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方》~
1. 卷四
2. 胎產
大凡婦人懷孕,當入月即當豫備所須,及合用湯藥,仍知逐月吉凶方向,免臨時忽遽,以至不周,如產婦但腹痛而未腰疼者,即未產候也。凡生產有坐產臥產,各須平正其身,不得稍有傴曲,即令兒生失道,如未是其時,切不可上草太早,及強𠸯氣用力,衝擊於兒,以致生疾,切忌,產時旁人不得揮霍,恐驚動產母,只可令一老成,並親屬人,扶持令行,或不能行,即須立且直,候兒逼生方可得正產,或正臥,切忌上草太早,生病極多,子母才分,莫問兒女,速與童子小便一盞,及逐惡血藥一服,不得令便臥,且候移時,背靠軟物仰臥,立膝高搘,床頭厚鋪裀褥,遮障孔隙,免有賊風所傷,仍須三日內,常令產婦鼻內聞猛醋煙,以備血暈也,又不得教熟睡,頻喚省,緣氣血全虛,恐生昏亂。
凡在一七日內,唯頻服童便醇酒各半盞,煎令沸,放溫服,日五七劑,及食白淡粥,二七日,食淡膂肉,三七日,漸食滋味,一月內,菜實、生冷、恚怒、嗔愁,並皆不可,稍染微疴,即成大病,一百日內,氣血未和,勿恃平寧,便為無事,往往自恣,輒成大病。
凡十二月,產帳及藏胎衣,但向月德月空上皆可,假令正月,即月德在丙,月空在壬,壬上坐產婦,丙上藏胎衣,如壬位不便,即於丙上安之,亦得,但於集聖歷日上檢看,備詳也!
白話文:
胎產
懷孕婦女,從懷孕初期就要準備好所需物品和藥物,並且要了解每個月的吉凶方位,避免臨時慌亂,造成不好的結果。如果產婦只有肚子痛而沒有腰痛,就表示還沒到生產的時候。生產的方式有坐產和臥產,都需要保持身體端正,不能彎曲,否則會影響胎兒的順利出生。如果還沒到生產時間,絕對不能過早催生,也不能用力過猛,以免衝擊到胎兒,導致胎兒生病。生產時,旁人不能喧鬧,以免驚嚇到產婦,最好只讓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或家人在旁協助,幫助產婦順利生產。如果產婦無法自行用力,就要讓她保持直立或平躺的姿勢,等到胎兒快要出生時才能調整姿勢。切記不可過早催生,否則容易生病。孩子出生後,不要過問孩子的情況,立即給產婦喝一碗童子尿和活血藥,不要讓她立刻躺下休息,過一段時間後,讓她背靠軟墊仰臥,雙膝高抬,床頭要墊高鋪厚,遮擋縫隙,避免受寒。產後三天內,要讓產婦經常聞醋煙,以防暈血。也不要讓產婦熟睡,要經常叫醒她查看,因為此時氣血虛弱,容易昏迷。
產後十七天內,要經常服用童子尿和米酒各半碗,煮沸後放溫飲用,每天服用五到七次,並吃清淡的白粥。產後十四天,可以吃一些清淡的瘦肉;產後二十一天,可以逐漸食用味道較重的食物。產後一個月內,都不能吃蔬菜水果、生冷食物,也要避免情緒激動、生氣憂愁,否則即使是輕微的疾病,也容易演變成大病。產後一百天內,氣血尚未完全恢復,不要因為感覺身體好轉就掉以輕心,往往因為放縱自己而導致疾病。
關於安置產帳和胎衣的方位,只要選擇在當月的月德或月空位皆可。例如正月,月德在丙位,月空在壬位,就可以在壬位坐產,在丙位安置胎衣。如果壬位不方便,也可以在丙位安置,詳情可參考《集聖歷日》。
3. 藿香散
安胎和氣,利胸膈,治噎塞阻食。
藿香,人參,茯苓,白芷,威靈仙,甘草,桔梗
上七味各等分杵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同煎六分,溫服。
白話文:
藿香散能安胎、調和氣血、舒暢胸膈,治療飲食停滯、吞咽困難。
藥材包括:藿香、人參、茯苓、白芷、威靈仙、甘草、桔梗,七種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約為現代的6克),用一杯水(約200毫升),加三片薑片一起煎煮至六分(約120毫升),溫服。
4. 阿膠散
治妊傷寒,安胎出汗。
大獨頭(蒜一個,以秋瓜蔓裹了,外用黃泥固定,以炭火二斤,燒令通紅,放冷打開,取出,細研,如未有瓜蔓,但只以瓜根半兩代之),羌活,獨活,蒼朮水(泔浸一宿,去粗皮,焙),紫菀,白朮,人參,附子(炮,去皮臍),阿膠(以上各一分),甘草(半兩,炙)
上一十味,都搗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連須蔥白一寸,同煎至七分,溫服,如人行十里許,連二服,至三服,末後一服吃了,便以冷水漱口一二十遍,漱罷,以衣微蓋,汗出,大妙。
白話文:
阿膠散治療孕婦傷寒,安胎止汗。
取大蒜一個,用秋瓜蔓包裹,外層用黃泥封好,用兩斤炭火燒至通紅後放涼,打開取出蒜泥,研磨成細粉(若無瓜蔓,可用半兩瓜根代替)。再取羌活、獨活、蒼朮(用淘米水浸泡一夜,去除粗皮,烘乾)、紫菀、白朮、人參、炮附子(炮製後,去除外皮和臍)、阿膠(以上各等份)、炙甘草(半兩),將所有藥材搗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大錢(約3克),加一盞水(約200毫升),加入一寸帶鬚蔥白,煎至七分,溫服。服用後行走約十里路程,再服用第二劑,最多服用三劑。服完最後一劑後,用冷水漱口二十次左右,漱口後輕輕蓋上衣物,待汗出即可,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