣塊,即用煮麵湯下。

食牛羊魚鱉肉,成氣塊不散,用所傷汁下。宿酒不消,血氣不調,當歸酒下。妊娠不服,要轉,淡茶下。加至七丸,小兒三丸,常服一兩丸。

白話文:

本方治療癥瘕積聚、血瘀刺痛等症。

藥材包括:木香、炮製過的大黃、生荊三稜、去皮膜不榨油並研磨細的巴豆、去皮的官桂、去白皮的青皮、炒過的筒子漆、炮製過的蓬朮、炮製後去皮臍的附子、炮製過的乾薑(以上各等份),研磨細的香墨(約一指節大),以好醋浸泡一夜後去除雜質的硇砂(半兩)。

將大黃粉、荊三稜粉、巴豆粉等三味藥材,放入銀器中,用一升好醋煎煮沸騰一次,然後加入硇砂,熬成膏狀,再加入其他藥粉,混合均勻,放入臼中用力研磨千百下,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

若因食用生冷食物、冷酒、冷水,導致腹部氣塊疼痛,可用乾薑湯或橘皮湯送服。若因夾雜寒食而致病,可用白湯送服。若因食物黏滯不消化而形成氣塊,可用煮麵湯送服。

若因食用牛、羊、魚、鱉、肉類而形成不易消散的氣塊,則用食用該食物時所用的湯汁送服。若因宿酒不消、血氣不調,則用當歸酒送服。孕婦服用時,若想促進藥效,則用淡茶送服。成人每次最多可服七丸,兒童每次三丸,平時可服用一到兩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