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篇》~ 卷四 (12)
卷四 (12)
1. 厥陰經全篇(法五十五)
以陰陽進退之義互舉,其旨躍然。
(14)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原文
脈微而厥,更加煩躁,則是陽微陰盛,用灸法以通其陽,而陽不回則死也。
(15)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原文
(16)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原文
厥證,但發熱則不死,以發熱則邪出於表,而里證自除,下利自止也。若反下利、厥逆,煩躁有加,則其發熱又為陽氣外散之候,陰陽兩絕,亦主死也。
(17)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原文
厥利與熱不兩存之勢也。發熱而厥,七日是熱者,自熱;厥利者,自厥利,兩造其偏,漫無相協之期,故雖未現煩躁等證,而已為難治。蓋治其熱則愈厥、愈利;治其厥利則愈熱不至,陰陽兩絕不止矣。
(18)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原文
六七日不利,忽發熱而利,渾是外陽內陰之象,此中伏有亡陽危機,所以仲景蚤為迴護,用溫、用灸,以安其陽。若俟汗出不止乃始圖之,則無及矣。可見邪亂厥陰,其死生全關乎少陰也。不然厥陰之熱深厥深,何反謂之有陰無陽哉!
(19)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原文
陽邪必結於陽,陰邪必結於陰,故手足逆冷、腹滿、按之痛者,邪不上結於胸,其非陽邪可知,其為陰邪下結可知,則其當用溫、用灸,更可知矣。關元在臍下三寸,為極陰之位也。
(20)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原文,濡音軟。
傷寒五六日,邪入厥陰,其熱深矣。乃陽邪不上結於胸,陰邪不下結於腹,其脈虛而復厥,則非熱深當下之比。由其陰血素虧,若誤下之,以重亡其陰,必主死也。此厥陰所以無大下之法,而血虛之人,尤以下為大戒矣。
(21)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原文
前條之脈虛,此條之脈細,互見其義。虛細總為無血,不但不可用下,並不可用溫。蓋脈之虛細,本是陽氣衰微,然陰血更為不足,故藥中宜用歸芍以濟其陰,不宜用薑、附以劫其陰也。即其人素有久寒者,但增吳茱萸、生薑觀之,是則乾薑、附子,寧不在所禁乎?此而推之,妙義天開矣。
(22)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原文
大汗出而熱反不去,正恐陽氣越出軀殼之外。若內拘急,四肢疼,更加下利、厥逆、惡寒,則在裡純是陰寒,宜亟用四逆湯以回其陽,而陰邪自散耳。
(23)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原文
白話文:
厥陰經全篇(法五十五)
陰陽消長之理互相闡述,其要旨一目了然。
(14)傷寒病發六七天,脈搏微弱,手腳厥冷,煩躁不安,灸治厥陰經,若厥冷症狀未恢復,則會死亡。
脈搏微弱且厥冷,又伴隨煩躁,這是陽氣衰弱陰氣盛的表現,用灸法來通暢陽氣,如果陽氣無法回升則會死亡。
(15)傷寒發熱,腹瀉伴有厥逆(內臟逆冷),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則會死亡。
(16)傷寒發熱,腹瀉嚴重,厥逆不止,則會死亡。
厥逆症狀,單純發熱則不會死亡,因為發熱表示邪氣從體表排出,裡證會自行消除,腹瀉也會自行停止。但如果腹瀉、厥逆持續,煩躁加重,則發熱是陽氣外散的徵兆,陰陽兩虛,就會死亡。
(17)發熱伴有厥逆,腹瀉持續七天,難以治療。
厥逆、腹瀉與發熱不能同時存在。發熱而厥逆,七天都是發熱,則熱證自行發展;厥逆、腹瀉,則厥逆、腹瀉自行發展,兩種症狀各自偏盛,缺乏協調,所以即使還沒有出現煩躁等症狀,也難以治療。治療發熱則能緩解厥逆和腹瀉;治療厥逆和腹瀉,則能防止發熱加重,否則陰陽兩虛,將無法挽回。
(18)傷寒病發六七天沒有腹瀉,突然發熱並腹瀉,且汗出不止,則會死亡,這是陰盛陽虛的緣故。
六七天沒有腹瀉,突然發熱並腹瀉,這是外陽內陰的症狀,潛藏著陽氣衰竭的危險,所以仲景早有預防措施,使用溫熱療法和灸法來溫補陽氣。如果等到汗出不止才開始治療,就來不及了。由此可見,邪氣擾亂厥陰經,其生死與少陰經密切相關。否則,厥陰經的熱證和厥逆都嚴重,為何反而說是陰盛陽虛呢?
(19)病人手腳厥冷,說自己沒有胸悶,小腹脹滿,按壓疼痛,這是寒邪凝結在膀胱經關元穴。
陽邪必結於陽經,陰邪必結於陰經,所以手腳厥冷、腹脹、按壓疼痛,邪氣沒有向上凝結在胸部,可知不是陽邪,是陰邪向下凝結,因此應該使用溫熱療法和灸法,這是顯而易見的。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寸,是陰氣最盛的地方。
(20)傷寒病發五六天,沒有胸悶,腹部柔軟,脈搏虛弱,又出現厥冷,不可使用瀉下法,這是由於失血,瀉下則會死亡。
傷寒五六天,邪氣侵入厥陰經,熱證很深。但陽邪沒有向上凝結於胸部,陰邪沒有向下凝結於腹部,脈搏虛弱又出現厥冷,則不是熱證深重需要瀉下的情況。由於陰血本來就虧虛,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法,會加重陰血虧損,必然導致死亡。這就是厥陰經為什麼沒有主要的瀉下療法,而血虛的人更應該禁忌瀉下。
(21)手腳厥冷,脈搏細弱將要斷絕,用當歸四逆湯治療。如果病人本來就有久寒之症,應該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治療。
上一條提到脈搏虛弱,這一條提到脈搏細弱,互相印證。虛弱和細弱都表示血虛,不僅不能使用瀉下法,也不能使用溫熱療法。因為脈搏虛弱細弱,本來就是陽氣衰微,但陰血更加不足,所以藥方中應該使用當歸、芍藥來滋補陰血,不應該使用生薑、附子來耗損陰血。即使病人本來就有久寒之症,只是增加吳茱萸、生姜,那麼乾薑、附子是否也應該禁止呢?由此推論,妙處無限。
(22)大量出汗,發熱不退,身體拘緊,四肢疼痛,又腹瀉伴有厥逆和惡寒,用四逆湯治療。
大量出汗而發熱不退,恐怕是陽氣過度外泄。如果身體拘緊,四肢疼痛,加上腹瀉、厥逆、惡寒,則裡證全是陰寒,應該立即使用四逆湯回陽,陰邪就會自行消散。
(23)大量出汗,或者大量腹瀉伴有厥冷,用四逆湯治療。