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卷二 (20)
卷二 (20)
1. 萬金丸
消化積滯,調三焦,空利胸膈,定氣,刺疼痛,腹脅脹疼,冷氣攻疰,婦人血氣,小兒夜啼,胃冷痰涎,並宜服此。
舶上硫黃(一分),巴豆(去皮,秤半兩二味同以生絹袋子盛,於漿水內,用文武火煮,一伏時放冷,另研,極細),柴胡(半兩,去蘆),附子(一兩,炮),乾薑(半兩),陳橘皮(去白,一分),桔梗(一分),青黛(半兩),當歸(一分)
上九味,同為細末,以面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至三丸,溫水下。婦人血氣,醋湯下;小兒夜啼,常服一丸,溫水下;水瀉生熟水下;血淋,地榆湯下;白痢,乾薑湯下;痰涎並多,生薑湯下;一切氣疾,煎生薑橘皮湯下,並不以時候服。
白話文:
萬金丸
能治療消化不良、積食,調理三焦(人體上、中、下三焦),消除胸膈脹滿,安定氣機,緩解刺痛,治療腹部脅肋脹痛、寒邪入侵導致的疾病,以及婦女血氣不調、小兒夜啼、胃寒痰多等症狀。
藥方組成:硫黃(一分,用生絹袋包好),巴豆(去皮,半兩,與硫黃同用生絹袋包好,放入漿水中,用文武火煮一伏時,放涼後研磨成極細粉末),柴胡(半兩,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製),乾薑(半兩),陳橘皮(去白,一分),桔梗(一分),青黛(半兩),當歸(一分)。
以上九味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粉做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至三丸,溫水送服。婦女血氣不調者,用醋湯送服;小兒夜啼者,每次服用一丸,溫水送服;水瀉者,用生熟水送服;血淋者,用地榆湯送服;白痢者,用乾薑湯送服;痰涎過多者,用生薑湯送服;各種氣疾,用煎好的生薑橘皮湯送服。服用時間不限。
2. 三稜丸
治積年五臟氣塊積滯。
荊三稜,石三稜(二味,釅醋浸一宿,取出切杵為末,醋熬成膏),青皮(去白),硇砂(以溫水飛過,熬成霜),厚朴(去皮,薑汁塗炙),雞爪三稜(炮),巴豆(出油,去皮膜,以上各半兩),檳榔(二個,生用一個,炮用一個),肉豆蔻(一個去殼),乾漆(一分,炒),木香(一分)
上一十一味為末,入於膏子內,和搗一千下,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如氣痛,茴香湯下;臍下氣塊,神麯湯下;心膈氣,禹餘糧湯下;左脅塊,柴胡湯下;右脅,木香湯下;血氣塊,當歸酒下;血氣痛,赤芍藥湯下五七丸。
白話文:
三稜丸
此方治療多年五臟積氣、氣塊滯塞。
將荊三稜和石三稜兩種藥材,用濃醋浸泡一夜,取出切碎搗成粉末,再用醋熬成膏狀。其他藥材包括:去白皮的青皮、用溫水飛昇再熬成霜的硇砂、去皮並用薑汁塗炙的厚朴、炮製過的雞爪三稜、去除油脂和皮膜的巴豆,以上每味藥各半兩;兩個檳榔(一個生用,一個炮製);一個去殼的肉豆蔻;炒過的乾漆一分;木香一分。
將以上十一種藥材磨成粉末,加入先前熬好的藥膏中,充分攪拌搗勻一千下,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若出現氣痛,可用茴香湯送服;若臍下有氣塊,可用神麴湯送服;若心膈有氣滯,可用禹餘糧湯送服;若左脅有氣塊,可用柴胡湯送服;若右脅有氣塊,可用木香湯送服;若為血氣塊,可用當歸酒送服;若為血氣痛,可用赤芍藥湯送服,每次服用五到七丸。
3. 氣針丸
治久積風壅,疏利滯氣,空胸膈,止刺疼。
牽牛(二兩,一半生,一半炒),木香,青皮(去白),川大黃(微炮),檳榔(一兩)
上五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以溫水下。
白話文:
氣針丸
治療久積的風邪阻塞,疏通、排出滯塞之氣,使胸膈舒暢,止痛。
藥方:牽牛子(二兩,一半生用,一半炒制),木香,青皮(刮去白色部分),川大黃(微炒),檳榔(一兩)。
將以上五味藥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丸,溫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