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卷二 (1)
卷二 (1)
1. 人參荊芥散
治上焦壅滯,頭目昏眩,涕唾稠黏,心胸煩滿。
白話文:
治療上焦部位的阻塞不暢,頭腦昏沈眩暈,鼻涕唾液濃稠黏膩,心胸煩悶飽脹。
人參,柴胡(去苗),羌活,荊芥,旋覆花,甘菊,桑白皮(各等分。)
上七味,同杵為丸,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後臨臥溫服。
白話文:
人參、柴胡(去除根鬚)、羌活、荊芥、旋覆花、甘菊、桑白皮(以上各種藥材等分。)
2. 利膈散
治上焦風壅,多患咽喉,胸膈不利。
白話文:
治療上焦風熱壅塞,常見咽喉不適,胸膈不順。
荊芥穗子(青乾淨好者),鼠黏子(各一兩),甘草(三分,炮過),白醜(二兩,炒令香熟。)
上為末,每服一錢,入鹽點,兼治風牙痛,以三末入川椒一粒,鹽二錢,煎熱,熱含,冷吐出。
白話文:
荊芥穗子(要青綠乾淨的),鼠黏子(各取一兩),甘草(三分,先炮製過),白醜(二兩,炒到香熟。)
3. 白蒺藜散
治上焦虛熱,頭目昏疼,或眼赤腫,心胸煩悶。
白話文:
治療上焦虛火,頭腦昏沈疼痛,或者眼睛紅腫,心胸煩躁悶脹。
地骨皮(去土),白蒺藜(去皮),旋覆花,山茵陳,白菊花(以上各半兩),鼠黏子,石膏(各一兩。)
上七味,並生,同杵為末,每服一錢,食後茶清調下,日進三服。
白話文:
地骨皮(去除泥土雜質),白蒺藜(去除外皮),旋覆花、山茵陳、白菊花(以上各半兩),鼠黏子、石膏(各一兩)
4. 金花散
治心腹壅熱,重蒸上焦,致口氣生瘡,連年不瘥。
白話文:
治療心腹部位的壅塞熱症,由於熱氣重蒸到上焦,導致口腔內生瘡,並且多年未能痊癒。
黃連(半兩,炒令稍焦,赤色,如年少,即加一分許),人參(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半夏(半兩,以薑汁拍破,浸一宿,漉出焙乾。)
白話文:
黃連:半兩,炒到略焦,呈赤色,像年輕人的臉色,再加量一點。
人參:半兩。
枳殼:半兩,用麩皮炒至微黃。
甘草:半兩,烤成微紅色。
半夏:半兩,用薑汁拍碎,浸泡一宿,濾出後焙乾。
上五味為末,每服一錢,生薑三片,煎六分,食後臨臥溫服。
白龍丹,治上焦風壅,化痰涎,利胸膈逐風秘。
白話文:
將以下五種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三片生薑煎煮至剩六分之ㄧ,飯後睡前溫服。
白龍丹,用於治療上焦風邪壅塞,能化痰,利於胸膈,消除風秘。
雷丸(末二錢),甘遂(末三錢),牽牛(一兩,杵取末六錢,不用再羅者),龍腦(少杵),粉霜(四錢),輕粉(四錢,入白麵少許,三味同研令勻細,滴水和作餅子,於慢火內,煨令熱,放冷,再研令細。)
白話文:
-
雷丸(研磨成粉末,兩錢)
-
甘遂(研磨成粉末,三錢)
-
牽牛(一兩,搗碎取末六錢,不需再過篩)
-
龍腦(稍微研磨成粉末)
-
粉霜(四錢)
-
輕粉(四錢,加入少量白麵粉,這三味藥粉一起研磨至均勻細緻,滴水攪拌成丸子,用慢火烘熱,放涼後,再研磨成細粉。)
上同為細末,研令勻,入青州棗,煮熟,取肉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溫漿水下。如一切風癇驚搐涎滯,並以漿下七丸,及至十丸。如小兒痰熱,及渴不止,頭疼,但頻少與服,自然消除。大人風氣壅盛,上焦不利,最宜服此,更在臨時酌其加減。
白話文:
上藥用研磨成細末,攪拌均勻,然後加入青州棗,煮熟取出果肉,做成像綠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 5-7 顆藥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如果出現風癇、驚搐、涎滯等症狀,可以服用 7-10 顆藥丸,同時用米湯送服。如果小兒出現痰熱、口渴不止、頭痛等症狀,可以服用少量藥丸,症狀自然會消除。成人氣虛壅盛、上焦不通的,最適合服用此藥,但要根據個人情況酌情加減藥品用量。
5. 香芎散
治上焦風壅,中脘有痰,頭目昏暗,心煩口乾,利膈,化痰涎。
白話文:
治療上焦風熱阻塞,中脘有痰,頭腦昏沈,心情煩躁,口舌乾燥,通利胸膈,化解痰涎。
旋覆花(一兩),細辛(一兩,去葉),川芎(二兩),甘草(半兩,炙),獨活,羌活(各半兩),皂角(二挺,燒存性。)
上七味,同杵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臨臥熱服。
白話文:
-
旋覆花:一兩
-
細辛:一兩(去除葉子)
-
川芎:二兩
-
甘草:半兩(炒過的)
-
獨活:半兩
-
羌活:半兩
-
皁角:二挺(燒過的,保留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