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卷四 (12)
卷四 (12)
1. 二十六味牡丹煎丸
治婦人血刺血痃上搶,血塊走注,心胸疼痛,血海虛冷,臍下膨脹,小腹滿悶,腿膝無力,血多血少,背膊悶倦,血皴裂,手足麻痹,身體振掉,腰脊傴僂月經不調,或清或濁,赤白帶下,血山崩漏,面色痿黃,身生癮疹,腹內虛鳴,面生䵟𪒟,手足熱疼,並筋攣骨疼,兩筋攀急,起坐托壁,腰背牽掣,舒捲不得。
陳自明管見良方云:治婦人衝任本虛,小腹挾寒,或因產勞損子臟,風寒搏於血氣,結生瘕聚,塊硬發歇,背項強急,手足麻痹,或疼,滯澀悶血,小腹疼痛,寒熱盜汗,四體痠痛,羸乏少力,心多驚悸,不能飲食。
牡丹皮(一兩),黑附子(一兩,包),牛膝酒(浸一宿,一兩),龍骨(二兩,細研,水飛過),五味子(一兩,生),官桂(去皮,一兩),人參(一兩),檳榔(二兩),白朮(一兩),白茯苓(一兩),當歸(一兩),續斷細(者一兩),木香(一兩),澤瀉(一兩),延胡索(半兩),羌活(二兩),藁本(去土,用細梢,一兩),干熟地黃(二兩),赤芍藥(一兩),乾薑(半兩),山茱萸(半兩),干薯蕷(一兩),縮砂仁(半兩),石斛(三兩),萆薢(一兩末同炒熟),白芷(一兩)
上二十六味,並各州土新好者,洗淨,令焙乾,杵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如是血熱及夜多煩躁,不用附子,山茱萸,萆薢,乾薑,此四味,卻入柴胡,黃連,甘草,牽牛子四味,柴胡去苗,一兩,甘草一兩,余各半兩,為末,同和,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酒下,醋湯亦可,空心臨臥各一服,不嚼,並無所忌。
白話文:
二十六味牡丹煎丸
此方治療婦女因血瘀、血虛導致的各種症狀,例如:血刺(經血量多且痛)、血塊(經血中有血塊)、心胸疼痛、下腹寒冷、腹部膨脹、小腹脹悶、腿膝無力、月經量或多或少、背部沉重倦怠、皮膚瘀斑、手足麻痺、身體顫抖、腰背彎曲、月經不調(經血清稀或混濁)、白帶或黃色帶下、月經過多或崩漏、面色萎黃、皮膚疹子、腸鳴腹脹、面部浮腫、手足熱痛、筋骨疼痛、肢體僵硬、行動困難、腰背牽拉疼痛等。
另一種情況,此方也適用於婦女因衝任二脈虛弱,下腹寒冷,或產後勞損,風寒侵襲血氣,形成瘀血腫塊,伴隨背部僵硬、手足麻痺或疼痛、血瘀經絡、小腹疼痛、寒熱交替盜汗、全身痠痛乏力、心悸、食慾不振等症狀。
藥方組成:
牡丹皮、黑附子(包)、酒浸牛膝、龍骨(細研水飛)、五味子(生)、官桂(去皮)、人參、檳榔、白朮、白茯苓、當歸、續斷(細者)、木香、澤瀉、延胡索、羌活、藁本(去土,用細梢)、熟地黃、赤芍藥、乾薑、山茱萸、山藥、縮砂仁、石斛、萆薢(末同炒熟)、白芷。以上二十六味藥材,均選用各地新鮮上好的藥材,洗淨烘乾,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
若患者血熱,或夜間煩躁不安,則不使用附子、山茱萸、萆薢、乾薑四味藥,而改用柴胡、黃連、甘草、牽牛子四味藥代替。其中柴胡去苗。用量:柴胡一兩,甘草一兩,其餘各半兩。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溫酒或醋湯送服,空腹或睡前各服用一次,藥丸不必咀嚼,服用期間並無忌口。
2. 驚癇
3. 安神丸
治小兒驚風搐搦,化涎鎮神。
使君子(兩枚以麵裹於慢火中煨,候面熟為度,去面,只用使君子),水銀(一錢,結砂子),香細墨(一錢),蘆薈(一錢),辰砂(一錢),臘茶(一錢),輕粉(二錢),天竺黃(半錢),青黛(半錢),蠍梢(三七個),乳香(一錢),龍腦(一錢),寒食麵(一錢半),真熊膽(半錢)
上十四味,同研令勻細,滴水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薄荷蜜水化下,如小兒稍覺驚著,化半丸與吃,若能常服,永無驚疾。
白話文:
安神丸治療小兒驚風抽搐,化解涎液,鎮靜安神。
方劑包含使君子(兩枚用麵粉包裹,小火煨熟至麵粉熟透,去除麵粉,只取使君子)、水銀(一錢,需製成砂子狀)、香細墨(一錢)、蘆薈(一錢)、辰砂(一錢)、臘茶(一錢)、輕粉(二錢)、天竺黃(半錢)、青黛(半錢)、蠍梢(三十七個)、乳香(一錢)、龍腦(一錢)、寒食麵(一錢半)、真熊膽(半錢)。
將以上十四味藥材研磨成細粉,加水調和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蜜水送服。如果孩子略有驚嚇症狀,則服用半丸。若能經常服用,便可永久預防驚癇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