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卷五 (9)
卷五 (9)
1. 服九節菖蒲法
駐顏延年明耳目,去風氣,通關竅,安神益智。
九節菖蒲,不計多少,惟生於山澗石上東流水中者,採取為妙,若是少得時,只石上水中生者亦得,不可用陂澤中生者,於八月內,採取得,去根鬚,淨擇了,以淘米汁浸三日三夜,每日換米泔,取出,控干,以硬竹削為片子,如錢厚,以布袋盛,貯於長流水中,浸三伏時,更用井花水淨洗,擇。
如蒸飯九度,每蒸後,曬一日,候數足,不得犯鐵器,於木石臼子內,細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四十丸五十丸,用鹽湯下,茶酒亦可,忌羊血,若有餘者,以紙袋盛貯,掛在風口,如服盡,更取末合,或酒煮,糊和丸亦得。
白話文:
服九節菖蒲法
能使容顏駐留,延年益壽,使耳目聰明,去除風邪,疏通經絡穴位,安定神志,增強智力。
選用九節菖蒲,數量不限,但最好是生長在山澗石上、東流活水中的,如果數量少,石上水邊生長的也可以,絕對不能用池塘沼澤地生長的。在八月內採集,去除根鬚,清洗乾淨,用淘米水浸泡三日三夜,每天換一次淘米水。取出後瀝乾水分,用堅硬的竹片削成薄片,厚度像銅錢一樣。用布袋盛裝,放入長流水中浸泡三伏天。之後再用井水清洗乾淨。
像蒸米飯一樣蒸九次,每次蒸完後曬一天,直到曬夠次數。過程中不能接觸鐵器,要用木頭或石頭做的臼子研磨成細末,過篩取粉。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開始服用二十丸,逐漸增加到三十、四十、五十丸。用鹽水送服,茶水或酒也可以。忌食羊血。如果還有剩餘的藥粉,用紙袋盛裝,掛在通風的地方保存。如果服完後,再取藥末混合,或用酒煮,用麵糊做成藥丸也可以。
2. 煅金液丹訣
硫黃(一名石亭脂,一名金液,取三五兩至十兩,並煅得舶上硫黃為第一,余黃並使得,但無夾雜為上,碎研入罐子內,可及八九分,無妨)
上件,取煅藥罐子一個,盛藥在內,下蓋子了,採狗蹄草一大握(木名五龍芮)大鑒草一大握(稻田中生,一莖四花,如田字,亦名水田草,獨莖生)將二草入鐵臼內,搗爛,更入一掬黃土,同杵勻如泥(若無二件草,且只將益母草代之,亦可)更將裹藥罐子,底下並周匝,可厚五六分,只至口縫不裹,然後置於平土上,四面簇炭五六斤,上面安熱火一斤來,燒之,直候火燒罐子九分來通赤,尋開口縫處有碧焰子起,便急手撥炭火,急將柴灰三斗都蓋,勿令氣焰出,直候冷,撥灰取出,刮去泥土(以上是煅一度訣也,度度依此煅之)第二度法,依前法,取藥草裹,因煅之如前法,煅五度,若火候得所,煅出如熟雞子香,即是候也,若要急服,只煅兩度亦可服(煅度數足者妙)煅煉數足,便於地上埋爐子,一宿,出火毒,凡逐度煅了,刮去下面砂石妙,又取出爐子,於銚子內,著水,煮一二十沸,然後敲破爐子,取藥杵爛,更入乳缽內,點煎水研爛如泥,並無粗者,卻研令乾,每二錢用蒸餅一兩以來,湯浸,握出水了,入藥內和合,更入茶臼內,杵勻如面,可丸梧桐子大,日曬乾,收服,法如後。
一每遇患者,才腹臟稍秘,及飲食減少,似有作寒作熱狀候,即服此,便即效也,瘥了,日只可一服。一無患,逐日早服二十丸至三十丸,諸疾永不生。一但遇有患,更不問疾之冷熱,但取藥服之,以效為度,自然見神功,別藥更不宜雜藥,亦不得著別藥,吐瀉。此藥自然補瀉,與常不同,不問丈夫婦人老小,有患,並服無忌。
一孩子,留末子細研,以米飲調,以盂子灌之,夜啼,心驚,奶傷,有痰涎者,並速研藥一分以來,令服之,日二服,自然便效,逐下積物,多多與服,並無忌,若三五歲,患亦無。一瀉痢不止,以黃連貝母二味,煎湯下藥,恐嫌苦,杵藥羅入等分,蒸餅,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一若患腸風痔疾,入白前末等分,依前法丸服,米飲下。
一切瘡頑瘡,以末敷之。一應久患風氣疾,肺疾,積冷病患,忽患傷寒瘧疾,胸膈不利,頭疼,肚熱,並宜依前法多服。一隻如傷寒,多被醫人誤下,轉藥,或發汗,不依前後,反卻陰陽,遂致患疾難起,今後如有患才覺中著傷寒,便多取藥服,令日吃一二百丸,逐下,若得瀉,勿為怪,直候瀉盡,病自然復平,屢曾如此醫人,其驗無比。一此藥可療眾病,更臨時看疾深淺,加減丸數服食,若皮膚之疾,可以針治藥恐難到。
此藥至靈無比,只為世人多妄傳。云有毒畏忌不服,到有疾難療,枉有所傷,予親傳此法,以此方救療的有依憑,倘已病痊,不須多服。
白話文:
煅金液丹訣
將硫磺(也叫石亭脂、金液)三到十兩煅燒,用舶上硫磺最好,其他硫磺也能用,但需純淨無雜質。將硫磺研碎,放入罐子內,裝八九分滿即可。
取一個煅藥罐,放入藥材,蓋上蓋子。取一把狗蹄草(也叫五龍芮)和一把大鑒草(生長在稻田裡,一莖四花,像田字,也叫水田草),搗爛,加入一把黃土,混合均勻成泥狀。(如果沒有狗蹄草和大鑒草,可以用益母草代替)。用泥土將藥罐底部和四周包裹起來,厚約五六分,只留罐口不裹。將藥罐放在平地上,四周堆放五六斤炭火,上面再加一斤左右的火,燒烤。一直燒到罐子九分通紅,並從罐口縫隙處看到碧綠的火焰冒出時,立刻撥開炭火,迅速用三斗柴灰蓋住,防止火焰冒出,待其完全冷卻後,撥開灰燼取出藥罐,刮去泥土。(以上是第一次煅燒的方法,以後每次煅燒都按照此法進行。)
第二次煅燒,按照同樣的方法,用藥草裹好藥罐再進行煅燒,一共煅燒五次。如果火候掌握得當,煅燒出的藥材會有熟雞蛋般的香味,這就是煅燒成功的標誌。如果急需服用,煅燒兩次也可以。煅燒次數越多越好。煅燒完成後,將藥罐埋在地下過夜,去除火毒。每次煅燒後,刮去罐底的砂石更好。取出藥罐後,加水煮沸一二十次,然後敲碎藥罐,將藥材搗碎,再放入乳缽中,加水研磨成泥狀,直到沒有粗顆粒,然後研磨乾燥。取藥粉二錢,用一兩蒸餅以湯浸泡後擠壓出水,與藥粉混合,再放入茶臼中杵勻,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曬乾後服用。用法如下:
一、凡患者腹脹便秘,飲食減少,有寒熱交替症狀,服用此藥即可見效。痊癒後,每日可服用一次。 二、無病者,每日清晨服用二十到三十丸,可預防各種疾病。 三、患病時,不論寒熱,服用此藥即可,以見效為準,必見奇效。切勿與其他藥物混合服用,也不可服用其他藥物造成嘔吐腹瀉。此藥兼具補瀉功效,與常藥不同,男女老幼皆可服用。
一、嬰幼兒服用時,將藥粉研磨細膩,用米湯調服,用小勺灌服。夜啼、心驚、奶傷、痰涎等症狀,可立即服用藥粉一分,每日服用二次,即可見效,並能排出積滯,多服無妨,即使是三五歲的孩子也可服用。 二、瀉痢不止者,可加黃連、貝母煎湯服用,若嫌苦,可將藥粉與蒸餅等量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米湯送服。 三、患腸風痔疾者,可加入等量白前末,按照同樣方法製成藥丸服用,米湯送服。
一切久治不愈的瘡瘍,可用藥末敷貼。一切久患風氣病、肺病、積寒病、傷寒、瘧疾、胸膈不暢、頭痛、腹熱等症,均可按照上述方法服用此藥。尤其傷寒,許多醫生誤用瀉藥或發汗,反而加重病情,陰陽失調。今後如果患傷寒,應及時服用此藥,每日服用一百到二百丸,促使大便排出。即使腹瀉,也無需驚慌,待瀉淨後,病情自然痊癒。此法屢試不爽,效果非凡。
此藥可治療多種疾病,服用藥丸的劑量應根據病情輕重調整。若為皮膚病,針灸治療效果可能更好。
此藥靈驗無比,只是世人多妄傳有毒,不敢服用,以致延誤病情,遭受痛苦。我親自傳授此法,憑此方救治病人,效果可靠。病情痊癒後,不必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