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篇

《尚論篇》:追溯仲景奧義,重塑傷寒體系

喻昌的《尚論篇》,作為清代醫家深入研析張仲景《傷寒論》的一部重要著作,不僅是對經典的傳承,更是一次大膽的批判與革新。此書的問世,在《傷寒論》傳承數百年、歷經諸家編校註釋、體系漸顯紛繁蕪雜之際,如一聲清越之音,直指前人缺失,力圖撥開迷霧,重顯仲景立法本義,對後世傷寒學說產生了深遠影響。

《尚論篇》原名《尚論張仲景傷寒論》,喻昌撰。書名中的「尚論」二字,體現了作者追慕古人、評價古學的態度。喻昌自序中開宗明義,感嘆世道日降、醫術不振,究其原因,在於古人醫道之精髓已晦。他認為,《黃帝內經》、《靈樞》、《素問》乃至仲景《傷寒論》等經典,蘊含著「自然之理」,是從「無文之文」中體悟出的「畫前之卦」,非後世泛泛之輩所能輕易觸及。然而,經典的傳承過程中,後人知見的雜入,反使「天苞地符」的聖言淪為「塵飯土羹」。因此,他「杜門樂飢,取古人書而尚論之」,目的在於追求精神與古人潛通一脈,在醫理上「冥入無垠」,達到「天然感召,泯絕思議」的境界,以期「重開生面」,使讀者「快然覺無餘憾」。這種「尚論」的態度,不僅是文字的解讀,更是對古人思想體系的深入探討與重新評價。

喻昌的《尚論篇》寫作,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傷寒論》傳承史中諸家編校和註釋的不滿與批判。他特別點名批評了晉代王叔和的編次,以及宋代林億的校正和成無己的詮註。在喻昌看來,《傷寒論》原書十六卷,至晉代已部分亡佚,王叔和雖收集編次成二十二篇,並附以己意,但其「苟簡粗率」,「非作者本意」。叔和的編次雜亂無章,將「蔓引贅辭」的《序例》置於篇首,又將一些與六經辨證體系不符的內容(如溫病、合病、並病、壞病、過經不解、差後勞復、陰陽易等)穿插或並列於六經之中,使得讀者難以把握仲景的原貌和精髓。他形象地將叔和的編次比作「碎剪美錦,綴以敗絮」,認為這導致了「黃岐一脈,斬絕無遺」,「千古疑城,莫此難破」。

而宋代的林億和成無己,雖然在《傷寒論》的流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喻昌認為他們「過於尊信叔和」,未能辨別仲景與叔和原文,甚至將叔和的內容混編為仲景之書。最令喻昌詬病的是,他們將原本屬於附屬性質的《平脈辨證》和《序例》提至全書最前面,脈法成為第一卷,序例成為第二卷。這種「先傳後經」、「綱領倒置」的做法,在喻昌看來是「畫蛇添足,買櫝還珠」,使得仲景「煌煌聖言,千古無色」。他直言:「是二家羽翼叔和以成名,比以長君逢君,無所逃矣。」並認為他們的註釋也多有錯誤。正是基於這種對前人編校體系的徹底否定,喻昌才感到有必要「直溯仲景全神」,重新梳理和編排《傷寒論》的內容。

在結構編排上,《尚論篇》主要參考了明代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和補正。方有執《條辨》的一個重要貢獻在於刪去了王叔和的《序例》,回歸了仲景原文,這一點得到了喻昌的讚賞,稱其「大得尊經之旨」。然而,喻昌認為方有執「未免失之過激」,且在具體編次上仍有不足之處。

喻昌在自己的體系中,首先確立了一個統攝全書的大綱:以四時不正之氣傷人為主病。遵循方有執的論點,他強調「冬傷於寒,春傷於濕(溫),夏秋傷於暑」是四時外感病的主軸。其中,尤以「冬月傷寒」為綱中之綱,因為他認為春夏秋感受的溫、熱、濕邪,其辨證論治可以從冬月傷寒的法則中「引伸觸類」,觸類旁通。這體現了仲景「尋余所集,思過半矣」的思想,即仲景的傷寒法是基礎,可用於指導其他外感病。

在冬月傷寒這一核心部分,喻昌沿用六經辨證體系,但對其編次和內部組織進行了調整。他將六經又細分為層層遞進的綱領:傷寒六經之中,以太陽經為大綱;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為大綱。他將太陽經的條文按照這些核心病機進行細繹和編排,力求條理清晰。對於《傷寒論》中的其餘原文,他則讓六經各自為篇,避免了叔和那種六經內容混雜、非六經內容亂入六經篇章的情況。

此外,喻昌對非六經核心內容的處理也體現了他的體系化思想。他將在叔和體系中零散或與六經並列的「合病、並病、壞病、疾病」四類,歸屬於「三陽經末」,作為三陽病傳變或複雜情況的討論;而將「過經不解、差後勞復、陰陽易」等內容,附於「三陰經末」,討論病勢的轉歸、回復期和特殊情況。這種編排方式,使得原先看似無序的內容,在喻昌的體系下有了邏輯上的歸屬,條理更加清楚,體現了「提綱挈領」的特色。

根據書籍介紹,完整的《尚論篇》共八卷,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尚論篇》,即上述主要論述傷寒六經辨證要點的部分。這部分是全書的核心,確立了喻昌的辨證體系和編次原則。第二部分為《尚論後篇》,共四卷,內容是對《尚論篇》的補充與擴展。這部分不僅繼續討論傷寒的相關內容,更將範疇擴大到溫證、真中風、小兒諸症,以及各種方劑(如太陽陽明方、陽明少陽方、三陰及各證方)的分類與運用。特別是溫證的討論,喻昌在自序中提到他對春溫一症「另闢手眼,引《內經》為例,曲暢厥旨」,顯示了他對溫病獨立性的認識,儘管他強調仍是「不敢於仲景論外,旁溢一辭」,嘗試在仲景框架下解釋溫病。這部分內容豐富了外感病的辨證體系,並將傷寒理論應用於更廣泛的病症,展現了仲景學說的普適性。第三部分為《尚論附錄》,收錄了喻昌對《傷寒論》的其他相關論述。儘管介紹中未詳述附錄內容,但通常應包含作者對原文的進一步闡發、對特定病證的見解或與傷寒相關的其他學術討論,是作者思想體系的補充。

總結而言,《尚論篇》的價值,首先在於其對《傷寒論》傳承史的深刻反思與批判。喻昌敢於直面王叔和、林億、成無己等權威人物在文本編校上的失誤,為後人研究《傷寒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視角,促使學者重新審視現行版本的可靠性。其次,它提供了一種新的、更加系統和邏輯化的《傷寒論》閱讀和學習體系。通過確立「冬傷於寒」為綱,並在六經內部層層設綱,以及合理歸類非六經內容,使得複雜的傷寒理論變得相對清晰易懂。第三,本書不僅限於傳統傷寒,還將討論擴展到溫病、中風等相關疾病,並對方劑進行了分類整理,體現了傷寒辨證論治思想的廣泛應用價值。喻昌的「尚論」方法,強調從自然之理出發,追求醫理的神髓,而非文字的表面,這種治學態度對於後世研習中醫經典具有啟迪意義。

當然,任何對經典的重新詮釋都可能存在不同的觀點。喻昌對前人的批判極為尖銳,其自身的編排體系也未必能完全還原仲景原貌(畢竟原貌已難考證),但這種批判精神和體系建構的嘗試,極大地推動了《傷寒論》的研究。清代醫家對傷寒學說的研究極為深入,形成了眾多流派,《尚論篇》無疑是其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對後世的傷寒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為後來的學者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研究方向。現存多種清刻本,也證明了本書在當時的廣泛流傳和學術地位。喻昌通過《尚論篇》,不僅「尚論」了仲景,也為後世「尚論」經典樹立了一個批判與創新的典範。


《尚論篇》自序

尚論篇卷首 (1)

尚論篇卷首 (2)

尚論篇卷首 (3)

尚論篇卷首 (4)

尚論篇卷首 (5)

尚論篇卷首 (6)

尚論篇卷首 (7)

尚論篇卷首 (8)

尚論篇卷首 (9)

尚論篇卷首 (10)

尚論篇卷首 (11)

尚論篇卷首 (12)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一 (31)

卷一 (32)

卷一 (33)

卷一 (34)

卷一 (35)

卷一 (36)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