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瘡科
癰疽者,五臟六腑不和所生也,五臟主裡,氣行經絡而沉,六腑主外,氣行經絡而浮,若喜怒不常,飲食不節,陰陽不調,冷熱相干,則臟腑氣虛,氣虛則腠理開疏,寒邪客於經脈之間,為寒所折,則營衛稽留於脈,營者血也,衛者氣也,血營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邪相搏,故壅遏不通,氣者陽也,陽氣蘊積則生熱,寒熱不散,故積聚成癰疽也。
癰之狀,毒氣浮淺,皮薄以澤,疽之證,皮厚似牛領之皮,毒氣深也,久則熱勝於寒,熱氣淳盛蓄積,故傷肉而敗肌,肉壞則化為膿血,癰患屬表,骨髓不枯,易為治療,疽患屬臟,傷骨爛筋,則難理。
經曰一寸二寸為癰,三寸四寸為癰,五寸至一尺為疽,一尺至二尺三尺曰竟體疽,疽成圓竅,皆出諸氣,人有憤郁不遂志欲者,血氣畜積,亦多發此疾,凡痤癤者是六腑受邪,經絡壅滯而發,熱毒浮淺,不能為害,但出膿血時,令盡不爾則再攻為瘡,愈盛矣。
治一切癰腫未破,疼痛令內消。
用生地黃杵如泥,隨腫大小,攤於布上,糝木香末於中,又再攤地黃一重,貼於腫上,不過三五度。
白話文:
癰疽是由於五臟六腑失調而引起的。五臟主管內部,氣血運行於經絡而趨於內斂;六腑主管外部,氣血運行於經絡而趨於外散。如果經常喜怒無常,飲食不節制,陰陽失調,或寒熱交替,就會導致臟腑氣虛。氣虛則肌膚疏鬆,寒邪入侵經脈,氣血運行受阻,導致營氣(血)和衛氣(氣)停滯於經脈。寒邪使血液運行不暢,衛氣也隨之受阻,與寒邪搏鬥,造成氣血阻塞不通。氣是陽氣,陽氣鬱積則產生熱,寒熱之邪不散,便積聚成癰疽。
癰的症狀是毒氣淺表,皮膚薄而潤澤;疽的症狀是皮膚厚實,像牛頸皮一樣,毒氣深在。時間久了,熱勝於寒,熱毒盛積,就會損傷肌肉,腐爛肌膚,化膿潰爛。癰屬於表淺的疾病,骨髓不受損,容易治療;疽屬於臟腑的疾病,會傷及骨骼筋脈,難以治療。
古籍記載:一寸到二寸的腫塊是癰,三寸到四寸的腫塊也是癰,五寸到一尺的腫塊是疽,一尺到二尺甚至三尺的腫塊叫做大疽。疽會形成圓形的孔洞,都是氣血鬱積所致。如果人心中鬱悶,志願受阻,也會導致血氣鬱積,而發生這種疾病。痤瘡和癤腫是六腑受邪,經絡阻塞不通而引起的,熱毒淺表,危害不大,只要膿血排盡,否則會再次發炎,病情加重。
治療一切癰腫未潰破,疼痛且需要內消者:
將生地黃搗成泥狀,根據腫塊大小,攤在布上,中間撒上木香粉末,再攤上一層生地黃,敷貼在腫塊上,一般敷貼三到五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