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卷二 (7)
卷二 (7)
1. 潤肺散
治肺氣壅滯,咳嗽不已。
甜葶藶(一兩,銚子內,紙襯,慢火內炒熱),肉桂(一兩),馬兜鈴(大者二枚,微炒用。)
上三味,杵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放溫,食後時時呷一口,可自早至午服盡,或臨臥溫水調,一字或半字,亦可。
白話文:
潤肺散
治療肺氣阻塞,咳嗽不止。
將甜葶藶(一兩,用銚子隔紙慢火炒熱),肉桂(一兩),馬兜鈴(大個的兩個,微炒)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杯水煎至七分滿,放溫,飯後隨時少量服用,可以從早上喝到中午喝完;或者睡前用溫水調勻,服用一錢或半錢即可。
2. 黃耆散
治肺臟壅塞,咳嗽,涕唾稠黏,咽喉不利。
黃耆(去蘆,蒸出擘破,於槐砧上碎銼一兩),山梔子(一兩,如雀腦者,去皮,以甘草水浸一宿,焙用),茯苓赤者(以水中澄去浮者,炒用,一兩),秦艽(一兩,須是於腳下左交裂者為秦,以布拭卻毛),柴胡(一兩,去蘆以布拭去土淨,銼勿犯鐵器),地骨皮(半兩),川升麻(半兩),甘草(半兩,炙),黃芩(一兩),人參(一兩。)
上十味,同杵為末,以瓷器內盛貯,每服三錢,水一盞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後服之。
白話文:
黃耆散治療肺部阻塞、咳嗽、鼻涕唾液稠黏、咽喉不適。
藥方組成:黃耆(去除鬚根,蒸後掰開,在槐木砧板上切碎,一兩)、山梔子(一兩,選擇像雀腦大小的,去皮,用甘草水浸泡一夜,烘乾)、赤茯苓(將水中漂浮的部分去除,炒用,一兩)、秦艽(一兩,須選用根部左邊有裂紋的,用布擦去絨毛)、柴胡(一兩,去除鬚根,用布擦淨泥土,切碎,注意不要用鐵器)、地骨皮(半兩)、川升麻(半兩)、炙甘草(半兩)、黃芩(一兩)、人參(一兩)。
將以上十種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用瓷器盛裝保存。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六分,濾去藥渣,溫服,飯後服用。
3. 蛤蚧散
治患肺痿,咳嗽,即肺壅嗽。
蛤蚧(一對,新好者,用湯洗十遍,慢火內炙令香,研細末),人參,茯苓,知母,貝母(去心,煨過,湯洗),桑白皮(以上各二兩),甘草(五兩,炙),大杏仁(六兩,湯洗,去皮尖,爛煮令香,取出研。)
上八味同為細末,入杏仁,拌勻,卻粗羅,再篩研細為妙。每服半錢,入生薑二片,酥少許,水八分,沸熱服,如以湯點,頻服亦妙。
白話文:
蛤蚧散治療肺虛咳嗽、肺部阻塞引起的咳嗽。
藥方組成:蛤蚧(一對,需新鮮且品質良好,用熱水洗十遍,小火烘烤至香,研磨成細粉)、人參、茯苓、知母、貝母(去心,煨過,再用熱水洗)、桑白皮(以上各兩錢)、炙甘草(五錢)、去皮尖的大杏仁(六錢,用熱水洗淨,煮爛至香,再研磨成細粉)。
將以上八味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杏仁粉拌勻,過篩去除粗渣,再篩選研磨細緻。每次服用半錢,加生薑兩片、少許酥油,用八分水煎煮服用,或用熱水沖服,頻頻服用效果更好。
4. 鵝梨煎丸
治脾肺風攻,皮膚成瘡癬㿋癢,大化痰涎,解壅熱。
鵝梨(十個,大者,去皮核),薄荷(一斤),皂莢(十挺,肥大不蛀者,以上三味,於酸漿水中,揉取自然汁,濾去滓),杏仁(四兩,去皮尖,爛研,將杏仁膏,並前自然汁,同於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後,另入藥末),防風(去蘆),白蒺藜(微炒,去刺),天麻(炙令通黃色,各二兩),威靈仙(一兩,去泥),甘草(炙,一兩)
上六味,杵羅為細末,入前膏內溲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後,用溫漿水下十五丸至二十丸,臨臥時再服。
白話文:
鵝梨煎丸治療脾肺風邪侵犯,導致皮膚生瘡、癬、濕疹,奇癢難耐,以及痰涎壅盛,內熱壅滯等症狀。
藥方使用十個大鵝梨(去皮核)、一斤薄荷、十根肥大無蛀的皂莢,將這三味藥材在酸漿水中揉搓取汁,過濾掉渣滓。再取四兩杏仁(去皮尖,研磨成膏),與之前的汁液混合,用銀器慢火熬成膏狀,然後加入其他藥粉。其他藥粉包括:防風(去蘆)、白蒺藜(微炒去刺)、天麻(炙烤至黃色)、威靈仙(去泥土)、炙甘草,各取二兩,威靈仙取一兩,研磨成細粉。
將研磨好的藥粉加入熬好的膏中,充分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飯後,用溫熱的漿水送服十五到二十丸,睡前再服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