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袞

《博濟方》~ 卷四 (2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4)

1. 抵聖丸

治下虛中積久,曾取轉不得者。

犀角(末,二錢),蠍稍(三七個),銀末,硃砂(各一兩),巴豆(二十八枚,去皮膜),芫花(二錢,同巴豆用好醋一盞,煮令醋盡,揀出巴豆,以冷水浸洗,控干,再炒令乾,搗末,取二分用)

上件同為細末,再研如面,將巴豆另研如糊和勻,以水煮麵糊為丸,如小綠豆大。如小兒因驚積聚黏滑,毒物在於脾胃,累曾取下,變成虛積,棗湯下。體熱困悶眼合不開,黃連、甘草、薄荷、桃仁湯、化膩粉,一字許,下。一歲以上,三歲以下二丸,小可只一丸,米飲下。

大人吃食吐逆,心腹脹滿,夜有盜汗,日漸羸瘦,用薑棗湯下。婦人血氣,米醋湯下五七丸,更在臨時約其虛實,加減用之,張氏家傳方名紫金丹。

白話文:

抵聖丸治療久病下虛積滯,曾服用其他藥物卻無法痊癒的病症。

藥方成分:犀角粉末二錢、蠍子尾三十七個、銀粉一兩、硃砂一兩、巴豆二十八枚(去皮膜)、芫花二錢(巴豆和芫花需用一碗好醋煮至醋乾,取出巴豆用冷水洗淨瀝乾,再炒乾,搗碎取二分)。

將所有藥材磨成細末,再研磨至像麵粉一樣細膩。將巴豆另研磨成糊狀,與藥粉混合均勻,加水煮成麵糊,製成如小綠豆大小的丸藥。

若小兒因受驚嚇導致積聚、黏膩滑滯,毒邪停留在脾胃,曾服用其他藥物卻未痊癒,轉為虛積症狀,可用棗湯送服。若出現發熱煩悶、眼睛睜不開等症狀,可同時服用黃連、甘草、薄荷、桃仁湯及化膩粉少許。一歲以上三歲以下服用二丸,更小的孩子服用一丸,米湯送服。

成人若出現飲食後嘔吐、心腹脹滿、盜汗、日漸消瘦等症狀,可用薑棗湯送服。婦女服用時,可用米醋湯送服五到七丸。需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酌情增減藥量。此方為張氏家傳秘方,名為紫金丹。

2. 香葛根

治小兒上焦虛熱,吃水不止。

枇杷子(炒),乾薑,胡黃連,甘草,黑參,麥門冬(各等分)

上六味同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一片,煎至七分後,更入蜜少許,再煎至五分,放溫,食後服。

白話文:

香葛根

治療小兒上焦虛熱,口渴喝水不止。

將枇杷子(炒)、乾薑、胡黃連、甘草、黑參、麥門冬等量混合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用一杯水(約200毫升),加一片生薑一起煎煮至七分滿,再加入少量蜂蜜,繼續煎煮至五分滿,放溫後飯後服用。

3. 犀角散

治小兒骨熱,晚後多發熱,面赤,五心煩悶,四肢無力,飲食減少,夜多盜汗,面色痿黃。

犀角末,柴胡(去蘆),枳殼面(炒),麥門冬(去心),茯苓(去皮),芍藥,大黃,桑白皮,人參(以上,各一分),黃耆,鱉甲(一個,醋炙令黃)

上十一味同為細末,每服半錢,用桃仁九個,漿水煮麥門冬一十九個,去心,其桃仁同研令細,入水一盞,與藥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早晚各一服,亦治大人盜汗。

白話文:

犀角散治癒小兒骨熱,傍晚以後發熱加劇,臉色紅赤,心煩意亂,四肢無力,食慾不振,晚上盜汗頻繁,面色萎黃。

藥方組成:犀角粉、柴胡(去根莖)、枳殼(炒)、麥門冬(去心)、茯苓(去皮)、芍藥、大黃、桑白皮、人參(以上各等份),黃耆、鱉甲(一個,醋炙至黃色)。

將以上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加九個桃仁、十九個去心的麥門冬,用桃仁汁水煮麥門冬,再將桃仁研磨成細粉,加水一碗,與藥粉一起煎煮,煎至六分,去渣溫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此方也適用於成人盜汗。

4. 靈砂丹

治眾疾,及小兒瘹風。

硃砂(半兩),大附子(炮),青皮,杏仁(去皮尖,各一兩),巴豆(以水五升,慢火煮三十沸,春冬用一百個,秋夏用五十枚)

上先將巴豆,以水五升煮令油出,水盡為度,細研。與眾藥末和,以粳米飯和為丸如豌豆大。小兒瘹風,桃柳枝一握,煎下。小兒肚脹,石榴湯下。小兒及患人,相度虛實加減服。一方用面姜一兩,炮。

白話文:

靈砂丹

此方可治療各種疾病,以及小兒驚風。

取硃砂半兩,炮製過的大附子一兩,青皮一兩,杏仁(去皮尖)一兩,巴豆(用五升水,小火慢煮三十沸,春秋冬用一百粒,夏用五十粒)。

先將巴豆用五升水煮,至油脂析出,水煮乾為止,然後研磨成細粉。再將研磨好的巴豆粉與其他藥材粉末混合,用粳米飯做成豌豆大小的藥丸。小兒驚風者,可用桃柳枝一握煎水送服;小兒腹脹者,用石榴湯送服。兒童及成人服用,需根據個人體質虛實加減藥量。另一方可用炮製過的面薑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