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袞

《博濟方》~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旋覆花散

清頭目,利胸膈,化痰涎,解上焦風壅,咽喉熱疼,唾如膠黏。

菊花,旋覆花,桑白皮(各三分),地骨(皮一兩),石膏(一兩一分),甘草(半兩),蒺藜(一兩,去刺)

上七味杵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後溫服,此藥兼治頭風有效。

白話文:

旋覆花散能清頭明目,舒暢胸膈,化解痰涎,消除上焦風寒阻塞,治療咽喉腫痛、唾液黏稠等症狀。

藥方組成:菊花、旋覆花、桑白皮各3分,地骨皮1兩,石膏1兩1分,甘草半兩,蒺藜1兩(去刺)。

用法:將以上七味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1錢,用一杯水煎成七分,飯後溫服。此方也能有效治療頭痛。

2. 中金丸

治金化痰,辟邪養正,益津液,潤肌膚,大進飲食,延年補氣。

用蒼朮不計多少,以長流水浸七日,逐日一度換,仍以竹刀旋削去粗皮,切作片,別用無灰酒浸一宿,浸可以於朮上仄二指許,候滲酒盡,焙乾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早晨,茶酒任下三二十丸,忌桃李雀鴿。

白話文:

中金丸

此方能化痰止咳,祛除邪氣,滋補正氣,生津液,潤澤肌膚,增進食慾,延年益壽。

將蒼朮不限量用長流水浸泡七天,每天換一次水。然後用竹刀旋削去粗皮,切成片,再用沒有加過其他東西的酒浸泡一夜,酒的量要沒過蒼朮二指寬,待酒滲入蒼朮後,將酒瀝乾,烘乾磨成粉末,用煉蜜和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早晨服用三十到二十丸,可用茶或酒送服。忌食桃、李、雀、鴿肉。

3. 丁香丸

治胃冷有痰。

半夏(二兩,以水浸一七日,每日早晨換水,足取出令自干),白礬(半兩),丁香(一分)

上三味,同為末,用薑汁合和,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鹽湯下,膈上有痰涎。只用三服,墜下,立效。

白話文:

丁香丸

治療胃寒有痰。

取半夏二兩,用水浸泡十七天,每天早上換水,泡好後取出曬乾;白礬半兩,丁香一分。

將以上三味藥磨成粉末,用薑汁調和成小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鹽湯送服。如果膈上(胸膈)有痰涎,只需服用三劑,痰涎就會排出,立刻見效。

4. 半夏煮散

治胃冷有痰,嘔逆,不思飲食,及中酒後,大宜服此。

半夏(十六分,湯洗十度),木通(十六分),前胡(六分,去頭),旋覆花(五分,去萼秤),陳皮(六分,浸去白),檳榔(六分,生杵,煎湯藥成膏後,斟酌入),官桂(五分,去粗皮,枳殼五分,麵炒),茯苓(六分),白朮(六分)

上一十味,銼羅為散,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一大盞,同煎八分,去滓,空心服,余滓再煎,日午服。

白話文:

半夏煮散治胃寒有痰、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尤其酒後服用效果更佳。

藥方組成:半夏(洗淨10次,16分)、木通(16分)、前胡(去頭,6分)、旋覆花(去萼,5分)、陳皮(去白,6分)、檳榔(生,搗碎,藥煎成膏後適量加入)、官桂(去粗皮,5分)、枳殼(麵炒,5分)、茯苓(6分)、白朮(6分)。

用法:將以上十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3錢,加生薑三片,水一大杯,煎煮至八分,濾渣服用,藥渣再煎煮一次,中午服用。

5. 玉液散

治胃虛有痰。

半夏(一兩),生薑(二兩,去皮,細切),陳粟(米一合,揀令淨,約重二兩)

上三味,一處爛搗研,曬,焙乾,羅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玉液散

治胃虛痰多。

將半夏一兩、生薑二兩(去皮切碎)、陳米一合(挑揀乾淨,約重二兩),一起搗爛研磨,曬乾,焙乾,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杯水煎至六分,去渣溫服。

6. 霍亂

7. 人參藿香散

治霍亂、定嘔逆、止心腹刺痛、大進飲食、化痰益氣。

藿香(去土,二兩),青皮,人參,茯苓,乾薑,枇杷葉(布拭去毛,炙令黃色,各一兩),半夏(三兩,以生薑六兩,一處杵,作餅子,焙乾),草豆蔻(六個,去皮),丁香(半兩),甘草(三分,炙),厚朴(去皮,二兩)

上十一味,同杵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薑棗,同煎七分,熱服。

白話文:

人參藿香散治療霍亂、嘔吐、心腹刺痛、飲食過多等症狀,並能化痰益氣。

配方:藿香(去除泥土,2兩)、青皮、人參、茯苓、乾薑、枇杷葉(用布擦拭去除絨毛,炙烤至黃色,各1兩)、半夏(3兩,用生薑6兩一起搗碎成餅,烘乾)、草豆蔻(6個,去皮)、丁香(半兩)、炙甘草(三分)、厚朴(去皮,2兩)。

以上十一種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1錢,用一杯水,加入生薑、大棗一起煎煮至七分,趁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