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卷三 (12)
卷三 (12)
1. 小木香散
治翻胃病,全不下食,開胃和氣。胡氏經效方,作定胃散。
白話文:
治療翻胃的疾病,完全不能吃東西,開胃理氣。胡氏在《經效方》中,有一道方子叫做「定胃散」。
胡椒(二十一粒),木香(一小塊),糯米(一撮)
上三味,同炒,至米熟為度,杵末,分二服,每服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
白話文:
胡椒(二十一粒)、木香(一小塊)、糯米(一把)
2. 定胃散
治翻胃吐逆。仁齊作溫胃散,治久冷翻胃。
附子(一個,去皮臍,生切,作四塊。)
白話文:
治療反胃嘔吐。仁齊製作的「溫胃散」,用於治療長期寒冷引起的反胃。
附子(一枚,去除皮和傘部,生切,切成四塊。)
上用生薑半斤,以水一碗,同煮附子,汁盡為度,取附子焙乾為末,每服一錢,冷米飲下,空心服。許叔微本事方。名附子散,治翻胃。
白話文:
上等的生薑半斤,加入水一碗,將附子一起煮,汁液煮乾為準,取附子烤乾並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冷米水送服,空腹服用。這是一個由許叔微創建的藥方。名稱為「附子散」,用於治療胃腸不適。
3. 順氣散
治平胃氣,調進飲食。
甘草(四兩,炙令黃),白茯苓(四兩),白朮(八兩),附子(二兩,炮,去皮臍),陳皮(二兩半,去白),乾薑(一兩,炮)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荊芥少許,煎至七分,熱服。
白話文:
甘草(四兩,烤至變黃),白茯苓(四兩),白朮(八兩),附子(二兩,炮製後,去掉皮和臍),陳皮(二兩半,去掉白色部分),乾薑(一兩,炮製後)
4. 小三稜煎
治食症氣塊,及小腸氣、本臟氣、腎俞氣、膀胱氣、五膈氣、風痰、胃口冷、脾積氣、食傷、冷氣抱心、心腹脹滿、吐逆酸水、五種虛疾、脾寒水氣。
白話文:
治療食積氣塊,以及小腸氣、本臟氣、腎俞氣、膀胱氣、五膈氣、風痰、胃口寒冷、脾臟積氣、食傷、冷氣積聚在心臟、心腹脹滿、吐出酸水、五種虛弱疾病、脾臟寒冷水氣。
荊三稜,蓬莪朮(各四兩,洗淨),芫花(一兩,去枝葉)
白話文:
荊三稜,蓬莪朮(各四兩,洗滌乾淨),芫花(一兩,去除枝葉)
上三味,同入一瓷瓶內,用米醋五升,浸滿藥,封卻瓶口,以炭火煨,覺微干,即取出荊三稜,蓬莪朮,便杵碎芫花,另以余醋炒微焦後,同二味猛焙乾,搗羅為末,用米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用生薑鹽湯吞下,婦人醋湯下。
白話文:
上列三味藥,一同放入一個瓷瓶內,用五升米醋浸滿藥材,封閉瓶口,用炭火加熱,覺得醋液變少,即取出荊三稜、蓬莪術,然後將芫花搗碎,另用剩下的米醋炒至微焦後,與荊三稜、蓬莪術合在一起猛火烘乾,搗碎成粉末,再用米醋煮麵糊做成丸劑,丸劑的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至五丸,用生薑鹽湯送服,女性則用醋湯送服。
5. 通靈丸
治久患癖塊,或因氣不和,即發疼痛,胸多痞塞,消化痰瘕,大效。
白話文:
治療長期的痞塊,可能是因為氣不和導致,會引發疼痛,胸部多有悶塞感,能有效化解痰瘕。
荊三稜,酸石榴大者(二枚),杏仁,苦葶藶,甘遂,大戟,大黃,巴豆,芫花,五靈脂(各一兩),鹽豉,烏梅(各二兩)
白話文:
荊三稜、酸石榴(大的,二枚)、杏仁、苦葶藶、甘遂、大戟、大黃、巴豆、芫花、五靈脂(各一兩)、鹽豉、烏梅(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銼細,用水一斗二升,入藥,於鍋內同熬,候水盡,就鍋內炒令黃焦色止,取出,杵羅為末,更入木香青橘末各一兩,拌勻,醋煮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薑湯下三五丸。心胸痞悶疼,橘皮湯下,吃酒食,飽悶,生薑湯或茶湯溫水下,亦可。
白話文:
把上面提到的十二味藥分別研磨成細小的顆粒,再將其與水一斗二升一起倒入鍋內同煮,等水燒乾後,將藥材留在鍋內乾炒並耐心翻攪,直至藥材變成黃焦色。接著取出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一兩木香和一兩青橘粉,均勻攪拌後,將醋煮成麵糊,用麵糊做成似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時取三至五粒藥丸並搭配薑湯服用。如果胸悶疼痛、噁心嘔吐,可以使用橘皮湯服用藥物,如果出現飽脹症狀,可以搭配生薑湯或茶湯服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