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卷二 (21)
卷二 (21)
1. 三稜丸
治積聚氣塊,及和脾胃,或心腹滿悶噎塞者。
荊三稜(三兩,擘破,以好醋三升,用文武火煮,令盡為度,勿於鐵器中),枳殼(去瓤,麩微炒,一兩),木香(一兩),青皮(一兩),檳榔(一兩),官桂(去皮,一兩),甘草(二兩,炮。)
上七味同杵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患在膈上,即食後服之。
白話文:
三稜丸
此方主治腹部腫塊、氣滯積聚,以及脾胃不和、胸腹脹滿、噎塞不通等症狀。
藥物組成:荊三稜(三兩,掰碎,用三升好醋,文火武火交替熬煮至醋完全蒸乾,切勿用鐵器),枳殼(去瓤,麩皮炒至微黃,一兩),木香(一兩),青皮(一兩),檳榔(一兩),官桂(去皮,一兩),炙甘草(二兩)。
將以上七種藥材一起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藥粉,用一杯水煎至七分,過濾掉藥渣,溫服。如果病症位於膈肌以上,則飯後服用。
2. 膈噎
3. 通關散
治五膈氣,噎塞妨悶,遍身虛腫,涕唾稠濁,不下飲食。
麥櫱(三錢),馬兜鈴(三錢),訶子(一枚),莞花(三錢,漿水浸,微炒),硃砂(一錢),白丁香(三錢),黃丹(一錢),硼砂(二錢,飛去砂石),白礬,鉛白霜(各一錢)
上一十味,同研,令至細勻,每服一錢半,入膩粉兩文,雞蛋一個,去黃,只取清,調末,卻入雞蛋殼內,用濕紙裹,慢火煨熟,放冷,爛嚼,臘茶湯下,臨臥服之,來日,逐下黑惡物,永瘥。如小可噎閉,依法服一錢,必效。
白話文:
通關散治療五膈氣,也就是胸膈氣滯引起的噎塞、胸悶、全身浮腫,以及流涕、唾液黏稠、無法進食等症狀。
藥方組成:麥芽(3錢)、馬兜鈴(3錢)、訶梨子(1枚)、黃花(3錢,用漿水浸泡後微炒)、硃砂(1錢)、丁香(3錢)、鉛丹(1錢)、硼砂(2錢,需去除砂石雜質)、白礬(1錢)、鉛霜(1錢)。
將以上十味藥材研磨成極細緻均勻的粉末。每次服用1.5錢藥末,加入2分膩粉(澱粉),再取一個雞蛋,去掉蛋黃,只取蛋白,與藥末調勻,然後放回雞蛋殼內,用濕紙包好,以小火煨熟,放涼後嚼爛服用,用淡茶湯送服。睡前服用,隔天即可排出黑色惡臭的廢物,病症即可痊癒。如果只是輕微的噎塞,則依法服用1錢藥末即可見效。
4. 半夏散
治五膈氣噎,心胸不利,涕唾稠黏,飲食進退。
半夏(半兩,薑汁浸一宿,焙乾),厚朴(半兩,去皮,薑汁炙),枇杷葉(炙去毛,半兩),肉豆(蔻一個,去殼),母丁香(二十五枚),青丁香(一塊棗大)
上六味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盞,煎六分,和滓熱服,酒後服,尤妙也。
白話文:
半夏散治癒五臟氣滯不通,導致胸悶心慌,唾液鼻涕稠厚黏膩,飲食吞嚥困難等症狀。
配方:半夏(半兩,用薑汁浸泡一夜,再烘乾)、厚朴(半兩,去皮,用薑汁炙烤)、枇杷葉(炙烤去毛,半兩)、肉豆蔻(一個,去殼)、母丁香(二十五枚)、青丁香(一塊棗子大小)。
將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八分盞水煎煮至六分,連藥渣一起趁熱服用。飯後服用效果更佳。
5. 檳榔散
治胸膈注悶,噎塞不快,不思飲食,大治脾胃一切病,並腎膈氣,醒酒化氣。
檳榔,木香,人參,甘草(炙),荊三稜(擘破,煨),乾薑(炮),官桂(去皮),青皮(去白),厚朴(去皮,用薑湯炙令香黃色),神麯(炒),白朮米(泔浸一宿,焙乾,以上等分)
上十一味,杵為末,每服點半錢,入鹽少許。如患脾胃病,並腎膈氣,每服一錢,入鹽湯服,甚妙。
白話文:
檳榔散
治療胸部和膈膜鬱悶、吞嚥阻塞不適、食慾不振等症狀,尤其有效於治療脾胃各種疾病及腎與膈肌的氣滯,並能醒酒、行氣。
藥方組成:檳榔、木香、人參、炙甘草、擘破煨荊三稜、炮乾薑、去皮官桂、去白青皮、去皮用薑湯炙至香黃色的厚朴、炒神麴、淘米水浸泡一夜後焙乾的白朮(以上各藥材用量相同)。
使用方法:將以上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1.5克,加少許鹽服用。如果患有脾胃疾病或腎與膈肌氣滯,每次服用3克,用鹽湯送服,效果更佳。
6. 蓽茇散
治噎疾。
虎頭王字骨酥炙,額骨是也,蓽茇微焙,人參,羚角屑以上各等分
上四味為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臨臥,食後服。
白話文:
蓽茇散治療噎膈病症。
將虎頭骨(即額骨)烤酥,蓽茇略微焙炒,人參、羚羊角屑,以上四種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約為現代的八克),溫水送服,睡前服用,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