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袞

《博濟方》~

回本書目錄

1. 水氣

2. 檳榔散

治水疾,及諸般氣腫,大效。

白檳榔(勿用大腹子,不得見猛火,煨令微黃,用半兩),芫花(醋拌令乾),澤瀉,甜葶藶(隔紙,於銚子內,炒令紫色),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漢防己(各一兩),陳皮(去白炒,半兩),瞿麥(只取花,用半兩),藁本(一分),滑石(三分),大戟(三分,銼碎微炒)

上件細杵為末,每服一錢,用桑白皮濃煎湯,空心調下,當時取碧綠水,後如爛羊脂,即瘥,如未盡,隔日再服,看腫消如故,更不用服,如治水疾,忌鹽一百日。

白話文:

檳榔散

此方治療水腫及各種氣腫效果顯著。

藥方:用半兩白檳榔(不可用大腹檳榔,且不可用猛火炙烤,只用文火煨至微黃),醋拌至乾燥的芫花,澤瀉,甜葶藶(隔著紙用銚子炒至紫色),湯浸去皮後微炒的郁李仁,漢防己(各一兩),去白後炒的陳皮(半兩),只取瞿麥花(半兩),藁本(一分),滑石(三分),銼碎後微炒的大戟(三分)。

將以上藥材細細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桑白皮濃煎的湯水送服,空腹服用。藥效顯著,服藥後不久,小便顏色會轉為碧綠,之後變得像融化的羊脂一樣,水腫便會痊癒。若症狀未完全消失,可隔日再服用一次。如果腫脹已消退如初,則無需再服用。若用此方治療水腫,需忌鹽一百日。

3. 逐氣散

治水疾。

樟柳根不拘多少,去皮,薄切,陰乾,日曬亦可,為末

上用黃顙魚(三頭,大蒜三個,綠豆一合,以水一大碗同煮,以豆爛為度,先將豆任意吃後,卻以汁調藥末二錢,其水即化為氣消也。)

白話文:

逐氣散

治療水腫病症。

取樟柳根適量,去除外皮,切成薄片,陰乾或曬乾,磨成粉末。

取三條黃顙魚、三個大蒜、一合綠豆,加一大碗水同煮,煮至綠豆爛熟。先將綠豆食用,再用煮好的綠豆湯調服二錢藥粉,水液就會轉化為氣體排出體外。

4. 腳氣

5. 訶子散

治腳氣疼痛,發腫,熱悶,或上攻,或即吐逆,令人不覺,大抵地方多卑濕處多,厥狀多般,有此疾。

訶子,大腹皮(煨熱,和皮用),木香,漢防己,沉香,紫蘇莖子,乾木瓜,羌活,芍藥,杉木節(各半兩)

上十味銼為細末,分作十服,每服用水八合,煎至二合,去滓,通口服,每二服滓,並煎一服,兼大治風氣上衝。

白話文:

訶子散治腳氣疼痛、腫脹、悶熱,甚至向上蔓延,引起嘔吐,讓人不省人事。這種病多發生在潮濕低窪的地方,症狀表現多樣。

藥方組成:訶子、大腹皮(煨熱,連皮使用)、木香、漢防己、沉香、紫蘇梗、乾木瓜、羌活、芍藥、杉木節(各半兩)

使用方法:將以上十味藥材磨成細粉,分成十劑。每劑用八合水煎煮至二合,過濾掉藥渣後服用。每煎煮兩劑的藥渣,再一起煎煮成一劑,以加強治療風氣上衝的功效。

6. 烏藥散

治乾溼腳氣。

烏藥(一兩),蒔蘿(一分,二味炒令黃色)

上同為末,溫酒下二錢,若是乾腳氣,用苦楝子一個,柏漿水一升,煎至五合,調下,立瘥。

白話文:

烏藥散

治療乾濕腳氣。

將一兩烏藥和一分蒔蘿炒至黃色,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溫酒送服。如果是乾性腳氣,則用一個苦楝子加一升柏樹汁煎煮至五合,調服,即可痊癒。

7. 小便證

8. 犀灰散

治小便澀,筒管內痛。聖濟總錄作蠶灰散。

用蠶蛻紙,不拘多少,燒灰細研,入麝香少許,和勻,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白話文:

犀灰散治尿頻尿急、尿道疼痛。 古方《聖濟總錄》中稱為蠶灰散。

取蠶蛻的紙(數量不限),燒成灰,研磨成細粉,加入少許麝香,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二錢(約6克),用米湯送服。

9. 薑黃散

治血臟久冷,腹疼痛,小便濃白泔。

薑黃(二兩),大附子(一兩,炮),赤芍藥(半兩),芫花(一分,醋浸過,炒令黃色),丹皮(一分),紅藍子(半兩),郁李仁(一分,去皮),荊三稜(半兩),沒藥(一分),木香(一分),柳桂(半兩,去皮)

上一十一味,同為末,每服一大錢,如腹痛,用當歸沒藥,酒煎服,水七分,酒三分,同煎及七分,熱服。

白話文:

薑黃散治療血瘀久寒導致的腹痛、小便混濁如米泔水等症狀。

藥方組成:薑黃二兩、炮附子一兩、赤芍藥半兩、醋制炒黃芫花一分、丹皮一分、紅藍子半兩、去皮郁李仁一分、荊三稜半兩、沒藥一分、木香一分、去皮柳桂半兩。

將以上十一種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如果腹痛加劇,可用當歸、沒藥,以水七分、酒三分的比例煎煮服用,煎煮至七分即可,趁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