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卷三 (9)
卷三 (9)
1. 大效香砂丸
巴豆(生,出油,去皮),生朱,乳香,細辛,當歸(去苗),丁香(少許),官桂(少許,去皮),龍腦(五十文),麝香(五十文),檳榔(少許)
上各等分為末,以水浸蒸餅和為丸,如桐子大。發日,用好茶下一丸,須是當門齒,與冷茶嚼下,十年只用一粒,額上汗出,即瘥。
白話文:
大效香砂丸
將巴豆(去皮,取其油)、生朱砂、乳香、細辛、當歸(去苗)、少許丁香、少許官桂(去皮)、龍腦(50文)、麝香(50文)、少許檳榔,以上所有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用水浸泡蒸熟的餅子,將藥粉和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服用時,用好茶送服一丸,必須放在門牙處嚼碎吞下,十年只需服用一粒,額頭出汗就表示藥效發揮,病就好了。
2. 獨活丸
治風毒氣上攻,頭目疼痛,昏眩不快,利膈化痰。
獨活,川芎,甘菊(各一兩),乾蠍(一分,炒),防風(一兩),半夏湯(洗去滑,作餅子,炙二兩)
上五味同為末,以半夏末用生薑,自然汁一大盞,煮如膏,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荊芥薄荷湯下。
白話文:
獨活丸
治療風毒之邪上攻,導致頭部和眼睛疼痛,頭暈目眩,胸膈不舒暢,痰液阻塞等症狀。
藥方組成:獨活、川芎、甘菊各一兩,乾蠍一分(炒過),防風一兩,半夏(洗去黏液,製成餅狀,烘烤)二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五味藥材磨成粉末,用半夏粉末、生薑汁一大盞,煎煮成膏狀,再和成豌豆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七到十丸,用荊芥薄荷湯送服。
3. 伊祁丸
治肝腎虛、風上攻、頭旋、項筋急、眼有黑花、耳內虛鳴。
伊祁(半兩,點醋微炒),穿心巴戟(糯米炒,候赤黃色,米不用),黑附子(炮,去皮臍),羌活,沙苑白蒺藜慢火(微炒,各一兩)
上五味同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後臨臥米飲下。
白話文:
伊祁丸治療肝腎不足、風邪上擾,導致頭暈目眩、頸項肌肉僵硬、眼前出現黑點、耳鳴等症狀。
藥方組成:伊祁(半兩,用醋拌炒)、穿心蓮(用糯米炒至赤黃色,糯米不用)、黑附子(炮製後去皮和蒂)、羌活、沙苑子(慢火微炒,各一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服用方法:空腹時用淡鹽水或酒送服十五到二十丸,飯後睡前可用米湯送服。
4. 芎術湯
治冒雨中濕,眩暈,嘔逆,頭重不食。
川芎,半夏湯(泡七次),白朮(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芎術湯
治療淋雨受濕,導致頭暈目眩、噁心嘔吐、頭重脹痛、食慾不振。
配方:川芎、半夏(泡七次)、白朮各一兩,炙甘草半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約300毫升),加薑五片,煎煮至八分滿,去渣,溫服,不限時間。
5. 嗽喘
6. 華蓋散
治咳嗽,解表,滋潤皮膚,調理,自然汗出。
麻黃(三兩,不去節),甘草(一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
上三味,先以前二味為粗末,後入杏仁,研細,同拌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服,日三服,即愈。
白話文:
華蓋散
治療咳嗽、感冒初期症狀、滋潤皮膚、調理身體,使汗液自然排出。
藥方:麻黃(三兩,不去節)、甘草(一兩)、杏仁(二兩,用水泡軟後去皮尖)。
製法:先將麻黃和甘草研磨成粗粉,再加入杏仁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滿,去渣服用,一日三次,直到痊癒。
7. 紫蘇飲
治咳嗽,墜痰涎,潤肺。
紫蘇,貝母,款冬花,漢防己(各一分)
上四味,研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茶碗,煎七分,溫服。
白話文:
紫蘇飲
此方治療咳嗽、痰多、肺燥。
將紫蘇、貝母、款冬花、漢防己等藥材,各取等份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用一杯水煎至七分滿,溫熱服用。
8. 款肺散
治寒壅相交,咳嗽不止,胸膈悶亂,痰涎並多。
麻黃(二兩,去根節,炒),貝母,桑白皮(各一兩銼,炒),柴胡,杏仁(一兩,去皮尖,炒),糯米(一兩),款冬花(一兩去塵,炒)
上七味,新好者,杵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款肺散治療寒邪與濕邪交阻,導致咳嗽不止、胸膈悶塞不適、痰涎過多的症狀。
配方包括:麻黃(去除根節,炒過,二兩)、貝母(一兩,切碎,炒過)、桑白皮(一兩,切碎,炒過)、柴胡(一兩,炒過)、杏仁(去除皮尖,炒過,一兩)、糯米(一兩)、款冬花(去除雜質,炒過,一兩)。
將以上七種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藥粉,用一杯水煎成七分滿,溫服,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