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篇》~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厥陰經全篇(法五十五)

(8)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原文

先厥後熱,下利止,其病為欲愈矣。乃反汗出、咽中痛,是熱邪有餘,上攻咽喉,挾濕痰而為痹也。然既發熱,即無汗而邪亦外出,所以利必自止。若不止,則無汗,明系邪不外出,仍在於里,必主便膿血也。便膿血者,其喉不痹,見熱邪在裡,即不復在表;在下,即不復在上也。

(9)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原文

前云諸四逆厥者,不可下矣,此云厥應下之者,其辨甚微。蓋先四逆而後厥,與先發熱而後厥者,其來迥異。故彼云不可下,此云應下之也。以其熱深厥深,當用苦寒之藥,清解其在裡之熱,即名為下。如下利譫語,但用小承氣湯止耳。從未聞有峻下之法也。若不用苦寒,反用辛甘發汗,寧不引熱勢上攻乎?口傷爛赤與喉痹互意。

(10)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原文

厥終不過五日,即上句之註腳。見熱與厥相應,陰陽一勝一復,恰恰相當,故可勿藥自愈。

(11)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原文

此條微旨,千百年來,全無識者。昌於篇首,總括大意,挈出腎陽、胃陽二端,原有所自。藏厥者,正指腎而言也;蛔厥者,正指胃而言也。曰脈微而厥,則陽氣衰微可知,然未定其為藏厥、蛔厥也。惟膚冷而躁無暫安,乃為藏厥。藏厥用四逆及灸法,其厥不回者主死。若蛔厥則時煩時止,未為死候,但因此而馴至胃中無陽則死也。

烏梅丸中,酸苦辛溫互用,以安蛔、溫胃、益虛,久利而便膿血亦主此者,能解陰陽錯雜之邪故也。

(12)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原文

熱少厥微,指頭微寒,其候原不重,然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胃中津液傷而坐困矣。若小便利,色白,則胃熱暗除,故欲得食。若厥而嘔,胸脅滿不去,則邪聚中焦,其後陰邪必走下竅而便血,以厥陰主血也。

(13)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至七日,熱不去者,必便膿血。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原文

白話文:

(8)傷寒一開始出現厥逆,之後發熱且腹瀉,腹瀉必定會自行停止,但如果再次出現厥逆並伴隨腹瀉,則情況不同。傷寒一開始出現厥逆,之後發熱並腹瀉,腹瀉必定會自行停止,反而出現汗出和咽喉疼痛,則喉嚨會發生痺症。發熱但不汗出,腹瀉必定會自行停止;如果腹瀉不停,必定會排出膿血,排出膿血者,喉嚨則不會發生痺症。

先出現厥逆後發熱,腹瀉停止,病情將要痊癒。卻反而出現汗出和咽喉疼痛,這是因為熱邪餘勢未消,上攻咽喉,夾雜濕痰而導致痺症。然而既已發熱,卻沒有汗出,邪氣也已排出體外,所以腹瀉必然會停止。如果腹瀉不停,則因為沒有汗出,說明邪氣未排出體外,仍然停留在體內,必定會排出膿血。排出膿血者,喉嚨不會發生痺症,說明熱邪在裡不在表;在下焦,則不在上焦。

(9)傷寒病從發病第一天到第四五天,出現厥逆的必定會發熱,先發熱的之後必定會出現厥逆,厥逆症狀嚴重者,發熱也嚴重,厥逆症狀輕微者,發熱也輕微。厥逆應該使用下法治療,卻反而出現汗出,必定會導致口腔潰瘍疼痛。

先前提到各種四逆厥逆,都不能使用下法治療,這裡卻說厥逆應該使用下法治療,其區別非常細微。因為先出現四逆然後出現厥逆,與先發熱後出現厥逆,其病因發展過程截然不同。所以先前說不能使用下法,這裡說應該使用下法。由於熱邪和厥逆都嚴重,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清除體內深層的熱邪,這就是所謂的下法。如果出現腹瀉和神志不清,只需服用小承氣湯即可。從未聽說過使用峻下之法。如果不使用苦寒藥物,反而使用辛甘發汗的藥物,難道不會導致熱邪上攻嗎?口腔潰瘍疼痛與喉嚨痺症意思相近。

(10)傷寒病,厥逆持續五天,發熱也持續五天。如果持續到第六天,應該再次出現厥逆,如果不出現厥逆則會自行痊癒。厥逆最多持續五天,發熱持續五天,因此知道會自行痊癒。

厥逆最多持續五天,是上一句的註解。發熱與厥逆相互應,陰陽相互消長,恰到好處,所以可以不用藥而自行痊癒。

(11)傷寒病,脈象微弱且出現厥逆,到第七八天皮膚冰冷,病人煩躁不安,片刻不得安寧,這是藏厥,不是蛔厥。蛔厥的病人會嘔吐蛔蟲。現在病人平靜片刻又煩躁,這是藏寒,蛔蟲上行進入膈肌,所以煩躁,片刻又停止,吃了東西又嘔吐又煩躁,這是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出來,病人會自行嘔吐蛔蟲。蛔厥用烏梅丸治療。也治療久瀉。

這條的微旨,千百年來,沒有人能理解。放在篇首,概括要義,提煉出腎陽、胃陽二端,是有其原因的。藏厥,是指腎而言;蛔厥,是指胃而言。脈象微弱且出現厥逆,則陽氣衰弱可知,但還不能確定是藏厥還是蛔厥。只有皮膚冰冷且煩躁不安,才是藏厥。藏厥用四逆湯和灸法治療,厥逆不能恢復者,將會死亡。如果是蛔厥,則時而煩躁時而停止,不是死亡的徵兆,但因此而導致胃中沒有陽氣則會死亡。

烏梅丸中,酸苦辛溫藥物相互配合,以安蛔蟲、溫胃、益氣,久瀉和排出膿血也用它治療,是因為它能解除陰陽錯雜的邪氣。

(12)傷寒病發熱較少,厥逆症狀輕微,手指冰冷,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煩躁不安。幾天後,小便通暢,顏色發白,這是熱邪已除,想吃東西,病情將要痊癒;如果出現厥逆和嘔吐,胸脅部煩滿,之後必定會便血。

發熱較少,厥逆症狀輕微,手指微寒,病情原本不重,但是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煩躁不安,幾天後胃中津液受損而疲憊。如果小便通暢,顏色發白,則胃熱暗中消除,所以想吃東西。如果出現厥逆和嘔吐,胸脅部煩滿不去,則邪氣聚集在中焦,之後陰邪必定會下行到下焦而便血,因為厥陰主血。

(13)傷寒病發熱四天,厥逆三天,再次發熱四天,厥逆減少而發熱增多,病情將要痊癒;如果四到七天,發熱不退,必定會排出膿血。傷寒病厥逆四天,發熱三天,再次出現厥逆五天,病情加重。寒邪多熱邪少,陽氣衰退,所以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