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卷二 (11)
卷二 (11)
1. 香蘇散
治肝亢風盛,刑于脾胃,致多飧泄,調順中脘,平和胃氣。
紫蘇葉(一分,揀擇淨,焙乾),肉豆蔻(一分,去殼),天雄(一分,銼碎,以鹽一分,同炒令黃色,住),青皮(去白,一分),蠻姜(半分,炮),白朮(半兩,細銼,微炒黃色),縮砂仁(一分),川芎,甘草(各一分,炙。)
上九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五分,溫服,日進三服。
白話文:
香蘇散
此方主治肝氣亢盛,導致風邪盛行,侵犯脾胃,造成飲食過多卻消化不良,經常腹瀉的症狀。藥物功效在於調理中焦(中脘),使脾胃之氣平和。
藥物組成及炮製方法:紫蘇葉(擇淨後烘乾)、肉豆蔻(去殼)、天雄(切碎後與鹽同炒至黃色)、青皮(去除白色部分)、炮薑(炮製)、白朮(切碎後微炒至黃色)、縮砂仁、川芎、炙甘草,以上九味藥材研磨成細粉。
用法用量:每次服用二錢(約3克),用一杯水(約200毫升),加三片生薑一起煎煮約五分鐘,溫服,一天服用三次。
2. 柴胡散
治營衛不順,體熱黃瘦,筋骨疼痛,多困少力,飲食進退。
柴胡(二兩),鱉甲(二兩),甘草,知母(各一兩),秦艽(一兩半)
上五味杵為末,每服二錢,水八分盞,棗二枚,煎六分,熱服。
白話文:
柴胡散
治療營衛氣血運行不暢,身體發熱、消瘦、黃疸,筋骨酸痛,經常疲倦乏力,食慾時好時壞等症狀。
藥方組成:柴胡二兩,鱉甲二兩,甘草一兩,知母一兩,秦艽一兩半。
用法:將以上五味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藥粉,用八分滿的杯子水(約160毫升),加兩枚紅棗,煎煮至六分滿(約96毫升),趁熱服用。
3. 烏頭丸
補暖水藏,壯筋骨,縮小便,大治風。
川烏頭(一斤,用東流河水浸二七日,每日三度換水,日滿,取出黑皮,並臍尖,切作柳葉片,入牽牛子一合,同炒,候香熟,去牽牛子不用),舶上茴香(二兩,另杵為末),青咸(五兩,另研),陳皮(去白,二兩),牛膝(五兩,細切,以好酒浸一七日,爛研),川椒(五兩,揀去子。)
上六味,依法修制,用牛膝膏拌和勻,入臼,再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鹽湯溫酒任下十丸,至二十丸。(牛膝雖酒浸後,爛研,與諸末拌和,恐難得細,或只將牛膝浸,日足後,焙乾為末,卻將浸牛膝酒,煮糊和末為丸,亦可,若更服利膈湯散,最相宜也。)
白話文:
烏頭丸
此方溫補腎陽,強健筋骨,止尿頻,主治風濕痺痛。
配方中,烏頭需先用東流水浸泡十四天,每天換水三次,泡好後去除黑色外皮及根尖,切成柳葉片狀。再與牽牛子一起炒香,然後去除牽牛子。另將茴香搗成粉末,青鹽研磨成粉,陳皮去除白色部分,牛膝切碎後用好酒浸泡七天至軟爛再研磨,川椒挑去籽。
以上六味藥材,按照上述方法炮製完成後,用牛膝膏拌勻,再研磨一千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日空腹,用溫鹽水或溫酒送服十到二十丸。(由於牛膝即使浸酒後研磨也可能不夠細,也可以將浸泡好的牛膝曬乾磨粉,再用浸泡牛膝的酒煮成糊狀與藥粉混合製丸。若再服用一些幫助消化的湯劑,效果更佳。)
4. 諸氣
夫人之生,稟於營衛,人之本皆繫於氣,氣若和平,邪正不能幹犯,氣若盛衰,百病由是生焉,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聚,熱則腠理開,而氣泄,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經曰:九氣七氣,及言諸氣者,皆不出於此也,診其脈,寸口伏,胸中逆氣,是諸氣上衝胸中,故面跗腫,喘息,如脈浮大,不治,上氣脈躁而喘者,屬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即愈,其脈若虛,寧得伏匿者生,牢強者死,喘息低不得者,其脈滑,手足溫即生。如脈澀,及手足冷死,數者亦死,謂其形損故也。
至於五積六聚,癥瘕癖塊,皆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於風邪,搏於臟腑之氣所為也。腑者六腑也,臟者五臟也,臟為陰,腑為陽,陽浮而動,陰沉而靜。是以五臟積症發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窮,已聚,瘕者六腑所成,痛無常處,上下無所留止,蓋由臟腑受邪,初未能為疾,留滯不散,乃成癥瘕也。
白話文:
人體的生成,依靠著營氣和衛氣。人的根本都繫於氣,氣如果平和,外邪就無法侵犯;氣如果盛衰失調,百病就會由此產生。所以,生氣會導致氣往上衝,高興則氣機舒緩,悲傷則氣機消沉,害怕則氣機下沉,寒冷則氣機收斂,炎熱則毛孔張開,導致氣散失,憂慮則氣機紊亂,勞累則氣機耗損,思慮則氣機阻塞。
經書上說的九氣七氣,以及所有關於氣的論述,都離不開這些道理。診脈時,如果寸口脈沉伏,胸中氣逆,這是因為諸氣上衝胸中,所以臉部和腳部腫脹,呼吸喘促。如果脈象浮大,不治療,上氣、脈象躁動而喘息的,屬於肺部疾病;肺脹快要發展成水腫,發汗就能痊癒。如果脈象虛弱,脈象沉伏的能活,脈象強盛的反而會死;呼吸喘促低沉的,脈象滑利,手腳溫暖就能活;如果脈象澀滯,手腳冰冷就會死亡,脈象頻數的也會死亡,這是因為身體已經受損的緣故。
至於五積六聚(指積聚的疾病),以及癥瘕、癖塊等,都是由於陰陽失調,臟腑虛弱,受到風邪侵襲,阻塞臟腑之氣所引起的。腑指六腑,臟指五臟,臟屬陰,腑屬陽,陽氣浮動,陰氣沉靜。所以五臟的積聚症狀,發病不會離開其所在的部位;上下都有限度,已經聚積起來了。瘕症是六腑所造成的,疼痛部位不定,上下遊走不定。這是因為臟腑受邪,最初還沒有成為疾病,邪氣停滯不散,才形成癥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