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袞

《博濟方》~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麥門冬散

治三焦不利,心肺多壅,痰涎並積,口舌乾燥,咽嗌腫疼,肌體黃瘁,氣血不調。

麥門冬(去心,半兩),桔梗,半夏(各一分),貝母,升麻(各半兩),蔓荊子(一分),甘草(半兩),前胡,防風,款冬花,桑白皮(各半兩),杏仁(一分),白朮(一分),五味子(一分,用新者),赤芍藥(半兩),菊花(一分)

上十六味,各洗擇令淨,焙,杵,羅為末,食後夜臥,各進一服,每服二錢,水七分盞,生薑一片,同煎,至三分,去滓,溫服,大益心肺。

白話文:

麥門冬散治療三焦不通暢,心肺鬱結,痰涎積聚,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皮膚發黃萎縮,氣血失調等症狀。

藥方組成:麥門冬(去心)、桔梗、半夏、貝母、升麻、蔓荊子、甘草、前胡、防風、款冬花、桑白皮、杏仁、白朮、五味子(需用新鮮的)、赤芍藥、菊花。 各藥材用量比例略有不同,詳見原文。

用法:將以上十六種藥材洗淨,烘乾,研磨成粉。飯後睡前服用,每次二錢,用水七分盞(約140毫升),加生薑一片同煎,煎至三分(約70毫升),過濾藥渣,溫服,可有效改善心肺功能。

2. 牛黃甘露丸

治三焦渴疾,飲水無度,舌上皴裂,肌肉黃瘦,精神減退,小便多,腹脅脹。

硃砂(一兩,成塊者),牛黃(一分),鐵粉(半兩),犀角(半兩,銼),丁香(半兩),胡桐淚(半兩),葳蕤(半兩),麝香(一分),銀箔(五十片),地龍(半兩),檳榔,牡蠣,苦參,石膏,錫蘭紙,甘草(炙),白楄豆(各半兩,慢火炒),鉛白霜(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知母(半兩),宣連(一兩),金箔(一百五十片),生栝蔞根(一兩,杵研細。)

上二十三味,除栝蔞根,另杵同為細末,煉蜜和,臨和時即入金箔,及生栝蔞根,一處和勻,為丸如豌豆大。空心,金箔三片,銀箔三片,碎研,米飲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飯後臨臥各一服,日近輕者,當日止,重者三日止,十日後,只空心一服,夜後一服,用金銀箔各一片,一月日外只用溫漿水下五十丸其藥合二月至九月,即用生栝蔞根,九月後只用煉蜜和為丸亦得,忌鹹酸炙爆魚酒等。

白話文:

牛黃甘露丸治療三焦燥熱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口渴難耐、飲水過多、舌頭乾裂、身體消瘦發黃、精神萎靡、小便量多、腹部和脅肋脹痛。

藥方組成:硃砂、牛黃、鐵粉、犀角、丁香、胡桐淚、葳蕤、麝香、銀箔、地龍、檳榔、牡蠣、苦參、石膏、錫蘭紙、甘草(炙)、白扁豆(慢火炒)、鉛白霜、麥門冬(去心)、知母、遠志、金箔、生栝蔞根。

製法:除了栝蔞根以外,其餘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混合,快混合好的時候加入金箔和研磨好的生栝蔞根,混合均勻,製成豌豆大小的藥丸。

用法:空腹服用,每次服用前將三片金箔和三片銀箔研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十丸藥丸,逐漸增加劑量至二十丸。飯後和睡前各服用一劑。病情較輕者,一天即可見效;病情較重者,三天見效。十天后,改為每天空腹和睡前各服用一劑,每次服用時,用一片金箔和一片銀箔。一個月後,改用溫水送服五十丸,藥物療程從二月至九月。在九月以後,則可以不用生栝蔞根,只用蜂蜜混合製成藥丸即可。忌食鹹、酸、炙烤、油炸的食物及魚、酒等。

3. 利膈丸

治三焦不順,胸膈壅塞,頭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

牽牛子(四兩,一半生,一半熟),不蛀皂角(塗酥,炙令香熟用,二兩。)

上二味為末,以生薑自然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荊芥薑湯下。

白話文:

利膈丸治療三焦不通暢,胸膈阻塞,頭昏眼花,流涕唾液痰涎,精神不振等症狀。

藥方用牽牛子四兩(一半生,一半炒熟),不蛀的皂角(塗上酥油,炙烤至香熟,二兩)。

將以上兩種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汁煮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荊芥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