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袞

《博濟方》~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硇砂丸

治男子元臟虛憊積冷(聖濟總錄名骨煎丸,治腎臟虛冷不思飲食,倦怠,無巴戟,有白朮),羊脛骨(一條,去淨肉,用硇砂二兩,醋二升同煎,旋煎旋蘸,骨炙焦黃,以醋盡為度,焙乾),木香,白檳榔,官桂(去皮),人參,牛膝,茯苓,郁李仁,附子炮,巴戟(去心),薯蕷,丁香,沉香,蓯蓉(以上各一兩),石斛(半兩),阿魏(半兩,用面三兩,先將醋化,溲作餅子,炙黃。)

白話文:

治療男性元臟虛弱寒冷(聖濟總錄名骨煎丸,治療腎臟虛冷、不想吃東西、疲倦,沒有巴戟,有白朮),羊小腿骨(一條,去掉肉,用硇砂二兩,醋二升一起煎,邊煎邊蘸,骨頭烤焦黃色,以醋用盡為度,焙乾),木香、白檳榔、桂皮(去皮)、人參、牛膝、茯苓、郁李仁、附子炮製,巴戟(去心)、山藥、丁香、沉香、蓯蓉(以上各一兩),石斛(半兩),阿魏(半兩,用麵粉三兩,先用醋化開,做成餅子,烤黃。)

上十六味,並杵羅為末,用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鹽酒或鹽湯,下二十丸。

白話文:

以上十六種中藥材,一起搗碎成粉末,用酒煮糊後製成丸劑,每個丸劑的大小如同梧桐樹果實的大小。每天空腹時,用鹽酒或鹽湯吞服20粒。

2. 麻仁丸

治三焦不和,臟腑虛冷,胸膈疰悶,大便秘澀。

白話文:

治療三焦不調和,臟腑虛弱虛冷,胸部和膈膜部位感到悶堵,以及大便乾結不通。

麻仁(四兩,先以溫水浴,懸在井中五日,令生芽,日曬,退皮取仁),大黃(四兩,二兩蒸熟,二兩生用),白檳榔(一兩,半煨,半生),山茱萸(一兩半),薯蕷(一兩半),官桂(去皮,一兩半),車前子,枳殼麩(炒),防風(各一兩半),羌活(一兩半),木香(二兩),菟絲子(一兩半,酒浸一宿後,炒黃),郁李仁(四兩)

白話文:

  1. 麻仁(160克):先用溫水浸泡,然後懸掛在井中五天,使其發芽,然後曬乾,剝去外皮,取仁。
  1. 大黃(160克):分成兩份,一份蒸熟(80克),另一份生用(80克)。
  2. 白檳榔(40克):一半烘烤,一半生用。
  3. 山茱萸(60克)。
  4. 薯蕷(60克)。
  5. 官桂(去皮,60克)。
  6. 車前子(60克)。
  7. 枳殼麩(炒,60克)。
  8. 防風(60克)。
  9. 羌活(60克)。
  10. 木香(80克)。
  11. 菟絲子(60克):浸泡在酒中一夜後,炒至金黃色。
  12. 郁李仁(160克)。

白話文:

大黃160克,分成兩份,一份蒸熟,80克,另一份生用,80克。白檳榔40克,一半烘烤,一半生用。山茱萸60克。薯蕷60克。官桂去皮,60克。車前子60克。枳殼麩炒過,60克。防風60克。羌活60克。木香80克。菟絲子60克,浸泡在酒中一夜後,炒至金黃色。郁李仁160克。

上十三味,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臨臥溫水下。

白話文:

將以上十三味藥材磨成細末,與蜂蜜混合製成丸劑,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 15 至 20 顆,睡前以溫水送服。

3. 三焦散

治三焦不和,營衛不調,肢體煩倦,頭目昏疼,飲食無味,多困少力,寒熱痰壅,頭旋。

白話文:

治療三焦不協調,氣血運行不順,身體四肢感到疲倦,頭腦昏沈疼痛,吃東西沒有味道,常常感到困倦乏力,有時寒熱交加並伴有痰多,以及頭暈的症狀。

前胡,柴胡(各去苗),桔梗,羌活,獨活,人參,枳殼(麩炒),鱉甲(去裙襴醋浸,炙黃,各一兩),旋覆花(兩半),甘草(半兩炙),石膏(一分,如頭疼,旋入。)

白話文:

前胡、柴胡(去掉末端尖的部分)、桔梗、羌活、獨活、人參、枳殼(用麩子炒過)、鱉甲(去掉甲裙邊,用醋浸泡,烤到發黃,各一兩)、旋覆花(分為兩半)、甘草(半兩,烤過)、石膏(一分,如果頭痛,再加入)

上十一味為細末,每服一錢半,至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解傷寒發汗,入麻黃一兩,去節,同杵為末。如上焦多壅熱,入地骨皮一兩半。

白話文:

將十一味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半到二錢,加入一杯水煎煮至七分水量,溫熱服用。如要治療傷寒發汗,加入一兩去節麻黃,一同研成細末。若上焦壅熱較多,加入一兩半地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